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載堂雜憶(全編本)

世載堂雜憶(全編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代史料
  • 世載堂
  • 迴憶錄
  • 地方誌
  • 傢族史
  • 筆記小說
  • 民俗風情
  • 曆史文獻
  • 珍本善本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典章文物之考證,地方文獻之叢存,師友名輩之遺聞,達士美人之韻事,雖未循纂著宏例,而短篇簿錄,亦足供大雅諮詢。-劉成禺

  禺生見聞廣博,晚年憶其從前耳濡目染之事,筆而錄之,為《世載堂雜憶》。此隨筆之類,未加整理,雖不無耳食之談,謬悠之說,然多遺聞佚事,其中亦有《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之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觀也。-董必武

但是該書印行的,隻有十分之八的材料,還有部分文稿,沒有編入。我手邊藏存他的餘稿,今特整理抄錄,並略為注明。目的是供讀者得窺全豹,也可以使作者當年的寫作,不緻四分五裂而有遺珠之憾。-雋君

作者簡介

劉成禺(1875 ~ 1952)

  字禺生,湖北武昌人。早年是孫中山不可多得的戰友。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參議院湖北省參議員。一九二一年五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劉成禺被任命為總統府宣傳局主任。一九二三年三月,孫中山又任命劉成禺為陸海軍大本營參議。一九三一年春,國民政府任命為監察院監察委員。一九四七年八月,被派為監察院兩廣監察使。一九四九年初,被任命為國史館總編修。中共建國後,曾任湖北省人大會代錶、湖北省人委會參事,一九五○年八月被任命為中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病逝於漢口,享年七十八歲。

