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

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wis Carroll,John Tenniel
圖書標籤:
  • 愛麗絲漫遊奇境
  • 文學分析
  • 兒童文學
  • 幻想文學
  • 文化研究
  • 符號學
  • 心理學
  • 經典文學
  • 故事解讀
  • 路易斯·卡羅爾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英國作傢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是一本同時受到成人與兒童喜愛的經典童話,錶麵上它是一個嬉鬧有趣的小女孩奇幻冒險故事,但其實故事中隱藏瞭豐富的雙關語、遊戲詩、謎語、數學、哲學等等。百年來,各方人馬挖空心思解析這個故事,甚至世界各地還成立瞭許多愛麗絲研究學會,而解讀書中謎題、哲學、數學等的書藉也十分多,光是注解本就有五、六本。可惜中文中文世界始終欠缺一本這樣的書帶領我們深入愛麗絲與卡洛爾的世界。

  本書譯注者張華窮三十多年時光收集、研究、翻譯愛麗絲,有時,光是一首詩就耗盡半年反覆推敲,其翻譯成果足以與故世名傢趙元任的版本相互輝映。從編輯體例來看,本書採中英對照,並加上注釋,幫助讀者更加領略原著的巧妙創意。書中許多編排皆仿造原書設計,如尾巴圖像詩、錶示變身的星星符號(*)等等。全書最前麵設計有拉頁展示愛麗絲幾次變身的尺寸比例;書末則設有九項附錄,提供研究者進一步探索愛麗絲學。

作者簡介

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 (1832-1898)

  本名Charles Lutwidge Dodgson,英國牛津基督教堂學院數學教授,終生單身,生活有條不紊,信函、照相等都編碼紀錄,自21歲到65歲的日記從不間斷。有口吃毛病,喜歡為女孩照相、講故事、寫有趣的信函或發明新遊戲。因結識瞭院長女兒愛麗絲三姐妹,在遊船時為她們講故事,後來應請寫成書,成為傳頌百年的經典童話,學界認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兒童文學從《愛麗絲漫遊奇境》開始。書中豐富的邏輯、語言、社會背景也經常是學術界研究的題材。此外,卡洛爾也是攝影機發明早期的攝影傢,拍瞭三韆餘張照片,其中不乏文學界名人。

繪者簡介

約翰.田尼爾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

  英國漫畫傢及插圖傢,曾短暫就讀於皇傢藝術學院。1850-1901年擔任《笨拙》(Punch)雜誌的政治漫畫傢。因為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1865)及《愛麗絲走進鏡子裏》(1872)插圖而聞名,1893年被冊封為爵士。田尼爾的愛麗絲插畫迄今還是公認為最符閤原著精神與時代背景的經典傑作。

譯者簡介

張華

  資深工程師,從1980年起,自習英中翻譯、參加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蒐集愛麗絲資料迄今。颱灣翻譯學學會終身會員、英國Institute of Linguistics授證翻譯師,曾獲金石堂英翻中比賽社會組首奬、梁實鞦文學奬譯文組及譯詩組各第二名。業餘曾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麥剋米倫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等四本英漢詞典編輯、為Toastmasters主持編譯十本中文版手冊、發錶過英漢詞典、雙關語翻譯、愛麗絲與趙元任等論述多篇,近年為《讀者文摘》中文版譯者。

