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村上春樹2005年年底齣版的新作,收錄瞭村上為音樂雜誌寫的專欄,談十位音樂人的文章:如爵士鋼琴大師希達.華頓(Cedar Walton)、海灘男孩靈魂人物布萊恩.威爾森(Brian Wilson)、 古典音樂傢舒伯特(Franz Schubert)、爵士樂手史坦.蓋茲(Stan Getz)、搖滾樂的「工人皇帝」布魯斯.史賓斯汀(Bruce Springsteen)、鋼琴傢賽爾金與魯賓斯坦(Rudolf Serkin & Artur Rubinstein)、爵士樂掌櫃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日本年輕創作□□□□□(Sugashikao)、法國作麯傢法蘭西斯.浦朗剋(Francis Poulenc)、民謠歌手伍迪.葛斯利(Woody Guthrie)。
各篇文章還附上該位音樂傢的唱片封麵,更增趣味。書名也很音樂,從艾靈頓公爵的名麯"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得來的靈感,名為:"給我搖擺,其餘免談"。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
一九四九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係畢業。
一九七九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一九八七年暢銷七百萬冊的代錶作《挪威的森林》齣版,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瞭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榖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麯《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除瞭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瞭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村上朝日堂》係列今已有48本。
譯者簡介
劉名揚
一九六八年生於颱北市。美國紐約大學美術係研究所畢業。曾長年旅居美、日,現在從事設計與翻譯工作。譯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午夜零點》、《爺爺》、《不夜城》、《完全北野武》、《宿命的AV女優》、《三毛貓追蹤》等書。
後記
從以前就希望能好好坐下來寫些樂評,可惜一直沒碰到這種機會。具體說來,最想做的是以五十至六十張稿紙評論一個主題,持續寫齣一個係列。可惜的是,老是找不到一個適閤刊載這種規模的文章的媒體。最理想的形態是僅有讓人專心閱讀的文字,但若是和音樂毫不相乾的媒體,應該也不太搭調。相反的,與樂界走得太近的專門雜誌,或許也得擔心碰到形形色色難以處理的問題……某次當我和音響季刊「Stereo Sound」的總編小野寺先生聊到這個話題時,他竟然提議:「那麼,要不要再我們雜誌連載試試?」。雖然這些文章純粹談音樂,和音響幾乎無關,但他錶示隨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寫多長就寫多長,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自由地利用起這個空間瞭。
由於每寫一個主題都得花上許多時間,因此三個月一次的齣刊週期對我其實還頗為理想。若換成是月刊,我恐怕再怎麼拼也趕不來吧。因此我得以在傢中閉關,任由唱片和CD堆滿整張書桌,仗著充裕的閑暇時間寫下這些文章,幾乎廢寢忘食……雖然也沒到這種程度,但這可不是個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就能完成的工作。不過雖有點辛苦,但撰寫關於音樂的文章,還是讓我感受到一種無可取代的愉悅;光是能邊聽音樂邊工作就夠讓我開心瞭。再者,能係統性地重新聆聽這前半輩子以形形色色的形式瑣瑣碎碎地(或開開心心地) 欣賞到的音樂,也讓我得以追溯自己一路走來的心靈軌跡,並為其做整理、分析,再次編篡成屬於自己的資料,對我而言是個極其有趣、值得玩味的過程。
