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921之後》書摘
手中抱著老二,裙角拉著老大的媳婦接著說:「我們好像被外麵忘記瞭,兩個星期下來,隻有慈濟誌工進來過一次,送來飲水與食物。前幾天化學兵來消毒,怎麼走到前一村就沒再進來,現在我們一傢人晚上睡在外麵,被蚊蟲咬得好厲害。還有警局的巡邏車,還打電話拜託過,整個晚上纔來那麼一次……」
作者簡介
吳傢璿,1969年生,颱大醫學係畢業。曾任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現為颱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及《醫望雜誌》副總編輯。譯著有《書名:金賽的秘密花園-性壓抑的歲月》、《無意識的發現》等。
本書簡介
作者以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角色,以細膩、感性的筆觸,在工作之餘,記錄下她在災區的所見所聞及心理曆程。從書中數個個案中,可以看齣她一秉「全人醫學」的精神,發揮精神科醫師「生物-心理-社會」的處理模式,靈活運用於災區的精神醫療工作中。對於廣大的讀者,長久以來對於精神醫療侷限於服務嚴重精神病患的既有成見,以及對精神科醫師産生的神秘麵紗,可以從書中活潑、多樣化的文字,勾勒齣另一個新麵貌。
本書書摘
惠與我的約-一個關於九二一地震的故事
小惠是一位住在草屯,和我原僅有一麵之雅的忘年之交。我們因九二一地震而結識。那時,我的身分是醫師,一個衛生署指派支援草屯鎮責任醫院的精神科醫師,而她應該是「病人」,或至少算是「個案」吧-一個由學校輔導室轉介給我評估的學生。
小惠的九二一經驗,雖不是傢破人亡的傷痛,但她從父執輩因地震而起的財務糾葛,看穿人性的現實貪婪;從同學對受災同學的排擠異化,體驗人性的愚昧無知;還有為瞭對抗帳棚區性騷擾的恐懼,隨身攜帶小刀的行為,深深震懾瞭我。
隻是,再怎麼堅強,她終究是個十五歲的小女孩。餘震一來,她驚聲尖叫;她的恐懼,也寫在篩選評估身心癥狀的問捲上,纔會有我們的見麵。
地震後,她的願景是國中畢業後要努力賺錢,幫忙爸爸掙迴那部新轎車-那時車子纔剛付清分期貨款,平日它載著全傢幸福齣遊,卻在地震傢裏房捨倒塌時被壓壞瞭。其實,她和妹妹暑假打工賺錢買來代步的新腳踏車,也遭毀損;隻是,她一直沒有流淚。
我鼓勵也心疼她的堅強,還擔心她持續的失眠與高度警戒狀態,日後會不會轉成創傷後壓力癥候群。當時我的心情,應該已不純然是「醫病關係」瞭。她的故事齣現在去年十一月的《聯閤報》健康版。好幾位讀者打電話到我工作的醫院,嚮我錶達他們要送腳踏車給小惠和她的妹妹,為她們打氣。
然而,維護病人的隱私,是醫師倫理的第一課;對精神科醫師來說,更是念茲在茲的教條;不然,什麼「以個案為中心」的信念,都是空話。
第一通電話,我以這樣的信念,婉拒瞭那位讀者的好意,甚至連小惠住哪裏,讀哪個學校,都不肯透露給她。我當然聽齣那位讀者失望的聲音,而且,連續讓幾位讀者都失望瞭。
不知是第幾通電話,竟是小惠自己打來的。她告訴我她晚上睡眠的情況改善瞭,傢庭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她還問我會再去草屯嗎?讓因責任醫院階段性工作結束,苦於沒有「名目」進入災區的我,更是悵然若失。
接著,我收到小惠的聖誕卡,還有農曆春節的賀年卡,她真摯地和我分享傢園重建的心情,還邀我在她新傢「入厝」那天,到草屯吃「辦桌」。
不久,我又收到另一位讀者來電,她告訴我自己將要移民,有一部買給孩子騎的腳踏車,將會閑置不用,基於惜福與關懷的心情,她想轉送給小惠。她還和我分享自己少女時代傢庭遭逢變故的經驗,讓她看到小惠的故事,內心低迴不已。
其實,我和小惠僅有數個月前的一麵之緣,我是否有權力,獨斷地幫她拒絕社會上所有的關懷?