滄海拾貝:一部探尋江南文脈與士人情懷的清代筆記閤集 《滄海拾貝》 匯集瞭清代中晚期數位重要文人學者的筆記、劄記、詩話及部分傢乘資料,旨在為後人勾勒齣一幅生動、細膩的清代江南士人群體的精神圖景與日常生活側影。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史學專著,而更像是一個知識分子私密的“心之書房”,以散點透視的方式,摺射齣特定曆史時期文脈的流變與士人對傳統、世俗的復雜情感。全書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嚴格遵循瞭清代筆記的原始風貌,保留瞭其獨特的語體風格和信息密度。 全書大緻可分為“士林風貌”、“藝苑點滴”、“閭巷瑣記” 三個主要部分,各自獨立又相互映襯,共同構築起一個多維度的清代社會切片。 --- 第一捲:士林風貌——書生宦海間的進退與思量 本捲集中收錄瞭多位在科舉、仕途、隱逸之間徘徊的士人的手稿和尺牘的摘錄。這些文字,往往不事雕琢,卻字字珠璣,透露齣清代中後期知識分子在麵對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時的真實心境。 一、科場沉浮錄: 詳細記錄瞭幾次影響較大的鄉試、會試的細節。不同於官方的科舉檔案,這裏的敘述充滿瞭主觀色彩,如對主考官齣題思路的揣摩、對考場氣氛的渲染,以及中榜者或落榜者迴傢後的不同境遇描寫。其中一篇題為《鞦闈偶記》的文字,生動再現瞭考生在飢餓、焦慮和希望中度過的數日,對“八股文”的程式化創作過程,亦有直接的批評與反思,認為其耗盡瞭青年的精力,卻未能真正激發學問的活水。 二、交遊與論學: 這一部分是清代文人圈子的“朋友圈”記錄。收錄瞭如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未曾提及的地域性詩社活動記錄,以及幾位江南藏書傢互通書信的片段。重點在於展現“學問”的傳承方式——並非僅靠官方學堂,更多是通過私塾、研討會和書信往來完成的。其中包含大量對宋明理學、乾嘉考據學的評價,既有繼承,也有旗幟鮮明的反叛,體現瞭學風的演進。例如,對某位名儒的“慎獨”之論,有人推崇其高潔,亦有人批駁其過於空泛,缺乏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三、宦海浮沉錄: 選取瞭幾則關於地方官員的劄記。這些官員多為兼具文人身份的“儒吏”,他們對賦稅徵收、水利工程、地方教化的記錄,充滿瞭矛盾性。一方麵,他們必須遵循朝廷的政令,另一方麵,他們又難以割捨文人的良知,試圖在嚴酷的體製內尋求一絲溫情。其中一則關於治理黃河泛濫的記錄,詳細描述瞭地方士紳、胥吏與朝廷代錶之間的權力博弈,極具現實意義。 --- 第二捲:藝苑點滴——詩詞、書畫與園林中的審美趣味 本捲聚焦於清代文人在藝術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展現瞭特定地域的審美標準和創作風氣。 一、詩社遺風: 輯錄瞭數個地方性詩社的“集會詩”和“唱和集”片段。這些詩作多反映瞭日常的宴飲、遊覽與感懷,語言風格雅緻,但偶爾也流露齣世俗的享樂主義傾嚮。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幾首關於“藉古諷今”的隱晦之作,作者運用典故,巧妙地錶達瞭對時政的微詞,是解讀清代知識分子“委婉錶達”藝術的絕佳樣本。 二、書畫題跋摭錄: 收錄瞭數位地方性書畫傢的小品文和題跋。這些題跋不僅是對作品技法的簡單評論,更是對畫中意境、寄托的闡釋。例如,對幾幅“婁東畫派”作品的描述,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其構圖中的留白哲學,以及對筆墨“氣韻”的追求。其中還穿插瞭對古董鑒賞的記錄,如對端硯、古籍善本的品評標準,體現瞭文人階層的物質文化趣味。 三、園林疊影: 記述瞭江南私傢園林的興建與衰落。這些記錄往往以日記或遊記的形式齣現,詳細記載瞭亭颱樓榭的命名緣由、花木配置的講究,以及主傢對園林“麯徑通幽”意境的營造心得。通過對園林衰敗的描述,也摺射齣傢族財富的起落和時代對私密空間的衝擊。 --- 第三捲:閭巷瑣記——民俗、醫藥與市井百態的側寫 本捲是本書中最具“人情味”的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士人階層之外的民間生活與社會風俗。 一、醫案存疑: 收集瞭幾則清代民間流傳的醫案,多為友人或僕從的病癥記錄。這些記錄多帶有民間偏方或巫術色彩,與當時主流的學院派中醫理論有所齣入。通過這些記錄,可以窺見當時基層社會的醫療條件和民眾對疾病的理解方式。其中對瘟疫爆發時的民間互助與恐慌,提供瞭寶貴的社會史料。 二、戲麯與市井: 記錄瞭地方戲班的演齣盛況,以及士人對民間戲麯的看法。清代筆記常將戲麯視為“小道”,但本捲的記錄顯示,一些文人私下也會觀賞,並記錄下戲文中的諷喻意味。此外,還零散記載瞭物價波動、節令習俗(如端午、中鞦的祭祀方式)、以及茶館酒肆中的議論話題,這些都構成瞭清代市井生活的鮮活背景。 三、鄉土風物: 記載瞭特定地域的物産、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例如,對徽州木雕、蘇綉工藝的流程描述,體現瞭高度專業化的手工業技術。這些片段強調瞭地域性知識的價值,即“學問”並非隻存在於廟堂與書齋,亦深植於腳下的土地與世代相傳的技藝之中。 --- 結語: 《滄海拾貝》以其非結構化的敘事方式,如同從曆史的長河中打撈上來的碎片,它們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全書旨在呈現清代文人“入世”與“齣世”之間的掙紮、對傳統學問的堅守與突破、以及對世俗人情的熱愛與疏離。它不是一部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一麵映照復雜曆史側影的棱鏡,邀請今天的讀者,以一種更為細膩和包容的心態,去重新審視那個逝去的時代。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未經後世修飾的原始語料,以及其對特定群體精神世界的深刻滲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讀」 劉成禺與全編本《世載堂雜憶》  蔡登山

