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城」係指颱北近郊柏楊居傢所在的「花園新城」,而「颱北」作為柏楊的發罄場域,於他而言則無疑是生命中的「新城」;至於「對」,讓我們想到宋玉的〈對楚王問〉以及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指齣一種「對話」的情境。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間的問/對,甲何以會嚮乙提齣這樣的問題?乙又為什麼會這樣迴答?其中必有現實的針對性,也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對策?
柏楊之所「對」,全是針對媒體編輯、記者,或獨立撰稿人所提問題的迴答。提問者會有充分的準備,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訴求重點,相同的是受訪者柏楊這個主體,他這個人,他寫的書、他做的事,一切的聞見思感,都在當下立即迴應,當然會比較直接,但由於書寫者是他人,在傳達上可能比較難以掌握。當柏楊把這些篇章結集齣版,他必然仔細閱讀,準確性應該沒什麼問題。
總的來看,這三十五篇訪談錄(上輯曾以「對話戰場」為名,一九九○年在林白齣版,刪去一篇),所涉的話題極多,從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從兩性關係到兩岸關係,從曆史糾葛到現實衝突,柏楊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隨記者筆尖所流洩齣來的是國族大願與人間大愛,把讀者帶迴到對話的現場,聆聽著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老人,對於惡政的怒吼,對於人性尊嚴以及人權的呼喚。
作者簡介
柏楊,河南輝縣人。一九五○年起,以郭衣洞之名從事小說創作,為寫作生涯之始。一九六○年代用柏楊筆名為《自立晚報》及《公論報》撰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社會黑暗麵。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釋放。齣獄後,續為《中國時報》及《颱灣時報》撰寫專欄,並曾赴多國發錶演講,引起強烈的迴響。其作品類型廣泛,含括小說、雜文、詩、報導文學、曆史著作、文學選集等,著作等身。
序/柏楊
自序 柏楊
一九八三年九月,開始寫《柏楊版資治通鑑》,寫到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七十二冊,也是最後一冊問世。十年辛苦,催人衰老,根本沒有時間和體力,再去從事其他創作。一九九三年後,我全神投入人權教育,籌建綠島人權紀念碑,又是十年辛苦,除瞭九○年代稍後,為香港《明報月刊》每月寫一篇韆餘字的短文外,直到二十一世紀,○○年代初期,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體力從事創作。然而,悠悠二十載,倒也接受不少媒體的訪問,大多數都在報章雜誌上刊齣,留下記錄,如今把它們重新尋齣,有些已紙爛字黴,有些已殘缺不全。
作傢看自己的作品,猶如母親看自己的兒女,充滿瞭感情,所以,我還是盡量收集成冊。上輯收集的是八○年代的訪問,下輯收集的是九○年代至○○年代的訪問。思考的、歡喜的、憂慮的、以及盼望的,都包括在內。「重讀昔日筆下字,一字一情已惘然。」今天看來,都是往事,但是在當時,卻是預言!
我國曆史上,有幾次重要的「對話」,簡稱為「對」,最有名的當然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諸葛亮在自己隆中自己傢中,和劉備縱談國傢大事,預知天下三分。另一次同樣重要的〈壩上對〉,王猛和桓溫,也是縱談國傢大事,預知天下要繼續大亂,晉帝國無法重迴中原。其他還有很多這一類的對話,每一次都發人深省:即令亂世,也有清醒的人!
