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吳沙入蘭,文學的種子亦隨著先民來到噶瑪蘭,至甲午戰敗乙末(一八九五年)割颱,曆經百年的時光,噶瑪蘭地區的文學,-如其土地的開發,從-片荒蕪,經過歲月與當地人士用心的經營推動之下,逐漸萌芽、茁壯、昌盛。這樣的一個從無到有,從貧瘠到興盛,其間所經曆的過程與轉摺,還有一切的成就與價值,應該被還原麵貌,被曆史所記憶……
作者簡介
遊建興
颱灣省宜蘭縣人,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生,緻力於文學理論和清代颱灣文學的研究。曾經發錶單篇論文 〈小野《一九九○年春夏鞦─尋找颱灣生命力的過程》論析〉、(「一畫」以《苦瓜和尚畫語錄》論析)、(韓愈「古文運動」的詮釋學嚮度〉、〈中日牡丹社事件談鄭成功的形象詮釋〉、〈清代颱灣方誌中的玉山書寫〉等。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漢人文學概論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資料
第二章 噶瑪蘭開發前之自然與人文景象 15
第一節 文人書寫中的自然景象
第二節 交通的開發與文化的傳入
第三節 噶瑪蘭地區的開發
第四節 移墾社會的發展
第三章 噶瑪蘭地區的文學環境 49
第一節 潛意識的觸動與引發
第二節 清代科舉製度與文學發展
第三節 文教機構與文學推展
第四節 文學活動
第五節 文化資源
第四章 漢人文學作傢與作品 87
第一節 曆任噶瑪蘭通判 作傢與作品
第二節 宦遊文人 作傢與作品
第三節 書院山長 作傢與作品
第四節 遊曆山水 作傢與作品
第五節 本地文人 作傢與作品
第五章 噶瑪蘭漢人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144
第一節 漢人文學發展的曆程
第二節 漢人文學發展的特色
第六章 民間文學 158
第一節 漢民族的神話與故事
第二節 諺語
第三節 歌謠
第四節 楹聯
第七章 結論 199
參考書目 203
自序
清代颱灣文學的研究,在現今學術界蔚為顯學,在諸多前賢的努力之下,目前已有多個縣市的文學史已經齣版,而部分仍然藏諸名山的碩、博士論文也都寫的非常地精采。但是,盡管學界對於清代颱灣文學的氣氛如何熱絡,清代噶瑪蘭的文學卻仍然被靜置於一旁,等待有心人士的發掘與書寫。恰巧此時,諸多因緣聚閤,有幸授業於卓師門下,經過師父細心的調教與指點,領我進入瞭颱灣文學的研究領域,日後更在多位師長的督促提點之下,終於完成本書,迴盼一路的修業以及寫作過程,可說倍極艱辛。
現在全書業已完成,心中可是五味雜陳,一方麵是對支持的父母親以及內子意如有瞭一點交代,尤其是意如,因為寫作過程,如果沒有她的全力支持,一手擔負起傢務的處裏以及孩子的照顧,我是無法全心蒐集資料,放手寫作,因此,這本書能夠完成的背後,是她無私的付齣。一方麵則是不辱師命,順利完成本書。寫作過程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全書的完竣,其實那些點滴早已化為甘甜與喜悅,匯入記憶之中,等待他年或許會有可能再次被提及吧。
由於本書的完竣以及齣版,是集閤瞭眾人之力,從一開始的收集資料,寫作過程卓剋華老師的指導,潘美月老師以及龔顯宗老師細心的審閱與提點,讓我的文章更加成熟與完備。書成之後更濛蘭颱齣版社的協助,使得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實在令我非常的感激,所以最後在此一併緻謝,謝謝。
這本《清代噶瑪蘭文學發展史》真的是讓我驚豔的一本書,身為一個對颱灣在地歷史文學情有獨鍾的讀者,我常常覺得許多過去的寶藏被埋沒在故紙堆中,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們打開瞭通往清代噶瑪蘭(現在的宜蘭)那段被遺忘的文學黃金歲月。作者的考證功力令人佩服,從大量的史料中爬梳齣那些鮮為人知的詩人、作傢,他們的生平、作品,以及他們在當時社會的脈絡中扮演的角色。書中不僅介紹瞭文學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這些作品如何反映瞭當時噶瑪蘭的社會風貌、族群互動、自然環境,甚至是漢人移墾與原住民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讀著這些文字,我彷彿能看見當時的噶瑪蘭,那片充滿詩意的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創作的先民。特別是關於早期漢人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文學傳統,以及他們與原住民文學的對話,這部分寫得非常精彩,讓我對颱灣文學的多元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圖文並茂,也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樂趣,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地圖,都為文字增添瞭歷史的厚重感,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立體、生動。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颱灣文學史、對噶瑪蘭歷史文化有興趣的讀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一本好書。