清代之科舉
清代之教學
清代樂部大臣
談前清刑部則例
順治丁酉江南科場案
雍正朝之兩名人
徐乾學祖孫父子
徐乾學後嗣悲式微
乾隆禪位後仍親政
和珅當國時之戇翰林
瀋葆楨與其師
藩司賣老製軍窘
言社五星
太平天國佚史
◎打館與搜妖
◎狀元遊街
◎弟萬歲兄萬萬歲
◎戰績與封爵
◎三閤會與天主教派
◎守城兩名將
◎大審忠王
晚清朝士風尚
◎桐城派的盛行
◎詩人薈集都下
◎理學身體力行
◎輿地史學崛起
◎學業功名分兩派
鬍林翼論軍事
肅門五君子
何子貞軼事
爆竹聲中爭狀元
左宗棠與樊雲門
彭玉畫梅
劉坤一洩不第之恨
張之洞罷除賓師
張之洞遺事
清遊題句雅集敲詩
張之洞大開賭禁
豁濛樓
張之洞與端方
抱冰堂與奧略樓
書廣雅遺事
◎梁鼎芬忽然有弟
◎王壬鞦用兵如神
◎原道一篇傲大帥
◎福壽雙全陪新郎
賣茶女
華蘅芳稱算命先生
勦襲老文章釀成大參案
◎徐緻祥鈔襲張之洞中解元文
◎周錫恩鈔襲龔定菴作阮元年譜序
◎徐緻祥奏參張之洞
◎大參案之尾聲
武昌假光緒案
去思碑與紀功碑
兩湖書院血湖經
王湘綺之遺牋零墨
王湘綺筆下兩漢奸
王湘綺莫愁湖亭長聯
徐誌遠妙語救藩司
繆小山充書庫主任
梁節庵願為入幕賓
梁節庵之鬍與辮
潘祖蔭提倡公羊學說
記楊守敬先生
李客的怨氣
龍樹寺觴詠大會
紹興師爺的妙計
瞿子玖開缺始末
馬眉叔與招商局
張嗇翁入泮受訟纍
張季直的幸運
張季直與徐樹錚
東奧山莊
岑春蓂謬戮飢民
端方齣洋趣史
馬君武受紿
甲午一役中之八仙
西太後贊嘆宋遯初
程德全橫臥鐵軌
柯逢時喜得孤本
守舊維新兩派之爭
紀先師容純父先生
補述容閎先生事略
徐老道與康聖人
宓知縣與西太後
假照片計陷岑春□
章太炎師事孫詒讓
章太炎被杖
袁世凱倉皇走天津
側麵看袁世凱
清道人軼事
清道人與鄭蘇龕
蔡乃煌佳句邀特賞
劉申叔新詩獲知己
遁跡僧寮一奇士
徐固卿精曆算
奔走權門扮演醜劇
逋臣爭印
遺老無聊祇造謠
樊樊山之晚年
臘腸下酒著新書
述戢翼翬生平
蘇曼殊之哀史
孫中山先生語錄
◎練習演說之要點
◎宣傳文字的運用
◎談民選議員
翠亨村獲得珍貴史料
紀伍老博士
民元北京兵變內幕
新華宮秘密外交
◎德皇親筆書函
◎便殿賜宴
◎軍官競蓄威廉須
◎硃爾典單刀直入
◎重賂買得君主論
◎硃爾典談話紀錄
◎如何處置東鄰
◎老友不拘形跡
◎日本二十一條要求
◎鐵箱中偷齣密件
◎特使擋駕帝製坍颱
洪憲第一人物
陳宦挽章太炎
楊杏城之毒藥水
永樂園楊皙子輸誠
足供史料的打油詩
「洪憲皇帝」的揖讓
洪憲女臣
娘子軍打神州
蕭耀南之輸誠
巡閱使署中之會議
武漢設新政府密約
鄂豫互助之內幕
□槍置毒之謎
樊鍾秀
曹錕之覆敗
清陵被劫記
日本不敢侵澳門
紀鄂中文獻
粵中文獻之劫運
清史稿之纂修與刊印
清史稿之謬誤
孔子曆代封謚
南宗孔聖後裔考證
再紀南宗孔聖後裔
南宗孔聖後裔考證補
嶺南學派述略
嶺南兩大儒
嶺南詩畫大傢
謁陳白沙先生祠
陳白沙傳
紀宋處士謝翱
近代學者軼事
紀黃季剛趣事
述楊氏水經注疏
巾箱留珍本柳下說書
大好駢文派
跳加官

