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麵思考維係著健康的心理狀態,已成為心理諮商的主流。在這個心理健康重要的時代,瑪莉?派佛以多本著作及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引發對青少年文化認知偏差與世界移民認同等重大議題的權威討論,讓世界心理學界對心理諮商有影響深遠的發展。世人所麵對的痛苦迷惘,現代社會可能造成的強大壓力,都讓作者企盼能提供讀者能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
派佛醫師以「瑪莉阿姨」為名,透過一封封筆觸溫和的信,和她的學生蘿拉促膝談心,分享人生最真實的痛苦掙紮。本書在紐約911恐怖事件之後,世界最需要方嚮的時候開始成書,也讓作者對全球的心靈狀態熱切地提齣她的診斷。用心理諮商的觀點,以誠信和同情心為齣發點來幫助現代人處理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生活睏難等等,並從人類傷害自己和彆人的各種手法中,檢討不同選擇所的可能結果,並為對心理迷惘的社會大眾提供符閤現實環境的理解。
讓我們以輕柔卻堅定的方式
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幫助人們走齣負麵的情緒和被動隔離的世界
本書特色
◎ 作者是「研究人類痛苦的博士」,從事心理諮詢一行的30年經驗,使得本書字字醇厚感人,真實麵對現代人心理問題的源頭。
◎ 行文流暢有趣,舉用大量臨床實例,並盡量避免使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術語,不論是諮詢相關工作者或一般讀者都能吸收其中智慧。
作者簡介
瑪莉.派佛(Mary Pipher)
是知名的心理學傢和作傢,深研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文化影響,善於結閤心理諮詢專業與訪談技巧,以深刻真摯的實例和流暢和煦的文字,帶領讀者省思人生重要議題。已齣版七本書,包括《拯救奧菲莉亞》(平安文化)、《可以這樣老去──航嚮老年國度,兩代結伴同行》(遠流)、《The Shelter of Each Other》、《The Middle of Everywhere: The World’s Refugees Come to Our Town 》等書。作品《拯救奧菲莉亞》一書備受矚目,已印行二百萬冊,讓派佛成為美國傢庭問題的權威。派佛目前居住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序
鼕之篇
春之篇
夏之篇
鞦之篇
我在一九七二年首次為一個來自暴力酗酒傢庭、流浪街頭的年輕婦女進行心理治療。夏綠蒂怯生生地帶著抱歉的錶情,信步走進大學的免費心理諮商中心,之後的一個星期療程中,我倆努力地為她孤寂、亂糟糟的人生理齣一些頭緒。每當低聲傾訴自己被強暴和毆打的遭遇時,她總垂下頭任油膩膩的瀏海蓋住雙眸,她是那麼害怕彆人溫柔的對待,連我對她一些微足不道的小事發齣贊美,她都顯得有點退縮。經過半年的心理治療,夏綠蒂把前額瀏海撥到一旁露齣眼睛正視我的臉,第一年近尾聲時,她已經會對我咧嘴笑,有時甚至試探性的笑齣聲來。在三年的相處中,我相信我對她沒有什麼害處,我們相互喜歡且彼此尊敬,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東西絕對多過她從我身上學到的。
從那時開始,我陸續看過形形式式的人──過動學童、受淩虐的婦女、天賦異秉的學生、同性戀父親、哀痛逾恆的寡婦、暴躁易怒的青少年、做齣各種蠢事的成人、精神變態者、身負過多照顧他人重擔的人、迫切想要保有傢庭完整或急於想分道揚鑣的傢庭。卅年來,我看著無數的痛苦在橋下流過。
我現在可以說是研究人類痛苦的博士,我聽過太多有警世意味的遭遇,且見識到人類傷害自己和彆人的各種手法,我也間接從彆人的經驗中學到不要犯那些錯誤,我曾目睹隨著婚外情而來的毀天滅地,我不需親自下海賭博、瞌藥和欺瞞,便能體會那些行為最終帶來的破壞力,從我所做的不同選擇産生的後果中,得到瞭終身免費的教育機會。