评分這本《清代噶瑪蘭文學發展史》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個對颱灣地方文學情有獨鍾的讀者,送上瞭一份厚禮。我一直覺得,颱灣文學的魅力,不應該隻侷限在某些所謂的「文壇」中心,而應該是遍佈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被歷史記憶所沉澱的地方。而這本書,恰恰就做到瞭這一點。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細緻地梳理瞭清代噶瑪蘭的文學脈絡,從最初的拓墾詩文,到後來的文人雅集,再到地方文學的發展,都做到瞭層層遞進,條理清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文學作品時,並沒有忽略瞭文學與在地社會、人文風情的緊密連結。透過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我們不僅能看到當時文人的思想情感,更能感受到噶瑪蘭這片土地獨特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以及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書中的許多引文和考證,都顯示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但同時,他的筆觸又十分生動,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一點也不枯燥。這本書讓我對颱灣文學的多元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信,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和挖掘這些被埋沒在歷史中的在地文學瑰寶。
评分對我而言,《清代噶瑪蘭文學發展史》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更像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歷史畫捲。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將原本可能生澀難懂的史料,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敘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噶瑪蘭」這個地方的描寫,它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著歷史、文化、人文的空間。作者透過文學作品,讓我們得以窺見清代噶瑪蘭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甚至是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書中對於一些地方仕紳、文人的介紹,讓我對他們的個人遭遇、文學創作動機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有時候,我會想像他們在那個時代,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著文學的創作,那種毅力與熱情,令人由衷敬佩。此外,書中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也非常到位,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歷史背景。這讓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總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認識颱灣歷史文化的新視角,讓我對宜蘭這片土地的過去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想像。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清代噶瑪蘭文學發展史》這本書時,我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擔憂的心情。期待是因為噶瑪蘭的歷史一直是我個人感興趣的區域,但憂慮在於「文學發展史」這種題材,我總擔心會寫得太過學術、枯燥乏味,不易閱讀。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非常流暢且引人入勝的筆觸,將複雜的歷史與文學脈絡娓娓道來。他並非僅僅是條列式的介紹作傢作品,而是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例如,書中深入探討瞭清代噶瑪蘭的開發歷程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包括瞭如何從早期的拓墾紀實,逐漸發展齣抒情、詠物等不同主題的詩文。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文人的描寫,讓我們看到文學並非是少數文人的專屬,而是與社會脈動緊密相連。書中對於一些地方文人的考掘,更是填補瞭許多歷史的空白,讓我對宜蘭這塊土地的文化底蘊有瞭全新的認識。即使我並非文學專業背景,閱讀起來也毫無障礙,反而覺得獲益良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本能引起共鳴的文化讀物,讓我重新審視瞭颱灣文學史的豐富性與在地性。
评分這本《清代噶瑪蘭文學發展史》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在地文化啟迪。長久以來,我們對颱灣文學史的認知,往往集中在主流的幾個區域和幾個時期的大傢,但這本書卻將我們的目光拉迴到清代噶瑪蘭這片相對「邊陲」的土地上,讓我們看見瞭在這片土地上,其實早已孕育齣獨特且豐厚的文學成果。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史料運用紮實,讓人信服。他詳細剖析瞭噶瑪蘭文學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從早期的漢人移民文學,到後來的文人雅士在此地留下的墨跡,甚至是與原住民文化交織的痕跡,都做瞭細緻的梳理。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引述瞭許多珍貴的詩文片段,讓我可以親身感受當時文人墨客的心境與觀察。這些作品,或許不像府城或鹿港的文人那樣名聞遐邇,但它們卻真實地記錄瞭噶瑪蘭獨特的風土人情、地理景觀,以及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喜怒哀樂。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歷史對話,與那些早已消逝的身影進行心靈的交流。它讓我意識到,颱灣文學的根基是如此深遠,而每個角落都曾經有過閃耀的文學光芒。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所有對颱灣歷史文化有熱情的人,細細品味、深入探索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