世載堂雜憶續篇
前言
王壬鞦的三女
可憐鞦水詞
梁啓超兩女友
陳友仁黑白分明
萊州奇案
諧聯拾雋
多妻教與多妻製
美國兩大奇案
楊守敬瑣事
官文寵妾壓群僚
瀋佩貞情賺黎元洪
唐群英侮辱宋教仁
留東外史續編材料
英雌大鬧參議院的一幕
讀書拾雋
溪山如意伴梅花
散原老人遺事
瀋葆楨與其師
迎得新人,忽來「故鬼」
李鴻章嚮子作揖
韆古傷心搵淚巾
讀書小識
粵謳作者招子庸
左宗棠因聯逢知己
李鴻章幕中壞員
滄桑曆劫紀南園
曾國藩瑣事

圖書序言

導讀

劉成禺與全編本《世載堂雜憶》  蔡登山

  劉成禺(一八七五—一九五二),本名問堯,字禺生,筆名壯夫、漢公、劉漢,湖北武昌人。一八七五年生於廣東番禺,故字禺生,以麵略麻,人以「麻哥」稱之,亦不以為忤。有李根源,雲南騰衝人,人稱為「李麻子」。民國初年,劉、李等人同遊蘇州,恰好遇著瞭章太炎,便相約到一傢照相館去照相。排坐位時,章太炎居中而坐,他令李根源居右,劉成禺居左。這時劉成禺有意見瞭,他倖倖地說:「我是麻哥,他是麻子,子焉能居哥之上?」章命劉、李換位,劉成禺纔不再嘮叨,自覺「麻哥」到底略高「麻子」一籌。一九四四年春間,太炎先生已去世多年,李根源到陪都重慶,寫瞭許多詩,中有〈訪劉成禺七星崗蔭廬戲贈〉詩雲:

  我是騰衝李麻子,君是江夏劉麻哥。
  迴首吳門閤夥事,太炎不見奈之何!

  劉成禺齣生於官宦之傢,其父劉兆霖號雨臣,曾在廣東廣州府和潮州府等地為官數十年,「卓著勛聲」。成禺幼長於粵,後入武昌經心書院、兩湖書院學習,受教於梁鼎芬,後又曾跟隨辜鴻銘和容閎學習西文。一九0一年,以唐纔常案被纍,離鄂走上海,館於王培生傢。王傢富藏書,得以博覽群籍。後應陳少白之招,與瀋翔雲至香港,又以少白之介,加入興中會。同年入日本成城陸軍預備學校,一九0二年,經程傢怪介紹在橫濱與孫中山相見,縱談竟日。後來他迴憶說,此次會見,「是為四十餘年緻力革命之發韌」。同年孫中山曾對他說:「吾欲子搜羅遺聞,撰著成書,以《滿清紀事》為基本,再參以歐美人所著史籍,發揚先烈,用昭信史,為今日吾黨宣傳排滿好資料,亦犬養先生意也。吾子深明漢學,能著此書,吾黨目下尚無他人,故以授子。」於是劉成禺在一九0三年寫成《太平天國戰史》書稿十六捲,一九0四年先印行六捲,孫中山為之作序。一九0三年一月,劉成禺與湖北革命誌士藍天蔚、張繼煦、李書城等在東京創辦瞭《湖北學生界》。劉成禺曾在刊物上發錶〈史學廣義〉一文,宣傳瞭民主革命思想和推翻清王朝的思想。由於這份刊物,使劉成禺失去瞭官費留學生資格,不能繼續在日本停留。而孫中山在自傳中也說:「劉成禺在學生新軍大會,演說革命排滿,被清公使逐齣學校。」一九0四年春,孫中山抵舊金山,與保皇黨論戰,改組洪門緻公堂機關報《大同日報》,掃除保皇黨勢力;此時劉成禺也離日赴美,入加州大學攻讀,以馮自由之薦,課餘兼《大同日報》總編輯。馮自由說:「自是大倡革命排滿,放言無忌,每週華僑革命思想之激盪,劉之力為多焉。」從東京到舊金山這段期間,劉成禺可說是孫中山不可多得的戰友。

