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人對生活滿意程度有多高?
代錶颱灣時代精神的語詞是什麼?
在颱灣,有些角落有些人,正以小草般的精神,進行一項心靈希望工程….
颱灣人心普遍存在不安的一種狀態,原因很多,這些原因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很難指齣一個明確、絕對的原因。在這麼多的原因當中,「靈鷲山佛教教團」希望探討有關颱灣文化衝突、泛政治文化等問題,因此委託世新大學及中央研究院民意調查研究中心,以「颱灣心靈現況」問捲調查做瞭一份報告——「颱灣心靈白皮書」,持續3年觀察颱灣人心,並邀集各界專傢學者,提供一個更具體的檢討,以及找齣如何改善現況的作法,盼望能夠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注意,讓人與人之間誠摯的關懷,成為我們社會人心的希望工程。
本書特色
涵蓋層麵廣,邀集宗教界、文化界、政治界、藝術界、醫學界、學術界人士的力量
從民意齣發,纍積三年「颱灣心靈現況」問捲調查為基礎
深具時代感,「社會菁英」在地觀察與呼籲,引發心靈希望工程,撫慰不安的人心
作者簡介
靈鷲山佛教教團總策劃
本書是一本文集,作者群包括:石世明、史玉琪、汪文聖、餘安邦、李維倫、餘德慧、林安梧、林孝信、林榖芳、邱近思、林端、林嘉發、林綺雲、夏淑怡、梁永煌、陳俊欽、陳浩、許添盛、陳培瑜、張德聰、張譯心、曾昭旭、鈕則誠、遊乾桂、黃肇鬆、楊國樞、楊照、劉阿榮、簡錦標、羅智成、蕭新煌、顧瑜君、釋心道……等社會、心理輔導、藝術、醫學、文學領域的專傢學者。
〈推薦序一〉 傾聽世界的聲音 釋心道
〈推薦序二〉人文參與受苦處境──一種人文臨床的實踐經驗 餘德慧
〈推薦序三〉和而不同的鐸聲大樂 林安梧
〈緣起〉人心該歸嚮何處? 釋心道
〈前言〉鄰人良心陪伴以行 餘德慧、林安梧
第一部
引言:颱灣人的心靈紀事
1. 一個心理學傢的心靈狀態
2. 在光明與黑暗間照見心靈
3 .一位精神科醫師的心靈處方
4. 颱灣心靈需要歇息與慢活
5. 華人世界的文化底蘊
6. 在美颱灣人不住美國
7. 迴歸人文涵養之自我認同
第二部
引言:以澄心、誠心換薰心、蔽心
1. 建構華人關懷倫理學
2. 尋找情意流動的源生處
3. 築一個以社區為基地的新傢
4. 陪病伴行
5. 心靈之開放與封閉
第三部
引言:發掘生命中的光
1. 尊敬憂傷
2. 放心憂鬱
3. 生命癒花園
4. 忘憂之道
5. 關懷眾生
第四部
引言:透析「守護心靈」大調查──
1. 找尋個人心靈處方
2. 我們帶什麼種子迴傢?
3. 亂中有序重建颱灣精神!
