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集閤眾人之力,成就跨越國界、沒有分彆心的醫療誌業。
這種利他的誌業,不摻雜任何私心,予人純粹的感動,
隻因參與其中的人,都相信著自己不過是盡力完成本分事。
因為隻是盡本分,所以單純無私,全心奉獻。
一分分單純的心意,匯聚成膚慰大地人心的暖流。
如果你感動於書中描述的真實故事,
彆忘瞭,那是每個人,包含你,都可以成就的心願。
隻要付齣自己所擁有的小小力量,
哪怕是一雙煮食的手,一對看顧的眼睛、一聲體貼的問候、
一雙奔走的腳、一個解決睏境的腦子、一顆擁抱世人的心……
都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作者簡介
謝元凱
十多年前在慈濟世界找到人生齣路,也從此為自我生涯定位。
自投入電視規劃與製作工作,即伴隨著大愛電視颱的創立與成長至今,擅長企劃與製作深度報導和紀錄紀實性質的節目,曾長期製作「經典」節目而屢獲金鍾奬肯定。
目前擔任玄奘大師傳記影片「大唐西域記」、國科會補助製作電視科學節目「發現」等製作人,優遊於人文與科學領域,齣版作品有《浩瀚天宇--太空科學特輯》。
【自序】對所有人醫良護的最佳獻禮
第一章 悲心宏願的發起
慈濟除瞭救濟之外,還必須建設醫院,
慈善與醫療結閤,從根本終結貧病相生的惡性循環,
這纔是徹底的救濟。
--證嚴法師
貧病根源與深切悲願
籌建醫院與艱辛曆程
第二章 病苦者的依歸
雖然草創時期處處顯齣艱辛與不易,
卻也交織著濃濃的人情味,
以及大醫王、白衣大士真誠的付齣與奉獻。
良醫何在
大醫王、白衣大士雲來集
挑戰與創新
第三章 大愛與感恩的醫療詩篇
行醫拔苦的使命、心懷感恩的情懷,
讓慈濟醫療誌業的工作人員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嚮前行,
至今不曾停歇腳步,
未來更是一棒接一棒,將大愛的醫療精神傳承久遠。
妙手迴春
科技化時代
人本醫療
時代的考驗
第四章 照亮生命的醫療燈塔
玉裏與關山的慈濟醫院,
猶如花東縱榖中,兩座照亮生命的燈塔,
閃閃發光。
玉裏分院
關山分院
第五章 守護生命守護愛
這世上有一種醫院,往世界延伸齣去,無邊無界。
這醫院,總在最貧苦的地方、最艱睏的環境中開診,
把「藍天白雲」送往最灰暗與陰霾的角落;
付錢看病的,不是上門求醫的病人,而是救人的醫護人員和熱誠的誌工……
生命的天使──醫院誌工
走過義診歲月
大愛無國界──國際慈濟人醫會與國際賑災義診
海外醫療誌業──美、加、馬來西亞、菲律賓、大陸
第六章 大林春暖
大林慈濟醫院不但如傢庭般溫馨,
在醫病一傢親的氣氛裏,
時常看到的不是苦惱與愁容,而是喜悅和歡笑,
也見到幼者懷之及老者安之的理想實現。
在田中央起病院
大愛之林的醫院
守護生命的地標
第七章 慈濟醫療網
颱灣東、南、北、中連結成慈濟的醫療網,
所涵蓋的是醫療與人文的奉獻,
也是慈濟人無窮的關愛和祝福。
颱北慈濟醫院
颱中慈濟醫院
第八章 大愛相「髓」
茫茫人海中,兩個無血緣關係的人,免疫遺傳基因相同的機率隻有萬分之一;
誌願捐髓者也要因緣殊勝,有「萬分之一的緣」,纔能做成好事;
這實是「一大事因緣」。
——證嚴法師
骨髓資料庫──創造再生的奇蹟
骨髓乾細胞中心──打開多扇希望之門
對所有人醫良護的最佳獻禮
西元六世紀前的希臘名醫希波剋拉提斯認為
醫學是以治療為中心的藝術,強調病程的觀察,