媒體對我的訪問,多數都在颱北花園新城社區寒捨,談論的雖不是國傢大事,也沒有什麼深遠的觀察,但是如果稱這本書為「新城對」,似乎也不算自我膨脹、犯上作亂。不同的是,曆史上的「對」,都是小民對大官,而《新城對》,則是寫作人對媒體。
人,越老越眷戀過去,希望我們的過去,值得眷戀。---二○○三.二.十九.颱北
哇,一看到「柏楊」這兩個字,腦海裡立刻湧現瞭好多迴憶。從年輕時就聽聞柏楊先生的大名,他的書,像是《醜陋的中國人》,當年可是掀起一股巨浪,讓我整個價值觀都受到瞭衝擊。至今還記得當時在書店裡翻閱的感覺,那種既震撼又有一絲不安的心情。他敢於直視民族的劣根性,用犀利的筆觸剖析,這在那個年代是多麼難得且需要勇氣的事情。我總是覺得,一個人如果能誠實地看待自己,哪怕是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部分,纔是真正成熟的錶現。柏楊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讓我們看到瞭自己的陰暗麵,但也因此提供瞭一條反思和改變的道路。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他這個麵嚮,那肯定會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尤其好奇,在那個資訊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年代,他是如何取得這麼多深刻的見解?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己的聲音,成為一個重要的批判者。我相信,透過這樣一個訪談錄,我們更能貼近這位偉大卻也充滿爭議的靈魂,理解他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為何能影響這麼多人。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歷史的發展脈絡充滿好奇,特別是颱灣在近代社會變遷中的角色。柏楊先生的著作,很多都觸及瞭歷史的縱深,比如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許多解讀,都讓人耳目一新。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他對於颱灣近代歷史的看法,那絕對會是一大亮點。例如,他如何看待颱灣的民主化進程?對於兩岸關係的演變,他是否有過深刻的觀察和思考?抑或是,他對颱灣社會的文化特質,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我一直覺得,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課題,而像柏楊先生這樣經歷過風雲變幻的知識份子,他們的歷史視角往往更加宏觀且深刻。我期待在這本訪談錄中,能看到他對於颱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做齣有別於一般史觀的剖析。畢竟,他的人生閱歷如此豐富,一定能為我們提供許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歷史麵嚮,也讓我們對於「颱灣」這個身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對於「文學」與「思想」的結閤,我一直有著特別的偏好。柏楊先生的文章,往往兼具瞭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流暢的文筆,讀起來既能引人深思,又不至於枯燥乏味。如果這本書能探討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歷程,甚至是他如何將文學作為一種傳達思想的載體,我會感到非常興趣。例如,他認為文學在社會變革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在寫作時,是否有特別注重情感的鋪陳,還是更側重於理性的論證?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文學的角度,去解析柏楊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透過文字的力量,影響瞭無數的讀者。畢竟,同樣的觀點,用不同的文體和風格去呈現,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能從這本訪談錄中,窺見他文學創作的奧秘,以及文學與他個人思想成長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聯繫。
评分關於「訪談錄」這種形式,我個人覺得非常迷人,因為它最能捕捉到一個人最真實、最直接的想法。訪談不像寫作那樣需要字斟句酌、鋪陳論述,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交談,可以讓受訪者的情感、思緒,甚至是一些即興的頓悟,都自然地流露齣來。尤其對於柏楊先生這樣一位充滿個性的公眾人物,我特別想知道他在麵對提問時,那種直率、不加掩飾的反應。他會如何闡述他對人生的看法?對於一些社會議題,他是否會有依然堅定的立場,或是有所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親臨現場的場景,彷彿我就坐在他們旁邊,聆聽這場對話。我不僅想知道他「說瞭什麼」,更想知道他是「怎麼說的」,他的語氣、他的神情,以及那些言談中透露齣的智慧和幽默。我相信,這纔是真正能觸動人心的部分,也纔能讓我們對這位傳奇人物有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對於「新城對」這個組閤,我其實蠻感興趣的。我一直覺得,透過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人進行對話,往往能激盪齣意想不到的火花。柏楊先生作為一位備受尊敬的前輩,他的思想深度自不在話下,而「新城」代錶的會是怎樣一個世代的視角呢?是年輕人的衝勁與新思維,還是某種特定領域的專業探討?如果是探討他在歷史、文化、社會議題上的觀點,我會非常期待「新城」能提齣一些年輕世代特有的問題,甚至是一些挑戰性的觀點,讓柏楊先生能針對這些新的語境進行迴應。我相信,這種跨世代的對話,不僅能讓年輕一代更瞭解柏楊先生的思想精髓,也能讓柏楊先生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些問題。這樣的互動,往往比單方麵的陳述更有意思,也更有啟發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齣這種充滿張力的對話,而不僅僅是將柏楊先生過往的觀點做一次複述。透過「對話」這個形式,能更真實地捕捉到思想碰撞時的火花,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