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佛法經典裏,《楞嚴經》稱得上最特殊的一部,他的殊勝在於:
一、《楞嚴經》是從食、色談起的佛法大乘經典。
二、不論大乘、小乘、般若、唯識等,他全部含藏在內,光是這二點,《楞嚴經》與其他經典相較,就顯齣十足特異瞭。
「七處徵心」是《楞嚴經》探討的第一個主題:
心在何處?
你用的是什麼心?
本書裏,林中治先生採用民初圓瑛法師以及明朝曾鳳儀居士註解的兩大版本,理入、行入一併探討,內容十分精彩。
另外林先生也將他個人三十多年的修證經驗,配閤瞭生命的緣起、現象、作用等等,來讓我們體悟主人公何在。
人類是「欲」界眾生,「欲」是人道生命現象的原動力,林中治先生更透過道傢經典及達摩祖師《血脈論》,給予修行人誠懇的建言,從「欲」心明「悟」,盼望讀友能珍惜此書因緣,更能當下受用佛法。
哇,這本書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身為一個常在佛堂聽聞佛法,但總覺得好像抓不太到重點的佛教徒,這次能有機會接觸《楞嚴經》這麼重要的經典,而且還是用這麼深入淺齣的方式來解析,真是太幸運瞭。這本書的作者,我必須說,他對佛法的理解絕對是深厚到不行,而且他能將這麼複雜的道理,用非常貼近生活、貼近我們日常所思所想的方式來呈現。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心」的探討,以前總覺得心好像就是腦袋裡的念頭,或是情緒的起伏,但作者透過《楞嚴經》的引導,讓我發現原來「心」的層次是如此的豐富,甚至可以說,我們過去對「心」的認知,可能連冰山一角都不到!書裡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去覺察,去辨識,去釐清我們內心裡種種的虛妄,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真實的「真心」,什麼又隻是生滅無常的「妄心」。這種剝洋蔥式的解讀,讓我讀起來非常有成就感,好像在一步步地淨化自己的心靈。 而且,書中的例子也相當生動,不會隻是枯燥的學術探討。作者會用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或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睏境來做比喻,讓我很容易就能將書中的道理連結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我發現,原來很多睏擾我的煩惱,很多我執著不放的觀念,很多我以為是「我」的那個東西,其實都隻是「妄心」的產物。書中的觀點,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我對自己、對人生有瞭全新的認識。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吸引人,不會像有些佛學書籍一樣,讓人讀瞭就想睡覺。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慈悲,讀起來就像是一位長者在細心地引導你,告訴你一條明路。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任何觀念,而是讓你透過自己的覺察和思考,自己去體會、去證悟。這種引導方式,真的非常適閤我們這些仍在修行的路上,需要被溫柔指引的學佛人。 總之,如果你也對佛法有興趣,但覺得《楞嚴經》太深奧,或者不知道從何下手,我真心推薦這本書。它絕對能讓你對「心」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佛法的修行有更清晰的方嚮。這不僅僅是一本佛經的解析,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安頓自心的寶典。我會把它推薦給身邊所有對生命有疑惑,想尋求真正平靜的朋友們。
评分說實在話,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是我這種「半吊子」學佛人能輕易消化的,但卻又著實讓我著迷得不行!它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一種對「心」的全新認知。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心」的理解,大概就是情緒、念頭、思想這些東西,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心」的層次,遠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也深刻得多。 作者在書中,就著《楞嚴經》的「七處徵心」,做瞭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剖析。他沒有直接給你答案,而是不斷地拋齣問題,引導你去思考,去辨別。我記得書中提到,我們常常會在「眼所見處」、「耳所聞處」、「鼻所嗅處」等等地方去尋找「心」,結果總是徒勞無功。這正是因為,我們執著於「功能」,卻忽略瞭「本體」。 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它能夠把《楞嚴經》這樣一部深奧的經典,用一種極為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其精髓的方式來呈現。作者的語言,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著我們穿越迷霧,看到那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實。他會用各種生活化的例子,來印證《楞嚴經》的道理,讓我覺得,原來佛法,真的就蘊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書中對於「真心」與「妄心」的辨析,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常常被各種煩惱和執著所睏擾,總以為這就是「我」。但是,書中讓我明白,這些都隻是「妄心」的產物,而我真正的主宰,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真心」,其實一直都在,隻是被我無始劫來的無明所遮蔽。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認識自己的門。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次對我心靈的深度洗禮。它不僅讓我對《楞嚴經》有瞭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心」有瞭更為清晰、更為正確的理解。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對佛法感到好奇,或者是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想要尋求內心平靜的朋友。它絕對會是一本讓你脫胎換骨的經典之作。
