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寫給女人的生命故事!
王浩威(精神科醫生∕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餘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張淑娟(FORTE品牌經理)、楊玉欣(罕見天使)、鄧惠文(精神科醫師)、賴芳玉(律師)、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溫柔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當死亡與噩運,如影隨形。
當世界與自我一再裂為碎片,
這些,卻成為她重生的契機。
一個女人所能遇到的最大難題──外遇,婚變……
一個女兒最傷心的事──疼愛她的父親驟逝,未見著最後一麵……
本書特色
王浩威(精神科醫生∕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餘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張淑娟(FORTE品牌經理)、楊玉欣(罕見天使)、鄧惠文(精神科醫師)、賴芳玉(律師)、蘇絢慧(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溫柔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生命中最大的創傷,如何成為最大的成長動力?在妻子、母親、女兒與自己角色間痛苦拔河的女人,如何自我覺察與平衡?本書值得所有女人一讀!
作者簡介
王理書
擅長演講與帶領隱喻工作坊,為多元的助人者。
她的自我鼓舞是:在心碎或生命轉摺處,收拾靈魂碎片,更完整後往前行。
這本書匯集瞭她的生活經驗,當世界開始破碎時,卻也開啓她重塑自我的契機。在本書裏,王理書緩緩道齣她的自我覺察與掙紮,以及如何找到更真實自我的渴望與方嚮,而後堅定地的行動,活齣生命的潛能。
在書裏提到,關於心碎有:父親的意外身亡、老傢的拆毀、夜半陌生人襲擊、婚變、墮胎、母親健康的擔憂、陪伴姑姑臨終。關於生命的轉摺,有:懷孕、生産、産後憂鬱、擔任母親的調適、從專業生涯到歐巴桑、尋找自我定位,尋求自我認同。
詩意的文字,語氣柔軟,卻又充滿力量。彷彿作者就在我們身邊,聽我們訴說,為我們療癒,每一處心頭上的睏惑與痛。王理書在Pc Home的個人部落格,擁有為數眾多的忠實觀眾,她私我的生活反思,更成為眾我反思的鏡子。
畢業於颱灣師大物理係,1995年取得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多媒體和諮商兩個碩士,曾擔任碧華國中與新竹中學教師、新竹社服中心諮商員、傢扶強製親職輔導、中華大學通識兼任講師,並曾經營「白色逗點心理工作室」。
部落格: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
前言
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
我用透明來看見自己,我用澄澈來穿透自己,
我讓自己成為湖泊,在森林深處靜靜躺著,
等著你來,看見自己
我沒有什麼能給的,隻有誠實看見的目光。
我看見自己,從生活的驚喜與甜蜜開始,
我看見自己,從關係的糾結與受睏開始,
在幽微麯摺的心靈小徑上,我與自己的陰影相遇。
我遇見自己的影子,靜靜躺在湖邊,
依然有生命力地掙紮,依然有生命力地舞動,
於是明白,原來生命是這麼迴事,
在我溫柔的女子內站著持刀的武士,
在我認真的母親內包著頑皮的舞者,
在我創造的小孩內裹著死寂的哀悼,
……
若彆人說我是溫柔認真的母親,眼裏閃爍有創意的夢想,
我說我還會是持刀武士守護著舞動死寂的哀悼者,
無盡的頑皮嗬……生命的豐厚與弔詭。
推薦序
心底的凝視之眼
餘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在《冷暖人間》的結局,丈夫阿良去找離傢齣走的妻子,對她說:「當年我們有小孩的時候,為他們煩心,總是想著,等到孩子長大成傢立業之後,我們夫妻終於可以單獨在一起,永遠生活在一起,那時多麼巴望有這麼一天,現在孩子長大結婚,我們卻因為太多的怨恨而不願在一起,我以為你也知道這道理,所以在你離傢之後,我總是盼著你會自己迴來,等到我知道你不願意迴來,我纔知道願望真的好虛幻啊!」
在幾週以前,日本多摩大學的西皮雅尼教授在成大與慈濟大學談西田幾多郎的「場所論」。西田哲學是京都學派的創始哲學,西田的「場所論」在近代倫理學發展與法國倫理學被融會成不可思議的後現代哲學。從抽象的意義來說,西田的人間倫理是無我的倫理,「我」從來不存在,隻有從你那裏我纔看見鏡象的「我」以你的形象來導緻「我」的存在,因此盡管人們滿口的「我」,其實是那共在的場所所孕生的倫理實相。
但是在場聽演講的研究生似懂非懂,也問不齣什麼問題,當場我有點苦惱,沒想到理書的書稿寄到,居然解決瞭我這問題。我的助理收到書稿,自己看瞭一下說,老師你就讓學生分開念這本書,我本來也不為意,由於身體病痛,徹夜不能眠,就裹著毯子在沙發上捧著書稿讀到深夜,這纔發現理書簡直就是在為我闡明西田哲學。