在我臨床執業生涯中,我大部分都在離傢六個街區的診所和我先生吉姆及好友珍一起共事。我們開瞭一傢「小而美」的診所,診所的打掃清潔工作都是由我們的子女自己來做,等他們離傢自立,我們便自己動手。我們也自己料理收費會計和安排看診時間等雜事,有一次,一個位高權重的精神科醫生對我說:「我會叫我的助理打電話給妳的助理。」我卻必須當場承認:「我沒有聘請任何助理。」
經過數十寒暑,心理治療工作已有很大的改變,不斷有新的理論躋身中央舞颱,很快又退場,我們心理醫生在口沫橫飛中,走過令人暈眩的一九七○年代,而且在迴復記憶療法當道的一九八○年代,幾乎毀掉我們自己。我們一路從冗長、鬆散的療程轉到鎖定目標的短程治療。「傢族治療」曾是我們最優秀的技術,現在幾乎消聲匿跡瞭。而如同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最愛的「像酒般深瀋的大海」,心理治療也是「總是不斷變化,又全都一個樣」。
我深愛心理治療工作。不時有人問我整天聆聽彆人的問題,會不會讓人心情低落,我總迴答說:「我不是聽取問題,而是為解決問題而聽。」個案通常是想要做些改變纔找上門來,他們花錢是為瞭要得到一些建議,而且已做好洗耳恭聽的準備。我身為一個心理醫生的經驗是,悶悶不樂的個案來找我們之後,變得更加快樂;經常鬥嘴的小倆口變得更能體會對方的好處;傢庭也終能言歸於好並攜手共度人生。在幾個療程後,雖不盡然如此,但常常我便開始聽到治療齣現成效的故事瞭。
心理治療領域一如人生,總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滿天飛。做為一個心理醫生,我會稍微從個案的問題中跳開,試著將注意力放在為他們量身訂製,但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彆的良好建議:我要求我的個案保持更冷靜、更溫和且更樂觀的感受,我也要他們在麵對人生選擇時更有企圖心,而且在很多案例中,我要個案在麵對自己本能的欲望時,少憑衝動行事。
羅伯?佛斯特(Robert Frost)曾寫道:「教育把苦惱推到更高的境地。」心理治療亦復如此,它是探索痛苦迷惘、從而呈現意義和希望的途徑。這本書集閤瞭我從那些徐徐踱進我辦公室、撲通跌進我的舊沙發,找我談問題的個案身上學到的經驗教訓,它是我花數百個小時聆聽個案迴答「今天是什麼風把你吹來的呀?」這個問題的濃縮精華。與人交談和做愛、睡覺、分享食物一樣,是所有人類最基本的行為之一,盡管這個論調其實也有待商榷。兩個或更多的人彼此交換心事,努力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問題,重拾歡笑和內心的平靜。佛洛依德以新的方法建構這些交談行為,然後學者針對它們進行研究,最後,人藉著交談解決問題構成瞭心理治療的內涵。
心理治療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大文豪馬剋吐溫形容自己是「硬塞進一套衣服內的所有人性本能」。每一個走進我辦公室的人,都有我們其他人的影子,而且我們都基於本性行事,我們都會推諉搪塞且自抬身價,也害怕承認自己感到多麼脆弱,並試圖掩飾自己的缺點,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的學習如何隻做一個普通人。
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曾是個在同事眼中的「笨手笨腳的高智人」,我母親常開玩笑說我沒學會走路之前已先會寫文章。我一隻眼睛失明、情緒起伏不定、缺乏時尚感和方嚮感、患有幽閉恐怖癥而且很容易倦怠,但是,不曉得什麼緣故,我發現有一些人還挺愛我,而我全都知道他們的缺點,也很愛他們,事實上,他們是我親密的朋友和傢人──我至親至愛的人。
做為一個心理醫生,我自認是個通纔,相當於我母親在醫學界通科醫生的地位。我不是一個遊戲治療心理師,在對幼童進行心理治療時,我幫他們的父母想齣如何與他們相處的方法,我避免碰觸法律方麵的事務和精密深奧的診斷。專精於某一個領域會帶來財富和職業上的報酬,但是對我來說,心理專科聽起來總是很單調乏味,用卅年的時間來解決一個問題,委實太長瞭。
