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切將終結或者靈魂將永存?
在本書中,一行禪師從他自己的體證裏,提齣瞭有彆於虛無論和靈魂永生的另類觀點和生命態度。你會發現,死亡不是句點,透過深觀修持的體悟,你會發現超越死亡的秘密。
一行禪師邀約我們進行深觀修持,這樣我們纔能發現在永恆和虛無的「中道」裏所埋藏的自由和喜悅。身為一位詩人,他探索生命的悖論,輕柔地掀起幻象--誤把「生」、「死」和「自我」當真--的麵紗,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首度有機會認清:生、死、來、去,都隻是我們製造齣來的概念,而這些幻象也就是我們苦難的源頭。一旦洞察萬事萬物皆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同,無異;無存在,無不存在」,就能體認到自己是無法被摧毀,因而也就能「重生般」地享受和欣賞人生瞭。
他也分享瞭一種簡易而有效的「觸摸大地」修持方式,來破除所有人為的概念:
若是懂得修持不生不滅的實相,你會發現死亡和恐懼都不是實存的,存在的隻有不斷在延續中的無量化身。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
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16歲時在歸原寺當見習僧,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
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瞭重大啓發,戰爭結束代錶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以後,被放逐至今仍不得迴國。但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救援難民的工作。
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奬。
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瞭「梅村」(Plum Village)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
1995年曾到颱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
著作超過八十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已在颱灣齣版的有《你可以不生氣》、《與生命相約》、《愛的箴言》、《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樂行》等。
【推薦序】 生死無懼 陳琴富
【導 讀】 扒開細縫,一瞥生命的無窮 餘德慧
【譯者序】 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淨土上 鬍因夢
【序】 穿越死亡的恐懼 普裏坦.幸格
第一章 我們來自何處?我們將去往何方?
第二章 真正的恐懼
第三章 深觀的修持
第四章 轉化哀傷與恐懼
第五章 新的開始
第六章 極樂世界的地址
第七章 持續的示現
第八章 恐懼、接納及寬恕:觸摸大地的修持
第九章 陪伴臨終者
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淨土上 鬍因夢(本文作者為身、心、靈療癒專傢)
多年來我譯介的靈修體係,大多偏重於「理入」的形式。無論是剋裏希那穆提、肯恩‧威爾伯、佩瑪‧丘卓或艾茲拉‧貝達,都是擅長於邏輯推演,有能力對身心動力過程作精密描繪的精神導師。長期浸潤於他們的著作中,我已經習慣於復雜而綿密的分析思維,此迴翻譯一行禪師如散文詩一般的佛教哲學,內心早就準備好麵臨一場挑戰,然而過程中所經曆的能量消耗,卻齣乎意料之外的大。
翻譯本書的考量之一是邏輯與意境不易兼顧。多用一兩個連接詞,或許能使上下文的理路更清晰一些,卻往往喪失瞭原文的詩意;照顧到意境,又恐怕讀者感覺語焉不詳,真正是言簡意賅的文字最難轉譯。考量之二是,我想將本書譯成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能接受的讀物,因此某些傳統佛教名相--譬如「八不」或「五蘊」--必須採用較為現代化的意譯形式,以呈現齣一行禪師接引非佛教徒的跨宗教精神。考量之三是,一行禪師的英文譯者完全有能力傳達齣文字話語背後的慈悲氛圍,但身為中譯者的我,並沒有機會親炙禪師身教,因此必須在翻譯過程中留意心輪的開放度,以平衡感性與理性的運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禪師所謂的深觀,顯然是他長期與大自然相處的親身體證,或是一種多次元的內在領悟,但是化成語言傳達時,如果譯者本身的證量不到地,深觀就會變成淺嘗。如何拉近禪師之體證與都市叢林中的譯者之理解,也是不小的挑戰啊!
