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學經典,北方以《詩經》為首,南方以《楚辭》掛帥,後者則以屈原的創作為代錶。《楚辭》是戰國到漢初南方楚地作傢的新詩總集,開啓後世漢賦和近體詩的先河。
屈原為中國第一位有代錶地位的詩人,寫作技巧高超,文采華美。他的創作動機,展現現實主義的精神,作品卻又充分發揮瞭浪漫主義的色彩。
本書引用原典、附上白話語譯,各篇章精采剖析屈原的譬喻、深刻的意涵,讓讀者更貼近當時他所處的時勢,體會他亙古問天、心情轉摺的脈絡。
●《楚辭》小檔案
1. 屈原的《楚辭》與奇幻文學有什麼共通性?
楚國原本多神話傳說,宗教色彩濃厚,而屈原為瞭掙脫人世痛苦會避難到幻想境界,在〈離騷經〉〈遠遊〉和〈關於九歌〉各章中,可以看到屈原如何糅閤神話與瑰麗的想像,藉以描繪縹緲又美好的天界和神靈,揮灑齣浪漫主義特色,就如同奇幻文學帶給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
2. 屈原「拈花惹草」又思念美人,有什麼用意?
屈原是譬喻的高手,〈離騷經〉裏他藉由佩戴和運用香花香草裝飾來象徵潔身自好,〈橘頌〉更以詠橘來自比堅貞不移的誌節;而在〈湘夫人〉和〈思美人〉中,以美人比喻君王,看似男女思慕之情,其實暗示思念楚王。本書點明屈原諸般譬喻的涵義,在閱讀和寫作學習上都可獲益。
3. 屈原是中國第一位有代錶地位的詩人,寫作技巧高超,文采華美
他不僅藉辭賦抒懷,更希冀文章能讓楚王看到,而迴心轉意遠離身邊小人,因此在〈惜誦〉和〈哀郢〉寫憂抱怨細膩委婉,〈離騷經〉〈惜往日〉斥讒責奸悲憤嚴厲,〈涉江〉〈懷沙〉〈漁父〉則剖心明誌執著堅決,輔以本書流暢易讀的語譯,讀者對「愛國詩人」屈原其人其辭將有全麵的認識。
4. 屈原因憂國憂民賦辭
因此本書由屈原的人格特質與楚王的互動切入分析,擴及《詩經》、南方文化、神話等,完整呈現屈原創作的背景和影響因素。
本書特色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段兩韆年前的美麗神話
在山邊水涯徘徊的詩人──屈原
將滿腹憂思化成一篇篇動人作品
◎進入奇幻文學世界的第一本書,最經得起時代考驗的瑰麗創意。
◎引用原典,並附白話語譯。
◎曾誌朗教授推薦。
作者簡介
楊明
一個愛寫作、愛旅行的女子。希望過著自在優閑的生活,曾經擔任旅遊記者多年,以敘美景、嘗美食為主要工作,其間陸續完成不少文學作品,曾以〈在季節中墜落的綠葉〉獲「中央日報文學奬」。雖然從事現代文學創作,但是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亦未能忘情,且隨人生閱曆增長,更覺齣其中雋永意味。
曾任職於自由時報、中央日報。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佛光大學文學碩士,四川大學文學博士,著有小說集《我想說我捨不得》《愛到情人節》《走齣荒蕪》,散文集《學會放心和放手》《一個人份的幸福》《春天的啤酒香》《嚮日葵海域》《聽見心裏的聲音》等三十餘種。
書係推薦序 智慧的見證
書係齣版序 延伸生命的視野
代序 我讀楚辭
楚辭中的南方文化情調
楚辭中的方言文化
楚辭中的神話色彩
屈原的生平及寫作風格
屈原的人格特質
屈原與楚王
楚辭的其他作者
天問,人類亙古的疑問
楚辭以前的中國神話
離騷經(節錄)
關於九歌
●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關於九章
●惜誦(節錄)
●涉江(節錄)
●哀郢(節錄)
●抽思(節錄)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節錄)
●橘頌
●悲迴風
●遠遊(節錄)
●蔔居
●漁父
主要參考書目
代序 我讀楚辭
直到現在,捧起《楚辭》,心中就浮現一片蓊蓊鬱鬱的相思林。初夏時節,相思樹上綻放著許多黃色的小花,一枚枚指尖大小的絮狀絨球,像是毛綫帽頂端的絨球。
是的,《楚辭》在我心中首先勾起的聯想是相思林,不是秭歸山上的霧,不是沅、湘的江水,不是楚地南國的水澤花草,而是薄暈中的相思林。那一年,我大三,在颱中東海大學讀中文係,選修《楚辭》。那是我第一次認真將《楚辭》讀瞭一遍,其中的哀悽實在不適閤二十歲的年輕人,相較於我選的其他課,好比《詩經》、樂府詩、李白詩、杜甫詩,都要來得不適閤。我和同學坐在相思林環繞的仿唐式建築課室裏,聽王建生老師在講颱上講述〈招魂〉,眼光忍不住遊移在窗外,那時候,屈原滿腔的憂思,完全不是二十歲的我所能理解。我記得那是第一、二節課,早上八點開始上,窗外相思樹篩落的陽光,依附在薄薄的晨霧上,有光暈的,那景象我至今依然清楚記得。即使後來我旅行三峽時,拜訪過屈原的故鄉秭歸,但是一讀《楚辭》,我心中的「脩路幽蔽,道遠忽兮」依然是藏在蓊鬱的相思林間。
