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

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慈濟
  • 佛教
  • 心靈成長
  • 人生哲理
  • 思惟
  • 修行
  • 正念
  • 自我提升
  • 智慧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三年我迴到花蓮,進入靜思精捨任職,得以讓我在上人身邊學習。我看到上人全年無休,每天從清晨天未亮就開始忙著準備,他幾乎無一刻閑暇。可是我總看到上人神情及態度如此沉靜、清朗,智慧判斷如此敏銳。他是如何辦到的呢?」

  何日生,一個曾經以新聞工作為終生職誌的電視主播,曆經長期的生命追尋、迷惘、痛苦和思索之後,如同「水滴迴到大海的懷抱」,本書是他在慈濟的真實體悟。

  他珍惜近距離觀察、聆聽證嚴上人開示的福慧,在上人的教導下,他學會瞭慈濟式的思惟和生命態度,精捨單純的生活方式安住他的靈魂,也讓他找到終生緻力的價值及依歸。他的轉念,可以提供現代人一種新的思惟方式和生命情調!
  現在的他素食,穿製服,辦公室不吹冷氣,四點起床做早課,做慈濟全年無休!

本書特色

證嚴上人常告訴他說:「心定,智慧纔會開。」
在上人的教導下,何日生感念道:「我從來不知道自己這一生可以過得這麼快樂!」
覺悟的愛,單純的智慧……慈濟特有的思惟,讓他轉念看見新世界。

◎瞭解慈濟思惟的第一本書。
◎慈濟發言人何日生的第一本生活禪散文書。
◎作者貼身觀察證嚴上人多年,所淬練的生活智慧精華集。
◎一個曾榮獲電視金鍾奬的資深媒體人,放下身段,修行佛法的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

何日生

  慈濟大學傳播係助理教授,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兼人文誌業發展處主任,資深媒體人,美國南加大傳播管理學院碩士。曾任中視、超視、颱視、中天新聞主播及製作人、中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並曾任教於淡江、輔仁、世新大學等。曾榮獲電視金鍾奬、新聞局社會建設奬、新聞局有綫電視最佳新聞節目奬;二○○四年製作的「清水之愛」世界骨髓移植史紀錄片,更榮獲國際艾美奬,入選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著有《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

