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在颱灣齣版後,許多讀者都深深被佩瑪?丘卓獨特的教誨方式所吸引。她並不預設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而是不斷強調人性精神深處的本善,鼓勵人們學習麵對恐懼、轉化忿怒、接納憂傷;學習安住於當下、鍛鍊不逃避的智慧;學習寬恕、友愛、柔軟和慈悲,將心中的刀箭轉化為智慧花朵。難怪很多讀者喜歡買佩瑪的書送給關心的朋友,因為這是最好的心靈禮物。
這本《與無常共處》是從佩瑪.丘卓的暢銷作品中採輯齣來的精選集,書中包含108篇簡明精要的短文,等於108篇生活的智慧,或者說108篇心靈修煉的教誨。它們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大乘」意味著更大的乘具,能引導我們逐漸脫離自我沉迷的緊縮狀態,進入一個與全人類建立深刻情誼的宏大世界。書中從最簡單的修行方法入手,幫助我們在生活裏實際應用,培養洞識和覺醒之心。
閱讀《與無常共處》的108篇短文,可以將它們觀想成一顆水晶念珠的108個麵嚮,每個麵嚮都透射齣清澈而溫暖的光芒,直接照入充滿渴求的心靈。對於不曾接觸過佩瑪.丘卓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將是最佳入門書,可以在輕鬆閱讀間吸收到最精華的片段。而對於喜歡佩瑪.丘卓的讀者而言,這本精華集更是不可錯過,書中一篇篇簡短卻充滿力量和智慧的話語,讓人愛不釋手,幫助我們時時保持勇氣和善意,揭露內在的珍寶--無限量的友愛、慈悲、喜悅和平等心,敞開心胸麵對自己、他人及宇宙萬物。
本書採32開軟精裝,方便攜帶,易於閱讀,是送給自己及朋友傢人最珍貴的心靈禮物
作者簡介
佩瑪.丘卓(Pama Chodron)是西藏金剛乘比丘尼。
自從一九七四年持戒以來,她常在歐洲、澳洲及北美主持工作室、講座、冥思避靜。佩瑪?丘卓同時也是甘波修道院院長,該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而她也是創巴仁波切指派的住持。
佩瑪.丘卓著有《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心靈工坊齣版)等以及數本有聲書。她曾和普利茲奬作傢愛麗絲.華剋(Alice Walker)就冥想經驗齣版一個對談實況錄音,並已齣版一本七頁的單行本。
譯者簡介
鬍因夢
名演員、作傢與譯者;現從事身心靈的整閤研究與治療。著作有:《死亡與童女之舞》、《古老的未來》、《茵夢湖》等。譯作有:《當生命陷落時》、《轉逆境為喜悅》、《存在禪──活齣禪的身心體悟》、《剋裏希那穆提傳》、《恩寵與勇氣》、《一味》、《人類的當務之急》、《超越時空》、《自由、愛、行動》等十餘本書。
隨手可讀的修行書 艾密麗.希爾本.雪兒
本書結集瞭佩瑪.丘卓數本著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誨。它們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領我們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著更大的乘具,這條道路能引導我們逐漸脫離自我沉迷的緊縮狀態,進入一個與全人類建立深刻情誼的宏大世界。本書揀選齣來的教誨,能讓我們一瞻大乘佛法的堂奧,品嘗到它所提供的修行方法,以及能夠在生活裏實際應用的洞識和禪修。
佩瑪汲取的教誨源自於一個長遠的傳承和師承。她的風格相當獨特,不過她的教誨沒有一則是獨創的。她的教法尤其受到她根本上師創巴仁波切的影響。創巴仁波切是第一位用英文傳授佛法給西方人的西藏人,他結閤瞭葛舉與寜瑪這兩個藏密傳承的法教,並且引介瞭香巴拉王國的教誨。香巴拉是傳說中的一個解脫的社會,它的精神根植於本善、禪定、菩提心、友愛和慈悲的覺醒之心。據說香巴拉王國的第一個國王從佛陀那兒聽聞到佛法之後,便身體力行地開始修持,然後將佛法傳給瞭他的子民。創巴仁波切稱這個適閤在傢眾修持的傳承為「勇士菩薩的聖道」,這條道路強調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覺醒本質(「本善」)。修行就是要發現我們的本善,培養菩提心。如果抱持這個觀點,那麼修行、各種的活動、甚至最世俗的情況,都能變成覺醒的工具。
因為這些教誨是奠基在宇宙法則及日常的實際情況之上的,所以它們能夠一直存留下來──至少有兩韆五百年的曆史瞭。它們絕不是教條。老師總是鼓勵學生要親自去實驗它們,體證箇中的真理。基於這個理由,這些教誨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它們可以適用於任何一種語言和任何一種文化。佩瑪?丘卓承繼瞭創巴仁波切的香巴拉傳統,將這個古老的訓練方式和香巴拉的勇士傳承,融入到現代文化和精神之中。
在本質上,這些教誨乃是要告訴我們,如果能培養正念和覺察力,我們就能體認到自己與生俱來的資糧,而將其與人分享。這個內在的寶藏便是所謂的菩提心。它像是深埋於我們心中的一顆珍寶──隻要條件成熟,它就會顯露齣來。菩提心通常有兩種麵嚮:絕對與相對這兩麵。絕對菩提心是我們最本然的狀態,它是令我們和地球眾生産生連結的根本善性。它擁有許多稱號:開放之心,終極真理,我們的真實本性,柔軟地帶,溫柔之心,或是「如是」。它結閤瞭慈悲的品質、無條件的開放性以及睿智。它是沒有任何概念、意見和自他之分的解脫之心。
雖然絕對菩提心就是我們最本然的狀態,我們仍然被它那無條件的開放性所威迫。我們的本心是那麼的脆弱和溫柔,因此我們必須虛構齣一堵牆來保護它。即使是看到這堵牆的存在,都需要下極大的內在功夫,若想除掉它,卻必須溫柔相待。誠如佩瑪所言,我們不需要立刻拆解掉它,或是「拿起大鐵鎚來擊垮它。」,因為安住於開放的本善是終生要學習的功課。這些教誨提供瞭我們溫柔而精確的方法,幫助我們持續地修行下去。
相對菩提心指的是以勇氣和慈悲來探索我們的仁心,盡量安住於其上,並逐漸拓寬它。培養相對菩提心的關鍵,就在於繼續敞開心胸麵對痛苦,而不去封閉住它。慢慢地,我們將學會揭露內在無限量的愛、慈悲、喜悅和平等心,並將其拓展到他人身上。把我們的心拓寬到這種程度,是需要勇氣和善意的。
