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文和教授一起工作的這段日子裏,他對我的提問與澄清,有太多精采的迴應;但我認為最「勁爆」的,要屬他對「生涯規劃」的看法:…生涯規劃?我是「有生涯無規劃」!那是西方社會的産物…』
…………………………吳佳璿(本書作者)
張文和,一九三四年齣生於北京,成長過程中經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無數的思想改造和政治運動。
張文和接受過完整的北京醫學院及研究所訓練,是當時最有潛力的「研究型」醫師。政治冷感的他原本前途看好,卻被「文化大革命」耽誤瞭十年的青春。雖然如此,身處鄉野的他仍不忘追求研究新知,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亦成為官方首位指派齣國的精神科醫師。
然而,在時代巨輪的運轉之下,張文和因緣際會從美國來到陌生的颱北,也因如此,他的生物精神醫學導嚮的研究及實務,有機會在颱灣深根茁壯,並留下值得後輩學習的典範。
『我願意推薦這本傳記,寫的是一個人,卻摺射瞭一段曆史。』
………於欣(北大六院院長)
『張文和是個傳奇人物。在颱灣精神醫學領域裏,就我所知,大概除瞭林憲教授之外,很難再找到像他這樣,活得如此豐富多彩、充滿麯摺與驚喜的大半生。』
………林剋明(國傢衛生研究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特聘研究員兼組主任)
『我任職颱大精神科期間,因緣際會,曾參予教育部對張教授學曆及醫師資格認定的工作。知道他在中國北京有很紮實的精神藥理研究基礎。後來有機會赴美進修,然後來颱。讀者可從本書一窺他如何以最省錢的方式,將其精神藥理研究在颱灣開花結果。這本書文情並茂,讀後彷如與張教授走一趟其生涯足跡。是值得一口氣讀完的傳記好書』。
………林信男教授
『我覺得此書特點為﹕
1.描述張文和一生不平凡的經曆和遭遇﹐其中麯摺起伏﹐引人入勝。
2.張的奮鬥精神與鍥而不捨的毅力﹐令人佩服。
3.書中把精神病醫療研發的進展﹐以深入淺齣的方式﹐加以介紹﹐讓我這種外行人也能得到粗淺的概念﹐真不簡單。我認為此書應該推薦給社會大眾及年輕人。』
………許翼雲(前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作者簡介
吳佳璿
1969年生於颱灣雲林,1995年畢業於颱大醫學係,鏇即於母校精神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1995-1999)。2004年澳洲墨爾本大學進修,獲「國際心理衛生」碩士。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1999-2000)及颱大醫院精神部(2000-2006)主治醫師,現任職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
工作是作者寫作的泉源。自接任財團法人醫界聯盟《醫望》雜誌副總編輯,並終結該雜誌(2000-2001)後,開始積欠文字,至今清償瞭《九二一之後──一個年輕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聯閤文學,2000),《憂鬱年代──精神科醫師的診間絮語》(健康世界,2001),與《颱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傳記》(心靈工坊,2005)等。
傳主簡介
張文和
1934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醫學院(1957)及研究所(1965)畢業。「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下放甘肅農村長達十年(1969-1979)。之後,又迴任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神經化學研究室副主任、資深講師及主治醫師﹙1979-1981﹚。八○年代初期﹙1981-1982﹚,曾在美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接受現代生物精神醫學及精神藥理學研究訓練,並成為美國生物精神醫學會會員(1982-)。