就我而言,乾這行最好的訣竅,就是不要耍任何手段。每當我想要裝齣一副聰明老練的樣子,常把我自己和個案弄得一臉鬍塗。有一次,我指派給個案一個自認很漂亮、詭秘的傢庭作業,他卻反問我是不是正在嗑藥。另外有一次,我試圖想要製造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對個案的未來做瞭一番預測,那個酒精中毒已深的個案直勾勾地看著我,突然爆聲說:「如果妳能預測未來,那妳應該到拉斯維加斯去試試手氣。」
大部分時候,我提齣的解決問題之道都是很普通的辦法,不外是多休息、好好工作、一天同時做好幾樣事、以及找一些人來愛等。當然,簡單的建議並不必然容易,且不是都有效果,當不見成效時,我通常會仰賴對心理治療過程本身的信念。愛因斯坦曾說:「一個問題無法被製造它的心智本身解決。」心理治療提供個案一個安全的人際關係,使他們能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並考慮在外在世界中採取一些冒險的行動,它為他們混沌特殊的宇宙提齣另一個觀點。
我在學生時代研究卡爾?榮格(Carl Jung)、哈利?沙利文(Harry Sullivan)、奧圖?藍剋(Otto Rank)、費裏茲?普爾斯(Fritz Perls)和喬治?凱利(George Kelly)等心理大師的理論,我也閱讀佛洛依德的著作,但是,我對他的所有良好的行為都是情感的昇華的概念,從來就不太欣賞,我也拒抗他所謂人生大部分是競爭、攻擊和性的觀點──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理論。成長和著重以人原有的良知良能去發展(strength-based)的原型理論常常吸引我,我敬重信仰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心理學傢,例如亞伯翰?馬斯洛(Abe Maslow)、羅洛?梅(Rollo May)、維剋多?法蘭剋爾(Victor Frankl)和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我認為卡爾?葛理根(Carl Gilligan)與史東?仙特(Stone Center)有關自我和他人關係的觀念很有意思,甚至在正嚮心理學派存在之前,我便深信把焦點放在好的麵嚮是很重要的。
我從一九七二年開始接受心理醫生訓練,那時的心理學傢主要是試驗者,我們學習如何主持智力測驗、人格量錶和心理投射測驗,後者即是拿模糊難辨的刺激物如墨跡圖形給個案看,要他們說齣眼中所見到的東西。起初我覺得那些測驗十分神奇,但是經驗一多後,我變得比較喜歡以交談來作為心理診斷的方法。
後來,我在德州大學醫學中心實習,那時該中心正在進行好幾項傢族治療的先驅實驗,我很喜歡傢族治療的生動活潑,隨後我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教授女性心理學的課程,當時我是頭幾個開這種課的人之一。從某些方麵來說,我是在心理學主流中泅泳,但我也是在獨力行舟,我對傢庭bashing、隔離治療和歸咎於無法在場為自己辯解的第三者的方法,存有很強烈的偏見,我總是力勸我的個案迴傢度假並與傢人團聚,我從不使用「不健全傢庭」這個術語,或鼓勵彆人去控告自己的父母親。
我甚至在小時候,便已覺得應該保護自己有點古怪的傢人,我深深體驗自己的雙親是一對擁有他們自身復雜的問題、沒時間陪小孩的不稱職父母,但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很愛我們,而且盡最大努力給我們幸福,我內在世界的風景大部分是從與他們的交談中形成,我不用嚴苛的標準去評斷他們,而且也不想以嚴苛的標準去評斷彆人。
也許是我在人類學方麵的訓練,我總認為心理健康的毛病和更廣大的外在環境息息相關。憂鬱癥、焦慮、傢庭暴力、濫用毒品和酒精等問題,都源自於我們極為不健全的社會文化,更遑論過動兒和暴食癥患者。在一個兒童可以觀賞內容涉及嫖客妓女和連續殺人犯電影的社會,有誰心理會健康呢?如果大多數人都不認識他們的鄰居,不和傢人親戚往來,或沒有時間在星期天六下午小睡一番,我們如何能期待他們快樂?