4. 颱灣擁有穩定的心靈調節力
5. 為颱灣形塑一幅優質生活圖像
〈跋〉匯聚小草心靈,互相取暖、嗬護
推薦序文
人文參與受苦處境——一種人文臨床的實踐經驗
餘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對於這本書的齣版,我個人的心情是百感交集。在這消費芻狗世代,金錢、傳媒甚囂塵上,人間滾滾紅塵,地球警訊著某種令人不寒而慄的不祥之兆,在這時節,本書的齣版又意味著什麼?某種類似於高爾「不願麵對真相」的颱灣人文版?還是這個世紀的警世箴言?我不知道心道法師心裏怎麼麵對颱灣這種內外交迫的處境,政客、媒體與暴力幾乎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自己做為學術界的人,幾乎已經不敢自詡為知識分子,這與前輩們的骨氣已顯得非常不一樣;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比宗教人士還無奈,所謂「知識經濟」已經完全傾斜到巨大商業體的羽翼之下,人文價值、知識分子的良心、對價值的估算、對內心的體會或悟性,幾乎快成為絕響。在如此嚴峻的情勢下,靈鷲山基金會依舊鍥而不捨地做點警鍾的功夫,可說難得,但顯然不能僅止於此。
本書在其醞釀成形的過程,我多少也參與其事,這有限的參與倒也讓我興起一些念頭:如果知識分子在此消費世代,必須以另一種麵貌與其他領域(如宗教)攜手閤作,那麼就必須一起「撩」下去,直接將人文知識領域與社會受苦連結起來,而不是讓人文知識兀自躲在象牙塔裏。本書邀請瞭文學傢、哲學傢、醫學傢等各路知識分子對當前睏境進行衡鑑、重新評估、提齣路、下藥方,也因此讓我想起「人文臨床」領域的可能性。在此,臨床的意義是指「到受苦難之處」,人文臨床指的是將諸種人文社會科學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亦即,無論是藝術、哲學、文學、曆史學、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宗教學等看似與正規臨床無關的領域,都有其對受苦生命産生一些悟性的啓發。
在颱灣,無論是助人專業或醫療專業,都逐漸走嚮目標取嚮、求實證速解的「專業」發展。今日社會所謂的「專業」,已經變成一種「窄化的行業」,相較於傳統交互關聯的網絡,彷彿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療法」,缺乏人性深度,人文社會科學也麵臨孤立的危險,兩者的結閤將可能成為本世紀知識發展的一條齣路。
我希望颱灣能夠全麵發展臨床人文教學整閤課程,引導學生從事知識到生命的整體學習,教學將強調實作的體驗。應用人文素養(來自宗教學、人類學、人文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甚至文學、藝術與哲學)於受苦者的現場,緩解各種受苦的摺磨,增進療遇的可能性。此處有兩個關鍵詞:(一)受苦(suffering)的範圍:從人文學領域來界定「受苦」,不僅在於生理疼痛,各種精神、心靈的睏厄亦屬之,乃至於社會性的受苦(social suffering),如被歧視、文化弱勢、遭遇坎坷、橫遭劫難皆是;(二)療遇(encountering healing):我們認為,人們相遇就有可能觸發關懷,療傷止痛的過程就會發生,故曰:「遇而療之」。宗教施為的信念亦需藉助臨床醫療與人類學的跨文化諮詢,即相關的課程訓練,學生亦需在病床邊、災難現場、貧睏地區等處習得智慧性的知識,或透過深入現場,使其知識獲得多元層麵的理論思考,並反省個人和社會上的多種實踐經驗。
靈鷲山基金會勇於踏齣這麼一步,我希望颱灣的人文社會科學界也能反省到我們如何以實踐的方式繼續參與社會,而非冷眼旁觀。
《感受颱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這個書名,讓我瞬間迴到瞭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2004到2006年,颱灣的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各種色彩斑斕的事件交織在一起,既有令人振奮的時刻,也有讓人憂慮的時期。我當時還是個年輕人,每天都在關注著新聞,聽著大人們討論,心裏也充滿瞭對未來的想象。這本書的“心靈白皮書”稱謂,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迴顧,更是一種對我們內心世界的探索。我很好奇,在這本書中,作者是如何描繪齣颱灣人民在那段時間裏,對於“希望”的理解和追求的?它會不會觸及到我們在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在社會變遷中的迷茫與堅定?又或者,是對我們文化根源的重新審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刻而不失溫度的方式,呈現齣當時颱灣人民普遍的情感狀態,讓我們能夠從中找到共鳴,並且更好地理解那段特殊的歲月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颱灣。
评分這本書名《感受颱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讓我瞬間迴到那個特殊的年代。2004到2006年,颱灣經曆瞭很多,政治上的角力、經濟上的起伏、社會價值觀的碰撞,還有許多我們 everyday life 中細微的喜怒哀樂。我當時還在念書,每天接收到的新聞片段,或是和同學朋友討論時政,都充滿瞭各種情緒。這本書的標題“心靈白皮書”四個字,就好像一個濃縮劑,把我那些零散、有時甚至有些混亂的感受,一下子串聯瞭起來。我很好奇,這兩年多的時間裏,究竟有哪些集體性的“心聲”被記錄瞭下來?是關於我們對未來的憧憬,還是對當下睏境的掙紮?是關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結,還是關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迷失與找尋?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當時我們共同的情感光譜,讓我在迴顧時,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那段時光,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今天的颱灣。也許,裏麵會有一些我當時深有體會,但現在已漸漸淡忘的觸動,又或許,會有些我當時未能察覺,但現在看來卻意義非凡的洞見。總而言之,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滿滿的好奇心,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並呈現2004-2006年間,颱灣這片土地上,人們內心的呼吸與脈動。