有幾種修練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敞開心胸麵對自己和他人。其中最基本的練習就是坐禪,它能使我們熟習自己的空性和無所依恃的本質。另一項重要的修練,是由十一世紀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授下來的修心七要。修心七要包括瞭兩個部分:一是自他交換(藏密的施受法),亦即將痛苦吸進來,將快樂呼齣去,二是熟記修心口訣,並利用這些簡單的口訣來倒轉自我中心的習性。這些方法教我們把那些看似最嚴重的障礙──憤怒、嫌惡、恐懼、嫉妒──當成是覺醒的燃料。
在本書中佩瑪教導我們坐禪的方法、施受法、修心七要、發四無量心,來覺醒內在的菩提心。藉著每日的坐禪練習,我們會越來越熟習自己的開放本質。我們會更有定力,更能安住於其中。下座之後進入日常生活裏,我們要開始進行實驗,看看自己能不能敞開心胸麵對最不愉快的情境。藉著施受法和修心口訣,我們纔開始品嘗到令我們害怕的事是什麼滋味,並且開始有能力趨嚮以前一直在躲避的事物。若想進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敞開我們的心胸,就必須透過四無量心──友愛心、(梵文稱為慈心)悲心、歡喜心和平等心──為其他眾生發願。
此外,我們還可以勤修六度波羅蜜,來超越人類奇特的自保本能,以及逃避覺醒之喜悅的本能。佩瑪稱六度行動為「六種慈悲的生活方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或智慧。這些修練方法的基礎,都是要培養慈心,也就是對自己的一份無條件的友愛,我們要告訴自己,「就從目前的條件開始修起。」
在佛法中,這條道路便是菩薩道。簡而言之,所謂的菩薩,指的就是發願從覺醒的本心採取行動的人。按照香巴拉的的教誨,此即勇士之道。為瞭結閤這兩種觀念,佩瑪比較喜歡採用「勇士菩薩」這個詞匯,因為它暗示著一股鮮活而勇往直前的能量,以及甘願為眾生的利益而受苦的心量。這樣的行動還涉及到剋服自欺,剋服自我防衛以及試圖讓自己安全的所有慣性反應──由概念形成的監獄。溫柔而精確地突破自我的障礙,我們將直接體驗到內在的菩提心。如果讀者已經接受過坐禪的訓練,本書的教誨可以當成日常或每週、每月的修行警訓。至於那些尚未開始禪修的人,本書可以帶給你一些新的訊息──但不是要取代你原先的修行方法。書尾列舉齣的相關資訊,可以幫助有興趣的讀者找到禪修的指導老師。
這款「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的書名,讓我立刻想到瞭颱灣很多文學作品中那種細膩而深刻的情感錶達。我們颱灣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很容易感受到“無常”的環境裏,颱風、地震,甚至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都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好像也總能找到一種方式,在風雨飄搖中依然保持樂觀和堅韌。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立刻就覺得,這本書很可能就是那種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深處,並且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作品。我特彆好奇“108篇”的呈現方式,是不是像是一種生活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感悟,每一篇都像是一塊拼圖,最終構成一幅關於如何與無常和諧相處的完整畫麵?我一直在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變化,如何纔能不被這些變化所吞噬,而是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活齣自己的精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智慧,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無常時,能夠更加從容、更加有力量,甚至能夠從中找到一些生活的樂趣。
评分我是在偶然的機會下在一傢獨立書店看到的這本書,書名「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瞬間吸引瞭我。我當下就拿起它翻閱瞭一下,感覺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樸實、很有質感,散發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我一直以來都對一些關於人生哲學、心靈成長的書籍比較感興趣,總覺得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聲音裹挾,而忽略瞭內心的聲音。尤其是“無常”這個主題,對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現實,更是一種需要去學習和適應的生活態度。我常常會想,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執著於“不變”,渴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設想發展,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這本書的“108篇”的結構,我猜想應該是像一篇篇的短文,每一篇都包含著一些小的洞見或者啓示,這樣閱讀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也更容易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時間來品讀。我非常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語言和方式來傳遞“與無常共處”的智慧,是偏嚮於東方哲學,還是融閤瞭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生活中的變化,從而活得更自在、更灑脫一些。
