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一嚮以倡導推動人間佛教而建立佛光淨士為職誌,所從事教育、文化、慈善、醫療、觀光等佛化事業,已經深獲國際的重視和肯定。本書旨在探討佛光山的文化事業,藉以瞭解佛光山推展人間佛教的宏願和成就,並期與世人同申感念和仿效。探討結果,已知該文化事業在佛光山是作為弘法的媒介以及培植興教人纔和倡導人間佛教的先行,但又是佛光山由內塑精神到外化行動而能獨顯殊異的現世體證所在,事涉復雜又韻味彆具。
作者簡介
周慶華
颱灣宜蘭人,1957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齣版有詩集《又見東北季風》、《又有詩》、《未來世界》、《七行詩》、《蕪情》、《我沒有話要說──給成人看的童詩》和散文小說閤集《追夜》及學術著作《走訪哲學後花園》、《語文教學方法》、《紅樓搖夢》、《靈異學》、《語用符號學》、《身體權力學》、《文學理論》、《語文研究法》、《創造性寫作教學》、《後佛學》、《後颱灣文學》、《閱讀社會學》、《故事學》、《死亡學》、《後宗教學》、《作文指導》、《中國符號學》、《文苑馳走》、《佛教與文學的係譜》、《思維與寫作》、《新時代的宗教》、《兒童文學新論》、《語言文化學》、《佛學新視野》、《颱灣文學與「颱灣文學」》、《文學圖繪》、《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詩話摘句批評研究》、《颱灣當代文學理論》等。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一個佛教新興團體的誕生
第二節 佛光山值得眾人為它喝采的幾個理由
第三節 本書寫作所關懷的重點
第二章 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一節 文化
第二節 佛教文化
第三節 佛教的文化事業
第四節 佛光山的文化事業
第三章 佛光山的宗風和理念
第一節 四大宗旨
第二節 八種實踐風格
第三節 人間佛教的理想
第四節 捨己為人的精神信條
第四章 佛光山文化事業的統籌單位
第一節 佛光山的行政組織
第二節 宗務委員會創辦文化事業
第三節 都監院籌建寺院
第四節 文化院掌管文化齣版
第五節 文教基金會負責文化推廣
第六節 其他
第五章 佛光山的藏經編纂
第一節 編纂藏經的緣起
第二節 編纂藏經的範圍和經過
第三節 所編纂藏經的特色
第四節 所編纂藏經的流通情況
第六章 佛光山的佛學齣版
第一節 齣版單位
第二節 專屬刊物的創刊發行
第三節 佛教典籍的現代化製作
第四節 佛學叢書的企劃齣版
第五節 其他
第七章 佛光山的佛法傳播
第一節 講經說法
第二節 音聲影視傳播
第三節 書局和彆分院流通處
第四節 文物陳列館
第五節 圖書館和美術館
第六節 其他
第八章 佛光山的佛教藝術
第一節 寺院建築和造景
第二節 典禮法會的布置
第三節 梵音樂舞
第四節 文學
第五節 書畫
第六節 佛像雕塑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主要內容的迴顧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
參考文獻
佛光山,這個名字在颱灣可以說是傢喻戶曉,無論是在北海岸的宏偉寺院,還是在遍布島嶼的道場,它都代錶著一種深刻的信仰力量和文化印記。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讓佛光山在短短幾十年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寺廟,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宗教文化機構?這本書,名為《佛教的文化事業──佛光山個案探討》,恰好給瞭我一個深入瞭解的機會。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那些熟悉的佛光山建築,那些熱情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信眾,以及星雲大師那慈悲而又不失智慧的聲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佛光山在弘揚佛法的同時,如何巧妙地將佛教理念融入到教育、藝術、慈善、媒體等多個領域,構建起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文化事業體係。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佛教的定位,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保持自身的活力和影響力,並且又如何吸引瞭如此眾多的追隨者。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位對颱灣本土佛教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寶藏。
评分作為一名長年生活在颱灣的讀者,我對佛光山在社會各個層麵的影響力早已有所體會,但《佛教的文化事業──佛光山個案探討》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觀察視角。書中對佛光山如何將佛教的慈悲與智慧,轉化為具體的文化産品和服務,並且有效地觸達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群,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佛光山能夠吸引到如此多的年輕人參與其各項活動,這本書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它揭示瞭佛光山如何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方式,例如運用新媒體、舉辦創意活動等,來吸引和留住年輕一代,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佛教的魅力。此外,書中對佛光山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方麵的作用,以及其在國際舞颱上的獨特貢獻,也讓我對這個宗教文化機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光山的學術研究,更是一本關於現代佛教如何與時俱進、蓬勃發展的生動案例。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和論述方式,對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很多宗教類書籍那樣,隻是從教義或者曆史的角度來解讀。而是非常具體地,從“文化事業”這個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佛光山在這個領域所做的努力和成就。書中對於佛光山如何在媒體領域進行傳播,例如通過電視、廣播、齣版物等,以及其在慈善事業中的具體實踐,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些內容讓我深刻認識到,佛光山並非隻是一個單純的宗教團體,而是一個擁有高度組織性、專業性和係統性的文化機構。它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是如何通過這些多元化的文化載體,生動地呈現在大眾麵前,並且真正地落地生根,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佛光山在社區服務和文化交流方麵的描寫,這讓我看到瞭佛教在現代社會中,作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是如何與社會各界建立聯係,並發揮其正麵作用的。
评分讀完《佛教的文化事業──佛光山個案探討》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一股強大的文化洪流所裹挾,來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佛光山。它不再僅僅是我記憶中那個寜靜祥和的宗教場所,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引擎。書中對佛光山在教育方麵的投入,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從幼稚園到大學,再到各種社會教育課程,這種全方位的教育布局,實在令人驚嘆。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培養。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佛光山如何通過舉辦國際性會議、展覽、演齣等活動,將佛教文化推嚮世界的描述,這充分展現瞭其開放、包容的態度,以及與時代同步的創新精神。這本書讓我明白瞭,佛教的生命力,並不在於被固守在象牙塔中,而在於它能夠與社會脈搏同頻共振,並且能夠以各種創新的方式,迴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它讓我看到,佛光山不僅僅是在做“宗教”這件事,更是在構建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文化共同體”。
评分第一次翻開《佛教的文化事業──佛光山個案探討》,我就被書中那種嚴謹而又不失活力的分析所吸引。它沒有用空泛的語言去贊美佛光山,而是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和數據分析,來揭示佛光山在文化事業領域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和執行力。書中對佛光山如何利用其遍布全球的寺院網絡,構建一個強大的文化傳播平颱,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是慈善事業的基地,是教育的搖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佛光山在“非營利組織管理”和“跨文化溝通”方麵的探索,這為其他類似的機構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它讓我看到,佛教的智慧,並非隻存在於經文中,更存在於它與現代社會的巧妙融閤之中。這本書,讓我對佛光山的認識,從一個單純的宗教信仰,升華到瞭一個更具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層麵。它展現瞭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現代轉型,以及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獨特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