洞穴深處:探尋民間傳說與現代心理學交織的迷宮 作者:[此處可填入一本虛構的、與《愛麗絲漫遊奇境》主題無關的作者名,例如:伊萊亞斯·凡·德·維爾德] 齣版社:[此處可填入一傢虛構的、專注於嚴肅學術或文化研究的齣版社名,例如:高地研究齣版社] --- 導言:在神話的迷霧中重塑自我 本書並非對維多利亞時代奇幻文學的溫情迴顧,而是對人類集體潛意識中那些古老、幽深且時常被忽視的“洞穴”進行一次大膽且細緻的考古發掘。我們不再關注天真的孩童與不閤邏輯的茶會,而是將焦點投嚮那些真正塑造人類行為模式和文化結構的核心母題——民間傳說中的空間隱喻、原型敘事的力量,以及現代心理學如何解讀這些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共同夢境。 《洞穴深處》是一部跨學科的著作,它將人類學、宗教學、敘事學與臨床心理學熔於一爐,旨在揭示“下降”這一行為模式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復雜意義。我們認為,無論是古代薩滿的冥界之旅,還是現代都市人麵對生活睏境時的“退縮”,其底層邏輯都共享著一種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與整閤的內在驅動力。 第一部分:無底之地的地理學——空間原型與文化印記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眼於“洞穴”這一核心空間象徵的文化地理學。我們係統地梳理瞭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歐洲、中亞以及美洲原住民文化中,與地下、黑暗、入口相關的神話、宗教儀式和民間傳說。 一、地下世界的權力結構: 我們深入分析瞭地獄、冥府、陰曹地府等概念,它們並非簡單的道德懲罰場所,而是文化賴以構建秩序的“負空間”。通過對比古希臘的哈迪斯、蘇美爾的伊什塔爾之行和北歐的尼夫爾海姆,我們試圖描繪齣一幅關於“下降者”必須麵對的權力製衡圖景。下降,往往是通往知識或權力的必經之梯,但前提是必須理解並服從地底的規則。 二、岩層與記憶的疊加: 探討瞭洞穴本身作為地質記錄媒介的象徵意義。在許多文化中,洞穴壁畫、岩石刻痕被視為祖先的留言闆。我們將這些物理痕跡與集體記憶的構建聯係起來,論證瞭“被埋藏的過去”如何影響當代社會的情感投射和曆史修正主義。我們提齣瞭“地層敘事學”的概念,即文化敘事就像地質層一樣,上層覆蓋著下層,但下層的壓力和構成從未消失。 三、邊界的侵蝕與迴歸: 關注那些連接地錶與地下的“縫隙”——泉眼、裂榖、廢棄的礦井。這些邊界地帶常常是魔法發生或禁忌被打破的場所。我們考察瞭民間故事中“被遺忘的村莊”或“消失的通道”如何被用來處理社會轉型期(如工業化或宗教改革)帶來的焦慮感。 第二部分:下降的心理動力學——原型與陰影的辯證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精神分析的領域,將民間傳說中的“墜落”行為模式,映射到個體心理的運作機製。我們藉鑒瞭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框架,但加入瞭對當代神經科學和依戀理論的最新觀察。 一、陰影的具象化與整閤: “墜入洞穴”是麵對自我陰影最直接的隱喻。我們詳細分析瞭那些“被睏在地下”的角色——無論他們是受害者、流放者還是尋求啓示的修行者——如何代錶瞭被意識壓抑的本能、羞恥感或未被承認的纔能。本章著重探討瞭“非自願下降”(如創傷經曆)與“主動探索”(如尋求深層意義)在心理結構重塑上的異同。 二、主體間的滲透: 討論瞭“洞穴中的相遇”這一母題,即下降者在黑暗中遇到的“異己”存在(如怪獸、智者、失落的靈魂)。這些相遇很少是友善的,它們是自我內部衝突的外部投射。通過分析不同文化中的“守門人”角色,我們揭示瞭心理成長中必須通過的“篩選機製”——即對核心恐懼的直接麵對。 三、迴聲與時間感的扭麯: 洞穴環境的物理特性——迴聲和時間感知的模糊——被用來探討潛意識運作的非綫性特徵。在黑暗中,綫性時間邏輯瓦解,過去、現在和未來似乎同時存在。這為理解創傷記憶的“閃迴”以及直覺的爆發提供瞭新的解釋模型。我們主張,成功的“迴歸”並非遺忘,而是將洞穴中的非綫性體驗,以可理解的方式編織進清醒的現實敘事中。 第三部分:現代睏境與地下的迴響 在最後一部分,我們考察瞭當代社會中“洞穴隱喻”的新變體。在信息過載和意義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對深度、真實和沉浸式體驗的渴望並未減弱,反而以新的形式浮現。 一、虛擬深淵: 分析瞭互聯網的“深網”(Deep Web)與“暗網”(Dark Web)現象,將其視為當代人對集體無意識領域進行數字化探索的嘗試。這些數字空間如何在功能和心理影響上,呼應瞭古代神話中的冥界入口?我們審視瞭匿名性如何既釋放瞭個體的原始衝動,又構成瞭新的社會結構性威脅。 二、存在性的隧道: 探討瞭在技術加速、環境危機和身份流變中,個體感受到的“存在性隧道感”——即感覺被捲入一個沒有明確齣口或目的地的漫長過程。我們將這種現代焦慮與曆史上的瘟疫、飢荒或戰爭後的集體迷失感進行比對,強調瞭對“錨定點”的持續需求。 三、治愈的入口: 本章總結瞭如何通過對這些古老原型和心理結構的理解,來構建現代的“意義重建”路徑。這包括對“慢速生活”、極簡主義、以及深度冥想等實踐的再解讀——它們都是個體試圖重新建立與“地下真實”連接的努力。我們並非尋求逃避,而是學習如何攜帶洞穴中的光芒,重返地錶。 結語:不被遺忘的深度 《洞穴深處》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套分析工具,用以解構那些潛藏於我們文化代碼與個人經驗深處的驅動力。它邀請我們正視,真正的探索並非嚮外張望的遠徵,而是嚮內深入的、有時是令人不安的迴歸。隻有理解瞭我們集體潛意識中對黑暗、下降和重生的永恒迷戀,我們纔能更清醒地導航當代生活的復雜迷宮。 --- 本書特色: 嚴謹的跨文化比較,紮實的敘事學分析,對榮格原型理論的批判性繼承與應用,以及對當代網絡和技術現象的深刻文化洞察。適閤人類學、心理學、宗教學研究者以及所有對文化深層結構感興趣的嚴肅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5推薦一 慢讀經典/楊茂秀 
9推薦二 兔子洞裏的心血結晶/林文淇
11推薦三 十年的等待與期待/幸佳慧
13編輯室報告 跟著兔子先生去探險/周惠玲
19譯注者序 愛麗絲的魅力/張華
38第一章 掉下兔子洞
54第二章 眼淚池
70第三章 烏龍賽跑和委屈的故事
86第四章 兔子派來小比爾
106第五章 毛毛蟲的話
124第六章 豬和鬍椒
146第七章 瘋茶會
166第八章 王後的槌球場
186第九章 假海龜的故事
206第十章 龍蝦方塊舞
226第十一章 誰偷走瞭餡餅
242第十二章 愛麗絲的見證
262附錄一 卡洛爾族譜/年錶
267附錄二 愛麗絲族譜/年錶
270附錄三 愛麗絲故事的譯本語言
274附錄四 《愛麗絲漫遊奇境》中文譯本
280附錄五 愛麗絲故事插畫傢
283附錄六 愛麗絲故事影片
285附錄七 卡洛爾相關協會
287附錄八 參考書目
294附錄九 愛麗絲的身高之謎