评分這本《楞嚴經》的導讀,簡直就像是在我多年的佛學知識庫裡,注入瞭一股全新的、顛覆性的能量。我一直對《楞嚴經》這部經典敬畏有加,但也總覺得它高深莫測,難以觸及。直到遇見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這麼偉大的經典,也能被如此貼切、如此巧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沒有按照順序,直接開始講述經文的字麵意思,而是先從我們最熟悉的「現象」入手,然後層層剝離,引導我們去探究「心」的本質。他會提齣一係列看似簡單,實則直擊核心的問題,例如「我們的眼睛看東西,這個『看』是誰在看?」、「我們的耳朵聽聲音,這個『聽』又在哪裡?」這些問題,看似日常,卻能引發我們對自身感官和意識的深刻反思。 作者透過對《楞嚴經》「七處徵心」的深入闡釋,徹底打碎瞭我過去對「心」的各種錯誤認知。我之前總以為「心」就是在大腦裡,或者是在胸腔裡,又或者是在某個特定的生理器官。但是,書中透過精闢的分析,一一否定瞭這些執著,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心」,並非一個有形有相、固定在哪裡的「東西」,而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覺性」。 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流暢和藝術感。作者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比如用「水」的流動來比喻心的生滅,用「鏡子」的反射來比喻心的作用,這些生動的譬喻,讓原本抽象的佛法變得具象化,極易理解。我常常讀到一半,就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心念,進行一番深入的自我覺察。 這本書不隻是一本經典的解析,更是一本「人生使用手冊」。它教我們如何辨識自己內心的虛妄,如何從煩惱的泥沼中解脫齣來,找到內心真正的平靜和自在。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渴望在人生旅途中,尋求智慧指引,或者想要真正認識自己、超越自我的朋友。它絕對會是你生命中一份珍貴的財富。
评分這本書,用一個「震驚」來形容,絕對不為過!我一直以為自己對佛教多少有些瞭解,看過一些基礎的經典,也參加過一些共修活動,但自從讀瞭這本《楞嚴經》的解析後,我纔明白,原來我過去所學的,可能隻是停留在錶麵。這本書對於「心」的探討,簡直是把我的腦袋瓜給徹底翻瞭個邊,又重新組閤瞭一遍。 作者在書中,非常係統性地,把《楞嚴經》中關於「心」的論述,一條一條地剖析開來。他沒有直接丟給你一堆名詞術語,而是從我們最直觀的感受齣發,一步步引導我們去質疑、去探索。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是在講述我們經常會在白天、在晚上、在動、在靜的時候去尋找這個「心」,結果總是遍尋不著。作者就藉此點破,我們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我們一直用一個「能見、能聞、能思」的「功能心」去尋找一個「實體心」,這本身就是一個根本的錯誤。 這種「功能心」和「實體心」的區別,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之前一直以為「心」就是那個能思考、能感受、能決定的東西,但作者透過《楞嚴經》的無上妙理,讓我明白,原來我們執著的那一部分,其實隻是生滅無常的「妄想」,而那個真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真心」,纔是我們本來的麵目。書中透過大量的譬喻和反覆的詰問,讓我一次又一次地審視自己內心的運作模式。 而且,作者在解析的過程中,還會時不時地引用一些禪宗的公案,或者佛教史上的公案,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這些公案雖然簡短,但卻充滿瞭智慧的閃光,與《楞嚴經》的論述相輔相成,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樣的道理。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步一步地引導我穿越內心的迷霧,看到那耀眼的真相。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用一個「影子」來尋找「本尊」。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放下對影子的執著,去認識那個真正永恆的「本尊」。這絕對是一本改變我學佛觀念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心」的奧秘感到好奇,或者是在學佛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師兄師姐。它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齣現,完全是我的「意外驚喜」。我平時對於佛法的涉獵,更多是停留在一些基礎的教義和感性的層麵,對於像《楞嚴經》這樣被稱為「佛門第一經」的經典,我一直抱著一種「高山仰止」的心態,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太遠瞭。但這本導讀,卻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對於「心」的探討,我隻能用「精闢入骨」來形容。他沒有使用任何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極其貼近我們日常思考邏輯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去認識那個「無所不在」又「無處可尋」的「心」。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部分,是關於「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知」這六根的作用,作者將其與「心」的關係,解析得淋灕盡緻。 他提齣,我們之所以總是找不到「心」,是因為我們習慣用「根」來尋找「主」。也就是說,我們用眼睛去尋找「心」,用耳朵去尋找「心」,用意識去尋找「心」。但是,這六根本身,都隻是「心」的功能,或者說,是「心」的顯現。書中反覆強調,我們要超越對「根」的執著,纔能觸及到那個真正的主宰。 這種「功能」與「本體」的區別,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之一。它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在與自己的「妄心」為伍,而對那個真正能見、能聞、能知,卻又不生不滅的「真心」渾然不知。書中對於「七處徵心」的解說,就像是在為我打開一扇扇塵封已久的窗戶,讓我看到過去被我忽略的,最真實的風景。 作者的文筆,我必須讚賞,他將《楞嚴經》的博大精深,化為瞭一篇篇充滿智慧卻又引人入勝的篇章。他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用引導、用啟發,讓我自己去發現、去證悟。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經歷一場心靈的淨化之旅,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自我」的認知,有更深的層次。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並珍藏的佛學入門和進階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