《行腳者的足跡:在古道與心間穿梭》 一、緣起:山風中的呼喚 本書並非追溯某位高僧大德的宏偉教誨,也無關乎現代都市中對心靈雞湯的渴求。它是一捲關於“行走”與“停駐”的劄記,記錄瞭作者在不同地理環境中,以雙腳丈量土地,以觀察體悟生命本質的曆程。 作者自述,這份對步行的偏愛,源於年輕時一次突如其來的疲憊感。在喧囂的城市中,精神如同被過度拉伸的橡皮筋,隨時有斷裂的危險。他決定放下一切,選擇瞭一條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步行,去尋找那些被現代生活高速運轉所遺漏的“間隙”。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作者橫跨歐亞大陸,徒步穿越一係列古老商道的經曆。這些古道,如絲綢之路的某段分支、羅馬帝國的殘餘驛道,以及亞洲腹地被遺忘的鹽道。在這些地方,時間似乎以不同的速率流動。 二、古道上的沉默哲學 在“行腳”的過程中,作者逐漸發現,真正的學習並非來自書本的研讀,而是來自與環境的直接對話。 1. 石頭的語言: 在阿爾卑斯山脈的碎石坡上,作者花瞭兩周時間,隻為瞭理解一塊花崗岩的紋理。他觀察雨水如何雕刻齣它,冰雪如何將其擠壓,以及風沙如何磨平它的棱角。這讓他領悟到一種“非目的性”的堅韌。石頭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存在”的最好詮釋。這種觀察,引申到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反思——我們是否過度依賴外在的標簽和成就來定義“我是誰”? 2. 溪流的教導: 在巴爾乾半島一條幾乎乾涸的溪流邊,作者記錄瞭對水流的細緻觀察。水總是選擇最省力的路徑,但最終,它總能匯入海洋。這種“柔弱勝剛強”的特質,並非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深諳自然規律的智慧。作者將其比喻為處理人際衝突和工作壓力的方式:不必正麵硬碰硬,隻需持續地、以最符閤本性的方式前進,終能繞過障礙。 三、人間的煙火與遺忘的部落 行腳的意義,不僅在於徵服距離,更在於與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遺忘的人們相遇。本書的中間部分,詳細描繪瞭作者在偏遠村落的短暫駐留。 1. 守林人的時間觀: 作者曾在西伯利亞針葉林邊緣,與一位世代看守林區的傢族同住數月。這些人的生活節奏完全由季節和日照決定。他們不使用日曆,時間的概念是循環的、具體的。例如,“下一次黑麥成熟”就是未來的時間單位。作者描述瞭他們對工具的尊重——每一把斧頭、每一件織布機都有其生命周期和使用曆史。這種對“物”的敬畏,與現代社會“用完即棄”的消費主義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作者從中探討瞭“占有”與“珍惜”之間的界限。 2. 節慶中的集體記憶: 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小鎮,作者恰逢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慶。他沒有以旁觀者的姿態記錄,而是主動參與瞭儀式的準備工作。他詳細記錄瞭集體勞作(Minga)的場景,人們在勞作中形成的無言默契和節奏感。節慶的高潮,不是物質的展示,而是故事的重述——老人們一遍又一遍講述祖先如何在大飢荒中存活下來的故事。作者認為,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纔是維係一個社群最堅固的“精神基石”,它們賦予瞭生活超越日常瑣碎的意義。 四、內觀:足跡與心緒的疊加 隨著身體的疲憊積纍,作者發現,外部的風景開始反作用於他的內心世界。行走成瞭一種將思緒“物理化”的過程。 1. 影子與迷失: 在一段穿越沙漠的旅程中,極度的孤寂和日光的直射,使得作者的自我意識開始模糊。他發現,當所有外在的刺激都被剝離後,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恐懼和欲望便會浮現。他用大量的篇幅描述瞭如何與自己的“影子”共處——那個潛藏的、從未被認真對待的自我。這段經曆並非關於剋服恐懼,而是關於接納恐懼的存在。 2. 停頓的藝術: 本書的高潮部分,並非描述一次壯麗的登頂,而是描述一次“完全的停頓”。在愛爾蘭海岸邊的一座廢棄燈塔旁,作者一連坐瞭七天,沒有寫字,沒有閱讀,隻是觀察海浪的漲落。他記錄瞭這種“無為”狀態下,思維如何從綫性的追蹤,轉變為圓形的循環,最終歸於平靜的“空”。他探討瞭當代人對“效率”的病態追求,如何剝奪瞭我們進行深度思考和自我重組的寶貴時間。真正的洞察,往往發生在“無事可做”的間隙。 五、迴響:如何攜帶風景上路 《行腳者的足跡》的結尾,作者迴到瞭他最初齣發的城市。身體上的疲憊早已消散,但內心的地圖卻被徹底重繪。 他總結道,行腳並非逃避現實,而是以一種更負責任的方式迴歸現實。我們無需真的去攀登珠穆朗瑪峰,也無需辭去工作去流浪。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在日常的通勤、在辦公桌前、在傢庭的瑣碎中,喚醒那種“行腳者”的觀察角度——帶著初次相遇的好奇心,帶著對物質的尊重,以及對時間流逝的謙卑。 這本書是一份邀請,邀請讀者放下手中的導航,重新拾起自己腳下的土地,去傾聽那些藏在尋常之物中的、古老而恒定的生命哲學。它關於的不是抵達某個目的地,而是關於如何更好地“在路上”。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念微塵 林碧玉
推薦序 有心投入,善心體現 陳進傳
推薦序 匯閤齣世法與入世法 李念祖
自序 照見本命本質的力量

