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生的旅程抵達終點,如何免於恐懼痛苦,現生光明樂土,開啓幸福的來生?
全球首張為臨終者錄製的光明導引CD,守護您及摯愛的人,在死亡到來時,不再驚惶恐怖,遠離怨親債主的乾擾,現生極樂世界,是臨終自救最珍貴的秘寶!
內容包括臨終開示、原經文讀誦、白話觀想導引、現生極樂世界導引,並附有聲CD導引,不受時間、空間限製,隨時有大善知識為臨終者具力導引。
所有導引內容皆收錄於書內,人手一冊,傢屬親友皆可一起助念、導引,力量更大,也能安定傢屬惶亂心緒,抒解壓力,療癒悲傷,更能種下修行解脫的因緣,為傢傢必備臨終寶典!
作者簡介
洪啓嵩
自幼曆經多次死亡經驗,深感人生無常,因此從小即精勤修行,參學各派法門,一心尋求解脫之道,稍長讀《六祖壇經》而有所悟入,禪法、密法、淨土等種種殊勝法門,皆能自在宣說之無礙。洪老師畢生緻力於講授、著述,曾講授高階禪觀修證課程、佛經修持心要,大手印、大圓滿等密法心要,及臨終救度法門等。其一生曆經九次死亡經驗,依於對佛法之真修實證,以臨終光明導引守護眾生遠離死亡恐懼,往生安樂淨土,解脫生死輪迴,臻至圓滿成佛。著有《禪觀秘要》、《密法總持》、《實用佛經修持方法》、《關於死亡與轉世之路》等,著述逾百部。
《阿彌陀經》臨終光明導引
序 5
如何使用本書 11
第1章 臨終開示 21
第2章 《阿彌陀經》原經文讀誦 29
第3章 《阿彌陀經》現觀導引 41
第4章 現生極樂世界導引 75
第5章 臨終守護的心要與實例 111
.阿嬤的禮物……善護 116
.父親與弟弟的最後旅程……黃睿業 129
.開啓光明的來生……臧舒? 135
.當死亡猝臨……宇峰 145
.要迴憶那一晚的事情……寶蓮 152
生離死彆,是人生最深的痛苦之一。尤其當我們麵對自己至親至愛的死亡時,更有悲傷至極的不捨之情。
在對麵親人往生時,一般人大多是手足失措,茫然無助,不知如何是好。或是心中充滿瞭甚深的哀傷悲慟,而以哭喊來自己錶達悲傷不捨。卻不知這種愛的錶達方式,不僅未能做齣正確的決定,甚至做齣許多錯誤的抉擇與作為,不隻未能幫助所愛的人,甚至讓往生的至親,陷入更深的痛苦與危機。
因為臨終之時,正是亡者走嚮下一期生命的關鍵時刻,如果在週遭的親人哭喊不捨,會讓亡者的心靈陷入悲傷痛苦的情境,障礙瞭他生命嚮上的契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民俗的禮儀中,許多的儀式,大多是以照顧生者的立場,讓生者宣洩悲傷的情緒,使身心得到抒解。
然而,在麵對死亡時,我們應該以亡者的生命為重,思惟:如何纔能真正幫助摯愛的人,安穩走嚮來生光明的旅程?
甚至,除瞭與自己的親友之外,麵對其他的臨終者,我們都要思惟:無論他今生與我們有沒有因緣,在往昔可能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至親,我們都要生起悲憫之心,守護他們,感念他慈悲示現死亡,並幫助他在臨終時可以放心、莊嚴安詳地告彆今生,走嚮光明的來生。
因此,如何幫助一切如母的眾生,讓所有的人在麵臨生死之際,能安心、正確的導引摯愛的親人,圓滿光明的生命,是此書及作者的衷心本願。
「臨終光明導引」這個法門,最早的緣起,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瞭。當初有熟識的同修往生,請筆者前往加持,當時也有其他的同修大眾在場,於是我就以最常用的《阿彌陀經》為根本,教大眾一起為往生的同修觀想、助念。
一般最常見的助念方式是持誦佛號,或是誦經,於是我更進一步將佛經的修持法融入其中,透過這樣的修法,祈願無論是亡者或是生者,都能在這個莊嚴的生死因緣中,共同增上。
我將這個法門總攝為三個步驟:
第一階段是《阿彌陀經》原經文的讀誦。
第二階段再以白話為其解說《阿彌陀經》,並幫助其觀想極樂世界的景象。
第三階段則是告訴亡者:當下就是安住在極樂世界,眼所見,耳所聽,六根所觸,都是極樂世界的一切,此身當下齣生於極樂世界。
對於導引者而言,每為他人做一次導引,自身也等於是遍曆一次極樂世界。無論對於亡者或助念導引的人,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臨終導引法門最初的麵貌。後來,許多同修在麵臨親人往生時,都會亟於想知道:自己如何幫助親人往生極樂世界?筆者也告訴大傢可以隨緣使用這個法門。
二○○三年,筆者的母親往生時,隨侍在旁的學生,將我當時導引她老人傢往生淨土的經過,完整地記錄下來,許多同修目睹瞭整個經過,及母親往生後,種種不可思議的瑞象,因此殷切地期盼我能將臨終光明導引的法門,錄製成CD,能幫助更廣大的眾生。
二○○六年十二月一日,為瞭錄製臨終光明導引,在同修大眾的勸請下,筆者上山閉關四十九日,足不齣關房,在此期間持誦瞭五十二萬遍的往生咒,在齣關時並修持阿彌陀佛的護摩火供修法,希望世間具足福報,「臨終光明導引」得以順利麵世。
這個導引所影響的層麵非常廣大,除瞭亡者與生者之外,一般人所說的「冤親債主」,也就是與我們纍劫宿昔有緣的眾生,也能在臨終光明的導引下,往生淨土,不再作障。
因此,這個導引,也可守護亡者不受乾擾,安穩往生淨土。而對常年在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也有著不可思議的守護力量。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阿彌陀佛的廣大信仰,因此臨終光明導引首先影響的是幾億華人世界,如果再加上往生的亡靈、鬼神,就更加無以計數瞭!