评分老實說,我一看到「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這個書名,心裏就有一點小小的抵觸,總覺得“無常”聽起來太沉重瞭,好像要我們去麵對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一直是個比較喜歡秩序和穩定的人,對於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總會下意識地想要逃避。但是,我的一個朋友,她最近經曆瞭一些事情,整個人變得很不一樣,說話也變得很有智慧。她說她最近在看一本書,跟“無常”有關,讓她學到瞭很多。我好奇地問瞭書名,就是這本「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聽她描述,書裏的內容並不是讓你去消極地接受,而是用一種很積極、很開放的態度去理解和擁抱變化。她還說,裏麵的“108篇”讓她感覺很像是老師在講課,每一篇都是一個小小的點子,聽完之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當時聽得心癢癢的,雖然還是有點小小的擔心,但更多的是好奇。我想,也許是時候挑戰一下自己,去看看“無常”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纔能與它“共處”,而不是被它打倒。畢竟,生活中的無常是躲不掉的,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與之和平相處,或許會讓自己輕鬆很多。
评分這本書名很有意思,「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光聽名字就覺得是一種深沉的思考,好像能為我們這些在生活海裏載浮載沉的人提供一點指引。我最近的生活真的可以說是跌跌撞撞,工作上的壓力、傢庭裏的瑣事,加上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常常讓我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有點不知所措。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一場充滿未知數的旅程,我們無法預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也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無常”這兩個字,就好像精準地抓住瞭我內心深處的感受。讀到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一場說來就來的大雨,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一個已經習慣的存在突然消失…… 這些都是無常的體現。我尤其好奇,書裏提到“108篇”,這個數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特殊的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裏,108常常與修行、解脫聯係在一起。不知道這108篇文章,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探討“與無常共處”的智慧?是故事性的敘述,還是哲理性的闡述?或者是一種結閤?我很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起伏,不再因為突如其來的變化而過度焦慮。也許,學會接受無常,纔是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的關鍵。
评分剛收到這本「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就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瞭。那種淡淡的、帶有水墨感的風格,讓我想起很多中國傳統畫作,有一種寜靜緻遠的意境。我平時就對東方哲學,尤其是佛學的一些概念比較感興趣,“無常”恰恰是佛學裏非常核心的一個觀點。我總覺得,我們之所以會在生活中感到痛苦和焦慮,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對事物抱有太多的“恒常”的期待,而忽略瞭萬物皆在變化的本質。這本書的“108篇”,讓我聯想到佛傢念珠的108顆,這本身就帶有一種修行的意味。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無常”這個宏大的哲學概念,通過108個小的篇章來解讀,並將其轉化為生活中的具體智慧?會不會有經典的案例,或者是一些讓人豁然開朗的譬喻?我個人是很希望能夠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指導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無常觀”的方法,比如在麵對失落、變化和不確定性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韌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並學會以一種更超然、更智慧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