圖書序言

編輯室報告

跟著兔子先生去探險 周惠玲/本書主編、兒童文學研究者

  認識張華先生,是在2000年的一場關於兒童文學翻譯的研討會裏。當時覺得這人很有趣,明明是學理工的,怎麼會跑來發錶關於愛麗絲雙關語和遊戲詩翻譯的論文?而且他個子不高,滿頭白發,卻有著年輕的臉龐,笑容可掬中流露齣謹慎的眼神,正經八百的西裝外套罩著比一般人稍急促的動作,不知為何,讓我聯想起那個總是掏齣懷錶說「糟瞭,我遲到瞭」的白兔先生。

  研討會上他說他已經花瞭二十年研究愛麗絲,收集瞭無數中譯版本,也嘗試著重新翻譯愛麗絲,有時候絞盡半年腦筋纔靈光一閃獲得一個佳句。在華人的世界裏,翻譯愛麗絲這件事,前麵已經有趙元任這座仰之彌高的大山擋著,但張華先生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感覺上他並不是為瞭跟趙元任先生一較高下,而隻是因為「天啊,我好喜歡這本書,真想把它弄清楚」這樣的心情;他翻譯和寫論文,都隻是把喜愛的事物跟彆人分享的一種方式。

  研討會過後有一天,楊茂秀教授約我和我同事楊豫馨小姐去張華的傢參觀他的愛麗絲收藏。我感覺自己好像闖進瞭兔子先生的傢,規模不大卻藏著好多寶藏(雖然我並沒發現能變身的扇子和餅乾),而張先生欣喜獻寶的神情,也讓我不禁興起嚮往的心情,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找到值得一生鑽研的主題。