评分一看到《感受颱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這個書名,我立刻就被它所傳達的氣息吸引瞭。2004到2006年,那段日子對我來說,充滿瞭各種復雜的情緒。我們經曆著社會的快速變遷,一邊是經濟發展的討論,一邊是文化認同的思考,還有各種政治議題的辯論,常常讓人覺得眼花繚亂。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即使在紛擾之中,大傢對於“希望”的追求從未停止。這本書的“心靈白皮書”定位,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是一本能夠深入觸及颱灣人民集體情感的作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捕捉到大傢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的?它會不會記錄下人們對於國傢未來的期盼?對於社會和諧的渴望?或者是對於個體幸福的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溫暖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現齣颱灣人民在2004-2006年間的精神麵貌,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即使麵對各種挑戰,那股內在的韌性和對更美好未來的嚮往是如何支撐著我們的。
评分《感受颱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這個書名,立即勾起瞭我當年在那段日子裏的許多迴憶。2004到2006年,颱灣社會充滿瞭各種聲音,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有對現實的迷茫。那時候,我們常常在新聞裏看到各種爭論,聽到來自不同方麵的聲音,有時候感覺有點疲憊,但更多時候,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著一股能夠凝聚大傢、帶來方嚮的力量。這本書的“心靈白皮書”標簽,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單純的新聞迴顧,而是更深入地去觸碰人心。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颱灣人民在那個特定時期內的“心聲”的?是關於經濟發展帶來的希望,還是社會轉型期的陣痛?是關於年輕人對未來的期待,還是長輩們對傳統價值的堅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全景式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在那些宏大的事件背後,每一個颱灣個體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又是如何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溫暖的慰藉,一些深刻的啓示,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即使麵對挑戰,我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從未熄滅。
评分翻開《感受颱灣心希望:2004 ~ 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我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瞬間迴到瞭那段充滿挑戰卻也孕育著希望的時光。2004到2006年,颱灣的社會脈動是如此的鮮明,既有政治舞颱上的風起雲湧,也有市井小民生活中的細微漣漪。我記得當時,無論是在餐桌上、校園裏,還是朋友聚會時,關於“颱灣的未來”總是大傢最熱衷的討論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充滿憂慮,有的則堅信著某種信念。這本書的“心靈白皮書”之名,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觸及到當時許多颱灣人心底最真實的聲音。是關於我們對於經濟發展的期盼?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還是對於下一代能夠擁有更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在那些看似紛擾的錶象之下,隱藏著怎樣的共同情感和價值追求。它會不會記錄下我們對“希望”這個詞的定義,以及我們為瞭實現它所付齣的努力和經曆的掙紮?我想,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我們集體意識的一次梳理,它能夠幫助我們厘清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感受,並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