  劉成禺為瞭更快適應語言環境並完成學業,他找瞭一位小他兩歲的美國白人姑娘名叫珍妮.艾拉.特雷斯科特(Jennie Ella Trescott)任英文教師。據其好友楊韆裏說,珍妮住在他寓所附近的一所樓房,某日,她的寓所三樓失火,看看快要蔓延到她所住的五樓瞭。珍妮的母親見女兒睏在五樓,就大叫:「我的女兒在五樓啊!」劉成禺在人叢中聽到叫聲,立即冒險衝上五樓,把珍妮背下來。珍妮深感救命之恩,雖然在美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加州,法律明確規定白人不能與華人通婚,但珍妮決定要嫁給劉成禺。楊韆裏後來為他刻一「火□奇緣」印署相贈。劉成禺在《世載堂雜憶》中也曾迴憶說:「四十年前,與予妻(Dolly Tiscott)結婚於渥陽明州(案:今譯為懷俄明州),該州無禁止東方人種與西女結婚條例,地近優脫州(案:今譯為猶他州),乃為鹽湖之遊。鹽湖城,為優脫首府,在萬山之中,人富膏原,傢無陋屋。」

  一九一一年武昌首義成功,不久,劉成禺迴國,一九一二年一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參議院湖北省參議員。南北議和期間人事都由黃興裁定,劉成禺因不滿黃興而與孫武閤作,在上海成立民社,與同盟會公開對立。從支持孫中山變為反對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這大概是彼此始料未及的。不久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臨時政府北遷,劉成禺北上任參議院參議員。當時袁世凱極力籠絡,曾以大總統令頒授「嘉禾章」一枚,希望他改弦易轍,歸其所用。但劉成禺虛與周鏇,堅守革命初衷不變。「二次革命」起,他與國民黨籍國會議員多人,被誣犯內亂罪,被袁世凱下令通緝,於是被迫逃到上海,開一雜貨鋪營生,鋪掛招牌為「嘉禾居」,並將「嘉禾章」嵌於招牌中,有人勸止:「此為肇禍之根,恐遭不測!」劉成禺厲聲曰:「袁早晚必敗,不過塚中枯骨,我何懼哉?」。

  一九一六年袁世凱死後,經過五年左右的疏離,劉成禺繼續追隨孫中山。一九一七年八月,被任命為廣州國會非常會議參議院議員,九月被任命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府顧問。一九二一年五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劉成禺被任命為總統府宣傳局主任。一九二三年三月,孫中山又任命劉成禺為陸海軍大本營參議。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變後,孫中山受邀北上,此時段祺瑞已就任臨時執政府執政,孫段之間已無閤作基礎可言。於是孫中山下令北上的國民黨員不得在北京政府任職,劉成禺與郭泰祺遵從孫中山的臨終教誨,二人一起迴武昌,劉成禺任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一九三一年春,國民政府任命劉成禺為監察院監察委員,一直任到一九四七年。一九四七年八月,劉成禺被派為監察院兩廣監察使。一九四九年初,他被任命為國史館總編修。中共建國後,他返迴故鄉武昌,曾任湖北省人大會代錶、湖北省人委會參事,一九五0年八月被任命為中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五日病逝於漢口,享年七十八歲。

  劉成禺在青年時代,雄健有力,前在哥老會中,充白紙扇(軍師),他並不自諱,即在《世載堂雜憶》中,亦曾透露。辛亥革命,南北議和,他充南方代錶,亦虎虎有生氣,當時有人呼之為劉大炮者。北伐以後,組織南京政府,於右任拉他為監察院首席監察委員,不免漸呈暮氣,當時他說:監察院「不打老虎,隻拍蒼蠅」,雖然以幽默的語調齣之,但遇事頗小心謹慎也,且精神亦不及前。國民政府每遇星期一,做紀念週,讀孫中山遺囑,然後此臨時主席演說一番,各屬員則環而恭聽,皆鵠立無座位也。監察院亦如之,一次,於院長方操其陜西官話,作冗長的演說,忽聞鼾聲起於群列,視之,則劉成禺也。幸有立於其傍者推之,曰:「站著亦能打鼾嗎?」他低聲道:「此種話聽之令人昏昏欲睡耳。」

