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二號館

永遠的二號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大醫學院二號館,是立誌學醫的莘莘學子濟世救人的開端,是颱灣過去一百年醫療和醫學教育的見證。醫學的理想與醫者的風範在此流轉傳承,颱灣的醫學教育也在此發展延續。

不論你是不是醫師,一讀就欲罷不能、感動緻敬……

  現任颱大醫院副院長的作者透過與老師謝博生教授、以及老師的老師陳萬裕教授訪談與迴顧,帶領讀者走進颱灣醫學史,一窺醫界前輩當年戮力醫改的心路曆程,與師生五代間相互提攜、照顧後學的「傳承」精神,見識真正的醫者風範。

為什麼選擇學醫?找迴您當年學醫的熱誠!
颱灣版的《白袍》!醫學生、年輕醫師、資深醫師一生中必讀的一本書!

  對於醫學生以及年輕醫師,可透過前輩的人文思考與情懷,體會醫者的條件及風範,學習如何當個好醫師!

  對於資深的醫師,可加深認識颱灣醫療傳承與醫學教育,找迴當年學醫的熱情,並延續傳承醫學精神!

  對於一般讀者,可得知颱灣醫學教育的養成,瞭解醫療改革對民眾健康的影響,並為醫者的救世情懷而感動!

作者簡介

吳寬墩

颱灣嘉義縣人,一九五四年生。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係畢業,臨床醫學博士。
〔現任〕
? 颱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 颱大醫院副院長
? 颱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經曆〕
? 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 颱大醫院內科總住院醫師
? 颱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專長〕
? 內科學
? 腎髒醫學
? 分子生物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專文推薦1〕重溫舊夢與深入颱灣醫學教育的愉悅旅程 ?賴其萬
〔專文推薦2〕醫學與人文之間的成功對話? 張秀蓉
〔作者序〕走進醫學是一種緣份與承諾? 吳寬墩?

第1章:為什麼是醫科?
曾幾何時,「我想幫助人」已經成瞭所有醫學係學生唸醫的唯一答案!究竟,這句話的真實成分有多少?他們能瞭解成為一位醫師是怎麼一迴事嗎?

第2章:我還不是醫師
我們穿著白色長袍的衣服,上麵口袋綉著綠色名字,照說穿瞭這件工作服應該很神氣,但看著一臉稚氣的我們,任誰也不相信我們是醫師……

第3章:從一本書認識「謝博仔」
從這本書,我逐漸學會如何整閤病人的資料,找齣問題,解釋臨床錶現。然後「謝博生」,大傢口中的傳奇人物「謝博仔」,開始伴著我的醫學生涯。

第4章:本地生、僑生、日本學生、老師
聯考進來的本地生有七十名,另外三十多位是僑居地學生考進來的。我和他們的互動剛開始是一種復雜的心態,造成這樣的結果是驕傲、失落、漠視和語言隔閡的産物。

第5章:第一,內科
輪到我時,內外科都有名額,我看瞭外科那一欄,拿起粉筆的手往內科欄填上名字…..。有人過來低聲問,不是很想當外科醫師嗎,我沒迴答,隻是笑笑……

第6章:研究
每次在腎髒醫學會,對我提齣的研究成果報告感興趣的聽眾越來越少,我開始懷疑腎髒科的同仁,是不是當我是腎髒科醫師。

第7章:權威醫師
「吳醫師,我們因為看瞭你的書來找你,你是這方麵的權威。」我不喜歡這個名稱,它意味著永遠不會錯的傲慢。

第8章:永遠的二號館
沒有瞭二號館,颱大醫學院一百年的曆史就失去瞭見證,以後學生也許知道颱大醫學院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但會懷疑,證據在哪裏?

第9章:醫學教育改革之路(一)
小班教學是一種新變革的教學方式,開始不少老師質疑這樣的教學成效,也有人認為我們在醫院教學生就是小班教學。我知道其實還是有少數雜音……

第10章:醫學教育改革之路(二)
當後生晚輩重新檢視醫學教育改革的曆史時,或許認為這隻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無法其背後,隱藏著謝教授的使命感和堅決的勇氣。

第11章:社區醫學
走齣白色象牙塔,不是說要醫學中心的醫師到社區醫院服務或下鄉開診所,而是要瞭解社會和醫療間的問題。

第12章:一般醫學訓練
醫療人員逃避SARS疫情,除瞭人格養成不足外,其實也是由於缺乏一般醫學知識。醫師過度專科化的結果,認為SARS的診治是感染科和胸腔科醫師的責任。

第13章:颱灣醫學會
颱灣醫學會的第一任會長是高木友枝,當時稱為會頭,聽起來有一點江湖味,也顯示這個職務的權威性。

第14章:基金會
「我也是這樣被照顧過的。」陳萬裕教授的大同基金,謝教授的國範基金,我們都由這些基金資助過研究或是齣國開會。

第15章:派彆與派係
颱大醫學院或颱大醫院的每個單位,都有派係問題,這很難避免。在學術研究的領域,競爭是件好事。我認為這樣的競爭是派彆之爭。

第16章:我的旅行
旅行所遇見的,大多是短暫的,但卻可能對旅行者産生令人驚艷或是奇妙的感受。旅行帶來最大的成就,也就是這種稍縱即逝的靈感啓發。

第17章:重建颱灣醫界的人文精神
不隻對病人關懷,還要愛這塊土地,不隻是投入研究,也要教導下一代的學生,傳授的知識不隻是醫學的,也應包括人格的培養。

第18章:傳承
我從未麵對這麼多前輩老師演講,他們望著我,似乎想著:這個「年輕人」會怎麼開始這個傳承講座的引言?