  那時豫馨正在主編【遠流傳傢經典】係列,已經齣版瞭《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等完整新譯版。本來她邀請楊教授和張先生分彆翻譯注解版的《綠野仙蹤》(The Annotated Wizard of Oz)和《愛麗絲》(Annotated Alice),可惜後來豫馨齣國,這個計畫也就不瞭瞭之。到瞭2005年我迷上捷剋導演斯凡剋梅耶(Jan ?vankmajer)的真人偶動畫《愛麗絲》(N?co z Alenky)並以之為論文主題後,不禁又想起瞭張華。當我打電話問他後來是否完成瞭《愛麗絲漫遊奇境》時,令我驚喜萬分的是,他竟然送給我一本他自己用Word排版的A4影印本《深讀愛麗絲漫遊奇境》。書中不僅有完整的全新翻譯、他自己研究撰寫的123條注釋,以及關於愛麗絲研究的各項資料附錄,連版麵編排也極用心,包括曆年來很多中文譯本都草率編輯的尾巴圖像詩,他也仿照原書精細地排版齣老鼠尾巴的形狀。最妙的是,他還把愛麗絲幾次變身的尺寸按比例大小呈現。當場我感動得幾乎要落淚,難以置信這樣一個任職於工程公司的工程師竟能獨立完成許多文學研究者想做卻始終未能作成的事,於是決心一定要設法把他的心血分享給華文讀者。

  沒想到這個願望竟又過瞭四、五年纔完成。這期間我偶爾邀請他來參加遠流的尾牙,偶爾Email催稿,而張先生總說,「好好好,我趕快來把文稿再修潤一下。」 2008年深鞦我去英國踏訪卡洛爾和愛麗絲留下身影的許多地方,內心的小宇宙又被激勵瞭一下,在宛如假海龜悲泣那幕場景的北威爾斯海邊,我麵對曾經是愛麗絲傢人夏日彆墅而今已然破落的廢墟,明白這世界很多事物是不等人的,不禁激動握拳,「張華,你再不完成,我就自己來做嘍!」(哈哈,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做不齣來的)。幸好去年中問他時,張華終於決心把剩下的定稿完成。這次他交齣來的成品又讓人驚艷。不但注解增加到214條,為目前世界注解愛麗絲的著作之冠,許多注解更是他個人研究創見,而全書詩文的翻譯也更貼近原作的創意,張華笑說有幾則翻譯他費瞭五年纔想齣來。

  在編輯成書時,由於我希望提供給讀者中英對照的文本,差點又讓這本書難産。因為插圖的配置和中英文字數的不對等,這本書要做到中英對照原本就很睏難,幸好經過美術設計張士勇的大改造、中原排版的張依宸不厭其煩五次的版麵大調整、翁淑靜的協助校讀,以及張華先生犧牲聖誕假期不斷越洋郵件溝通,最後總算能趕在2010年的春節前如期送印。

  從編輯體例來看,本書主文部分採左頁通欄為英文,右頁則是中譯文和注釋共兩欄,遇有全頁插圖時,中譯文改排於左頁,和英文原文上下排列;為瞭方便研究者延伸閱讀相關英文原著,注釋中所提及的論著、地名、人名,多以英文錶示,但亦不緻妨礙中文閱讀。書中許多編排皆仿造卡洛爾原書設計,如尾巴圖像詩、錶現變身的星星符號(*)等等。全書最前麵設計有拉頁展示愛麗絲幾次變身的尺寸變化,圖像並依照比例大小;書末則設有九項研究資訊的附錄,提供研究者進一步探索愛麗絲學。

  就像張華先生說的,《愛麗絲漫遊奇境》並不單純隻是一本「情節奇幻、瘋言瘋語的奇境世界」冒險故事,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地學者從各種角度接近它,但至今似乎無人敢說能完整解析它。書中藏著無數創意和趣味未被發掘,你可以像楊茂秀教授一樣從語意邏輯和哲學的角度思索,可以像林文淇教授一樣欣賞它的文學與創意,像單維彰教授去解它的數學習題,像趙元任和鬍適先生去咀嚼它語言遊戲,也許像幸佳慧掉進兔子洞一路追尋而無法自拔;你可以像嚮陽教授一樣關心卡洛爾是否為戀童癖,學佛洛依德用精神分析讀這本書,也可以同意《西方正典》作者哈洛.蔔倫說用精神來分析它是行不通的;你可以欣賞它在電影、繪本、文化創意商品等裏如何再現、創造齣新的麵貌,也可以把它當作文學旅遊指南或提升英文的工具……。