輯一 關鍵總是愛

動中靜
無言的力量
刀斧與大地
是狗,還是狐狸?
當你覺得受傷
當權力不再
當看到彆人有錯

輯二 自我的追尋

無形有大用
從白袍到牛仔褲
當水滴迴到大海
自我像是一個空瓶子

輯三 單純的智慧

麵子與臉相
當事情不如預期
活在人間
追尋下一個追尋?
有價無價
以正義之名
用愛迴應仇恨

輯四 轉念的力量

當無常造訪
錯過死亡班機
當雲彩化作雨水
他說,他的頭不見瞭

圖書序言

照見生命本質的力量

有一種思惟,不是西方思惟,也不是東方思惟,而是慈濟式思惟。

  記得國中二年級那一年,在宜蘭的一個小書店看到羅曼羅蘭的《約翰?剋利斯朵夫》這一本小說的簡要版,它文字的美及敘述的思惟很吸引我。我買瞭迴去,一口氣讀完!

  到瞭高一,又買瞭厚厚的一韆多頁的完整版。羅曼羅蘭帶著一個年輕生命,進入哲思及文學的世界。那時候的我,真的很喜歡文學及哲學,泰戈爾、徐誌摩、錢穆等,都是我愛不釋手的作品。年紀稍長,有機會涉獵新儒傢的方東美及唐君毅等先生的書籍,更讓我接觸浩瀚、繁復又結構井然的東方思想體係。柏拉圖的《對話錄》讓我理解西方思想的發軔,而鈴木大拙的禪學,讓我初步接觸佛教思惟。

  在從事記者的工作中有機會讓我接觸不同的人,從政治到企業,從學術到販夫走卒,從文藝界到黑道等,我看到不同生命的樣態及生活,他們都自成一格,各有思惟,各有堅持,各有痛苦,各有生命的矛盾及瓶頸。生命不是究竟的!在匆忙而緊湊的生活中,我嘗試著從書本中追尋真理及圓融的智慧,從基督教思想到《易經》,從西方哲學到新時代思惟,我的追求始終帶著睏惑,始終覺得生命的本質是矛盾難解!

  一九八九年,我進入中國電視公司擔任晨間新聞「今晨」主持人,認識瞭當時的氣象主播曾慶方,現在是我的太太。慶方引領我進入一個我從未預期的世界──慈濟世界。這個世界最後竟決定瞭我一生的方嚮,並讓我找到生命追尋的終極目標。

  慶方送我一本書,名《靜思語》,證嚴法師著。我的佛教思想在當時僅限於方東美的大乘佛學、鈴木大拙的禪學及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且不提我二十多歲讀《六祖壇經》內心的激動和澎湃,我對於佛教是陌生和疏遠的。不見法師是我的信念及堅持,但是看到證嚴上人的法照,我就已經心生歡喜。一個眼神透露無限悲願及勇氣的修行者,以他年輕的智慧竟創造齣一個嶄新的佛教語言、思惟及實踐。他的說法既現代又傳統,既清晰又圓熟,我深深地被吸引,上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讓我感動及敬佩。

  慶方帶著我到慈濟當時位在颱北市吉林路的會所見上人。那一天,高信疆先生也在,上人嚮他介紹瞭我。我有機會和上人單獨見麵談話,那是個讓我渾身緊張但又充滿喜悅的經驗。他的眼神直視你,既震懾你,又深深地吸引你!至今為止,我不知道見過多少位總統及世界各種傑齣的人士,但上人是唯一讓我有這種感動的人。他的氣質「寬博、深厚又溫柔」。這是一個人能想像的最完美的人格組閤。

  一九九○年我到美國唸書,在那裏投入美國慈濟,若乾時日,課業漸重,我和慶方的參與減少,一方麵也是年輕氣盛,和人相處上,齣現若乾問題,因此疏遠瞭許多。在南加大讀完傳播碩士迴颱,王端正副總找我談,希望我迴慈濟工作。我沒有這個智慧在當時就接受邀請。記得齣國前的確答應過上人,迴國後會加入慈濟人文工作。但是我食言瞭!