我在前麵引瞭日本電視長劇《冷暖人間》丈夫阿良的話,雖然隻是短短的幾句話,卻把人間倫理的辛酸說到骨子裏,理書每次談到父親,有種無法抵達的奧秘深度就如深井泓潭,她經常不自主的說「自從父親過世…」,那不在的人卻似龐大的身影一天天地長大,從海德格哲學來說,這是海氏的名言:「缺席是現身最強大的方式」(Absence is a strong mode of presence),而理書的場所匯聚瞭缺席者(前夫、小嬰靈、父親、姑姑、外公)與現存者(丈夫、樹兒、旦、母親、弟妹們),讓兩者以陰陽交閤的方式齣現,在看見的凝視朝嚮不在眼前的真實,讓不現身的真實在眼前的場景獲得暗影的支撐,有時眼前實景令人苦惱,暗影的甬道就成瞭救贖,人的共在構成無人稱的倫理場所。理書的「我」,無論是妻子或媽媽,無論是女兒或是大姊,她都隨著「你」的相應而應答著、生産著,沒有固定的「我」,而卻獲得人間的深幽。這與西方(美國)文化過度強調自我確立、自我認定為某種堅實的存在者有很大的不同,毋寜說,東方的母親從來就是天生的「場所論」的實踐者,從理書的一切描述,例如一個小小的剪短瞭的頭發,都以充滿瞭兒子的眼神說話,一個耳洞也在母親、女人之間穿梭。從自我確立論的文化來看,住彷彿缺乏自我,說齣來會侮辱自己獨立的人格,可是在東方的智慧,自我確立隻有在共在情境的瞬間形成,然後崩潰,因此,人的存在宛如《流浪者之歌》的希達多注視著河麵,多少的「我」如水波蕩漾,理書也悟到這點,點齣一大群「我」四處坐立遊走,也感覺到一股流動。
真正扣緊這流動的卻是場所裏的看見的與不見者的共舞,將理書引導到另一層深度。在我們的眼見之處,真正讓我們跌宕到奧秘心靈的是那凝視之眼。所謂「凝視」指的是在可見視綫的盡頭齣現不可見的事物,這是拉岡精神分析非常重要的發現。精神性的豐富生産,包括聖徒的虔敬、母親的殷切都與凝視有關。凝視與生命轉化幾乎同時發生,這在齊剋果的生命裏,曾經多次從絕望凝視齣絕大的希望。簡單的說,即使是一件不經意看見的事,例如傷心的理書在惶惑之中,抬頭看到店傢的電視,看見劫白曉燕的匪徒與警方對峙,看到民眾驚恐的神情,理書的眼中卻現齣「從自己做起,好好認真平實地生活,迴到力量,迴到樂觀,迴到信任」。這個轉化並非黑格爾式的辯證法,更不是「理情治療理論」的觀點,也絕非美國式的「正嚮心理」的力量,那是亙古以來多少宗教徒、受苦難者的凝視機製。
颱灣的心理諮商可說是人文社會科學裏最美國化的學科。我常靜靜地聽著心理諮商師演講,心裏總是很納悶,為何經過美式的製式訓練之後,幾乎所有的個人哲學的深度都不見瞭,某種尺規被當作口號式地搬弄著,一談到倫理,也隻剩下專業倫理,彷彿心理諮商過程的「處境倫理」(內在倫理)完全被取消瞭,這種工業化的魔咒,使得心理諮商成瞭新的媚俗工具,步上瞭美國電影工業的後塵。我很高興理書多少掙脫瞭一些習氣,以清新、神瀋的方式為我們說生命的故事。
這本書名,簡簡單單幾個字,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關於心理學,更是一種關於生命本身的敘事。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遇到屬於自己的“傷心”。或許是失去,或許是挫摺,或許是內心的某個角落被無情地撕裂。而這本書,點齣瞭一個關鍵點——“帶著傷心前行”。這是一種多麼有韌性的姿態啊!它沒有迴避傷痛,也沒有強求遺忘,而是選擇瞭一種更溫和、更真實的方式,去麵對和整閤。當我得知作者是一位心理工作者時,我的好奇心更是被點燃瞭。我好奇,一位專業的助人者,在麵對自己的傷痛時,又是如何處理的?她是否也曾感到無助?她又是如何運用她的專業知識,來幫助自己走齣睏境,實現自我療癒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種智慧的閃光,一種堅韌的生命力,以及一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也能學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帶著傷心,依然能夠勇敢地擁抱未來的故事。
评分《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這個書名,對我來說,有一種特彆的吸引力。我一直覺得,那些能夠幫助他人處理心理睏擾的專業人士,他們本身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煩惱的人。我們通常看到的,是他們理性、專業的一麵,但很少有機會窺見他們內心的世界。而這本書,似乎就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去瞭解一位心理工作者是如何麵對和處理自己的“傷心”的。這不僅僅是關於專業的理論知識,更是關於一個鮮活的個體,如何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經曆痛苦、 B 掙紮,最終找到自我療癒的道路。我對此非常好奇,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看到作者如何將專業的心理學洞察,與個人真實的生命體驗相結閤,用真誠的文字,描繪齣一條從傷痛走嚮療癒的路徑。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深刻的共鳴,讓我知道,即便是麵對內心的傷痛,我們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自我療癒的能力,而且,我們不是孤單的。
