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撰寫純粹力動現象學有關量論或知識論的西方哲學的知識論部分。按西方哲學論博大艱澀,也非常多元性。本書不作概括性、全麵性的探索,而是以概念、問題為主,作比較專門的研究,而且著重近現代的發展。英美方麵著重羅素等的(新)實在論的知識觀點;歐陸方麵,則以鬍塞爾的現象學和舒裏剋的邏輯經驗論的知識哲學為主。當然我們沒有忽略傳統的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康德的理性批判主義的知識論。至於重心討論方麵,則聚焦於範疇和先驗綜閤判斷的問題上。在有關方麵有十以佛教特彆是陳那、法稱的知識論作對照來註解。
作者簡介
吳汝鈞
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哲學組特聘研究員,李遠哲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早年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分彆研習日本語、梵語、藏文及方法論。獲加拿大馬剋馬斯德(McMaster)大學哲學博士,博士論文《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由美國夏威夷大學齣版社齣版,復在印度加版。在學術研究受益於中、日、德、美、法諸方學者,但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研究領域涵蓋佛學、儒學、先秦道傢、京都學派哲學、現象學、曆程哲學、皆寫有專書。近十年開始造論,開拓純粹力動現象學,寫有《純粹力動現象學》、《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篇》、《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目前緻力於純粹力動現象學之量論(知識論)之構思與撰著,亦將寫就《佛教的當代判釋》一書。
這本書的氣質,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坐在爐火邊,緩緩講述著那些關於“知道”本身的古老睏惑。我翻開它,並非抱著要立刻解開所有哲學謎團的野心,更多的是一種探求的愉悅。從那些關於“感覺”、“信念”、“真理”這些最基本概念的梳理開始,我就仿佛進入瞭一個精密的思維迷宮。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引著我一步步審視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東西。比如,我們是如何確信眼前這杯咖啡是熱的?僅僅是因為觸感嗎?還是它呈現的顔色和散發的香氣也參與瞭判斷?再比如,數學知識的確定性從何而來?它是否獨立於我們的經驗而存在?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懷疑論”的論述,那種層層遞進的質疑,讓我不由得開始反思自己日常認知的基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駁斥懷疑論,而是認真地剖析瞭它的邏輯,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瞭各種試圖迴應懷疑的理論。這讓我覺得,即使是那些看似“錯誤”的思想,也蘊含著值得深入挖掘的價值。讀這本書,就像在打磨一麵鏡子,逐漸清晰地映照齣我們思維的輪廓,以及知識獲取過程中那些隱匿的陷阱和可能的路徑。它並沒有給我具體的“知識”,但它賦予瞭我一種更審慎、更深入的“思考知識”的方式。
评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迷霧中尋找方嚮。作者並沒有像一些科普讀物那樣,直接“喂”給我知識,而是引導我一步步去探索“知識”本身的地形。從古希臘的理性主義探索,到近代經驗主義的興起,再到20世紀的分析哲學對語言和邏輯的精細考察,這本書就像一部西方知識論的編年史,但又不僅僅是曆史的羅列。作者的敘述中充滿瞭對不同學說的批判性思考,他會指齣某個觀點的漏洞,也會贊揚某個思想的深刻之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意義”和“指稱”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詞語,所理解的每一個概念,背後都隱藏著復雜的哲學假設。當我說“桌子”時,我指的是什麼?是那個具體的物體,還是“桌子”這個普遍的概念?這種對語言哲學和社會建構主義的初步接觸,讓我對“知識”的客觀性産生瞭新的思考。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但它點燃瞭我對“知道”的渴望,也讓我明白,認識世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充滿智慧的冒險。
评分我一直以為,哲學大概就是些高深莫測、脫離實際的空談。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哲學概念娓娓道來,甚至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相結閤,讓人恍然大悟。比如,在討論“知識的來源”時,作者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會引申到我們學習語言、學習技能的過程,分析其中認知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相互作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知識的辯護”這一章節時的嚴謹。當我們聲稱自己“知道”某件事時,我們是如何為這個“知道”提供理由的?是通過證據、推理,還是權威?書中對於不同辯護方式的分析,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並非所有的“相信”都等同於“知道”,知識的獲取和確立需要一個審慎而有力的支撐體係。這本書雖然涉及“知識論”,但它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幾乎觸及瞭我們作為個體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進行判斷的方方麵麵,它是一次關於“認識你自己”的深度旅程。
评分初讀這本書,我被它磅礴的體係和精巧的論證所摺服。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挖掘的態度,層層剝離西方哲學數韆年來圍繞“知識”展開的種種思潮。從柏拉圖的“迴憶說”,到亞裏士多德的“經驗論”,再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義巔峰,乃至休謨對因果關係的徹底顛覆,每一種學說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陣營的精彩對比所吸引。理性主義者強調先驗知識的獨立性,仿佛邏輯本身就構築瞭一個堅固的知識殿堂;而經驗主義者則堅守感官體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將一切抽象概念還原為具體的感性材料。作者並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各自的優勢與局限,引齣瞭康德劃時代的“哥白尼式革命”,將主客體的關係重新定義,為知識的形成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呈現瞭哲學傢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展現瞭哲學思想的演進過程,以及不同思想之間激烈的碰撞與融閤。讀罷,我感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充滿瞭動態的變化和無盡的探索。
评分這是一本能讓你“坐不住”的書。作者以一種近乎挑釁的筆調,不斷挑戰我們那些習以為常的認知邊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真理”的探討,它不再是那個單一、客觀、永恒的概念。書中列舉的各種真理觀,比如符閤論、融貫論、實用主義論,每一種都揭示瞭我們在不同情境下對“真理”的不同理解方式。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認為的“事實”,在多大程度上是建構齣來的?我們所依賴的“證據”,是否足夠堅實?尤其是關於“歸納推理”的討論,它就像一個永恒的哲學悖論,看似閤理卻又充滿隱患。我們看到太陽每天升起,就推斷它明天也會升起,這是一種普遍的信念,但從邏輯上講,並沒有絕對的保障。這種對普遍性規律的質疑,迫使我重新審視科學的基石,也讓我對那些看似無可辯駁的結論産生瞭敬畏之心。這本書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它鼓勵我主動去提問,去質疑,去參與到這場永無止境的知識探索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