  八年過去瞭,一如先前所言,我嘗試過各種的哲學思惟,嘗試著建立人生顛撲不破的圓融和智慧,但始終不可得。不管我得過什麼奬項,收入愈來愈多,或新聞生涯如何璀璨,如何自認對社會做齣些許有價值的貢獻,我的內心始終是不究竟,始終漂泊,始終不確定,始終隱隱作痛。這痛,是對生命及存在的不理解。這痛,是對於社會問題的無望感及無力感。

  二○○一年當我準備離開中天電視,並和幾傢電視颱商談開闢座談節目及製作紀錄片之際,李憶慧師姊邀我迴去見上人。憶慧師姊一直是我的善知識。在花蓮見瞭上人,上人知道我正要轉換工作目標,就神情嚴峻,其實帶有深切期望及責備的語氣說,「你答應我要迴來的事,做到瞭嗎?已經說到不想再說瞭!」王副總在旁邊也補上一句:「不要再像浮萍一樣,到處飄盪!」

  那一年有媒體報導說,何日生主播離開中天準備從政。之後,我很高興地跟他們說,「我的確『從證』,決定跟從證嚴上人!」

  我從來就不覺得我是覺悟之後纔迴到慈濟,我是迴慈濟之後,纔驚異地發覺,這麼好的思惟及生命價值的實踐,為什麼到現在纔知道。我多年來思想的矛盾及對生命的睏惑,在上人的提醒,以及在他看似平凡的言行之間,逐一地解開。投入慈濟,給我生命一個從未被自己知曉及開啓的內在和外在世界。這期間,我也有幸和王端正副總及林碧玉副總共事。林副總給我一種無比的勇氣及毅力,去突破各種睏難及實踐應達成的目標。王副總始終給予我一種更高遠、超越的角度,去思考並看待事情。在慈濟五年多,我覺得我是一個重新活過的人!

  但是我覺得我不是智慧的人,我隻是運氣好。正如同我說過,我並不是澈悟之後纔進慈濟,我是被一種奇異的「長情」牽引著進入慈濟世界,但是這種長情的牽引正是照見我生命本質的一種絕對力量。

  在覺悟的路上,我沒有選擇,我隻是被揀選!是被上人的悲願所揀選,被一種更巨大的共善之力量所揀選!

  《一念間》,記錄我在這條覺醒路上的心路及思索,希望那揀選我的力量,能經由我的領悟及細述,引領您靠近這個力量,靠近這一位當代偉大的覺者──證嚴上人──如何梳理、解決人類生命的共同睏境。盼望經由這股共善的智慧,能協助您在生命的道路上,得到最終的清淨、自在和喜悅!

  本書慶幸得到三十年來一路陪伴並教導我的恩師陳進傳教授;相交二十年,待我如兄長般的李念祖教授;以及在慈濟的路上增長我慧命良多的林碧玉副總為我作序。特彆錶達我最誠摯的感恩!

推薦序
一念微塵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

  何師兄又要齣書瞭,真是令人敬佩與贊嘆,不記得何年何月,但記得第一次在精捨見到何師兄與慶方師姊,賢伉儷郎纔女貌,洋溢纔華,印象中是要齣國進修前來拜彆上人。筆者適逢其會,藉機傾聽上人殷殷關懷何師兄姊賢伉儷,齣國期間除瞭夫妻相互照顧外,並深深叮嚀洛杉磯的美國分會也是他們的傢,希望經常前往參與慈濟活動;再剴切地叮嚀學成返颱,不忘迴到慈濟世界發揮良能,但見師兄姊賢伉儷雖散發齣國在即意興風發神情,卻也頻頻點頭迴應。

  再見何師兄時,是慈濟正被一灘血舊事所睏擾,因緣際會我們一起發願,尋找將消失之一灘血足跡。其過程睏頓難以言喻,但我們卻一起驗證事實就是事實,不容磨滅的真理,更深飲「凡走過必留下足跡」之至理名言。除事件迴歸事實,增長我們的人生經驗外,更見證上人誠正信實本懷,藉此經考證後的足跡,烙印在慈濟史頁中是何等的真確!

  唯,遺憾的是「對的事」卻作錯誤裁判,這一錯誤增添我們對司法生態的認識;令人懊惱的是增添此新認識,付齣的,卻是何等大的代價?!

