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暨觀音儀軌修法

大手印暨觀音儀軌修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 E. Kalu Rinpoche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尊貴的卡盧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最偉大的導師之一,他不厭倦地致力於利益一切眾生,向我們展示了在此珍貴人身中成佛的潛能。

  卡盧仁波切是藏傳佛法偉大的瑜伽士,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洞穴和閉關中心閉關超過三十年的時間,他的證悟之深,等同於聖者密勒日巴。仁波切對心性的教法清晰而直接,沒有深奧的詞彙,卻有直接摧毀無明和執著的力道,只藉由閱讀,似乎就可一窺心性無礙、自由、覺性的本質。

  本書擷取了許多卡盧仁波切的紀錄和演講、教法的不同譯本和他的即席開示,以及三乘的精義,做一個完整的介紹。這些章節是從仁波切自六○年代晚期到八○年代中期、超過二十年的法教內容所編成,教法所弘揚的地方遍佈世界各地。
書中同時附上多幀卡盧仁波切的珍貴照片,提供讀者親近仁波切的行儀。

作者簡介

卡盧仁波切(H. E. Kalu Rinpoche)

  1905年出生在西藏。十五歲時,第一次為大眾開示,旋即參加傳統的三年三個月閉關。十八歲開始,仁波切跟隨許多卓越的上師學習,然後開始一段時期的山中閉關。

  在西藏,仁波切花了許多年教學並指導閉關。到1955年為止,已經復興香巴噶舉的傳承,而且是噶瑪噶舉的資深喇嘛。後來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派他到印度和不丹,為從西藏逃離出來的流亡者做好事先的準備。

  1971年,尊貴的卡盧仁波切被大寶法王派往西方,並開啟一段教學之旅。在他隨後多次的到訪直到1989年圓寂為止,他在法國、瑞典、加拿大與美國,均建立了許多學習噶舉傳承的佛法與閉關中心。

英文版編輯簡介

伊莉莎白.席蘭迪雅(Elizabeth Selandia)

  在加州的鄉村成長,十七歲時開始漫長而冒險的心性之旅,這中間的時間讀俳句和司湯達爾,之後十七年旅遊世界各地,訪問了三十七個國家,深入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化。她的追尋在回到故鄉加州後引她到金剛乘。她參加了幾次香巴噶舉、噶瑪噶舉和寧瑪傳承的灌頂與教法後,到加拿大、丹麥、尼泊爾和印度旅遊,並接受傳承的加持。她擁有加州柏克萊大學文學與科學院的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陳琴富

  曾經無數次對生命質疑過,直到在佛教哲學中找到生命的答案,此後就不再猶疑。在新聞工作之餘,從事佛學翻譯,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十二世泰錫度仁波切序 
汪遷仁波切序 
英文版編者序 
譯者序-在大手印中當下解脫 
介紹 

1.心的本質 
2.檢視阿賴耶與業
3.皈依誓戒的解釋 
4.處理生起的情緒 
5.死亡與臨終中陰的法教 
6.金剛乘介紹 
7.深入密乘修行 
8.解說菩提心 
9.大手印闡釋 
10.三?耶與法的挑戰 

附錄A 給卡盧仁波切弟子與朋友的公開信 
附錄B 大悲觀世音菩薩修持儀軌 
附錄C 金剛乘術語對照表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東西方文化對於情緒和貪欲的對治
  我從小在偏遠荒涼的貧困鄉村長大,發現西方的生活水平和舒適程度,好得讓人難以置信。生長在這裡的人擁有美好的家園和舒適的照顧,幫助形塑他們的經驗,就像疏野的環境形塑我的經驗一樣。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活水準,能全方位的控制環境(如中央空調系統等等),加上個人的財富以及普遍的享受,使得西方世界有如天界一般。外地人看到西方世界都會說:「那裡的人一定整天都笑口常開,一定很快樂。」但是近身觀察,我們發現,雖然西方人擁有一切現代化科技、小配件、奢侈品,但是強烈的精神苦惱仍會引發不可思議的痛苦。