我們深陷否定我們自己對他人、大地和下一代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當中,我們忽視兒童、難民、老年人和窮人的問題,我們的媒體鼓勵我們生活在膚淺的錶象世界,叫我們想想如何美化門窗,而不去思考世界和平或我們自己精神需求的問題,我們被教導把一切事物區隔化,我們的文化導緻我們身心方麵的病態。
好的心理治療以輕柔卻堅定的方式,讓人們走齣否定的情緒和區隔化的世界,它幫助個案發展更豐富的內在生活以及更寬廣的自我認知,它也幫助個案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增進他們自我存在的認知,並讓人責無旁貸的對這個世界發揮最大影響力。
對我而言,幸福,就是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實際層麵來說,這意味要降低我們對事情是否公平或能否如願發生的期望,也代錶我們要在平凡事物中找尋樂趣。我不是電視迷或購物狂,而且,我盡最大的努力勸導人們不要有幸福與否和擁有更多、更多的物質息息相關的想法。
做為一個成人,意味要接受不斷做選擇的神聖責任,我相信我們長到某一個年歲後,除瞭罹患慢性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遭到嚴重創傷的人之外,都要為我們自己的人生負責;若不這麼想,就是心存傲慢和衊視。我鼓勵人們瞭解並接受每個人都有一個復雜的過去的事實,勸他們拋開過往繼續前進,並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些美好的事物。我們都有自己的傷心事,但是,不能因此就免掉我們該盡的義務。
我在一九七九年開瞭自己的診所,我大部分的心理治療都是在那個心理醫生擁有很多時間來幫助個案的黃金年代進行的。我的個案大多有心理治療方麵的保險,甚至工廠的工人也可以要求加長療程,且悠悠閑閑地探討他們的問題,而個案也不期待心理醫生能創造迅速具體的改變。「管理式照護」之風猛然吹進我們這州時,我抱著置之不理的態度,因為我樂用自己的方式來從事心理治療,且已行之有年,我無法容忍局外人對我的個案發號施令。
最近我碰到一位忙得不可開交的心理醫生,他吹噓自己做的是「如假包換」的心理治療,並宣稱他可以在四個療程內治好大部分個案的心理問題,我簡直無法掩藏我的懷疑。好的心理治療就像烹飪一樣,都很費時費工,當然,有些個案和心理醫生濫用舊有的製度,但是我們多數都能精明的善用時間。過去,我們可以和個案發展紮實的關係,現在為瞭節省時間和金錢,心理醫生必須動作快,且每周都要展示進步的成果,很多東西便因而流失瞭。
我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心理研究所擔任臨床心理治療指導老師好些年,有時我開車到學校在教室授課、或坐在隻能從外往裏看的鏡牆外,觀察學生做臨床心理治療,而我的研究所學生常常把他們的臨床實習錄影帶拿到我傢,用我的錄音機放映齣來,我邊看邊給他們指點和贊美。
我用寫信給蘿拉的形式來撰寫這本書,她是我最鍾愛的研究生。蘿拉廿來歲、單身未婚,她思想開放不預設立場、待人熱情誠懇且愛極瞭心理學。她和我一樣是個喜歡在外麵跑的人,但她不像我那麼保守,是個勇於冒險的年輕人,她喜好泛獨木舟、溜直排輪和攀岩運動。一如大多數的年輕心理醫生,蘿拉有時會害怕、有時又過度自信,她想要實地蒐集各式各樣的病例,但又很容易被弄得驚慌失措。
我希望心理醫生和一般讀者都能好好品味這些信函的內容,我舉瞭很多自己工作中碰到的臨床實例,我省掉大量的引用語,但又忍不住在文章中加進瞭一些我最喜愛的語錄,我盡量避免使用心理學上普遍的行話和社會科學術語,但是我仍想溫柔地提醒讀者,心理治療可以是你在麵對人生艱難坎坷時刻的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都是在清晨寫這些信,從我的書桌可以俯看一株老楓樹、我的花園和為鳥兒跟鬆鼠所設的餵食站。以信函的方式寫書是為期一年的計畫,而季節的變化影響我的心情和寫作(讀者或許樂得分析我的心情受季節影響産生混亂!)。
我從2001年12月2日開始動筆寫這些信,這正是內布拉斯加州苦寒的季節,我們正要把過去一年發生的點點滴滴埋入心底,其中包括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我們無不期望新的一年能帶給我們更好的訊息,但當時是全世界陷入黑暗的時刻。寫這些信對我來說恰似在度假,它給我一個機會把重心放在人的問題上,遠離全球大事。
親愛的讀者,我希望你們會發現這些信函兼具教育意義和趣味。身為心理醫生,我的觀察是,生活樂趣絕非微不足道的小事,它是我們擁有的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所以,為自己在陽光下或火爐邊找一個舒服的位子,泡上一杯水蜜桃茶,並找一隻貓擱在你大腿上,讓我們一起齣發去尋訪吧!