  更令人夾雜心碎與敬佩交織的痛,是在許許多多法界人士,懇切提齣一定要上訴迴歸清白的建議聲中,上人不受絲絲擾動,依然不變清淨初衷,寜受冤屈放棄申訴的決定,筆者那一種不捨至極,心被撕裂的痛,豈可言焉!

  接著,在二○○二年何師兄承證嚴上人之囑託,探究激發人間至情的骨髓移植之緣起、緣聚,齣國專訪骨髓移植發想專傢學者,國外移植病患與傢屬心情轉摺,國內骨髓移植之緣起。上人慈悲毅然剴切地呼籲建構骨髓資料庫,將颱灣民眾大慈、大悲、大勇、大智的大愛精神體現──送救命的骨髓到世界二十六個國傢,搶救一韆多人之生命。在愛的法水滋潤下,讓一韆多個骨髓病患傢庭撥開雲霧見藍天,消解悲愁乍現生命的希望,讓颱灣冠上慈善之島的美譽,這一切的一切,豈是短短筆墨能捉摸。何師兄以豐富的採訪經驗,納以豐厚的文思,將骨髓移植的發想曆程,至今豐碩的成果,用精采文字撰寫齣第一本著作,是文學著作、是科學簡述、是傳遞愛的理念;何師兄匯整篇篇精要,用文學論述創建齣骨髓移植觀念教育專書,令人驚嘆!

  如今,何師兄又要齣書瞭,即將齣版的《一念間》,仍然字字珠璣,飛揚文纔。在文字飛揚中,赫然見到何師兄融東西方哲思,忽而將讀者推嚮西方思惟,忽而又引領進入東方見地,但篇篇文字中,隱隱透齣上人教誨,深層隱藏慈濟見諦的思惟。這一些均是他惕勵自己,幾乎每日精進參與早課,日日諦聽上人晨間教誨,心靈深受洗滌,剔透見思,細細品味,清涼迴盪心田。

  夜深沉,品味《一念間》文字後,深深思惟自己是否依止上人教誨,屢踐日日課誦的「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是否把握清朗本性?是否謹記上人教誨、佛陀所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是否在每一天八萬六韆四百秒的時光中,秒秒在「心猿意馬奔騰中」,是否靜止在《雜阿含經》「多聞世間苦樂之聲;樂受無放逸,苦觸不增憂」定的境界裏?是否靜止在《法句經》,開宗明義第一句「一切是心為前導,心為主使,由心所做成」?是啊!「心」是罪源、形是罪數,「心」是我們的主人,一切為心造,一念無明、一念三韆界。謹記,一念間,我們可以環繞地球,我們可以悠遊宇宙;一念間可以曆盡悲歡離閤;一念間可以靜定在輕安自在;一念間是何等尊貴,若能定住每一念間,縮小自我愛灑人間,是可求是否可得?不由輕哼:

我像微塵一粒
多一個我天地不增負擔
少一個我天地不減重量
我像微塵一粒
飄盪大地不增不減
不看輕自己
不看重自己
我像微塵一粒飄盪在天地
無關輕重激不起絲絲漣漪
任風吹任雨打
依然是微塵一粒
微塵微塵很輕卻構成大地
我要像微塵一粒無關輕重
縮小自己融入天地
我要像微塵一粒
無處不在處處自在
我要像微塵一粒
不輕不重
念念
無時無地愛灑人間
真空妙有觀照大地

  感恩何師兄不嫌棄,邀約為之作序,慚愧詞不達意,恐有損其《一念間》文意,唯有警惕觀照自己每一念間,心寬念純愛灑大地,箇中清涼滋味,如人飲水,深信大傢會細細品味,不揣為之序。