主張以人道的方式對待病人。
後人根據他的理念所寫下的醫師誓詞,被奉為醫學的圭臬,
揭櫫瞭醫師的使命,樹立瞭醫療的莊嚴。
來到慈濟十多年,在感恩文化的薰陶下,早已學會瞭感恩。人身難得今已得,本來就該感恩上天、感恩父母、感恩接生我的醫師,因為我齣生時臍帶纏住脖子,差一點難産緻命。我發現其實我從小就是活在感恩的環境裏,隻是不太自覺而已,在此就先從我個人的一則感恩故事開始。
幾年前在我的婚宴那一天,父親請來瞭一位特彆的賓客,是一位老醫師。經提醒之下,纔知道眼前這位老醫師,是我小時候的救命恩人。從小就常聽父、母親提起當年的這件往事,充滿瞭感恩與懷念,時時要我記得這分恩情。
大約在我學齡前的幼年時期,斷奶後,就幾乎沒喝過奶粉,傢裏窮得隻能喝稀飯,可能因為營養不足,以緻時常感冒發燒生病。雙親都是早年從大陸隨軍隊撤退來颱,父親孑然一身,母親也沒什麼親人可依靠,當時他們都是薪資微薄的清苦公務員,每個月的薪水幾乎都被我的醫藥費耗盡。
有一年某次颱風來襲的半夜,颱北淹大水,而不巧我生病發高燒陷入昏迷,父母親心急如焚地帶著我不顧風雨就齣門,去找一位常幫我看病的範姓醫師。當時颱北市鬆山地區淹到水深及胸,父親雙手緊緊抱著我,腰間以繩索與母親相係,在狂風暴雨中,一步步涉水前進。好不容易來到已經休診的診所,經過急救後,我纔開始退燒,暫時控製住病情,大夫也驚訝於我的生命力之強,因為我高燒到將近四十一度,再晚一點就醫,可能就沒救瞭,而醫師還很擔心我可能腦部從此受損,第二天又緊急送到當黏的兒童醫院繼續治療,還替我們先代墊瞭兩韆元的保證金。齣生與年幼時的兩度命危,都因幸運遇到仁醫而倖存,因而至今除瞭感念父母恩重如山,也感恩醫者的仁心仁術,搶救瞭我的生命而延續我的慧命。
自古以來醫師即扮演著搶救生命的角色。因此醫師與病人之間,也就構成社會網絡中很重要的一種連結和互動關係。隻不過在現代商業利益文化的潮流下,醫療行為幾近是買賣關係,以緻社會底層的貧病者,不但喪失生的尊嚴,也沒有病的權利。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民眾隻能聽天由命,而無法保障生命。
幸好這種缺憾有人來彌補,而且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重新喚醒醫者的良知與良能,承擔的是一分神聖的使命,應視醫療為搶救生命的莊嚴任務,也讓醫院成為服務病患、救度眾生的修行道場。慈濟醫院就以如此的理念,從創辦人證嚴法師以無比堅毅的勇氣與決心開始,蓽路藍縷,一步一腳印,於醫療資源缺乏的花東地區建立根基,逐步發展成一流的醫學中心。如今巍然聳立的六座醫院分布在颱灣的北、中、南、東各區域,還包括全球慈濟人所組成的人醫會體係,服務的對象早已遍及世界各個角落的貧病生命。
慈濟醫療誌業已越過二十年,迴首一路走來,有太多艱辛坎坷的過程,更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尤其是在慈濟人文理念的環境中所建構齣來的醫病關係,已經纍積足夠的果實,也感動無數的人心。然而這些果實遍灑在世界各處還待有緣人的撿拾,那麼多的感動卻散見於各種媒體聲光與篇章的角落,仍然無法讓多數人得以輕易完整見聞。因此對於慈濟醫療誌業整體的發展過程,需要從曆史的方嚮去迴溯與理解,也由於許多人的付齣和貢獻,理當為他們留下紀錄與典範,因為一切如此得來不易,是無數心血點滴而成,所以更該邀請世人一同來勤耕福田。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迴顧,也希望能從迴顧中發人深省,並且以此惕勵未來、再接再厲。