經過這麼多年的因緣,臨終光明導引的第一部:《阿彌陀經》臨終光明導引,終於齣版瞭。祈願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切臨終的朋友們,遠離死亡的恐懼苦痛,現生幸福的光明淨土,最終成就圓滿的阿彌陀佛!
每次想到人生無常,難免會有些許的擔憂,尤其是在身邊親友經歷生離死別的時刻,更是會讓人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麵對終點。這本《阿彌陀佛經臨終光明導引》的書名,對我來說非常有份量,它直接點齣瞭「臨終」這個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並且提供瞭「光明導引」的解決方案,這份「導引」聽起來就充滿希望。我一直相信,有智慧的指引,能夠讓人在迷茫時找到方嚮。書名中「現生極樂世界」的說法,更是讓我感到振奮,這意味著淨土法門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努力,在這一生中就能種下因緣,甚至在臨終時就能體驗到。颱灣社會步調快,很多人都汲汲營營,容易忽略瞭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而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提供瞭一個契機,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有機會為自己的生命旅程,畫下一個圓滿的句點。附帶的CD導引,相信能讓我在實際操作上更加得心應手。
评分對於許多颱灣人來說,「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概念,常常在親友告別式上聽到,但對於往生的具體過程以及如何能真正達到,卻往往是一知半解。這本《阿彌陀佛經臨終光明導引》的標題,立刻就引起我的好奇心,特別是「臨終自救」這個詞,給瞭我一種積極自主的感覺,而不是一種無力的等待。我一直覺得,生命就像一場旅程,而死亡則是旅程的終點,但這個終點的去嚮,卻是可以透過我們現在的努力來決定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讓我們在生前就能為往生做好準備,那將是何等有福報的事。我尤其看重它「附有聲CD導引」這一點,因為光是讀經文,有時候會覺得枯燥,或者無法領會其中的奧妙,若是有老師的聲音導引,能夠帶領我們一步步觀想,一步步感受,那必定能加深理解,也能讓我在臨終時,能夠更加安詳、有信心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评分最近偶然看到這本《阿彌陀經臨終光明導引-臨終自救現生極樂世界的秘寶(附有聲CD導引)》,書名就讓我覺得很吸引人,畢竟在颱灣,大傢對生死、來世的議題總是特別關注。我一直對佛教的淨土法門很有興趣,尤其聽聞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夠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中總是嚮往。這本書光是「臨終光明導引」和「現生極樂世界的秘寶」這些字眼,就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個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忙於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機會深入瞭解生死大事,甚至對於如何麵對死亡感到茫然。因此,一本能夠提供具體引導,幫助我們在麵臨生命終點時,能有方嚮、有依靠的書,是相當珍貴的。尤其是書中還附有聲CD導引,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不太擅長自行閱讀經文,有老師的聲音引導,感覺會更容易進入狀況,也能更專注地體會內容。希望這本書能為我點亮一盞明燈,指引我通往光明的彼岸。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佛教的經典都抱持著一份虔誠的敬意,但老實說,有時候經典的文字讀起來總是有點艱澀,尤其是像《阿彌陀經》這樣歷史悠久的經典,雖然知道它的殊勝,但總覺得難以完全理解其深意。這本《阿彌陀佛經臨終光明導引》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的一個缺口。它不僅有原經,還加上瞭「臨終光明導引」的說明,這意味著它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而是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我特別在意「臨終自救」這幾個字,這錶示這本書不是在講述一個遙遠的、等待他人救援的過程,而是強調個人的力量,以及如何透過智慧和方法來麵對死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主動」的生命規劃。在颱灣,我們常說「人要活就要有計畫」,其實麵對死亡,也應該有這樣積極的態度,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書中附帶的CD導引,對我來說更是福音,有專業的引導,能夠幫助我更好地進入狀態,將經典的智慧內化,落實到日常的修行中。
评分我對於生死議題一直抱持著嚴肅的態度,但同時也充滿瞭探索的渴望,希望能找到能夠真正幫助我們坦然麵對死亡的方法。這本《阿彌陀佛經臨終光明導引-臨終自救現生極樂世界的秘寶(附有聲CD導引)》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臨終自救」這四個字,尤其觸動瞭我,因為我認為,麵對死亡,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內心的力量,而不是完全依賴外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方法,讓我們能夠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而「現生極樂世界」的承諾,更是令人期待,這意味著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更美好的去處。在颱灣,我們常常會接觸到許多關於因果、輪迴的說法,但具體如何能夠往生善處,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這本書若能提供清晰的指引,並結閤有聲CD的引導,讓我在潛心修持時,能有更深入的體悟,相信一定能為我的生命,帶來莫大的助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