评分“帶著傷心前行”,這句話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一種不動聲色的哀傷。當我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並且這還是一段“自我療癒故事”時,我更是感到瞭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知道,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曾有過許多不願提及的傷心事,它們像影子一樣,或明或暗地影響著我的生活。有時候,我也會感到無助,不知道如何纔能真正地放下,如何纔能不再被它們束縛。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我內心的渴望——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方式,讓自己在帶著這些傷痛的同時,依然能夠嚮前走,去擁抱生活的美好。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位心理工作者如何運用她的專業視角,去解讀和處理自己內心的傷痛,她是如何一步步地找到齣口,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療癒的。我猜想,這其中一定充滿瞭智慧的閃光,也一定會有許多觸動人心的瞬間。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和深刻的啓示,讓我也能學會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帶著傷心,卻依然能夠堅定地前行。
评分我之所以會被《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這本書名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點破瞭我內心深處的一個睏惑。我們常常認為心理工作者是專業的“療癒者”,是能夠洞悉他人內心睏境並提供幫助的人。然而,他們自己就沒有傷心嗎?他們自己的內心不會被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所擊中嗎?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裏盤鏇瞭很久。這本書的書名,直接將“心理工作者”和“自我療癒”聯係起來,仿佛在說,即便是專業的助人者,也需要獨自麵對和處理內心的傷痛。這種坦誠和自我剖析,讓我覺得非常珍貴。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心理工作者形象,一個不僅僅是在專業領域遊刃有餘,更是在個人生活中也經曆著起伏,並且選擇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生命智慧來療癒自己的過程。這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理論的應用,更是關於生命韌性、關於如何在睏境中找到希望的深刻體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啓發,讓我們明白,傷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此停滯不前,而學會如何帶著傷心前行,或許纔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评分這本書名《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一入手,就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身為一個在生活浪潮中跌跌撞撞的普通人,我總覺得,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後,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掙紮與脆弱。而當這個“心理工作者”的身份被加上“自我療癒”的標簽時,我好奇心瞬間被點燃。我不是心理學專業人士,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感到疲憊、迷茫,甚至偶爾被突如其來的傷痛擊垮。讀心理學的書籍,我總覺得有點距離感,似乎在學習一套理論,卻難以與自己的實際經驗産生深刻的共鳴。然而,這本書的題目卻暗示瞭一種內在的、個人的敘事,一種將專業知識與個人生命經驗巧妙融閤的嘗試。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看到一位心理工作者如何運用她的專業技能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創傷,更希望從中看到一種“人”的真實,看到在專業的理性外錶下,她如何也經曆著普通人的痛苦,如何在傷痛中摸索,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我內心的不安,也指引我如何帶著這些傷痛,勇敢地繼續前行。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溫暖的理解,以及一種“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慰藉,讓我在麵對自己的傷心時,能多一份力量和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