  劉成禺喜愛打牌,無論在北京做議員,在廣州當總統府高等顧問,在南京當監察委員,甚至抗戰期間,重慶市禁止打牌,他還是天天在傢裏召集朋友攻打四方城,霹霹拍拍,聲震四鄰。警察局長徐中齊不敢惹他,曾派員婉勸他在颱麵鋪布,免得引起鄰捨的反感,他也置之不理。他生平的嗜好,除瞭打牌之外,就是聊天。他和朋友聊天,古今中外,誇誇其談,尤其是對前清遺老、北洋官僚、黨國要人的拆爛汙醜聞秘事,更是葷素並進有聲有色的給以廣播。「天下的好話,由他說盡;天下的壞事,由他做盡。」就是當年他給某人所下的判詞,傳誦一時的名句。

  與劉成禺有過接觸的香港掌故傢高伯雨說:「劉麻哥是政客中而帶有書生氣味的人,為人趣味可近,和他交往,久之而覺得其人可愛,他一方麵從政,一方麵又熱心著述,生平寫過好幾種書,……這些作品,不用說是敘述瞭不少珍貴的史料。」劉成禺的著作共有:《先總理舊德錄》、《中國五大外交學者口授錄》(五人為容閎、馬相伯、辜鴻銘、伍廷芳、唐紹儀)、《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世載堂詩》(六捲)、《散原先生鬆門說詩》、《太平天國戰史》(十六捲)、《史學廣義》、《廣西史考廣義》(四捲)、《自傳》、《禺生四唱》(包括洪憲紀事詩、金陵新□、憶江南雜詩、渝州雜□、論版本絕句)、《世載堂雜憶》等十一部著作。

  其中《世載堂雜憶》大部分是劉成禺根據親身經曆寫成的筆記體史料,以隨筆記錄為主,體例不拘。他在七十歲時預知他還有十年壽命,於是日書《雜憶》數則,又把他「平生首尾未完畢之書,如《禺生四唱》、《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憶江南雜詩注》、《容閎、辜湯生、馬相伯、伍廷芳外交口授錄》、《世載堂筆記》與《自傳》等,盡歸《雜憶》中,匯為長篇,備事分錄。」於是從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開始在上海《新聞報》副刊《新園林》刊登,「年餘始畢,風靡一時。」掌故大傢鄭逸梅就說:「《雜憶》可與汪東之《寄庵隨筆》銖兩相稱,洵為兩大力作。」由於劉成禺生平交友廣泛,當時的上層人物如孫中山、黎元洪、伍廷芳、章太炎、鄒容、蔡鍔、楊度、鬍景翼等,無不與他過從甚密,所以他的著作內容廣泛,而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他自己評價說:「典章文物之考證,地方文獻之叢存,師友名輩之遺聞,達士美人之韻事,雖未循纂著宏例,而短篇簿錄,亦足供大雅諮詢。」

  《世載堂雜憶》收錄的文章,記載瞭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人物事蹟、政治製度、社會變革等等,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生著韆百年來沒有過的巨變,政治腐敗,列強橫行,國勢衰微,社會動盪不定,文化眾聲喧嘩。本書記錄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外交、教育以及人物等多方麵,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民國史的重要資料。 雖然章士釗在《疏黃帝魂》中,指齣劉成禺寫作態度不夠認真,如說:「禺生遊談之雄,好為捕風捉影之說,譏訕前輩,自是一病。」又說:「禺生以小說傢姿態,描畫先烈成書次第,故事隨意齣入,資其裝點,餘殊不取。」確實該書在某些考證上,常有疏忽,後人使用此資料時,是不可不辨者。然瑕不掩瑜,此書還是包含許多珍貴的資料。董必武為《世載堂雜憶》 題詞中就提到:「禺生見聞廣博,晚年憶其從前耳濡目染之事,筆而錄之,為《世載堂雜憶》。此隨筆之類,未加整理,雖不無耳食之談,謬悠之說,然多遺聞佚事,其中亦有《洪憲紀事詩本事簿注》之所未及者,甚可喜亦可觀也。」

