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仍想著經曆過我身體的那些人,想著那些我也曾經曆過他們生命的那些人。
陰影與光芒,一切都從那兒開始。
離開一個地方,離開過往。可是,大海吸納瞭過往的聲音與氣味,卻在另一個時空中傳散開來。
離開童年的海邊小鎮,她來到北京,時間長的讓她說話、行動、想法、感受都像一個地道的城市人,連煩惱也像──無聊的工作、不知未來的愛情、冷漠的關係、看似忙碌卻又一無所成,日復一日相同的對話或者沉默,連做愛都驅散不瞭的虛無感……
直到有一天,從傢鄉小鎮,不知是誰寄來的一條鰻魚乾,那濃厚的腥味挑釁似地刺入她塵封的記憶,於是,記憶潰堤,她又成為那個名喚「阿狗」的孩子,沒有父親母親,隻有一輩子都不快樂的祖父,與一輩子安安靜靜的祖母,在那個傢傢戶戶都打漁的小村子,隻有她從來不曾像其他人一樣,在海邊盼迴什麼人。她是沒有人管的野孩子,就連村裏頭的啞巴都要欺負她,將她監禁在黑暗的地洞中,死亡成瞭她唯一的企盼,因為,比死亡還可怕的是入骨的恥辱。
而與這個村子所有人命運緊密聯係的大海,總是放肆地強取豪奪,最後也帶走瞭啞巴。隻有這個石頭小鎮的荒涼,是它不想帶走的部分,她一次又一次站在唯一能離開此地的道路上,但總是沒有錢買車票,唯一能夠走遠的一次,卻是去取齣自己的小孩。她的生命,碎裂如海邊的浪花,她以為,隻要遠離大海,就能不再受它纏繞與詛咒。
但她怎麼也沒想到,大海藉由風乾的腥味,強迫她麵對曾經想要逃離的一切,隨著氣味而齣現的,是她不曾想像過、她以為從來不曾存在的父親,帶著生命腐朽之前的迴光,此時此刻,她終於可以大聲哭喊,融化瞭像石頭般堅硬而永不消失的黑暗與陰鬱,也纔讓她有更多的力氣,可以任由過去的浪,打掉現在一身的灰,而屬於未來的生命色彩,纔得以重新顯現。
作者簡介
郭小櫓 Xiaolu Guo
一九七三年生於浙江石塘,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美學碩士,2002年赴英國,現居英國拍電影寫小說。她兼具小說傢、評論傢、編劇、導演數種身分,曾齣版長篇小說《芬芳的三十七度二》、《我心中的石頭鎮》、電影理論文集《電影地圖》、《電影理論筆記》等書;編劇作品有《網絡時代的愛情》、《汪洋中的一條船》。
《我心中的石頭鎮》英譯版在2005年獲得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奬最終提名,與愛爾蘭「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奬」初選,後又齣版以英文寫作的《戀人版中英詞典》,入圍英國「柑橘小說奬」決選,成為英國文壇上頗受注目的新人。
在電影方麵,她至今拍瞭六部長短片,包括紀錄北京申奧期間農工悲苦心聲及城市樣貌丕變的《嵌入肉體的城市》(The Concrete Revolution)獲法國巴黎「國際人權影展」大奬、描寫城鄉及歸鄉情結的《今天的魚怎麼樣?》(How is your fish today?)獲2007年法國Creteil「國際女性影展」評審團大奬,以及藉由雙親的東西行旅透視文化衝突的新片《西行之路》(We went to wonderland)。
小說與電影,是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網站上她如此寫道:「透過小說創作與電影拍攝,我試著找齣一個覺得自己站在局外的人,如何在紛亂的現實中展現人類存在的真理。我發現,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距離竟然如此遙遠。人性總是渴求愛與心靈的撫觸,藝術往往能使人的靈魂感受到溫暖與力量。」
讀到《我心中的石頭鎮》,我突然想起年輕時第一次離傢到大城市闖蕩的情景。那時,心裏總有一份對故鄉的眷戀,但又被城市的繁華所吸引。離開熟悉的環境,一切都顯得陌生而充滿挑戰。為瞭生活,每天奔波忙碌,漸漸地,故鄉的模樣在記憶中變得模糊。但每當遇到睏難,或是感到疲憊時,腦海裏總會閃過傢鄉的畫麵,那些樸實的鄉音、淳樸的麵孔,總是能給予我前進的動力。石頭鎮,或許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它在許多人的心裏,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是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
评分《我心中的石頭鎮》這個名字,給我一種踏實、寜靜的感覺。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內心深處渴望著一片可以停靠的港灣。《我心中的石頭鎮》聽起來就像是這樣一個地方,沒有浮華,沒有喧囂,隻有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簡單的生活。也許那裏的人們,過著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物質不一定豐裕,但精神是富足的。他們懂得分享,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身邊的人事物。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忍不住去嚮往,去追尋。
评分看到《我心中的石頭鎮》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童年夏天,阿嬤傢門前那條碎石子鋪成的小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在上麵奔跑、跳躍,有時還會撿幾塊光滑的鵝卵石,拿迴傢當寶貝。那時的鄉村,日子過得慢悠悠的, neighbours 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人情味濃得化不開。早晨,雞鳴狗吠聲此起彼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泥土和青草的香氣。傍晚,傢傢戶戶升起炊煙,廚房裏飄齣的菜肴香氣,總是讓人食指大動。記憶中的石頭鎮,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隻有簡樸的房屋,熱情的鄉親,以及最純粹的快樂。
评分《我心中的石頭鎮》這個書名,讓我想起瞭當年在鄉下唸書的日子。那時候,我們住的學校離傢很遠,每周隻有周末纔能迴傢。平日裏,學校就是我們的另一個傢,同學、老師,還有那些充滿故事的老建築,都構成瞭我們青春的一部分。放學後的操場,總是有追逐嬉鬧的身影;圖書館裏,書本是陪伴我們度過孤獨時光的最好的朋友。課餘時間,我們喜歡一起爬上學校後麵的小山坡,看日落染紅天際,聊著未來的夢想。石頭鎮,也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承載瞭無數人的青春迴憶,是生命中一個溫柔的錨點,無論走到哪裏,迴首望去,都能感受到那份溫暖和力量。
评分《我心中的石頭鎮》這個書名,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根”的探索。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我們融閤瞭多元的文化,也經曆瞭不少曆史變遷。許多人,無論是在城市裏落地生根,還是身處異鄉,心中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石頭鎮”,那是我們來時的路,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源頭。它可能是祖輩們開拓過的土地,可能是童年嬉戲過的巷弄,也可能是那些代代相傳的故事和習俗。這本書名,仿佛在邀請我們一同迴溯,去尋找那份最初的感動,去理解我們與這片土地之間,那份不可分割的連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