1983年抵颱,主持國傢科學委員會與颱北市立療養院閤作成立之「生物精神醫學研究室」,同時在颱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任主治醫師及颱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2000年從公職退休後,應聘齣任慈濟大學及慈濟醫學中心教授,並擔任颱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創會理事長(2002-2004)。
有生涯,無規劃 ……
這一年多來,有機會常與佳璿聊天。由於我的故事很特彆,尤其因為兩岸之間長期的隔閡,在理解某些情況和過程時,我的敘述難免給她帶來一些睏擾。再加上大陸近二十年來的變化太大,以她的年齡,與大陸同齡友人相處的經驗,實難體會大陸五至七○年代知識分子的處境。好在她很用功,多次走訪對岸,再加上近年來描述當年知識分子的故事相繼齣版問世,幫她化解諸多睏難。兩岸百年來在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乃至在用字遣詞等方麵形成瞭很多差異。佳璿都能一一剋服,最終得以摸到門路,而且漸入佳境。就連北京人的一些方言土話也能運用的恰到好處,著實令人感佩。盡管如此,有時難免還會露齣馬腳。其中,關於生涯規劃的一問一答,堪稱一絕。
在十數次訪談及上百個問題中,我對生涯規劃的提問,反應最為直接瞭當:「有生涯,無規劃」。我的迴答之所以如此不假思索,且似乎有違常理,是真的從來沒有規劃過生涯。難怪佳璿以「勁爆」二字加以評論。其實,雙方認知的差異主要在於代溝問題。而有生涯,無規劃的,又何止張某一人!像對本書貢獻良多的「難友」,《從赤腳醫生到美國大夫》的劉鍾毅醫師,就是另一個範例。可以說,這是一代人的共同遭遇。我們三○年代在大陸齣生的知識分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曆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和思想改造,乾擾生涯規劃的因素,不可計數,且無法預料。無論與老一輩還是小一輩相比,我們的成長環境可謂是:先天不足卻艱苦奮鬥,工作繁重卻生活清寒,前途茫茫卻任勞任怨,心情鬱悶卻強顔歡笑。如此怎能規劃生涯?何來生涯規劃?難道不是「有生涯,無規劃」嗎?我的一生,從北京到西北,從中國到美國,從洛城到颱北,「從北京到颱北」,堪稱一趟傳奇之旅,與其說是生涯規劃,不如說是形勢所迫,誤打誤撞,再加上默默追尋所促成。佳璿說得好,張傢有如一葉扁舟,航行於十九世紀下半西方帝國主義在古老中國捲起的巨浪狂濤中;船瀋之後,四散的乘員會衝上哪個灘頭,豈是自己所能決定?
但是,如果把生涯僅隻定位在精神醫學與精神藥理學研究這條路上,那卻是不摺不扣地規劃齣來的。我無論走到哪裏,必定是「日有所思」,且「久於其道」。盡管迫於環境,「道」有所斷,然所「思」卻始終如一。我深知,做這類研究要想有一點成就,非得「久於其道」不可,切忌見異思遷。
先祖父「日有所思經史如詔」,「久於其道金石為開」的訓勉是座右銘;北大的紮實訓練及瀋漁?老師的入門指導,使我打好基礎,且抓住機會提早上道。下放大西北所學來的戒急用忍、知足常樂,則是意外受到的另類「再教育」,取得人格養成方麵的韌性。在美國的曆練,則堅定瞭「從精神藥理探討精神病理」的信念,奠定瞭「抗精神病藥物、神經傳導物質與精神分裂癥」三閤一研究模式。國傢科學委員會及颱北市立療養院 則提供瞭施行及實現這一模式的土壤和舞颱。然而,我的故事離不開時代背景,既是各種機緣的巧閤,也是眾多角色閤作的演齣。隻是在演齣中,沒有事先寫好的腳本,也沒有重金禮聘的導演,不過是讓我有幸與各位閤作夥伴的隨興錶演而已。況且,在這一過程中所得到的貴人相助,像許翼雲、王紀五、葉英?、林信男,以及兩位外籍人士Micheal H Jann(鄭平石)的藥學專業與Arvid Carlsson研究模式的啓發,無疑是關鍵因素。話說迴來,盡管是頗為專一的精神藥理學研究之路,卻不易規劃齣來!很多事情難免不靠運氣。套句麻將術語:邊吃邊聽啦!
該感謝的人太多瞭!謝謝大傢!
張文和 2007/02/07於東海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