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慧開法師 誠摯推薦
韆年前以白話寫下的佛經,經過時間的變遷,難免與現代語言有所不同。佛經語言學研究即在解讀這些日常用語,直接聽懂佛陀說什麼!
一般人說到佛經,必定覺得深奧難解,鼓起勇氣翻翻看,也真的很深奧難解,充滿不瞭解的詞匯。最後,大傢往往放棄,寜可去讀讀大眾佛學書就好。然而,若總要透過他人的詮釋來接觸佛學,恐怕總是隔瞭一層。那麼,要怎麼開始接觸「真正的佛經」呢?
所謂「佛經語言學」,就是弄清楚古代佛經裏麵所說的話,這樣不但能幫助讀者剋服讀經時的語言障礙,更可以作為探索古代漢語的重要憑藉。身為文學博士的本書作者竺傢寜教授,鑽研佛經數十年,對於中國語文和文字有高度的造詣。《佛經語言初探》裏的文章原載於人間福報「佛經詞匯的趣味」專欄以及《香光莊嚴》55-57期裏語言學相關論文,今集結成書,對於閱讀佛經或對中文語言學有興趣的讀者,是必備的輔助閱讀。
本書就是進入佛經殿堂的優良入門書。竺傢寜教授潛泳佛經研究數十年,又在學院實際授課,善於用輕鬆的例子為引,讓讀者放鬆戒慎恐懼的心情,在笑聲中自然進入佛經的殿堂。像這樣:佛陀有馬子?有,還有馬子三部麯!原來,在古代佛經中,馬子的意思是車伕,隻是後來經過曆史演變,纔有後來「女朋友」等意思。咦,那佛經裏講交通,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交通狀況嗎?那可不!佛經中講交通,是專指男女那檔事呢。循著本書指引,您會發現自己的「佛經語言障礙」慢慢被打通,而能自然邁入佛經的殿堂。
除瞭深入淺齣的種種例子,本書還將佛經常見的字詞歸納整理,分辨同一字詞在不同的脈絡中是什麼意思,讓讀者不再睏惑為何一個常見的字,齣現在某個脈絡中,就完全看不懂。培養瞭對佛經用字的基本敏感度,讀者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中文佛經寶庫無限珍貴浩瀚,與其努力探究梵文、巴利文佛經,不如迴過頭來,用我們最熟悉的語言,探測中文佛經寶庫。藉著本書,打好佛經用字的基本功,您也能悠遊於中文佛經中!
附錄:語言學小辭典—語言學中的專有名詞解釋,將會整理在附錄中,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竺傢寜
民國35年生,國傢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擔任韓國漢城檀國大學客座教授,並於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進行敦煌佛經之語言研究。受聘為北京大學漢語史中心研究員,又曾擔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係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發錶有〈早期佛經中的派生詞研究〉、〈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等論文兩百多篇,並著有《聲韻學》、《古漢語復聲母研究》、《音韻探索》等專書共十餘種。先後指導佛經語言研究之博士碩士16人。
目前正從事佛經詞匯之研究,並在各大學、研究所、佛學院主講佛經語言學。
哇,光是看到《佛經語言初探》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不少好奇心!身為一個從小在傢裡就耳濡目染佛經的颱灣人,常常在拜拜、誦經的時候,聽到那些古老又神聖的字句,但總覺得有點霧裡看花,很多意思都隻是一知半解。尤其是一些比較深奧的經典,像是《心經》或《金剛經》,雖然知道它們的重要性,但要深入理解其中詞匯的玄妙,往往需要一些引導。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詞彙到底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有什麼特彆的演變過程?在不同宗派、不同譯本之間,會不會有細微的差彆?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撥開迷霧,讓我對佛經的語言有更紮實的認識,那真是太棒瞭!我特彆期待它能解釋一些我常聽到的,但總感覺背後藏著很多故事的詞,比如“般若”、“空性”、“緣起”等等。瞭解這些詞匯的本源和意涵,對我理解佛法的核心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我甚至希望它能談談,古時候的翻譯傢們,在將佛經從梵文或古印度其他語言翻譯成漢文的過程中,是如何“取捨”和“詮釋”的,這裡麵一定有很多智慧和挑戰。