  不管你的興趣是什麼,這本書都是最好的起點。我們隻管跟著兔子先生一路往下挖掘、探索,總會發現一個掘之不盡、豐富多變的奇幻世界。

推薦一

慢讀經典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

  2000年我認識瞭張華。那時「毛毛蟲哲學基金會」的「圖畫作傢」就在他公司附近,所以他常常來找我。每次來,我們談論的都是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有時談到捷運都快停駛的半夜。

  隻要是與卡洛爾及他的作品有關的任何問題及一切現象,他談起來都會兩眼放光、嘴角上揚,和任何人他都談。張華原本是有點木訥的工程師,講到卡洛爾就總是口若懸河地說不停,因為關於卡洛爾跟《愛麗絲漫遊奇境》,他知道的實在多,而且永遠還想要知道得更多,而且不會吝嗇與人分享。好像任何人對卡洛爾及《愛麗絲漫遊奇境》多知道一點什麼,他自己與彆人就會多一些幸福之感。

  在數學界、兒童文學界及哲學界,《愛麗絲漫遊奇境》應該是第一個受到重視,適閤成人與小孩共讀的作品,有經典名著的好與難,又有通俗作品的巧與妙。它對思維的挑戰是非常值得人研究與把玩的,可是中文世界真正下功夫去深入欣賞、翻譯、研究的人實在是少,而張華是這少數《愛麗絲漫遊奇境》迷下功夫最深的人。

  1922年,在劍橋研究彈道學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將這本書送給趙元任,請他翻譯以餉中文讀者。這件事多年前我就聽樂學齣版社的黃新新小姐告訴過我,黃新新那時常煮牛肉麵去給老部長俞大維先生吃,在他的客廳裏、牛肉麵香中、閑聊中,俞部長總是談書與人。在一次談到這件事,我告訴張華這事,他隔天就找齣文章印證瞭黃新新的話。

  後來我邀張華到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共同教授翻譯課程,有一次從颱北到颱東的飛機上,他雙眼放光,有點得意地將印有「兩條」用文字「做」的老鼠尾巴,秀給我看,微笑中,手指順著那尾巴比劃著,一麵喃喃唸齣英語原著的「老鼠尾巴」之後,再唸他的翻創之作中文的「老鼠尾巴」。唸完,他抬頭望齣飛機外的中央山脈,然後轉頭壓低聲音說:「老楊,怎麼樣?很棒吧!」我點瞭頭,錶示贊同;又搖搖頭,錶示難以相信這個事實,我想:「是真棒、真是棒,真棒、棒真。」

  1977年我在威斯康辛大學參與語言哲學的討論會,主持討論的阿莫曼教授開齣四本參加討論的必讀書,其中最重要的一本就是《愛麗絲漫遊奇境》,其次纔是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阿莫曼說:「維根斯坦認為,字詞的意義不是定義齣來的,請不要問他某一個字是什麼意思,那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學語文如同學遊戲,語文的遊戲是玩齣來的,語文遊戲是生活方式學習的沃土。」阿莫曼又說:「在英語世界,最健康、最豐富的一塊語文沃土,就是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這本書裏從頭到尾玩的不隻是語意學的各個麵嚮,還有藉著各種語言遊戲做齣很特彆的思考實驗,它的豐富夠後來的人寫很多博士論文。」

  那一天,周惠玲和我在電話談這篇序的書寫,她忽然間驚呼說:「楊老師,我以前從沒意識到,但現在它就在我眼前,我正在校讀這本《挖開兔子洞》,第五章是〈毛毛蟲的話〉,我突然聯想起一件事,請你告訴我我想得對不對,毛毛蟲基金會的取名是不是來自這一章啊?我覺得你講話的方式很像那條毛毛蟲耶。」「怎麼說?」我想知道她的想法。「你看,你這個問話就印證瞭我的想法,你總是問問題,而且老是問齣讓人一時不知如何迴答的話。太像瞭!你們基金會的名字是不是來自路易斯.卡洛爾的作品,有關係對不對?」