  《世載堂雜憶》在劉成禺生前並無單行本印行,此書稿後來由錢實甫整理,一九六0年由北京中華書局齣版,收為「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種。一九七一年颱北文海齣版社也齣版,收為「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之一種。一九七六年颱北長歌齣版社也齣版,收為「長歌傳記文學叢刊」之一種。一九九五年山西古籍齣版社也齣版,收為「民國筆記小說大觀」之一種。一九九七年遼寜教育齣版社也齣版,收為「新世紀萬有文庫」之一種。然這些版本完全根據一九六0年的中華書局版。但當時錢實甫在整理編輯此書時,可能有他的取捨標準,因此有許多文稿並沒有編入。一九六六年香港的雋君(筆名,可能是高伯雨)就說:「但是該書印行的,隻有十分之八的材料,還有部分文稿,沒有編入。我手邊藏存他的餘稿,今特整理抄錄,並略為注明。目的是供讀者得窺全豹,也可以使作者當年的寫作,不緻四分五裂而有遺珠之憾。」雋君整理的文稿名為〈世載堂雜憶續篇〉,後來在高伯雨(林熙)創辦的《大華》半月刊第二十五期(一九六七年三月十五日齣版)開始連載,分十期刊畢,共有二十七篇。分彆是〈王壬鞦的三女〉、〈可憐鞦水詞〉、〈梁啓超兩女友〉、〈陳友仁黑白分明〉、〈萊州奇案〉、〈諧聯拾□〉、〈多妻教與多妻製〉、〈美國兩大奇案〉、〈楊守敬瑣事〉、〈官文寵妾壓群僚〉、〈瀋佩貞情賺黎元洪〉、〈唐群英侮辱宋教仁〉、〈留東外史續編材料〉、〈英雌大鬧參議院的一幕〉、〈讀書拾雋〉、〈溪山如意伴梅花〉、〈散原老人遺事〉、〈瀋葆楨與其師〉、〈迎得新人,忽來「故鬼」〉、〈李鴻章嚮子作揖〉、〈韆古傷心搵淚巾〉、〈讀書小識〉、〈粵謳作者招子庸〉、〈左宗棠因聯逢知己〉、〈李鴻章幕中壞員〉、〈滄桑曆劫紀南園〉、〈曾國藩瑣事〉。雋君並對文中的人物彆號事蹟加以註解,讓讀者免去查考之煩,此非精通清末民初之史事者,不易為也。而對劉成禺所誤記或考證失實之處,高伯雨也做瞭按語。隻是後來《大華》半月刊在登完不久,就因財務虧損而停刊瞭。這份印量不多的雜誌因在香港齣版,當時海峽兩岸甚少人注意到,因此盡管它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已刊齣中華書局失收的〈續篇〉,但在這之後兩岸齣版的四種版本,竟無任何一個版本收入這〈續篇〉。如今《大華》半月刊早已成為絕版的雜誌,甚至連知名的圖書館都沒有收藏,筆者偶然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找到後來香港龍門書店復刻的四十二期《大華》雜誌,於是把連載十期的〈世載堂雜憶續篇〉二十七篇文稿影印,重新排版,補入原有的書稿之後,成為「全編本」《世載堂雜憶》,如此讀者當可得窺全豹,而無遺珠之憾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世載堂雜憶(全編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種古樸而寜靜的氣息,仿佛從泛黃的書頁間飄散齣淡淡的墨香,勾勒齣一段段溫潤的歲月痕跡。這本書並非宏大的史詩,也不是跌宕起伏的傳奇,而是以一種近乎喃喃自語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親曆或聽聞的種種往事。其中,對故鄉風物的細膩描摹,著實令人神往。那清晨薄霧中彌漫的炊煙,午後慵懶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石闆路上,傍晚傢傢戶戶傳來的飯菜香,還有那孩童嬉戲的歡聲笑語,都仿佛被作者一一采擷,鄭重地收錄書中,讓身處異鄉的讀者,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說的鄉愁。他筆下的那些古街、老宅、祠堂,不再是簡單的建築符號,而是承載著傢族記憶、鄰裏情誼、時代變遷的活態載體。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也置身於那久遠的時光之中,與作者一同感受那份淳樸、那份人情味,以及那份在現代社會日益稀缺的安寜與從容。這本書,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耳畔輕聲講述著傢族的故事,那些故事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卻有著最動人心弦的溫情。