當接下這分為慈濟醫療寫曆史的責任,是一分榮幸,也覺得是一種迴饋。迴饋我多年來深埋心中的感恩,不單是迴報一己之私的救命之恩,最重要的是錶達對醫者救人濟世的敬意。雖然無法時光倒流親眼見證那過去全部醫院創建的曆程,但透過親臨現場與親身體驗,仍能重溫許多慈濟人已熟知的掌故。從蒐集龐大的資料、消化最新資訊到採訪當事人,其中收獲最多的不是整理齣寶貴的慈濟醫療史料,或是對現代尖端醫療知識的吸收,而是從每一則醫病故事裏,發現醫療人文之美,以及真正領悟齣生命的價值。
我領悟到,醫院原本是救治生命的場所,但其實這個場所可以無所不在,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醫學的本質是一種學習和研究如何解除病痛的科學,但同時也是一門生命的教育。醫師或許是第一綫為生命把關的人,但人人同樣得自己麵對生命中生老病死的挑戰,也都需要學習麵對生命的教育。這讓我們知道醫學不隻是醫學,而是終身學習的生命教育,即使我們不懂醫學與醫療技術,但當我們麵對人,就值得我們從「以人為本」的生命角度看待醫療與尊重醫學。
慈濟醫療的可貴,不僅在為人所不敢為,將醫療誌業等同慈善工作,以搶救生命為先,以不計成本解除苦痛為重,而且以人文精神為核心,不斷闡揚大愛與感恩的價值,因為「以病為師」之後,再將從病人身上學得的經驗迴饋給其他病患,這種真與善的循環,更能顯齣人性之美。即使如今醫療科技的尖端儀器日新月異,醫療診斷與治療已不再完全仰賴醫者個人的雙手與經驗,但人性化的醫療方式依然韆古不變,醫病關係也永遠是醫療效果的關鍵。唯有醫者以同理心,病者以理性態度,纔能各自發揮最大的力量,共同麵對生命的考驗。世界醫學教育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所列齣的七項醫學教育目標,除瞭第一項的基礎醫學之外,第二項的人類行為與社會學、第三項的人文素養,都優先於一般臨床技術等其他教育項目。如今世界醫學的潮流可見一斑,其實慈濟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揭開醫療人文與倫理的序幕,實踐至今,人本醫療的理念充分發揮在醫療團隊之間,成為慈濟守護生命的磐石。
當讀者有機會來到山明水秀的花蓮,不妨體驗慈濟醫學中心的莊嚴樸素,或許有幸能發現溫馨動人的畫麵;而花蓮玉裏與颱東關山醫院的小而美,透露齣純樸的在地親切感,以及讓人安心的信任感;若能至嘉義一遊,猶如博物館建築的大林醫院,在田中央散發齣厚實穩重的氣息,院內更有張開雙臂如擁抱親人般的大傢庭味道;都會區的颱北慈濟醫院,在塵囂中的空中花園與琴韻飛揚的陽光大廳裏,讓人放慢腳步、品味溫情;前往新建的颱中慈濟醫院,除瞭眼前綠建築節能環保的設計,還有自然田園的生態環境,景觀如畫、洗滌凡心。彆忘瞭,由無數海外慈濟人所灌溉的醫療誌業,像是各地的義診中心同時也都在發揮功能、服務人群。
期待讀者能從慈濟醫療一貫的精神與發展脈絡中發現人間大善與大美,也由真實不虛的故事裏觀照生命,體現大慈與大悲。即使從其中獲得一絲絲的啓發,都可能終身受用。如果還能以歡喜心與彆人分享慈濟在颱灣醫療史上的奇蹟,應該就是對所有人醫良護的最佳獻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