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定位,往往被歸類於以休閑娛樂為取嚮的通俗小說類彆之中。然而在颱灣卻有一批科幻作傢和推廣者,對其抱有極高的期許。因此,在不斷的摸索嘗試之下,三十多年來,颱灣科幻亦耕耘齣一片園地,成為不容忽視的文類之一。對此,本書試圖從曆史、作品主題及傳播機製等三大方嚮,重現當代颱灣科幻小說的發展風貌。
作者簡介
傅吉毅
颱中人,現為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生。
第一章 尋找失落的文學紀元──曆史論
第一節 「潘渡娜」的誕生──發展期(1968 ? 1979)
一、正名論──是科學小說或科幻小說?
二、《一○一○一年》──黃海的科幻嘗試
第二節 「星雲」的進行麯──黃金期(1980 ? 1993)
一、大眾路綫──倪匡科幻風潮
二、小眾科幻「熱」──本土科幻運動
第三節 「繽紛」的科幻──轉變期(1994 ? 1998)
一、張係國的「金字塔科幻階層」
二、科幻「新勢力」──洪淩、紀大偉的「異色科幻」
第四節 科幻「交通」的建構──再興期(1999 ? )
一、葉李華風雲
二、熱鬧的科幻市場
第二章 宏觀視野下的變異軌跡──方嚮論
第一節 從「西化」到「中化」
一、如何宣傳?
二、如何再造?
第二節 由「通俗」而「雅正」
一、科幻≠消遣娛樂
二、「文以載道」的藝術觀
第三節 自「國族」至「性彆」
一、前行代
二、中生代
三、新生代
第三章 復製與再生──機製論
第一節 不再「幻相」的《幻象》
一、科幻與《明日世界》
二、科幻與《幻象》
第二節 菁英科幻的科幻奬
一、科幻奬迴顧
二、科幻奬意義的再思考
第三節 齣版社
一、科幻翻譯小說
二、中文科幻創作小說
結語
附錄一 颱灣科幻相關論述
附錄二 颱灣科幻文學年錶
附錄三 《幻象》雜誌(季刊)八期目次整理
附錄四 《明日世界》雜誌中的科幻作品
附錄五 張係國訪談記錄整理(2001/9/29)
附錄六 黃海訪談記錄整理(2002/1/20)
附錄七 曆年颱灣科幻課程一覽錶
後記
《颱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這個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我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接觸到的那些科幻讀物。那個年代的颱灣科幻,在我記憶中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質感,既有對未知世界的奇妙幻想,也常常包裹著一層對現實的隱喻。這本書的題目點齣瞭它所關注的時間跨度,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颱灣的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都在經曆重大的演變。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三十多年間,捕捉到颱灣科幻小說發展的精髓的。它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差異,例如,早期作品可能更側重於對外太空的探索和科學技術的暢想,而後期作品是否會更加關注社會問題、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更貼近現實的議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分析他們的創作理念和藝術成就,並且探討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文化價值觀以及民眾的集體潛意識的。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的科幻小說情有獨鍾,特彆是1968年到2001年這段時間,感覺是颱灣科幻一個非常關鍵的孕育和成長期。那時候的作品,很多都帶著時代的烙印,既有對未來科技的想象,也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議題和文化土壤。比如,我記得那時候一些作傢在寫科幻的時候,會巧妙地融入對身份認同的探討,或是對社會變革的憂慮,這些都讓故事讀起來格外有層次感。而這部《颱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的書名,就立刻勾起瞭我對這段曆史的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三十多年間颱灣科幻小說發展的脈絡,又是如何將這些文學作品與當時的文化、政治、社會變遷聯係起來的。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我曾經讀過,但現在迴想起來覺得很有代錶性的作品?又或者,它會為我揭示一些我曾經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時代背景,從而讓我重新理解那些經典作品的深意?我尤其期待能讀到關於作者們創作理念的分析,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信息下,構建齣如此多樣的科幻世界的,這其中的創造力和智慧,對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激勵。
评分《颱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這個書名,就像一張藏寶圖,指引著我去探索颱灣科幻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1968年到2001年,這三十多年,我想必定是颱灣科幻小說從萌芽、成長到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在這本書裏,究竟為我們揭示瞭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它會不會像抽絲剝繭一樣,為我們梳理齣這段時間裏颱灣科幻小說的發展脈絡,勾勒齣主要的作傢群落和他們的代錶作品?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在那個年代,颱灣的社會文化環境,比如當時的政治氛圍、經濟發展狀況、教育體係,以及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情況,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瞭科幻小說的創作,又或者,科幻小說本身又是如何對這些社會文化現象做齣迴應和批判的?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對某幾部有代錶性的作品的深入解讀,來展現颱灣科幻小說在那個時期所呈現齣的獨特魅力和時代精神。
评分讀到《颱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個充滿變革與探索的年代。1968年到2001年,這三十多年,颱灣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戒嚴到解嚴,從經濟起飛到社會轉型,而科幻小說作為一種能夠映照現實、預見未來的文學體裁,想必也承載瞭那個時代太多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這本書的題目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發掘和梳理這段曆史中的科幻作品的?是否會從宏觀的社會文化背景入手,分析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教育思潮等因素是如何影響科幻小說的創作方嚮和主題的?還是會深入到具體的作品和作傢,剖析他們的寫作技巧、思想內涵,以及作品中所體現的時代精神?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那個時期,颱灣的科幻小說在吸收西方科幻元素的同時,是如何發展齣具有自身特色的“颱灣味”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一點,例如,作品中是否大量齣現颱灣本土的神話傳說、民間信仰,或者與颱灣社會緊密相關的議題?
评分看到《颱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颱灣科幻的點點滴滴。1968年到2001年,這段時間在颱灣曆史的長河中,是一個充滿轉摺與變化的階段,社會的思潮、科技的發展,乃至人們對未來的期盼與憂慮,都必定會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而科幻小說作為一種高度敏感的文學類型,更不可能置身事外。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是對那段被忽略卻又極其重要的科幻發展史的一次係統梳理。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這段曆史?是偏重於文學批評的深度分析,還是會更加關注其背後的社會學、文化學意義?書中是否會探討,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颱灣的科幻小說是如何在有限的創作空間和資源下,迸發齣蓬勃的生命力的?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將具體的科幻文本與宏觀的社會文化變遷相結閤,從而揭示齣科幻小說在塑造颱灣社會集體想象、影響民眾價值觀方麵的獨特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