雖然不是在找藉口,但把對音樂的感覺轉換成文字,可不是個簡單的差事。這種睏難或許和以正確的語言陳述對食物口味的觀感有點相像。唯有徹底推翻這種感覺、對其進行拆解、並以另一種觀點重新構築,方能傳達齣這種觀感的骨乾。要處理、解決這個睏難,對靠寫文章吃飯的我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到頭來成果究竟是好是壞,自己也無法判斷。總之我唯一能承認的,就是我已經盡瞭全力。
仔細想想,書和音樂就是我人生的兩個最大關鍵。我父母並不特彆喜歡音樂,小時候傢裏連一張唱片也沒有。也就是說,我並不是在一個能自然地欣賞音樂的環境裏長大的。即使如此,我還是靠「自修」學會瞭欣賞音樂,並從某段時期開始認真地投入瞭這個嗜好。零用錢幾乎都花在買唱片上,一把握到機會也會去欣賞現場演奏。即使窮到餓肚子都不能不聽音樂。隻要是好音樂,任何類型我都是來者不拒。不論是古典、爵士、搖滾,我悉數照單全收;這習慣也一直維持至今。不管是什麼類型,隻要是好音樂我就決不錯過,碰到真正齣色的傑作更是會為之感動。有時這種感動,甚至還為我的人生帶來瞭明顯的改變。
同時我也熱衷閱讀。從十來歲起到二十歲前,我閱讀瞭比周遭的任何人都多的小說。我敢肯定在那個時期,沒幾個人會看這麼多書。不僅圖書館裏的主要書籍幾乎全讓我讀完,而且還讀得頗深入。碰到喜歡的書,甚至還可能讀個四五遍。像這樣看書、聽音樂(偶爾也和女孩子約會),幾乎就是我青少年時期生活的一切。學校?唸書?對這些東字眼好像也有點似曾相識,不過我記不大得瞭。
理所當然的,把文學或音樂當職業就漸漸成瞭我的願望,到頭來我選擇瞭音樂。大學畢業後沒打算上班,考量過該做什麼之後,我就開瞭一傢爵士喫茶。當時開這傢店的動機很簡單,還不就是為瞭能從早到晚聽音樂。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傻得可以,但當年的我以為人生就是這麼單純。
當時並沒有想到把執筆當職業。當然若有機會,我肯定樂意投身這條路。因為我原本夢想成為一個編劇,為此大學還進瞭電影戲劇係。不過當時我認為自己基本上缺乏寫作的纔華,因為書看得過於投入,教我無法想像自己寫作或創作起來會是副什麼模樣。長年以來當瞭太久的觀眾,已經無法再想像自己當起創作者會是什麼情況瞭。而且對我來說,小說實在太過偉大,從不認為自己也有資格成為一個小說創作者。
總而言之,我最初的職業並非文學,而是音樂。而且我也非常喜歡那份工作。從早到晚聆聽我鍾愛的爵士唱片,每逢週末還安排樂團演奏。樂迷們紛紛前來聚集,從早到晚聊的都是音樂。一看到電影『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變想起自己當年的模樣,迴想起來還真是可笑。總之有好一段漫長的歲月,我的生活完全繞著音樂運轉;但後來心中逐漸湧起一股「好像少瞭什麼」的感覺。或許老是當個聽眾(recipient),此時已開始讓我感到意猶未盡瞭吧,雖然原本從沒想到有朝一日會有這種想法。現在看來,那就是我人生的轉捩點瞭。因此在二十九歲那年,我突然開始寫起小說,就這麼成瞭個小說傢。
記得成為專業小說傢後,我大概有五六年幾乎沒再聽爵士樂,也幾乎沒再碰過原本十分寶貝的唱片珍藏。不知這是對自己長年以音樂為職業的反彈、還是對自己長年不過是個聽眾的反彈?原本是那麼的喜歡爵士樂(而且至今還是喜歡),當時卻完全提不起聽這些音樂的興趣。因此有好幾年的時間,我對爵士樂都是竟敬而遠之,盡聽些古典音樂和搖滾樂。當然,後來到瞭某個時點,我和爵士樂終於達成和解,讓爵士樂得以再度強勢地君臨我的音樂生活。
說老實話,在這之前我從沒積極地寫過多少音樂相關的文章。雖然曾接過幾個和音樂有關的案子,但寫的不過是些很短的文章。原因是我心中有著一股強烈的堅持——「拒絕再讓音樂踏進我的工作領域」,我盡可能隻求在個人生活中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而不想讓工作再度破壞我這種自然的樂趣。再者,我也不想再對音樂做必要以上的分析。聽到好音樂就憑直覺享受,隻要有時能得到些許感動,應該就能讓我心滿意足瞭。不過到瞭最近,一股覺得該開始談談音樂的慾望逐漸在我心中增強;我開始覺得身為一個誠實的——至少我希望自己是——音樂聽眾,同時又是個職業作傢(在這份工作上,誠實可就成瞭理所當然的前提條件瞭),或許也該開始認真地執筆聊聊音樂瞭。這或許代錶一個心理上的階段已經告一段落瞭吧。至於這是個什麼樣的階段,詳情我就不甚清楚瞭。總之心中確實有這麼一股莫名、但確切的感觸。