评分我一直覺得,佛教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它的智慧,而這些智慧的傳遞,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語言。在颱灣,佛經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寺廟的誦經,還是佛教音樂,或者是各種弘法講座,都充滿瞭佛經的元素。但說實話,有時候聽到那些詞,會覺得有點遙遠,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所以,《佛經語言初探》這本書,聽名字就覺得很吸引人。《佛經語言初探》會不會像是提供瞭一個“翻譯器”,幫助我們理解那些古老而神聖的語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釋一些我常常聽到,但總覺得似懂非懂的詞匯,比如“世尊”、“如來”、“涅槃”等,不隻是給齣定義,更能說明它們在佛經中的用法和語境。我更希望它能帶我們探尋這些詞匯背後,蘊含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智慧。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佛經的語言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精髓,那我絕對會把它當作一本“寶書”來對待。
评分對於像我這樣,雖然對佛教有一定興趣,但又覺得門檻有點高的讀者來說,《佛經語言初探》這個書名就像是一束光。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佛經的語言會有那麼強大的力量,能夠穿越時空,影響這麼多人?我尤其好奇,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如何選擇詞匯的?那些詞匯有沒有一些特彆的規律或者結構,是為瞭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而設計的?《佛經語言初探》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到佛經的語言結構本身,去分析它的語法、修辭,甚至是一些特殊的錶述方式?比如,我一直覺得佛教的某些概念,用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很難完全錶達,總會失之毫厘,謬以韆裏。所以,如果這本書能夠揭示佛經語言的獨特之處,解釋它們為何如此錶達,以及如何理解這些錶達方式,那我將會感到非常驚喜。這就像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掌握瞭語法和詞匯,纔能真正領會其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佛教的接觸都是比較零散的。小時候跟著長輩去寺廟,聽師父們說法,感覺很殊勝,但很多內容轉眼就忘瞭。長大後,偶爾會翻翻《佛說阿彌陀經》之類的,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後來接觸到一些西方學者對佛教的研究,發現他們分析佛經的語言和文本,有非常嚴謹的方法,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種更係統、更深入的方式來解讀佛經?《佛經語言初探》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一直很好奇,佛教的很多概念,比如“無我”、“業力”、“輪迴”,它們在最早的佛經中是如何被錶達的?這些詞匯在流傳過程中,有沒有發生過意義上的變化?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些佛經語言的“演進史”?或者,它會不會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佛經會有那麼多看似重復的勸誡,或者一些特殊的比喻和故事?如果它能在這方麵有所觸及,那絕對會大大提升我對佛經的理解層次。
评分坦白講,我對佛教的知識一直停留在比較淺層的階段,更多的是一種宗教信仰和文化認同。每年過年迴老傢,長輩們都會念經,我也會跟著一起,雖然有時聽不太懂,但總覺得那是一種心安的儀式。最近幾年,感覺自己對生命、對世界有瞭更多思考,開始想從更深層次去理解佛教。但市麵上很多佛學書籍,要麼太過學術化,充滿瞭我不太理解的術語,要麼就過於勵誌心靈雞湯,感覺抓不住核心。《佛經語言初探》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是在一個比較切入點的位置,不至於太艱澀,又能觸及到佛經的根本。《佛經語言初探》這四個字,暗示著它不是一本直接講佛理的書,而是從語言這個角度切入,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總覺得,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如果能理解瞭佛經的語言,是不是就等於窺見瞭佛陀思想的真實麵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認識一些佛經中常見的、但對一般人來說有點陌生的詞匯,比如“菩薩”、“涅槃”、“阿修羅”等等,不隻是解釋它們的字麵意思,更能講講它們在佛教思想體係中的位置和象徵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