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取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一本賦學專書。上編以「考試的賦」為主軸;下編以「賦的教學」為主軸。考察的文獻主要為唐代與清代律賦、唐代以後賦論、清代颱灣賦;關切的麵嚮則是:賦應用於科舉考試的樣貌、影響,及賦在教學中如何迴應現代需求、溫故知今。
作者簡介
遊適宏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碩士、博士(2001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及格(2006年)。學位論文研究的是元明清的賦學理論,第一本專書卻是《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試題研究:2001-2005》(2005年)。現任颱灣科技大學人文學科助理教授(2001年迄今),曾獲颱灣科技大學教學傑齣奬(2007年)。
序
前言
上編 考試的賦
壹 限製式寫作測驗源起之一考察——唐代甲賦的測驗型態與能力指標
一、緒說
二、唐代甲賦為句段篇分立閤一的寫作測驗
三、唐代甲賦常見的限製規則
四、唐代甲賦能力指標試擬
五、結語
貳 《全颱賦》所錄八篇應考作品初論
一、緒說
二、曹敬與丘逢甲賦的編校問題
三、八篇應考作品的書寫題材
四、八篇應考作品的考試場閤
五、八篇應考作品的體製
六、結語
參 元代應考學賦手冊——試論陳繹曾《文筌》中的「賦譜」
一、緒說
二、作法整理
三、閱讀建議
四、結語
肆 考場外的挑戰——試析清代顧元熙〈沛父老留漢高祖賦〉
一、緒說
二、顧元熙其人
三、顧元熙選王棨賦挑戰的背景
四、顧作手筆及其與王作的比較
五、結語
下編 賦的教學
伍 在現代文學中發現賦——論王文華《蛋白質女孩》與賦的偶閤
一、緒說
二、作品語言的偶閤
三、作傢心態的偶閤
四、結語
陸 賦改編為超文本文學之嘗試——以尤侗〈七釋〉為例
一、緒說
二、賦成為超文本文學的可能性
三、以尤侗〈七釋〉為實驗作
四、結語
柒 研究物情與褒贊國傢——王必昌〈颱灣賦〉的兩個導讀麵嚮
一、緒說
二、研究物情
三、褒贊國傢
四、結語
捌 解析賦學常識之一——「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的形成
一、緒言
二、彆裁僞體:由祝堯到徐師曾
三、舊瓶新酒:徐氏分類法的衍變
四、結語
玖 解析賦學常識之二——祝堯《古賦辯體》「賦衰於唐」的賦史論述
一、緒說
二、國傢選纔觀的製約
三、理性的正統
四、失序的演變
五、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名字聽起來有點考究,但同時又很貼切。我一直覺得,很多古籍在現代解讀起來,都會有一種隔閡感,尤其是像“賦”這種文體,它在古代可能是大傢都會寫的東西,但到瞭我們這一代,就變得很陌生瞭。大傢可能隻知道一些著名的篇章,比如《阿房宮賦》之類的,但具體的寫作技巧、創作背景,以及它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書名《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就給瞭我一個很大的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考試”這個大傢普遍都有經驗的場景,和“賦”這個相對陌生的文體聯係起來的。是不是說,即使是寫給考官看的賦,也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藝術性?而“識賦”,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通過學習,去“認識”賦,去“懂得”賦?我特彆希望能從這本書裏,找到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古代的文學創作,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而是能夠體會到其中的精髓。
评分說實話,我對“賦”這個文體,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朦朧的好感,但又很難真正地把握它的精髓。我記得高中時,為瞭應付考試,我們也學過一些賦,感覺就是背誦一些固定句式,然後填入一些事物,寫齣來總覺得像是在堆砌辭藻,缺乏真正的生命力。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吸引瞭。書名裏的“考試的賦”,就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和解讀那些為瞭應付考試而寫的賦的。是僅僅批評它們的不足,還是能從中發現一些閃光點,甚至是一些連古代作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創作規律?而“賦的教學”,更讓我覺得這本書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我一直覺得,學習古文,最怕的就是隻停留在“知其然”的層麵,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知其所以然”的路徑。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賦的內在結構和藝術魅力,讓我不再視賦為畏途。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乍一看,可能會讓人覺得是不是一本很學術、很枯燥的書,專門寫給文學研究者看的。但細細品味,我卻從中讀齣瞭一絲溫暖和親切。我們每個人,大概都經曆過考試,都寫過為瞭分數而努力的文章。“考試的賦”,似乎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青澀的年代,讓我想起曾經為瞭寫齣一篇像樣的作文而絞盡腦汁的日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從這種大眾都能理解的“考試”經曆齣發,去剖析“賦”這個相對古老和高雅的文體的?是不是說,即使是“應試”的産物,也可能蘊含著一些普遍的寫作智慧,或者反映瞭當時社會對文學創作的一種期待?而“賦的教學”,則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探討,更具有實踐價值。我一直覺得,學習古文,最怕的就是變成“書呆子”,隻知道一些死闆的知識,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學習“如何寫賦”,乃至“如何更好地理解賦”的途徑。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親近和學習古典文學,讓“賦”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被理解、被欣賞、甚至是被重新演繹的。
评分坦白講,我平常很少會主動去買這種關於古典文學理論的書,總覺得離我的日常生活太遠瞭。但是,我最近看一些古裝劇,裏麵動不動就“吟詩作賦”,感覺那時候的人好像真的把寫作當成瞭一種很普遍的技能,甚至是一種社交禮儀。尤其是“賦”,聽起來就很有氣勢。我一直有個疑問,就是古代那些寫賦的人,他們是真的發自內心地熱愛寫賦,還是也像我們現在考試寫作文一樣,是被逼齣來的?這本書的書名裏提到瞭“考試的賦”,這一下子就戳中瞭我的好奇心。如果作者能通過分析古代的考試賦,讓我明白即使是齣於應試的目的,也能寫齣有價值的作品,或者至少從中看齣一些門道,那就太有趣瞭。而且,如果這本書還能講到“賦的教學”,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現在雖然不考試寫賦瞭,但學習如何寫賦,或者說學習賦的寫作方法,對我們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提升我們自己的錶達能力,還是有幫助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原來古人是這麼想的,寫賦原來可以這樣學”的驚喜感。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一聽就讓人覺得很有深度,畢竟“賦”這個文體在現代漢語語境裏,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瞭。我一直覺得,古代那些篇幅長、辭藻華麗的賦,雖然寫起來很講究,但在我這個普通讀者看來,總有點高高在上,像是隻能在博物館裏欣賞的文物,很難真正體會到其中的精妙和趣味。尤其是考試裏的賦,感覺就像是為瞭應付差事,把好詞好句堆砌一番,失去瞭賦本來的那種抒發情感、詠物言誌的生命力。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我特彆好奇作者是怎麼將“考試的賦”和“賦的教學”這兩個看似有些功利和學術的切入點,來重新激活“賦”的魅力的。我是那種喜歡從最基礎、最接地氣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人,所以如果這本書能告訴我,即使是寫一篇為瞭考試而作的賦,也能找到其中的樂趣,甚至從中學習到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代的優秀賦作,那就太棒瞭。我很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比較生動、不那麼枯燥的方式,把我從一個對賦體感到有些疏離的讀者,變成一個能感受到賦之美的同行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