這本書就是我這個嘗試的成果之一。由於我並不是個音樂專傢,因此既無法做學問上的精密分析,在資料的鑽研上或許也稍嫌粗糙;文章中所使用的用語,或許也不及原意精準;而且,由於在音樂觀和世界觀上有不少個人偏見,或許會讓讀者産生反感。雖然我已經試圖盡量以公正的標準修飾自己的偏見,但理所當然的,偏見和公正是無法和平共存的。請容我在此為這個(可想見的)缺陷緻歉。當然,道這個歉並不是為瞭請求寬恕,隻是希望能讓各位知道我這些文章並非十全十美。不過,或許在世上某個角落已經有人發現這點瞭吧。
不過即使並不完美,隻要收錄在這本書裏的文章能多少讓讀者産生一些音樂方麵的共鳴,對我而言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成就瞭。「噢,有道理,就是這麼迴事。」,這就是我希望這些文章能帶給大傢的感覺——音樂方麵的共鳴。另外,若各位在閱讀本書時能心想:「該更深入地聽更多音樂瞭」,我的期望就等於完全實現瞭。基本上用心而非用腦——理由或許是頭腦的裝備並非十全——寫文章,就是我們的職業本分。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這個書名,當然是取自艾靈頓公爵的「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不過取這個書名絕非隻是個文字遊戲。雖然「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這句話在坊間已經成瞭描述爵士樂精髓的至理名言,但我藉這些文章所做的嘗試,是採一個逆嚮觀點,也就是探討這「搖擺」究竟來自何處、研究這「搖擺」之所以成立的原因與條件。這裏的「搖擺」應該解釋成所有音樂共通的鏇律(groove)或起伏,無論在古典音樂、爵士樂、搖滾樂、藍調中都找得到,是某種讓好而真實的音樂得以成立的「東西 」=something else。我希望嘗試的,就是以自己的語匯,在能力許可範圍內追尋這種「東西」。
一如前述,我每次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寫多長就寫多長,再將稿子交給「Stereo Sound」,但雜誌當然有篇幅考量,因此常會發生「寫得未免也太多瞭」的狀況。雖然小野寺先生已經盡量幫我騰齣空間,但有時畢竟無法完全剋服篇幅上的限製。碰到這種時候,我們隻得配閤版麵大量刪文。至於本書所收錄的,則悉數是一刀未剪的原文。因此有些文章和雜誌上連載的版本有極大齣入,這點還希望大傢多多體諒。另外,原文中曾有遺漏、誇張、謬誤、與事實不符之處,在編篡本書時均已利用機會改寫、修正。也容我藉此機會嚮提供Profile與data的「CD Journal」的柴田修平先生緻謝。
雖然不知會是何時,但衷心企盼有朝一日能以其他形式,再度和大傢好好聊聊音樂。
二○○五年十月 村上春樹
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拿到瞭這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書的裝幀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本身就給我一種“這本書不簡單”的預感。我纔剛開始看,但已經能感受到作者那種“不走尋常路”的寫作風格。故事的開篇,給我的感覺不是那種直接切入主題的,而是像緩緩拉開的帷幕,一點點揭示齣人物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很擅長通過角色的語言和行為來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直接告訴讀者“這個人怎麼樣”。這種“留白”的處理,反而讓人物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我猜想,這本書的主題可能不是那種很宏大、很深刻的東西,反而會聚焦在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小矛盾,然後通過這些來探討一些關於人生選擇,或者說“怎麼活”的道理。我期待著在後續的閱讀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編織這些看似瑣碎卻又極其重要的生活片段。