  「阿─哈!」我乾笑兩聲,心裏想,是有點關係;同時又想,這可嚴重瞭,原來我一嚮如此不近人情、言語唐突、問話尖銳卻不自知,現在就讓我將毛毛蟲命名的故事說清楚。

  二十年前我們剛建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時,正因為命名左思右想,到處問人商量,總是找不到適當的名。有一天早晨,在花園新城,我居住的社區,與鄰居藝術傢莊普在他傢門前的槭樹下聊天,他問我那新機構叫什麼名字,我們聊著聊著,突然在我們兩人之間的空中垂下一條亮亮的白絲絲,絲絲上吊著的是一條毛毛蟲,我伸手指著牠,有點大聲地說:「毛毛蟲!」莊普這時卻望著天空,悠悠然若有所思地說:「嗯,毛毛蟲 、毛毛蟲,這名字好,這個名字好,它蘊含著『蛻變』之意,讓人想到蝴蝶,讓人想到莊周夢蝶,毛毛蟲從爬到飛,從一點也不起眼的蠕動、又有點醜,蛻變到滿目絢燦的自由飛翔。」

  納尼亞係列的作者C.S.魯易斯說過:「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是作者與小孩子共同活動、相互交往,從生活中慢慢滋長齣來的作品。」許多年來我研讀他的作品,把它當成文學也是哲學也是語意學,也是邏輯遊戲來看。我覺得整部作品,齣入於真實與虛構之間,虛實與有無自由變化而不失規範,讓讀者能在真實文法跟想像文法之間整理內心的山水,繪畫精采。卡洛爾是數學傢、是詩人、是小說傢,他也是攝影發展初期最有成就的攝影傢,他把形式邏輯玩成對話邏輯,所有形式邏輯的規範,在他手上都會跟意義的選擇編織成為各種層次判斷的習題,或更好說,是判斷與選擇的遊戲。

  有人說,翻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有許多時候,需要讓翻創來彌補語文與語文、生活與生活、生活與語文之間的縫隙,或更好說,創造夠好的遊戲空間。張華的翻譯跟注釋,很多的地方呈現齣這種努力,為路易斯.卡洛爾的作品走入中文世界的過程裏添加瞭好多思考實驗的集錦。

  最後我有一個希望,而且我希望這不會是永遠的希望,我希望這部書的齣版會引起中文世界愛好卡洛爾作品的人,想要組成卡洛爾學會,而那發起的人是張華先生嗎?是幸佳慧小姐嗎?是周惠玲小姐嗎?啊!毛毛蟲說:「誰發起都好,我都會參加,因為,《愛麗絲漫遊奇境》是一本可以從很多方麵來看,而且不管從那一方麵看,它都含藏著難以窮盡的不完整性,談不完,需要慢慢讀、細細品嘗,它是一部慢慢閱讀、細細品嘗、好好把玩的經典名著。」

推薦二

兔子洞裏的心血結晶 林文淇/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副教授

  很高興看到張華的《挖開兔子洞》終於付梓。這個原本是英美文學領域學者專傢的份內工作,竟然是由張華這位正職工程師利用自己業餘時間一個字一個字來完成,這著實讓我們這些身在英文係的教授們汗顔,很想挖個鴕鳥洞把臉藏進去。

  在講求創新的時代,國內的教育因受限於考試製度,以緻於學生往往在中學時期就被訓練成嚴重缺乏創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愛麗絲漫遊奇境》實在是每個颱灣學生必讀的一本經典。隻是纔華洋溢的路易斯.卡洛爾在這本奇著裏透過對三個小女孩講故事,創意如天馬行空般自由揮灑,玩瞭許多文字(尤其是雙關語)、數學與邏輯等把戲,可以說是幾乎無法翻譯的一本書。更何況故事裏還有不少反映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生活、社會與文化的笑話與典故,因此中文的譯本雖然不少,不諳英文的讀者隻透過譯文看愛麗絲,不免像是霧裏看花、隔靴搔癢,難以領略整本小說的箇中三昧。

  我是百分之一百的愛麗絲迷,在我的英文課程裏,不論是大一英文、英文會話或是英文作文,我都超愛指定這本既可學英文又啓發創意,內服兼外用、一舉數得的小說。我甚至曾在中央大學與數學係的單維彰老師一同開過一門通識課程,課名就叫做「英文與數學閱讀:愛麗絲漫遊奇境」。在自己閱讀與教學的過程裏,所幸有美國學者Martin Gardner的《注解愛麗絲定稿版》(Annotated Alice, Definitive Edition)的英文詳細注釋本可供參考,纔得以在諸多看似簡單的文句中體會卡洛爾寫作時可能隱含的深意。

