本書《文本與詮釋》以中文的人文經典的研習與詮釋,突顯對於當代人文主要課題的關懷。人文教養的進行必須迴到自己的文化傳統與生活環境,纔能落實,讓學習者有切身之感動,因此,「從事當代人文關懷的主要議題之研習」必須強調閱讀中文的人文經典,乃有其必要性。本書除瞭文學作品,也具有多篇藝術評論,此書可以作為「藝術欣賞」一類課程的教材。「藝術欣賞」不能脫離人文思想與美學的背景,否則也不得深入,喪失視野的廣度。
作者簡介
賴賢宗
現職
國立颱北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
學曆
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
張瑋儀
現職
國立颱北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學曆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博士
代序:跨文化溝通中的大一國文必修課程設計
第一部分 中國文哲原典
一、文學類
詩經選
唐詩選
宋詞選
二、哲學類
老子選
莊子選
禮記選-樂記、冠義
易經係辭選-上篇
易經係辭選-下篇
中庸選
大學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三、當代散文選
〈覺情書〉賴賢宗
〈悠行柏剋萊〉張瑋儀
四、當代新詩選
深戲之舞–為徐畢華畫作而寫(七首)∕自然教室-禪心流泉華梵大學組詩之五∕讀書亭-禪心流泉華梵大學組詩之十∕黎明之前音樂劇(十四首)∕訪海德格托德瑙山隱居小屋(五首)∕黑森林漫遊(三首)∕雪蕉∕凝聚∕賦彆∕少年∕弗萊堡大學拉納廣場∕悄然生姿∕傢居∕四季花-賴賢宗
寄生的字∕布蘭登堡協奏麯∕爸爸的影子∕玩具與天使∕計程車爸爸∕小村的小姑娘∕迴到我的口袋裏∕蝶葬∕生命的配角∕單程票∕泛黃的票根∕一半的歌-張瑋儀
第二部分 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
簡論愛情哲學的華語敘述(賴賢宗)
詩觀三篇(賴賢宗)
自我管理與生命教育:共同成長團體的五項修練(賴賢宗)
茶道的意境美學與生活美學(賴賢宗)
莊子「治療學」之義蘊:論真、忘、遊、化之處方意涵(張瑋儀)
詩學三昧:簡論杜國清的比較詩學(賴賢宗)
社區是文化的身體:從海德格的<建造、居住、思考>談起(賴賢宗)
逃亡與安居:黃玉珊電影《插天山之歌》(賴賢宗)
元祐遷謫詩作論矛盾意嚮治療法(張瑋儀)
附錄
跋
《文本與詮釋:人文傳統及其當代詮釋》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之一。它成功地將“人文傳統”這樣一個龐雜的概念,通過“詮釋”這條綫索,變得清晰而富有生命力。作者沒有把人文傳統看作是某種固定的、已然完成的遺産,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被建構、被解構、被重塑的過程。他深入剖析瞭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者是如何“閱讀”和“理解”這些文本的,以及這些“詮釋”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我們對“人文”的認知。書中對“當代詮釋”的探討,更是切中瞭時弊,讓我們看到瞭在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當下,我們如何纔能有效地進行文本理解,如何避免陷入意義的真空或極端的解讀。作者的語言非常有力量,同時又充滿瞭思辨的色彩,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停下來思考,去質疑,去發現。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對人文傳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動態的閱讀和思考方式,這對於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個人成長都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评分我必須說,《文本與詮釋:人文傳統及其當代詮釋》這本書,是一次極其愉悅且富有挑戰性的閱讀體驗。作者在梳理“人文傳統”時,所采取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像一般的曆史學者那樣,僅僅關注事件的發生和人物的生平,而是將注意力聚焦在那些思想的“迴響”上,也就是它們如何被後世不斷地重新解讀和運用。“詮釋”在這裏扮演瞭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理解文本的手段,更是文本生命力得以延續的動力。書中對不同“詮釋社群”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文本意義是如何在特定的群體中形成共識,又如何在與其他社群的對話中産生新的變異。這種將文本研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進行的考察,讓我覺得非常新鮮。它讓我們跳齣瞭“作者意圖”的窠臼,去關注文本“讀者”的能動性,以及“意義”的生成機製。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理論聯係到自己平時閱讀的書籍,或者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發現這本書的框架具有普遍的解釋力。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不亞於一次智識上的遠足。它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今天所閱讀的“文本”,實際上是經過層層詮釋的“二手文本”,而我們自身的閱讀,也正在成為未來詮釋的一部分。作者對於“人文傳統”的界定,不再是僵化的英雄譜係,而是更側重於那些觀念、方法、問題意識的傳承與發展。他巧妙地將古希臘的哲學思辨、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潮、啓濛運動的理性精神,以及後現代語境下的解構主義等,都納入到“人文傳統”的範疇,並著力探討它們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詮釋”,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當時的思想圖景。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不同詮釋之間的衝突和張力,而是將其視為思想進步的催化劑。這種對“詮釋之爭”的梳理,讓我理解到,真正的學術對話,不是尋求統一的答案,而是在差異中求同存異,在碰撞中激發新的認知。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當下各種思想潮流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顛覆性的新思想,也往往能在曆史的深處找到某種呼應或對立的影子。
评分讀完《文本與詮釋:人文傳統及其當代詮釋》這本書,我真的是被裏麵深刻的思想和嚴謹的論述深深吸引瞭。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本分析的書,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邀請我們一起去理解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的偉大思想。作者在處理“人文傳統”這個宏大概念時,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羅列和梳理,而是著重於“詮釋”這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點讓我覺得尤為精彩。他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解讀方式進行細緻的比較和分析,揭示齣文本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詮釋者的視角、時代背景和知識體係而不斷演變、豐富,甚至被重塑。這種對詮釋主體性和曆史性的強調,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對經典文本的理解是否流於錶麵,是否忽略瞭文本背後錯綜復雜的思想脈絡和文化張力。書中對一些具體經典文本的解讀案例,比如對某個哲學傢的某個核心概念的追溯,或者對某部文學作品不同時期解讀的梳理,都做得非常紮實,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不乏微觀的細節支撐,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跟著作者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每一個浪花都帶著新的發現和啓迪。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文本與詮釋:人文傳統及其當代詮釋》這本書,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但讀進去之後,我完全被它所構建的知識體係和思想深度所摺服。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勾勒齣瞭“人文傳統”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進的麵貌,並且,他並沒有將這個過程描述為綫性的、單嚮的進步,而是充滿瞭迂迴、反復和斷裂。他深入淺齣地闡述瞭“詮釋”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文本與讀者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書中對“意義”的探討,從一種靜態的、文本固有的屬性,轉嚮瞭動態的、由詮釋者生成的過程,這一點極具啓發性。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對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我們自身的時代烙印、文化背景和個人經驗。作者通過引用大量不同流派的詮釋理論,從現象學到解構主義,從闡釋學到接受美學,為我們提供瞭一套豐富的方法論工具,讓我們能夠更批判性、更自覺地進行閱讀和理解。這不僅是閱讀經典的方法,更是理解當下社會思潮,進行有效溝通和對話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