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文學與語言的復振,是繼1987年解嚴之後,颱灣社會言論自由的風氣漸開,颱灣教育界迴歸本土文化認同與追尋,所興起的學術潮流。
由於洪醒夫行雲流水的筆觸,深刻而感人的文采,作者深受感動,從而促使作者走嚮研究颱灣文學與語言之路。
作者簡介
陳錦玉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傢─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是首部研究洪醒夫文學的學位論文。
此後專注於颱灣文學、語言、電影相關領域。
目前任教於南榮技術學院。
洪醒夫的小說世界 1
洪醒夫小說跨越時空存在的藝術價值 25
細讀《舞鶴淡水》的詩意與頹廢 51
劉吶鷗「新感覺派」的藝術追尋 77
殖民地傷痕文學的浮雕 119
從〈蓓蕾〉花開,到深耕《落土蕃薯》 155
王育德颱語羅馬字?態度ham思考颱語書寫標準化議題 191
衝破殖民烏影、迎接颱灣主體文化e日光 221
「颱灣還沒有人得過諾貝爾文學奬,我們颱灣就靠妳瞭。」當年高中同學的狂妄戲語至今仍輕扣心頭。年近四十纔齣版個人第一本專書,卻非文學創作,而是學術論著,二者性質迥異,於我內心不能說沒有些許遺憾。
然而,正因為文學創作需要藝術天賦,所以文學作品纔彌足珍貴,尤其那些觸動人心,可以流傳世代的文學作品,更是一國文化無價的寶藏。颱灣文學與語言的研究,由於政治曆史的遷變,忽視這些數百年的文化寶藏,近十多年來颱灣國內學術環境纔開始積極投入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無論是發自一份良知責任,或僅僅附和時代趨勢,綜觀研究成果,至今在颱灣古典漢文學、颱灣本土語言文學、颱灣殖民時期文學、
颱灣各民族文學、海外颱灣人文學……等,已經稍具規模瞭,這的確是颱灣文化重建的時機。
筆者自高中以前的求學生涯都在彰化縣員林鎮,樸實的小鎮與保守的年代,使平凡傢庭齣身的我擁有純真的年少,喜愛閱讀清新善良的文學作品,學生時代的作品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卻深受師長朋友的誇贊。然而,當筆者在大學、研究所時代,接觸瞭颱灣文學之後,平靜的心靈竟如波瀾壯闊般激盪不已,颱灣怎麼會有這樣的悲情歲月?而這些作傢與我生活在同一個國傢,甚至庇鄰鄉鎮,幾百年前颱灣人的祖先即以如此認真的心,為我們開荒拓史、刻劃時代軌跡,我們怎能不認識他們呢?
緣於這份民族傢國的情感,筆者投入颱灣文學研究行列,首先完成的碩士論文是彰化縣二林作傢洪醒夫的文學,洪醒夫筆下的人物及彰化農村風貌,對我而言是那麼親切而熟悉,但他們的悲苦經曆為何我從未注意過?念此愧疚不已,決意敝開心眼。此後,我大量閱讀颱灣作傢作品,經驗真實人生,冀望體悟颱灣需要怎樣的文學方能立足世界?雖然筆者熱切研讀颱灣文學,但動筆撰寫學術論文的野心不足,乃因筆者最
大心願仍誌在創作。因此筆者每一篇論文的完成,背後都有一段機緣。
本書收集個人研究所畢業後的學術論文,因經費問題,隻選錄八篇論文。兩篇探索洪醒夫的小說世界及其文學藝術價值。至於舞鶴的小說,我幾乎全都閱讀過,唯《舞鶴淡水》因為淡水牽連著我的大學迴憶,因而特彆有感受。而劉吶鷗的研究,是因為他在日治時代就讀的鹽水國小,與筆者任教的南榮技術學院隻相隔約一百公尺。此外,舞鶴及劉吶鷗的研究,也代錶筆者研究領域不限於寫實主義文學。至於廖清秀及黃娟的文學研究,乃因應真理大學牛津文學會議主題而寫。另外兩篇有關王育德的颱灣羅馬字研究,及颱灣多語言教育方案的研究,亦因筆者在
2000年加入颱語羅馬字協會,認識一些颱語學界的朋友,受邀發錶的論文。
如此一篇自序,錶達個人隱藏心底的文學期望,讀者閱讀本書將發現,各篇論述文字不同於一般單調知性的論文寫法。筆者在撰寫學術論文之時,希望不僅在學術殿堂被討論,更希望非文學研究者也喜愛閱讀,進而跨入每一位作傢的世界,所以我不願使用未帶感情的純理論文字。最後感謝蘭颱齣版社願意在全球經濟衰頹、齣版事業蕭條的此刻,為本書付梓齣版,希望本書的誕生,能為颱灣文學增添一份力量!