當然,關於屈原的故事,是更早就聽說瞭的。孩提時代,因為端午節要吃粽子,要佩帶香包,電視上轉播龍舟賽,學齡前聽爸媽說,學齡後聽老師說,漫長悽楚的故事,在幼年的印象中,隻留下屈原投江自盡的身影,投的是汨羅江,也牢牢記住。
中學時,課本裏選錄瞭〈國殤〉,這是要背誦的課文,雖然很短,但是描寫戰死沙場、身首異處的將士們,緊握兵器的手不肯放鬆,背上揹著的弓不曾遺落,一副隨時要躍起身再戰的模樣,讓我印象深刻,甚至背脊發涼。我們不是說:「至死方休」嗎?原來這世間有一種堅持,有一種執著,是至死依然不能罷休的,使青少年的我感到焦慮。
大學時,真正開始讀《楚辭》,是在修完《詩經》之後。那個年代許多中文係的學生都是如此,大二修《詩經》,大三修《楚辭》。在文學史的發展上也是如此。《詩經》輝煌一時,在西元前數百年,中國的詩歌已有如此傲人的成就,像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都是動人的佳句。接著是百傢爭鳴的戰國時期,儒傢、道傢、法傢各種哲學思想發光發熱;然後是優美的《楚辭》,它的文學形式影響到之後的漢賦,而在我的心中,它也同時暗示瞭後世許多詩人的宿命。
要用一個簡單的成語形容屈原,很多人都會選擇「懷纔不遇」,然而屈原文學上的成就所依賴的也正是他的「懷纔不遇」。如果屈原遇賢君、逢明主,就會在政壇上嶄露頭角,雖然他還是會寫詩,但那時,寫詩對他而言隻會是一種生活趣味,不是情感的寄託,也沒有深厚的愁思和滿懷的失望,就不會寫齣如此深刻蒼涼的作品。為什麼我說這是中國詩人的宿命?屈原之後,許多著名的詩人都在仕途上不得誌:好比杜甫,落魄住在草堂中,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好比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大概是在飛機問世以前的中國文人足跡遍布最廣的,連海南島他都去過。如果,唐朝、宋朝這些詩人詞人都受到重用,在朝為官發錶些經世緻用的策論,或是酬酢文章,詩詞隻是遊戲之作,中國的文學史將會失色不少吧。
原來,繁茂是因為荒蕪纔有機會生長,繽紛是因為空白纔得以渲染,深刻的作品是因為人生際遇不如意,所以順理成章得以激發。
許多書在不同年紀讀,會有不同的體會。初讀《楚辭》,不妨先熟悉其寫作形式;瞭解《楚辭》的形式之後,再欣賞優美的文辭,雋永的形容,精采的比喻,鋪陳的氣勢,蒼鬱的風格,深刻的意涵;最後纔是作者的心情,這個部分沒有一點人生閱曆是很難體會的,那種身處亂世的無力感,幸福的人不知道,也許多用一點心思去讀,能更加珍惜目前擁有的快樂,更有智慧置身混濁亂世,更堅毅的麵對挫摺,更豁達的在紛擾中處之泰然。曆史不斷重演,人類的智慧會不會有突破的一天?古人留下來的教訓和啓發已經夠多瞭,如果我們願意用一點心去讀、去瞭解,我們的人生,甚至這個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楚辭中的南方文化情調
在兩漢以前(西元前)的中國,《詩經》和《楚辭》是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而我們可以將《詩經》視為周朝時期文學的代錶,《楚辭》為戰國時期文學的代錶。《詩經》産生之後約三百年,經曆過東周百傢爭鳴,是理智思維發展的年代。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各傢各派紛紛提齣不同主張。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群雄並立、連年徵戰,這些客觀環境中的趨勢,當然對文學創作會有不同的影響。
春鞦後期及戰國年間,哲學思想的成就高於文學,包括孔孟老莊等論述(當然,思想傢如莊子的作品,其文學價值亦很高),能承襲《詩經》而在中國文學史繼續發揚詩歌光華的,當屬寫作時間已距《詩經》數百年的《楚辭》。
春鞦戰國時期南北文化交流,南方人到北方求學、北方人到南方遊曆的例子很多,而《詩經》更是知識分子必讀,就連談話論政都時常引用其中的句子。《左傳》在宣公十二年記載楚子引周頌〈時邁〉及〈武〉;成公二年子重引〈大雅?文王〉;昭公二十三年瀋尹戌引〈大雅?文王〉。這樣引用《詩經》的紀錄相當多,屈原自然也是熟讀《詩經》。
但是,屈原寫作《楚辭》,並非單純沿襲《詩經》,他還納入南方文化,包括方言、神話和音樂,形成一種不同於《詩經》的情調。皮錫瑞《經學通論》中寫道:「而楚辭未嘗引經,亦未道及孔子。宋玉始引詩素餐之語,或據以為當時孔教未行於楚之證。按楚莊王之左史倚相、觀射父、白公子張諸人,在春鞦時已引經,不應六國時猶未聞孔教。楚辭蓋偶未道及,而實兼有國風、小雅之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是憑空發生的,人類的文明智慧不論在哪一個領域都有傳承性,隻是在傳承之中兼顧創新,納入更多元的文化,便是其可貴之處。所以我們可以說,屈原寫作《楚辭》受到《詩經》的影響,而又呈現齣南方特有的文化色彩。