這本書《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的價值,絕對遠超過它書本的重量!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工作的老師,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青少年,他們的青春期總是充滿著讓人捉摸不透的行為和情緒。過去,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很瞭解他們瞭,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驚覺,原來我對他們內心的理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書中瑪莉和派佛的筆觸,細膩且充滿智慧,他們彷彿能夠洞察到青少年最深層的渴望與恐懼。每一封信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個關於青春期的謎團,讓我在麵對學生的時候,不再隻是用既有的框架去評斷,而是更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尤其欣賞書中探討的親子關係,這部分真的讓我非常有共鳴。很多時候,我們大人以為的關心,可能反而成為孩子們的壓力。這本書提醒瞭我,與其急著給予建議,不如先學會傾聽,並且給予他們空間去探索自己。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閱讀,並與我的同事們一同分享的寶貴資源。
评分我不得不說,《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這本書,真的徹底改變瞭我對青少年心理的看法。以往,我總覺得青少年時期是叛逆、難搞的階段,他們的行為常常讓我感到睏惑和無奈。但是,透過瑪莉和派佛細膩的文字,我纔驚覺,原來他們每一個看似「奇怪」的行為背後,都可能隱藏著複雜的情感和未被理解的渴望。書中的對話,有時候充滿瞭智慧,有時候又顯得稚嫩,但都真實得讓人心疼。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大人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去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醍醐灌頂,尤其是關於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代,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給諮商師看的書,它更像是給所有關心下一代成長的成人的一份心靈禮物,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
评分天啊,收到這本《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真的讓我又驚又喜!身為一個在颱灣經歷青少年時期,如今也為人母、偶爾會思考孩子成長煩惱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青少年心理是一個充滿迷霧的領域,而這本書就像是一盞及時的燈塔。首先,它的書名就相當吸引人,"瑪莉" 和 "派佛" 兩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親切感,彷彿是兩位有經驗的長輩正在與我們分享內心深處的秘密。我特別喜歡它以「信」的形式呈現,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直接參與到一段真誠的對話中。讀著這些信,我仿佛能夠感受到寫信人當時的情緒,有時是迷惘,有時是掙紮,有時又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在理解青少年心理時,多瞭一份同理心,也更容易設身處地地去思考他們的睏境。它沒有那些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描繪齣青少年的真實心聲,這點真的非常難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下一頁,看看瑪莉和派佛還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看到《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這個書名,還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枯燥的心理學書籍。畢竟「心理諮商師」這幾個字,聽起來就離我這個普通讀者有點距離。但實際翻開後,我完全被顛覆瞭!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生動活潑,而且充滿瞭人情味。瑪莉和派佛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而是像兩個很懂你的朋友,用最真誠的語氣,和你分享他們在諮商工作中遇到的種種真實案例和心得。我喜歡他們在信中提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針對諮商師,很多也觸及到我們作為父母、作為朋友,甚至是作為一個與青少年互動的人,都應該思考的麵嚮。它讓我反思,我們是否真正聽懂瞭年輕人的語言?我們是否誤解瞭他們的成長煩惱?書中有些情節,甚至讓我感同身受,眼眶都濕潤瞭。這本書讓我對「心理諮商」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冰冷的專業術語,而是充滿瞭溫暖與關懷的學問。
评分在颱灣這個步調快速的社會裡,青少年所麵臨的壓力可說是越來越大。從學業、人際關係到對未來的迷惘,他們的內心世界常常是我們大人難以窺探的。這本《瑪莉、派佛給青年心理諮商師的信》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一窺青少年真實的心靈風景。瑪莉和派佛在信中,用一種非常貼切、充滿情感的方式,描繪齣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真實情況,這些情境讓我迴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片段,也讓我更加理解現在的孩子們。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同理心」的強調,這不僅僅是諮商師該具備的特質,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與青少年互動時,都應該努力培養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有時候,最有效的幫助,並不是直接給予解決方案,而是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讓他們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這本書就像是為所有關心青少年成長的人,提供瞭一份溫柔的指南,非常值得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