评分最近翻到一本很有趣的漫畫,名字叫《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把它從頭看到尾,但光是看前麵幾頁的畫風和文字,就覺得這作者絕對是個有故事的人。畫風有點復古,不是那種現在流行的Q版可愛風,而是帶著點老派漫畫的硬朗綫條,但又巧妙地融入瞭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細節。故事的開端,我猜應該是個不太尋常的相遇?因為封麵給人的感覺就很戲劇性,好像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人,卻因為某種契機被硬生生綁在瞭一起。我特彆喜歡這種“意想不到的組閤”的設定,總能碰撞齣火花。而且,書裏的對話,感覺不是那種為瞭搞笑而硬擠齣來的梗,而是很自然的,帶著一點點冷幽默,或者說是一種看透人生的豁達感。我總覺得,這種不按牌理齣牌的幽默,纔是最能打動人的。我正在慢慢讀,想好好品味一下作者到底想帶我們去經曆一段怎樣的故事,感覺會是一段充滿驚喜又有點小小的挑戰的旅程。
评分我最近在追一本漫畫,名字叫做《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雖然我纔剛看瞭開頭,但已經被它的獨特魅力所吸引。這不僅僅是情節上的吸引,更多的是一種風格上的震撼。作者的畫風很寫意,不是那種追求極緻寫實的,但恰恰是這種略帶抽象的筆觸,反而能精準地抓住人物的情緒和場景的氛圍。我注意到,在一些關鍵的對話或者內心獨白處,作者會用非常簡潔的綫條和留白來強調,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這種敘事方式,讓我覺得作者對文字和畫麵之間的張力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會有特彆復雜的人物關係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更側重於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時的掙紮和思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一種能夠觸及靈魂的體驗。
评分《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這本書,剛拿到手就覺得它的名字特彆有意思,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霸氣,又有一絲隨性不羈。我還沒深入閱讀,但光是看封麵設計和一些零散的文字,就覺得這個故事的內核,可能不是那麼“乖乖牌”。我猜想,這很可能是一部關於成長的故事,但不是那種順風順水的,而是充滿瞭波摺,甚至是“走火入魔”的成長。作者似乎不害怕描繪角色的缺點和掙紮,反而會直麵這些,然後讓讀者在他們的跌跌撞撞中,找到共鳴。我喜歡這種有棱有角的故事,它不會為瞭迎閤所有人的口味而顯得平淡無奇。我倒覺得,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反而更能體現人生的真實性,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堅定不移,總會有迷茫,總會有動搖的時候。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關於“在不確定中尋找方嚮”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種韆篇一律的流水賬式敘述。作者在字裏行間,或者說是在畫麵的留白和構圖上,下瞭不少功夫。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電影感的鏡頭切換,讓你瞬間就沉浸到那個特定的場景裏。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一些關鍵情節的渲染上,用瞭非常細膩的筆觸,比如人物錶情的細微變化,或者某個場景的光影處理,都傳遞齣一種情緒,一種氛圍。雖然我還沒讀到故事的核心,但這種鋪陳的方式,已經讓我對後續的發展充滿瞭好奇。我猜想,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娛樂作品,或許還蘊含著作者對人生、對情感的一些思考。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速食文化産品,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醇厚咖啡,每一次翻頁,都可能有新的發現。我喜歡這種需要讀者主動去挖掘、去感受的作品,因為它給瞭我很大的想象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