在本書以後的篇章中,將討論《楚辭》受南方方言和神話的影響,這些在《楚辭》的文字和意涵上都有清楚的錶現。至於南方音樂則對《楚辭》的音律之美有所影響,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這種『南音』與北樂北歌自然是很不同的。它是一種富於幻想、變化麯摺、悅耳動聽的樂歌,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楚聲』。這樣的『南音』或『楚聲』,對於楚國的詩歌,無論在形式和情調上都是有影響的。九歌諸篇大部分是當時民間的歌麯,是楚國的巫風和南音的結晶,由屈原加工再造齣來的。」
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齣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麯。」硃熹在《楚辭集註》中也認為〈九歌〉是屈原將民歌改寫而成的,雖然是改寫,但是因為融入瞭他自己的情感和文學修為,所以依然展現齣屬於屈原個人的藝術風格。
在屈原寫作《楚辭》以前,南方歌謠已經展現文學方麵的成績,例如〈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悅)君兮君不知。」又如〈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越國當時是楚國的鄰國,而〈孺子歌〉是楚人歌謠,其形式上和《楚辭》是相似的,隻不過用字較簡樸。屈原寫作《楚辭》,雖受到當時楚國歌謠的影響,甚至藉用民間歌謠為藍圖,但是因為屈原本身的纔思豐富,情感湧動,所以不論在寫作形式的鋪陳上,或是遣詞用句上,都更加精緻講究。
初讀《今夕何夕話楚辭》,便被其書名所吸引,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溫柔邀約,仿佛能瞬間將人帶入那個風雲激蕩、詩意盎然的楚國時代。然而,當我翻開書頁,卻發現它並非如書名般直白地講述屈原的故事,或是逐字解讀《楚辭》的經典篇章。相反,它選擇瞭一條更加迂迴卻也更加迷人的路徑。作者像是站在曆史的長河邊,並非執著於打撈沉沒的孤舟,而是描繪著河岸邊的風景、吹拂過的風、以及河水中倒映的星辰。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楚辭》的書,它試圖挖掘的是《楚辭》之所以能夠穿越韆古,至今仍能觸動人心的深層原因。它探討瞭那個時代的情感基調,分析瞭當時社會文化的環境,甚至大膽地推測瞭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這些內容並非直接的文獻分析,而是一種基於曆史氛圍的、充滿想象力的重構。我驚喜地發現,作者用一種非常現代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解讀那些古老的情感與意象。這種解讀方式,既保留瞭《楚辭》的莊重與神秘,又賦予瞭它新的生命力,讓我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共鳴。它沒有給我一碗盛滿珍饈的盛宴,而是引導我去探尋那盛宴背後,孕育齣美好滋味的土壤。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並非是某種“事實”上的獲取,而是一種“感覺”上的共振。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不帶你一一參觀景點,而是帶你融入當地的生活,讓你去感受那裏的呼吸與脈搏。作者的敘事,沒有過於學術化的冗長論述,也沒有過於通俗的淺白解釋,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韻味。它讓我瞭解瞭,在那個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命運的思考,對政治動蕩的無奈,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些並非《楚辭》原文的具體內容,但卻構成瞭《楚辭》能夠存在的土壤。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時空,與那個時代的人們進行瞭眼神的交流,感受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它沒有直接解讀《楚辭》的詩句,卻讓我更深切地理解瞭《楚辭》為什麼會那樣寫,為什麼那些情感會如此飽滿。這種“意會”式的解讀,比任何直白的分析都更能打動人心,讓我對《楚辭》這個文學瑰寶,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
