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關鍵,我們正麵臨一些極嚴峻的問題,包括人口膨脹、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疾病瘟疫、氣候變遷及各樣的天然災害等等。
本書從知識層麵來探討,使大傢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與各種自然災害的産生原因以及如何應付這些災害,參考瞭國內外自然災害、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天文學等方麵教科書,擷取有關書籍文獻與網際網路資料以及近年來相關體材的新聞報導,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這些體材,以增進社會大眾對自然災害的瞭解。
作者簡介
丁仁東
現職:崑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係助理教授
學曆:美國杜剋大學地質係博士
美國邁阿密大學電機係計算機工程組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
清華大學物理係學士
經曆:美國邁阿密社區大學兼任教授
美國Sungard保險公司高級程式設計師
美國邁阿密大學電腦經理暨研究員
國立師範大學地球科學係講師
省立宜蘭高中教師
著作:颱灣東部海域地殼構造-由地震P波所推導,颱灣大學碩士論文,1982年
颱灣的地殼構造-由地震P波所推導,科學教育月刊,1985年6月
颱灣北部十條地質路綫考察(書),教育廳委託製作,1987年
" 河流之旅",科學教育影片,1984年製作,獲教育部該年全國科教影片佳作奬
" 颱灣北部火山群地質",科學教育影片,1985年製作,獲教育部該年全國科教影片優選奬
" 岩石與礦務",科學教育影片,1986年製作
Chapter 1 自然災害
01 引言
02 我們麵臨的危機
03 是天災還是人禍?
04 曆史的藉鏡與聖經中的預言
05 如何麵對天災
Chapter 2 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環境
01 前言
02 宇宙的起緣
03 銀河的演化
04 星球的誕生與演化
05 太陽係的形成
06 太陽係簡介
07 地球的形成
08 地球的內部結構
09 地球的大氣
10 地球上的生命發展史
Chapter 3 闆塊構造學說:一個動態的地球
01 前言
02 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
03 海底擴張(Sea Floor Spreading)
04 闆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
05 颱灣之闆塊構造環境
Chapter 4 地震
01 前言
02 基本理論
03 地震波與地震的結構
04 地震災害與預防
05 地震預測
06 地震控製
07 美國與颱灣地震帶之分布
08 地震災害的應變
Chapter 5 火山
01 前言
02 火山的噴發物質
03 火山的分布
04 火山的分類
05 與火山有關災害
06 關於火山噴發之預測
07 美國與颱灣火山群分布
Chapter 6 河流與洪水
01 前言
02 水文循環(The hydrological Cycle)
03 河流及其特徵
04 洪水
05 氾濫平原被過度使用的後果
06 減少洪水災害的策略
Chapter 7 海岸地形及其防護
01 前言
02 海岸地形
03 海岸的上升與下降
04 海濱的侵蝕、沉積與搬運作用
05 極度睏難的海岸環境
06 氣候、天氣與海岸動態變化
07 海岸地區在建築時應注意事項
Chapter 8 塊體運動
01 前言
02 産生塊體運動的因素
03 塊體運動的型式
04 颱灣近年來常發生土石流的原因
05 塊體運動造成災害實例
06 預防塊體運動措施
Chapter 9 冰川、沙漠地形與全球氣候演變
01 前言
02 冰川
03 風和沙漠地形
04 沙漠和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05 地球過去與現今氣候比較
Chapter 10 風暴
01 前言
02 鋒麵風暴(Frontal Storm)
03 溫帶氣鏇(Extratropical Cyclones)
04 熱帶氣鏇(颱風、颶風)
Chapter 11 雷雨、冰雹、龍捲風
01 前言
02 雷雨
03 閃電與雷擊
04 冰雹
05 龍捲風
Chapter 12 隕石
01 前言
02 隕石的成分
03 隕石穴的構造
04 隕石的來源
05 恐龍的消失
06 隕石撞地球
Chapter 13 能源危機
01 前言
02 化石能源
03 其他能源
Chapter 14 環境汙染(水汙染、空氣汙染等)
01 前言
02 水汙染
03 空氣汙染
這本書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交響樂,從開篇的沉靜到高潮的磅礴,再到尾聲的深沉迴響,都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凡,他能夠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例如,他形容火山噴發時,用瞭“大地心髒的怒吼”,形容海嘯時,用瞭“海洋深處的咆哮”,這些詞語瞬間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力量和未知的世界。我一直認為,對自然災害的瞭解,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那些令人驚恐的畫麵上,更應該深入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和人類社會所能采取的應對策略。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在探討氣候變化的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冷靜且富有條理的方式,分析瞭溫室氣體排放、全球變暖對生態係統造成的連鎖反應,以及由此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他並沒有迴避科學上的爭議,而是呈現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引導讀者獨立思考。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生態補償”和“韌性城市”的章節,這讓我看到瞭在麵對不可避免的災難時,人類如何通過創新和協作來降低損失,並重建更美好的未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自然災害並非隻是天災,它也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的脆弱與強大。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自然災害”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毀滅和恐懼,我擔心這本書會充斥著令人不安的畫麵和過於沉重的信息,讀起來會壓力很大。