  現在隨著《挖開兔子洞》的齣版,颱灣的讀者真正有福氣瞭!因為張華多年時間與心血的結晶,不僅參考多傢注釋以及自行蒐集的資料,對文本加以詳細注解,還提供流暢又精確的中文翻譯與原文對照,讓讀者可以跟著愛麗絲輕鬆跳進兔子洞裏的文學與想像仙境。很榮幸受邀為本書寫推薦,我隻有東施效顰,仿卡洛爾寫下詩序一首:

  張張精采絕倫
  華華文采曼妙
  好書讀便明白
  強棒何須介紹

推薦三

十年的等待與期待 幸佳慧/美國新堡大學博士候選人、作傢

  十年前當我是位閱讀版記者時,我從海倫.奧森貝裏繪製《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Walker 版在颱發行時認識瞭張華先生。他對《愛麗絲漫遊奇境》的深度認識讓當時的我印象極為深刻,我因此將「他想有天能翻譯《愛》並把他的研究分享大傢」這一心願尤其牢記。

  我在藝術研究所時纔開始認真對待卡洛爾兩本《愛麗絲》作品,然而,它們從此成瞭一堂我上不完的課,每個階段我碰觸它們的層次跟麵相都不一樣,每堂課上下來我都被它們探之不盡的闊邃給收服。當然,除瞭它們本身具有的深度之外,還是它們的後續影響以及它們成為各種文化研究的對象所帶來的浩瀚。我想,這也是為何張先生纍積瞭近半生的時光收集研究它,直到今年纔讓我們等到它問世的原因之一瞭。

  這些年來,我在英國從兒童文學碩士攻讀到博士,從文本研究擴大到文化、性彆、話語、翻譯的研究範疇,但《愛》一直是我處理的對象之一,幾乎所有議題若要追起源頭、探其關聯總會跟它有關係。生活上,處處可見其隱性影子與顯性的互文手法;學術研究裏,相關研究也從未間斷,而這幾年奇幻風將它搬上電視、電影再度緻敬的幾個作品,更顯得它在世界文化資産的持續深根與重量。因此,在我對《愛》有更多理解時,總會更殷盼颱灣能齣本好譯本,以提升它該得的文學地位,趕上兩部《愛》在英國一直是牛津、企鵝等齣版社「經典英國文學」係列叢書中重要一員的文化層次,並間接帶起相關的文學文化研究與藝術創作。

  對我來說,這種遺憾與期盼的復習從沒間斷,不隻齣現在我聆聽各種文化或文學的演講裏;齣現在我參與各樣藝術展演場裏;也齣現在我閱讀英國曆年屢創新意的奇幻、跨界作品時,甚至連每個新學期,當我走進校園書店看到店員闊氣的擺齣一整疊《愛》給學生購買時,我的期盼甚至都帶點焦急瞭。事實上,這些年我在《愛》的傢鄉學習的感想正是:一個國傢重視兒童文學與跨界作品,更能顯示一國文學文化的深度——這,更是反應到卡洛爾在一百四十五年前就有這般深度而創作這兩部作品的延續意義。

  於是,當周副總編輯告訴我張華先生作品的齣版消息時,我異常驚喜,這十年來「他那讓我牢記的心願」跟著我不斷的期盼成長,至今終於可收割瞭。在收到稿子後,我便急切地翻找那些曆來中譯本會齣現瑕疵不足的幾個譯處。讓我相當欣喜亦敬佩的是,張華先生的譯文其語意、語辭、語法等嚴謹適切,譯字選辭本身展現瞭高度的文化素養,也揮彆瞭舊譯本裏難免齣現的舊框架。而原文的精髓——鬍話詩(nonsense)與雙關語部分——不僅在中文轉意上照料更周全,沒有過去譯本閃躲、放棄甚至草率處理的情況,更增補不少以往譯本缺乏的原創性。再加上張華先生旁徵博引各傢版本的考據注釋與附錄曆年的相關資訊索引,其紮實之境實讓人喜齣望外。對我,可謂十年等待十年期待;對讀者,則是我們終於看見一本屬於21世紀颱灣的《愛麗絲》,一本能大方擺在我們成人文學書架上的《愛麗絲》瞭!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讀類圖書。作者在《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中,展現瞭一種極其精妙的敘事技巧,他並非生硬地將原著情節與解讀內容並列,而是巧妙地將兩者融為一體,讓讀者在閱讀解讀的同時,仿佛重新體驗瞭一遍《愛麗絲漫遊奇境》的奇幻之旅。尤其是一些對於語言學和邏輯學在原著中應用的分析,讓我大開眼界。作者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卡羅爾在文字遊戲中的精妙之處,以及這些遊戲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這讓我對文字的力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探索一個巨大的寶藏,每一次翻頁都可能發現新的驚喜。它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而非被動接受所謂的“標準答案”。這種開放性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對《愛麗絲》的二次創作衝動,也讓我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有瞭全新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本經典童話的解讀,更是一次關於思維方式和認知邊界的深刻探索。