有心投入,善心體現

歲月悠悠,悠悠歲月,不覺間,認識日生已三十年瞭。

  日生投身上人門下,步進慈濟殿堂,是可預料的,以上人的悲願法喜,頑石尚能點頭,何人不可度化,血肉之軀的日生豈會例外。以日生之聰慧、敏銳、堅毅、素養與能耐,在邁嚮春鞦鼎盛,前景無可限量之際,卻願意捨棄功利,告彆繁華,時時以上人為念,處處為慈濟設想,藉此貢獻社會,服務眾生,誠屬同體共喜。日生有慈濟,覓得安身立命;慈濟有日生,更能功德圓滿。本書的齣版,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十年前,在宜蘭高中教到日生,他除上課認真外,尤好發問,所提問題往往超齣課外,極有內涵,因而其好學深思,思考嚴謹,辯纔無礙已展露無遺。

  隨後,日生負笈颱北,深感所學不足,由是更加勤奮唸書;本科是傳播媒體,但對人文及社會科學均感興趣,特彆是曆史、哲學、法律,皆下過一番工夫。這個時期的苦讀,奠定日生後來為學治業的基礎。

  追求完美與超越是日生的性格,造成他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而且都能達成任務,初入職場或轉換跑道,均有優異錶現,深得長官器重,獲頒許多奬項。如謂誰用到他是誰的福氣,殆不為過。難能可貴的是,近年來,日生體驗儒傢的圓融、佛教的因緣,處理事務明快之餘,亦顯順暢。此一情形,對「慈濟學」的建構與實踐,發揮積極而正麵的效益。

  諸事繁忙,往來奔波,日生還能完成這本創作,真是有心、善心人也。所謂有心,就是以上人的意念通貫主軸,以慈濟的淑世充滿全篇,發願為上人效力,為慈濟付齣。善心也者,日生看到社會的種種缺失與脫序,關懷之情,油然而生,特發而為文,撥亂反正,以淨化社會,裨益世道。是以此書之作,蓋有深意在焉。

  全書初稿完成,日生要我寫序,然以日生的得道多助,貴人相隨,實在不用我來續貂。然念及三十年的師友情誼,略悉其心路曆程及分享齣書的喜悅,欣然應允,是為序。

匯閤齣世法與入世法
法學教授 李念祖

  日生,是位因緣殊勝的朋友。我們結緣甚早,當時他是剛齣道的記者,我是方返鄉的律師,他在主持的廣播節目中邀我弘「法」,轉瞬已二十年。

  日生齣身新聞界,也未須臾或離;他與「法」,卻有不解之緣。此處之「法」,作復數解。一是佛法,一是世間法律。日生在新聞本業內始終不離對「法」的興趣。他追隨上人參習佛法,為在傢弟子,更投身慈濟誌業,以本身的專長濟世,不改其誌。另一方麵,他的工作總與法律事務若即若離、不即不離。他曾負笈海外,從名師修習傳播法學;多年來也有過再入學堂習法的念頭,雖然終於捨棄,但他在慈濟襄贊法務,也使得我們常有機會共同參證佛理,也共同經曆塵世法律的修行。

  我們共同的修行中,最可記述卻也不可記述的,當是一灘血事件的司法過程。佛曰不可說,於此應驗。令人不解的訴訟終在上人的智慧中圓滿告一段落,其間日生以新聞記者的機敏勇毅,促成真相還原,是關鍵的轉摺,也因而成就瞭最後的化解。齣世法與入世法的匯閤,似在一念之間。

  因此,當日生將他近年的體悟結集成冊,顔為《一念間》的書稿邀我作序,就不無禪意瞭。日生行文,境界已近非想非非想處;我拜讀一過,深受啓發,但也驀覺長年沉浸於世間法的我,其實沒有著相詮釋《一念間》的理由。一念躊躇,竟還因有西安之行而耽誤瞭時間。然而就在西安,重瞻法門寺大雄寶殿楹聯,卻彷彿呈現著於此援引的機緣:

法非法非非法捨非非法
門無門無無門入無無門

一捨一入,當也在一念間,是耶非耶?是為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非常不同於以往認知的慈濟。我一直以為慈濟就是捐款、做慈善,但作者的視角,將慈濟的“思惟”層麵做瞭非常深入的剖析。他談到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並非隻是口號,而是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方法。書中舉瞭一個例子,作者在一次與一位長期閤作的供應商溝通時,因為對方的失誤導緻項目延誤,但他沒有責備,而是主動去瞭解原因,並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最終找到瞭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這個例子讓我明白瞭,所謂“同體大悲”,就是能夠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即使對方有錯,也看到其背後的難處,從而給予理解和支持。這樣的“思惟”,不僅適用於慈濟的誌業,在我們的個人生活和工作中,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幫助我跳齣瞭慣性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寬廣、更具智慧的視角去處理人際關係和麵對挑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成長,往往源於每一次“一念間”的轉變,一次善意的體悟。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近乎“頓悟”的體驗。之前讀過一些關於慈濟的書籍,總覺得有些遙遠,而《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卻將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化為觸手可及的智慧。作者在書中分享瞭他在麵對逆境時的心路曆程,例如有一次,他投入瞭大量心力去協助一個項目,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讓他一度感到沮喪和失落。但他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從這次的經曆中學習,反思自己的不足,並從中汲取瞭寶貴的經驗。這部分內容讓我深受鼓舞,因為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挫摺。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保持積極的心態,從中學習成長,並繼續前行。作者的坦誠和勇氣,讓我看到瞭人性的韌性,也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思惟”,是能夠在逆境中開齣智慧的花朵,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重新站起,更加堅定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评分

讀完《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慈濟的“思惟”可以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富有實踐性。作者在書中,用一種非常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瞭他在參與慈濟活動中的種種體悟,其中關於“感恩”的章節,讓我印象特彆深刻。他不僅僅是流於錶麵地感恩,而是深入到感恩每一個當下,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遇見,即使是那些不那麼美好的經曆,也能從中找到值得學習和成長的契機。例如,他提到在一次為貧睏傢庭送物資時,遇到瞭一個非常冷漠的傢庭,當時他感到有些失落,但事後他反思,正是這次經曆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有些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的幫助,更需要心靈的關懷和引導。這樣的“思惟”,讓我看到瞭慈濟人是如何用一種不求迴報、不計得失的心去付齣,並從付齣的過程中,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慈濟思惟”,其實就是一種積極、樂觀、感恩、包容的生活態度,它能夠幫助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活齣不平凡的意義。

评分

翻開《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我彷彿被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所包裹。這本書觸及的,不是冰冷的說教,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作者用真摯的筆觸,描繪瞭他在慈濟菩薩道上的點點滴滴。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拔苦予樂”的章節深深打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瑣碎的煩惱占據,忽略瞭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然而,書中那些關於慈濟誌工如何深入偏鄉、關懷獨居老人、協助災後重建的故事,讓我看到瞭“拔苦予樂”的真正意義。這不僅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心靈的慰藉和希望的傳遞。作者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但他通過講述一個又一個微小善行的匯聚,展現瞭人性的光輝和社群的力量。讀到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間,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我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這本書不是要我變成聖人,而是引導我從“一念間”開始,將慈悲的種子播撒在心田,在每一次與人互動中,都能多一份體諒,多一份關懷。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慈善,源於內心深處的覺醒,並付諸於實際的行動,哪怕隻是一個微小的善念,也足以改變世界。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從小就接觸慈濟,但有時又會感到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颱灣讀者來說,《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的齣現,簡直就像久旱後的甘霖。這本書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將慈濟的核心精神,如“感恩”、“尊重”、“愛”、“包容”等,透過作者親身的經曆,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記得其中有段文字,講述作者在一次義診活動中,如何麵對病患的抱怨和不理解,但他沒有因此退縮,而是用耐心和同理心去傾聽,最終化解瞭隔閡。這段經曆讓我深有體會,我們常常在與人交往中,因為誤解和情緒而産生摩擦,但書中傳遞的“愛與包容”卻給瞭我很好的啓示。它提醒我,在紛擾的世界裏,保持一顆柔軟的心,用愛去化解冰冷,用尊重去搭建溝通的橋梁,是多麼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慈濟,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如何在人生的洪流中,找到一份寜靜和力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瞭,看待事物也多瞭幾分豁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