评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一場《楚辭》的知識盛宴,然而,它卻更像是一次關於“情緒”的旅行。作者的寫作風格,頗有些“隨心所欲”,但又恰到好處地捕捉到瞭那種不拘泥於形式的浪漫。它沒有給我提供明確的“知識點”,而是鋪陳開一係列的“場景”,這些場景或宏大,或細微,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那個時代的生活圖景。我讀到的,是當時的貴族如何生活,他們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寄情於山水,又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些並非直接的《楚辭》內容,但卻能讓我體會到,《楚辭》中的那些憂傷、那些壯懷、那些孤寂,是如何産生的。作者的敘述,帶有很強的畫麵感,仿佛一部史詩級的電影在你眼前徐徐展開。它讓我意識到,《楚辭》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語言的藝術性,更在於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這本書沒有給我一條清晰的“閱讀指南”,反而更像是一場“體驗式”的學習,讓我從更宏觀、更感性的層麵,去理解《楚辭》的價值。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縈繞的,不是某個具體的典故,也不是某句琅琅上口的詩句,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一種對過往時代獨特生命律動的感知。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微風拂過湖麵,激起的漣漪層層疊疊,卻又在轉瞬之間歸於平靜,隻留下淡淡的痕跡。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你耳邊低語,講述的並非驚心動魄的史詩,而是那些細碎的、卻又構成生命底色的片段。它沒有給我直觀的知識灌輸,反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遊”。我跟隨作者的思緒,在對曆史細節的描摹中,體味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感受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那些共通的人類情感——愛、恨、離彆、思念、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盡管書中沒有直接引用《楚辭》的原文進行分析,但字裏行間,我卻能感受到那種與《楚辭》所傳達的意境若即若離的聯係。它讓我意識到,《楚辭》的偉大,或許並不僅僅在於其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那個時代獨特的精神氣質,以及這種氣質如何滲透到後世的文化基因之中。
评分乍看之下,這本書似乎與我對《楚辭》的傳統認知相去甚遠,它沒有大段的引經據典,也沒有嚴謹的學術考證,更沒有直接去“翻譯”或“解讀”某首具體的作品。這讓我一開始有些錯愕,甚至覺得作者是不是在“繞圈子”。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被一種奇妙的氛圍所吸引。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時代魔術師”,他並非直接展示魔法本身,而是邀請你進入他的魔法實驗室,去觀察那些神奇的元素如何被組閤,去感受那股孕育魔法的力量。這本書著重於勾勒那個時代的大背景,那種獨特的社會結構,那種彌漫在空氣中的政治氛圍,以及那種與天地對話的哲學思考。它讓我們明白,《楚辭》的誕生,並非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特定曆史土壤的産物。作者用一種非常“寫意”的手法,為我們描繪瞭這片土壤,讓我看到瞭那些埋藏在文字之下的更深層的根基。它沒有直接告訴我“這是什麼”,而是讓我去“感受它為何會是這樣”。這種“間接”的引導,反而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探索欲,讓我開始思考,那些在《楚辭》中流淌的情感,究竟源自何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