评分

我一直對《愛麗絲漫遊奇境》情有獨鍾,但總覺得它背後隱藏著更多我未能觸及的奧秘。直到讀瞭《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我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撥雲見日”。這本書的解讀,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智識上的愉悅。作者的邏輯非常清晰,並且善於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他對於“成長”與“失去”在愛麗絲身上體現的分析,就讓我感同身受。愛麗絲在奇境中的每一次變大變小,都不僅僅是情節的需要,更是作者用來象徵著她在認知和心智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迷茫、睏惑以及對自我身份的不斷探索。這種解讀讓我對愛麗絲這個角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認為她僅僅是一個被動捲入奇遇的小女孩,而是將她視為一個在成長道路上不斷掙紮和求索的典型形象。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考究,字斟句酌,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精心雕琢,既有力量,又不失美感,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

评分

這本《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絕對是那種能讓你坐立不安、欲罷不能的書。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導讀,而是真的帶著你走進一個奇妙的兔子洞,讓你切身體驗那種既迷失又驚喜的旅程。我尤其喜歡它在解讀過程中那種層層剝繭的細緻,仿佛作者早就料到讀者會有哪些睏惑,又會在哪個地方産生新的疑問,然後不急不緩地一一解答。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迴想原著中某個被忽略的細節,然後驚喜地發現,原來這裏麵竟然隱藏著這麼深的含義!它不是那種“告訴”你作者怎麼想的書,而是“帶領”你一起去思考,去探索。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迷宮裏,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每一步都充滿發現,每一步都讓你對這個世界有全新的認識。書中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不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展現瞭角色們復雜而多維的人性,甚至讓我對一些原本不太喜歡的角色産生瞭新的理解和同情。這種深度挖掘,讓《愛麗絲漫遊奇境》這本熟悉的童話,煥發齣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也讓我的閱讀體驗變得無比豐富和深刻。

评分

初次翻開《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我就被它那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姿態,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初次踏入仙境的愛麗絲,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又帶著一絲不安。而這本書,就像是那個引導我前行的白兔先生,帶著我穿梭於字裏行間,揭示那些隱藏在奇幻故事背後的深邃哲理。尤其是在探討瘋帽匠和三月兔那場永恒的下午茶時,作者的解讀角度十分新穎,我從未想過這場看似荒誕的聚會,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關於時間、社會規範和個體自由的討論。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習以為常的規則,甚至開始質疑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是否也隱藏著類似的“瘋狂”。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智力的冒險,每一次的閱讀都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門,門後是更加廣闊的未知領域。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看似簡單的故事,以及如何在看似荒誕的情境中尋找邏輯和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解讀方式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並非是簡單地羅列原著情節,而是從一種全新的視角,將《愛麗絲漫遊奇境》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哲學乃至心理學的背景下進行剖析。我驚喜地發現,作者能夠如此精準地捕捉到劉易斯·卡羅爾創作的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思潮,並且巧妙地將這些思潮融入對故事的解讀之中。比如,對於撲剋牌女王的暴虐形象,作者不僅將其解讀為對權威的諷刺,還深入挖掘瞭其中可能存在的對當時女性地位和權力運作的隱喻。這種解讀非常有啓發性,讓我不再僅僅將《愛麗絲》看作一個單純的童話故事,而是將其視為一麵摺射齣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百態的鏡子。更令我稱贊的是,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文筆卻絲毫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文學的魅力,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在與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對話。書中引用的一些研究資料和理論也恰到好處,增添瞭解讀的厚度和深度,讓我在每一次閱讀時都受益匪淺,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智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