但翻開之後,我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似乎有一種特彆的能力,他能夠以一種平和而理性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災難性的事件。他並沒有迴避災難的殘酷性,而是將重點放在瞭災難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對人類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上。書中對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震、火山爆發、颶風、洪水等,都進行瞭詳細的分類和闡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地震的成因時,不僅僅停留於闆塊運動的理論,還結閤瞭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唐山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等等,通過對這些事件的深入剖析,讓我們看到瞭地殼運動的無常和強大。更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作者提齣瞭很多關於人類如何與自然共存,如何在災難麵前增強韌性,以及如何構建更可持續的社會模式的觀點。他強調瞭科學預警、應急管理、社區互助的重要性,並且引用瞭許多成功的案例,這讓我覺得,雖然大自然的力量令人敬畏,但人類的智慧和勇氣同樣是不可忽視的。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感到絕望,反而多瞭一份對未來的思考和行動的勇氣。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衝擊力,深邃的藍色背景下,幾股狂暴的黃色和紅色元素交織,似乎在預示著一場即將爆發的危機。我之前對自然災害的瞭解更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和一些零散的紀錄片片段,總覺得它們是遙遠且偶發的事件。然而,讀瞭這本書的開頭部分,我纔真正開始思考“大自然反撲”這個詞的深意。作者在開篇就用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調,描繪瞭地球漫長的地質變遷和生命演化的宏大敘事,將人類的齣現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時間尺度下。那種渺小感瞬間襲來,讓人不得不審視我們與地球母親之間那復雜而脆弱的關係。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氣候變化的部分,沒有過多地堆砌枯燥的數據,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將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等現象背後的驅動力娓娓道來。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勾勒齣一幅多層次、多維度的因果鏈條,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人類活動是如何一步步地打破瞭長久以來維持的生態平衡。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所謂的“反撲”,並非是無情的報復,而是大自然在遭受長期破壞後,以一種失控的、甚至帶著某種悲壯的方式,試圖重塑自身的秩序。這種對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貫穿瞭閱讀的始終。
评分我一直對科學史很感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就立刻被吸引住瞭。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從科學角度齣發,詳細介紹各種自然災害形成機製的書。然而,這本書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與自然互動曆史的宏大史詩。作者在敘述中巧妙地融入瞭曆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甚至哲學等多方麵的視角。在描述古老文明如何應對自然災害時,我看到瞭人類早期生存的艱難和智慧的閃光。那些關於古希臘神廟如何設計來抵禦地震,古羅馬排水係統如何防止洪水泛濫的記載,都讓我驚嘆於古人的創造力和對自然的敬畏。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分析現代社會與自然災害的關係時,並沒有簡單地批判工業化和城市化,而是試圖呈現一種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他探討瞭科技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災害的威脅,但同時也可能加劇瞭某些風險。書中對“人定勝天”這一觀念的反思,以及對“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考,都讓我受益匪淺。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宏觀的地球演變和微觀的人類個體體驗聯係起來,讓讀者在瞭解自然災害的嚴酷性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類在其中所展現齣的堅韌、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洗禮。我一直以為自己對自然災害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那隻是冰山一角。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地球上各種令人驚嘆的地質現象和生態奇觀,但同時,他也毫不避諱地展現瞭大自然破壞性的一麵。書中關於“全球變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論述,讓我感到一陣強烈的緊迫感。作者並沒有用煽情的語言去渲染恐懼,而是用冷靜的分析和詳實的證據,展示瞭這些問題對人類未來生存的嚴峻挑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極端天氣事件”的分析印象深刻,例如,他詳細解讀瞭近年來頻發的乾旱、洪水、熱浪等現象,並將其與人類活動導緻的生態失衡緊密聯係起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人類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角色。作者強調瞭“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並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建議。讀完這本書,我更加堅信,理解自然災害,不僅僅是為瞭更好地應對它們,更是為瞭重新審視我們與地球的關係,並為我們的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