  為什麼會這樣?直接的觀察無法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顯然的,從物質的層面來看,每一樣東西都是必須的,透過這種高水準的生活,似乎什麼都可以提供,而且越多越好。然而,隱藏在這個表面之下,還是有很多情緒的苦惱,這便是問題所在。一般來說,西方的心靈主要是受到衝突性、混亂的情緒所影響,因而產生痛苦。這很令人驚訝!生活在物質豐富環境的人,不是應該很滿足才對嗎?在物質面上,西方人當然鮮少有不滿足的;但是在任何現代化的國家裡,生活仍然受著情緒煩惱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探究情緒問題呢?我們能不能完全擺脫呢?雖然這看來有點不切實際,但事實上,在佛法中,確實有許多方法和步驟能夠完全消除情緒問題,並透過不同的途徑加以克服。採用一種方法去切斷或阻止負面情緒不再生起,是十分適當的。另一種方法則是將負面情緒的能量,轉化為正面情緒的能量。第三種方法,可能是最實用而直接的,就是當情緒在心中生起時,只是察覺情緒發生的本質。這種方法是看經驗的本質,而不特別去看它的內容。從所有情緒生起的開始和地方去了解心的本質,是這種方法的根本。因此,當每一種情緒生起時,我們若越了解心的本質,就越能夠了解情緒的問題,也就越能有效處理生起的煩惱。

  為了檢視煩惱,我們從這裡開始將煩惱減少到根本的煩惱。佛教談到六種根本煩惱,或是更基本的,我們認為有三種內心的根本煩惱:貪、瞋、痴。在這個煩惱的描繪下,我們談論的是一般人的普遍現象。這種情緒不是任何種族、任何國家所擁有的專利,因為所有人類都是從這些不同情緒而引起了煩惱,例如,我們不會說西藏人比西方人有較少的情緒或煩惱;也不會說西藏人比西方人有更多的情緒和煩惱。如果把一個文化的情緒放在天秤的一個盤子上,另一個文化的情緒放在另一個盤子上,天秤只會稍稍擺盪、甚至平衡。每個人都有煩惱,但是,很明顯的,在不同的文化裡,情緒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在任何文化中,一種情緒不管是被鼓勵或被壓抑,都會製造出一點點的差異,但是情緒的原料對每一個人都是共通的,且遍及全世界。生在人道的角色,就是要降伏三根本煩惱。

  以文化層面來區別這些煩惱情緒的形式,是很有意思的。例如,無明的觀念被形容是心的呆滯情緒。睡眠雖然不像是情緒活動,但也算是心的情緒特質之一,因為人們睡覺時,心經驗會呈現呆滯狀態。的確,人們的睡眠習慣是有一些不同。通常亞洲人大約在晚上八點鐘就寢,第二天五點鐘起床;西方人似乎習慣晚睡,通常到午夜才上床,第二天日上三竿還沒起床,有時候甚至睡到上午十點、十一點。在東方,我們習慣的睡覺情緒模式,可能和沒有廣泛使用電器及人工照明設備有密切關係。太陽下山後,大家就休息了;太陽升起時,大家就跟著起床了。在一個很表面的層次上,我們可以區別文化表達情緒傾向的不同模式,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間,大部分的情緒並沒有不同,尤其是潛藏的情緒。

  我們都因混亂的情緒困擾著心而痛苦。在瞋恨和侵略性的例子中,亞洲文化有一個普遍的傾向,就是喜歡發動侵略和戰爭行為,以證明自己的力量和男子氣概。身為一個戰士、武術專家、頌揚侵略的觀念,被認為是值得讚美的,這是東方普遍的文化底蘊。尤其在今天,西方人似乎比東方文化少一點這類問題。頌揚身體暴力或男子氣概的趨勢,在西方已是過時的觀念,但在東方文化中,這種態度至今仍是問題所在,人們依然熱衷以憤怒和身體暴力來表達生氣,喜歡以威力強加於人,在鬥爭中擊敗他人等等。從亞洲人的觀點來看,顯然西方文化對於壓抑侵略和瞋恨更有興趣,而不是去強化它,因為具有侵略性以及好鬥的人,在西方社會並不像亞洲地區那樣受到高度重視。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