深觀、諦聽、觸摸大地、接納自己的血親與精神始祖、體悟眾生相依共榮的親密性,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資糧纍積到一定程度時,方能真實領會的滋味。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務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禪師所說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淨土上」一般的從容心境,細細品嘗話語深處的奇蹟。
譯完這本書,我的內心開始生起瞭五十年來真正想「善待」自己的意願,那股不顧一切行法布施的強迫性驅力,在一行禪師無奇而深邃的洞觀之下,終於消弭耗盡。
老實說,當初看到《你可以不怕死》這個書名,第一反應是有點驚嚇,心想這是要寫恐怖小說還是什麼?但好奇心還是驅使我翻開瞭它。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這個書名取得太到位瞭,又直接又震撼,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球。書裏探討的很多議題,像是生命無常、麵對失去的恐懼,還有如何與內心的不安共處,都是我們生活中很難迴避卻又常常選擇逃避的。它不是那種告訴你“隻要信就有奇跡”的勵誌書,也不是那種教你“訣竅”的書。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邊,用一種非常坦誠、甚至有點笨拙的方式,跟你聊那些你不敢對彆人說的心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一些人生中的睏境時,那種毫不掩飾的真實感,仿佛他自己也曾跌入過同樣的泥沼。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曾經讓我輾轉反側的夜晚,那些讓我感到無助的時刻。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並不是孤單一個人在與這些情緒搏鬥。它提供瞭一種看待生命的角度,不是要你變得無畏,而是讓你學會如何與“害怕”這個朋友和平共處,甚至從它身上找到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外部的激勵,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覺醒。
评分我通常不怎麼寫書評,但《你可以在不怕死》這本書真的觸動瞭我。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怕死”的人,對未來充滿擔憂,對失去感到恐懼。這本書不是那種告訴你“彆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簡單安慰,它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對話,讓你不得不去麵對那些你一直迴避的問題。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有一種直擊人心的效果。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很多時候是對未知,對失控,對一切努力付諸東流的恐懼。而這些恐懼,其實也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活得更“完整”,即使生命終有盡頭。它不是宣揚一種消極的宿命論,反而鼓勵我們去積極地體驗生命,去愛,去創造,去感受。即使知道一切都會消逝,但這段過程的意義,是無法被剝奪的。我嘗試著把書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每天花一點時間去感恩,去感受當下的美好,去和自己愛的人好好相處。這種微小的改變,卻讓我感覺到瞭內心的平靜。
评分我是一個對生命充滿好奇,同時也時常被各種不確定性睏擾的人。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讀瞭《你可以不怕死》。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人,他曾在生命的長路上遭遇過無數的荊棘和風雨,而他現在願意將自己的地圖和經驗分享給你,讓你在獨自前行時,不至於那麼迷茫。書裏的一些故事和比喻,非常生動形象,讓我能夠很輕鬆地理解一些深奧的道理。比如,書中用“橡皮艇在巨浪中顛簸”來形容人生中的無常,讓我瞬間就感同身受。它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不害怕”的答案,因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它給瞭我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嚮,一個可以練習的方法。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以及這種恐懼是如何影響我當下生活的。我開始嘗試著去過一種更有意識的生活,去珍惜每一個當下,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即使它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這本書讓我覺得,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被認真對待的事情,即使它伴隨著痛苦和不安。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經常會買一些看似“心靈雞湯”的書,但讀完之後,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但是《你可以不怕死》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那些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作者就像是坐在你對麵,用一種最直接、最接地氣的方式,跟你分享他的感悟。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並沒有試圖“消除”恐懼,而是教我如何“轉化”恐懼。它讓我明白,害怕和不安是人類最正常的情感反應,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它們。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不被它們吞噬,如何利用它們來滋養我們的生命。我記得書裏提到一個關於“擁抱脆弱”的段落,讓我感觸很深。我們總是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但恰恰是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脆弱,纔讓我們更像一個人,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連接。這本書也讓我重新審視瞭“勇敢”這個詞的含義。它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麵前依然選擇前進。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哲學和心理學類的書籍抱持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引發深度思考,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作品。《你可以不怕死》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沉重,但它的內容卻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釋然。作者並沒有迴避生命中那些最艱難、最令人不安的議題,比如死亡、疾病、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恐懼。但他處理這些議題的方式,卻不是宣揚一種虛假的樂觀,而是引導讀者去正視這些生命的真相。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死亡是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終結”,或者是“恐懼並非全然是負麵的,它有時也是生命力的錶現”,都讓我耳目一新。我嘗試著將這些觀點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觀察那些讓我感到恐懼的事物,然後試著去理解它們,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結果令我驚訝,很多曾經讓我感到束手無策的睏境,似乎都變得不那麼可怕瞭。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的陰影,但也指引瞭我走嚮光明。它不是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而是教會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接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