第19章:重視緩效知識,迎嚮未來
大部分的速效知識都是為瞭解決問題,但是運用的結果,卻産生瞭另一個問題,而又利用另一個新的知識去解決産生的問題,所發的經費和人力更為龐大。

[特彆收錄]連結與延續? 謝博生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走進醫學是一種緣份與承諾!

  我的老師謝博生教授即將退休。 這個日子當然是可預期的,但我還是相當不捨他離開。

  我始終找不到一個好的時機,來錶達我對這近三十年師生情誼的感激,或許該說是我怕我的錶達,對照他的謙沖隻會凸顯我的侷限。

  他婉拒我們為他的退休舉辦任何的紀念儀式,這樣的低調令我不安,我深恐在他退休之後,他的理念、智慧和執行力,隻在我和少數人之間流傳、知曉和懷念。

  曆史也許會記錄一些事,但在現今價值觀紊亂,醫學教育和醫療體係麵臨極大轉變和挑戰的時代,他那種清新的思想、執著的情操,絕對值得即時記錄下來。原先我想說服他接受雜誌社的採訪,闡述他的理念,他深思瞭一陣,說:「寫一本書!就由你來寫吧!」我非常吃驚,他補充道:「但不是感恩的那種書,不是為瞭我的退休。」我如何寫齣這樣的一本書?

  在認識他這麼多年中,雖然我們在同一所醫院、同一科、甚至每個星期四下午我們比鄰看診,但我們從沒暢談過。我很難跳齣師生的關係和謝教授成為朋友,因為我無法讓自己和一位長期引領我在醫學生涯學習的良師,隨性自在相處,探究他深沉的思想及轉摺。我們相處互動的時光,大部分都是我傾聽他對我的指示和鼓勵,雖然我能瞭解他的理想和目標,但很多事情還是睏惑著我。這些睏或很難具體描述,也不易以直接的詢答來釋疑,我一開始下筆,便發現必須更深入他的想法纔行。於是我決定以訪問作為重新認識他的途逕,在訪談中我們終於可以暢談,而我的睏惑也慢慢解開。

  利用這樣的方法重新認識我的老師,是一種奇妙的過程。一開始我以訪談者的角色進行這個寫作,漸漸的,我發覺自己不是一個單純的訪談者,麵對相同的議題我們有共同、也有相異的經驗和看法,我開始省思自己三十多年的醫學之路,不知不覺地將自己寫在這本書中,經由這樣的書寫,我發現謝教授的理念其實早在我的身體竄流。

  許多的話題於是開始連結到陳萬裕教授,和陳教授的老師──小田俊郎教授,以及更久遠的颱灣醫學,讓我更瞭解這些在我的老師身上所傳承的東西是怎麼形成的。我不能說,也不喜歡說這是「一脈相傳」,至少我知道我無法達到他們的許多成就。我們走入醫學殿堂的理由各異,從不甚清楚醫師這個行業開始,我們學習、成長、成為有能力的醫者,老師的身教帶領我們走嚮不同的路途,建立不同的價值觀,盡管人的誌嚮和個性歧異,但維係一個團體或社會的脈動,最重要的也許就是身體力行的錶率──謝教授期許的一種風範。而醫者的風範正是一種使命的延續。

  前人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所錶現那種刻苦、不屈服、擇善固執和關懷周遭的精神,在這個科技發達、物質享受不斷提升的時代,已逐漸淡去。一百多年來颱大醫學院和醫院的發展變革中,沒太多偏離前人脈絡的可能隻有學術研究的精神;這個龐大的團體當然不會崩解,但是一種空虛的感覺似乎正在侵蝕這個團體的磐石。颱大醫學院和醫院有百年的曆史,都可能發生價值和信念的危機,更遑論其他較欠缺某種傳承和倫理的新興醫療機構。

  這本書的書寫,雖然對於呈現謝教授及他所代錶的醫學理想仍不能詳其全貌,但我仍期望藉由迴顧我的老師,以及我的老師的老師和醫學院的先輩的為人、事蹟及理念,透過他們的「典型在夙昔」,提供立誌當醫師的莘莘學子、醫學生、臨床或教學研究的醫師們,一些不同於當前慣性思考的省思。謝教授及其他前輩最令人感佩的地方,是他們不斷改善醫療服務的執著熱情,當今的醫療環境,從醫學教育、醫療政策到醫病關係,能否比以往更好?或許答案就在前人風範,及每一個醫學相關人士即起即行的人文關懷和實踐膽識之中。

  對於一般大眾,或許也可藉本書一窺颱灣的醫學教育是如何養成?醫療衛生建設與改革對民眾健康有何影響或貢獻?醫學的進步不僅隻靠醫療從業人員,也需要一般大眾的正確觀念及持續監督。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我得到許多先進的協助,不少朋友給予的指導和關心,沒有他們的鼓勵我無法完成這本書,在此謹緻上我萬分的謝意。(本文作者為颱大醫院副院長、颱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吳寬墩)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