錦玉誌於颱南市
《颱灣文學與語言論集》讓我對“颱灣意識”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直接灌輸某個特定的“颱灣意識”概念,而是通過梳理颱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以及語言在其中的作用,讓我們自己去體悟。他將文學視為一麵鏡子,映照齣颱灣人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集體記憶、情感創傷與身份認同的探索。從早期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創作,到解嚴後對多元文化的擁抱,再到當下對於曆史真相的追尋,文學一直在不斷地重塑著颱灣的自我認知。而語言,作為文學最直接的載體,也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分析瞭不同語言在颱灣社會中的地位變化,以及作傢們如何通過語言的選擇來錶達自己的立場和情感。我記得書中引用的一位作傢的話,大意是說,當我們能夠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時,我們就真正地擁有瞭我們自己。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這本書的題目會如此強調“文學與語言”的結閤。
评分閱讀《颱灣文學與語言論集》的過程,我時常會想起童年時在老傢聽長輩們講古的場景。那些帶著濃濃颱灣腔的閩南語,那些在日常對話中穿插的日文詞匯,以及後來學校裏學的國語,它們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如同不同顔色的絲綫,交織在一起,勾勒齣我認識世界的最初圖景。作者在這本書裏,觸及瞭一個非常敏感但又至關重要的議題:語言的“正統性”與“在地性”之爭。他並沒有簡單地站在某一方,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分析,展現瞭這種爭論背後復雜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我尤其對作者對於“颱語文學”的探討印象深刻。他深入分析瞭颱語文學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國民政府的語言政策下努力保持其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成為錶達颱灣主體意識的重要載體。讀到那些描寫颱灣底層人民生活、充滿草根智慧的作品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熟悉的麵孔,聽到瞭自己熟悉的鄉音。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情感、文化和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
评分這本書真的不是那種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輕鬆讀物”,但每一次翻開,都能收獲新的思考。作者在《颱灣文學與語言論集》中,並非將颱灣文學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東亞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進行審視。他探討瞭颱灣文學在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以及與日本、中國大陸文學的相互參照。我尤其對作者分析的,颱灣作傢如何巧妙地化用外來文學元素,並將其融入到具有鮮明颱灣特色的敘事之中,感到十分佩服。他指齣,這種“在地化”的創新,正是颱灣文學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解讀,也讓我對一些曾經讀過但未曾深入思考的文本,有瞭新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嚴謹而又不失感性,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文學作品中隱藏的情感和思想,並將其與颱灣的社會變遷和語言發展緊密聯係起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颱灣文學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瞭一個更加清晰、也更加立體的圖景。
评分這本《颱灣文學與語言論集》拿到手上,就覺得沉甸甸的,不隻是書本的厚度,更是份量。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一個極具挑釁性的議題:颱灣文學究竟是屬於“中國文學”的範疇,還是一個獨立自存的文學體係?讀到這裏,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熟悉的颱灣作傢名字,他們的作品,那些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語言,那些訴說著島嶼獨特曆史記憶的筆觸,怎麼可能輕易被納入一個宏大的、卻未必能完全容納它們復雜性的框架?作者深入剖析瞭颱灣近代文學的萌芽,從殖民時期的壓抑與反抗,到戰後的戒嚴與解嚴,再到民主化之後的多元聲音,每一個時期都伴隨著語言的變遷與文學的自覺。他特彆強調瞭“在地性”的重要性,認為正是這種根植於颱灣這片土地的情感、經驗和思考,塑造瞭颱灣文學的獨特性。我一直覺得,讀颱灣作傢的作品,就像是在傾聽身邊的朋友在訴說,他們的故事裏有我們共同的成長印記,有我們難以言說的鄉愁,有我們對未來的期盼。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為什麼這些文字能夠如此輕易地觸動我們的心弦,因為它本身就流淌著颱灣的血脈。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語言和文學之間的關係特彆著迷,而《颱灣文學與語言論集》在這方麵無疑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作者沒有止步於對颱灣文學作品本身的解讀,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的語言結構和使用方式。他詳細梳理瞭颱灣在不同曆史階段,語言所經曆的復雜演變——從早期受到閩南語、客傢語等方言的深厚影響,到日治時期的日語浸潤,再到國民政府遷颱後國語(普通話)的推行,以及民間口語的活力與創造力。書中的一些例子,比如不同地區人們的口頭禪、歇後語,甚至是網絡上的流行語,作者都將其視為研究對象,並分析瞭它們如何反映瞭颱灣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特質。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時,並沒有將任何一種語言視為“純粹”或“高貴”,而是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各種語言形式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的共存與互動。這讓我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使用的詞語,很多都承載著曆史的痕跡和文化的記憶,而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理解一個地方獨特氣質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