评分

對於《世載堂雜憶(全編本)》的閱讀體驗,我隻能用“沉浸”二字來形容。它並非那種讓你捧著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的書,而是需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如同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流,緩緩注入你的心田,滌蕩著塵世的浮躁,喚醒著內心深處的記憶。書中那些對過往生活的點滴記錄,雖然看似零散,卻有著內在的邏輯和情感的連接。他會在某個看似不經意的段落,描繪一次傢庭的聚會,字裏行間洋溢著溫馨的親情;又會在下一章,記述一次難忘的童年經曆,勾勒齣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這些片段,並非為瞭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為瞭捕捉和保存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和瞬間。每讀一段,都像是在照一麵鏡子,映照齣自己曾經的模樣,觸動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的容器,將那些被遺忘的歲月、被淡忘的情感,重新打撈上來,讓我們得以重溫,得以珍惜。

评分

讀完《世載堂雜憶(全編本)》,心中湧起一股復雜的情感。它不像一本小說,有著清晰的敘事綫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也不像一本曆史著作,有著嚴謹的考證和宏大的視野。它更像是一本日記,一本迴憶錄,一本承載著個人情感的劄記。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記錄下瞭那個時代的生活百態,人情世故,以及他個人的生活感悟。書中,我看到瞭他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看到瞭他對親情、友情、鄉情的珍視,也看到瞭他對生命中那些細微之處的敏感和體悟。這些內容,或許對於某些讀者來說,顯得過於平淡,過於瑣碎,但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構成瞭生活的底色,構成瞭人生的厚度。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安靜的午後,與你圍爐夜話,分享他的過往,也引發你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它沒有給予你現成的答案,卻在你心中種下瞭無數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記憶的種子。

评分

《世載堂雜憶(全編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也沒有迎閤大眾的閱讀口味,而是以一種近乎“不設防”的姿態,袒露著作者的內心世界。這種坦誠,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書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往昔的眷戀,對於故人的追憶,甚至是對時光流逝的淡淡憂傷。他不會迴避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不會刻意美化過去,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記錄下那些或喜或悲的經曆。這種真實,讓讀者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很多時候,我會在閱讀中停下來,迴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某個片段,與書中的情境相互印證。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也十分到位。無論是對一種食物味道的迴憶,還是一段鏇律的哼唱,亦或是一個物件的描繪,都帶著一種獨特的質感,仿佛能讓你身臨其境。這本書,沒有驚濤駭浪,隻有細水長流,它靜靜地流淌著,滋養著讀者的心靈。

评分

《世載堂雜憶(全編本)》最打動我的,莫過於其對人物的刻畫,細緻入微,充滿人情味。作者並非堆砌華麗辭藻,而是用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人物群像。他筆下的長輩,或許嚴厲,卻飽含深情;或許平凡,卻蘊含智慧。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被作者小心翼翼地珍藏,並以最真摯的情感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作者描繪那些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比如辛勤耕作的農夫,操持傢務的婦人,或是街頭巷尾說書的藝人。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身份,沒有驚人的功績,但在作者的筆下,卻閃耀著生命的光輝,散發齣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人物,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畫捲,也摺射齣那個社會的人情風貌。讀來,不禁讓人感嘆,原來我們身邊那些看似普通的人,也能擁有如此豐富而深刻的內心世界,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齣動人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人物”的意義,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力量,往往蘊藏在最樸實的人性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