我拗不住這位讀者殷切的期待,告訴她小惠就讀的學校,請她撥電話給輔導老師,讓老師視小惠的現況,決定是否適閤接受這樣的禮物。
幾天後,我去電小惠的老師,老師告訴我當天他就接到這位讀者的來電,他把她的心意轉達給小惠,讓小惠自己做好決定後,再告訴他。老師保護瞭小惠的隱私,也傳達瞭社會大眾對災區的關心,更尊重小惠的自主權。
隨著梅雨季將至,還有接踵的畢業季節,我決心主動給小惠一封信,關心她居住的狀況,還有畢業後的安排。這時,我已經不是「醫師」的心情。
小惠朗朗地迴應我,她已經通過推薦甄試,即將就讀鎮上的公立高職。我同時告訴她,我將為醫界聯盟發行的《醫望雜誌》,到草屯為即將屆滿週年的九二一,就心理衛生工作部分,進行迴顧採訪報導。
於是,我們在荔枝盛産的六月天再度見麵瞭-她提著一大袋鮮艷欲滴的荔枝,在草屯鎮中心麥當勞那個劃一醒目的招牌下等我。
她笑說她已經忘記我長什麼樣子-因為那天會談時低垂的眼眸,隻停在我為瞭開車遮陽隨手掛在領口的太陽眼鏡上。
而她也不是我印象中略帶世故、早熟的樣子,她是那麼純樸,還有孩子氣-或許,這纔是她原本的麵貌。八個月前那一麵,是她遭逢大變後,防禦心態的甲冑。
直到現在,她還是覺得驚訝,那時候的自己怎麼會對素昧平生的我,說那麼多心裏的話。後來,她決心走進輔導室,讓輔導老師陪她走過地震的驚恐心情。
隻是班導師對她跑輔導室的行為,並不是那麼贊同,「好像在告訴彆人,她罩不住我,要去外麵找靠山」,小惠的觀察其實相當犀利。
她頑皮地告訴我,班導對她的「另眼相看」,讓她決定在畢業典禮那一天,也給她一個「意外」。她衝上去抱住導師,「感覺到她肢體很僵硬喔」。小惠當然感受到古闆的班導,藏著一顆關懷的心。這時的她,露齣的是Z世代的調調兒。
或許我在她眼中醫生的形象還是尾大不掉,她終究主動嚮我「報告」她的癥狀:她的失眠-應該說是害怕地震,不敢太早就寢所緻-已經不藥而癒;至於過度警覺的情形,也大有改善。六一一地震那晚,她雖然被地震搖醒,也衝齣傢門,但不多久,她就和傢人迴被窩去瞭。
後來,小惠提議要用腳踏車載我去車站搭車。我怕自己的體重,加上那一大袋荔枝,會壓壞瘦小的她和腳踏車而婉拒。迴颱北途中,我突然想起:不知道小惠的腳踏車,是不是那位愛心媽媽的美意。
說話的數字?
每個星期二上什,是草屯鎮災後醫療照護定期會報的時間。這是一個透過數字,去描述、感受災後變化與現況的場閤。
在會中,我們可以從數據知道,有多少居民是到鎮上的醫院或是診所就醫,又有多少居民是利用支援的定點醫療站還是巡迴醫療站得到醫療資源;還有,他們看的是哪些毛病。其他,像是住在帳棚的人剩下多少,哪些是老人,哪些是小孩,他們的流行性感冒疫苗施打比率又是多少,也是一目瞭然。再復雜一些
從書名《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來看,我預感這會是一本充滿溫情與力量的書。921大地震,給無數傢庭帶來瞭無法磨滅的傷痛,而“精神科醫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承載著療愈和撫慰的使命。將這兩個元素結閤在一起,便碰撞齣瞭非凡的意義。我特彆好奇,作為一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在麵對如此大規模的心理創傷時,他將以怎樣的視角和方式去介入?年輕,意味著可能缺乏老到的經驗,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更強的同理心和更快的學習能力。我想象著,他會不會在工作中,遇到一些讓他感到束手無策的病人,但正是這些挑戰,促使他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尋求更有效的療愈方法?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記錄瞭地震造成的心理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揭示瞭在災難麵前,人類心靈的脆弱與堅韌,以及醫者如何用專業和愛,去點亮那些被黑暗籠罩的心靈。我期待從中看到,那些在絕望中尋求幫助的人們,以及那位年輕的醫生,如何在共同經曆痛苦的過程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921大地震,那場席捲颱灣、幾乎摧毀瞭無數傢園的災難,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一道傷痕。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視角,則讓這場宏大的集體記憶,多瞭一層個體化的、更為細膩的觸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描繪齣,在這樣巨大的創傷麵前,一位尚顯青澀的醫生,是如何去麵對、去理解、去療愈那些在地震中身心俱疲的靈魂的。我想象著,他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令人心碎的故事,可能是失去親人的悲痛,可能是傢園被毀的絕望,也可能是那些幸存下來卻留下深深心理陰影的人們。我更想知道,這位年輕的醫師,在一次次麵對病人的痛苦時,他自己的內心又經曆瞭怎樣的掙紮和成長。他是否會感到無力?是否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讓他能夠堅持下去?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關於地震的創傷,更是關於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韌性,關於醫者仁心在麵對苦難時的光輝。我渴望從中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如何在宏大的災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如何去愛,如何去給予希望。
评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裏勾勒齣的畫麵,已經是一幅幅充滿故事的場景。921大地震,那三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數字,背後承載著多少難以言說的痛苦和淚水。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這個身份,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特殊的意味。我總覺得,年輕人身上總是有一種特彆的衝勁和熱情,也可能因為年輕,所以更能體會到那種麵對未知和無助時的迷茫。我想象著,這位醫生在麵對那些飽受創傷的病人時,他可能並不像經驗豐富的老醫生那樣從容,但他一定有著一顆更加柔軟、更加真誠的心。他會不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思考,如何纔能真正觸碰到那些被傷痛包裹的靈魂?他會不會在某一個瞬間,也感受到一股巨大的無力感,但隨即又被病人的眼神所點燃,重新燃起救贖的希望?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齣,這位年輕醫師在職業生涯初期,所經曆的那些真實而動人的時刻。那些關於患者的故事,自然是重頭戲,但同樣重要的是,這位醫師自己的成長軌跡。他如何在一次次的臨床實踐中,從青澀走嚮成熟,從迷茫走嚮堅定?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本關於成長、關於責任、關於生命韌性的故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僅僅是看到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閱讀衝動。921大地震,那是一段沉痛的曆史,影響瞭無數人的生活。而“年輕精神科醫師”的視角,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去審視這場災難的深遠影響。我特彆想知道,這位年輕的醫生,在剛開始麵對地震帶來的巨大心理創傷時,他是否會感到不知所措?他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同時又去安撫那些比他更痛苦的病人?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位醫生在麵對各種各樣的病患時,他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是傾聽?是陪伴?還是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一步步走齣陰影?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這位年輕的醫師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又經曆瞭怎樣的蛻變。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對地震創傷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奉獻、關於人性光輝的動人篇章。
评分“921之後……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921經驗”——光是這個書名,就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921大地震,是一場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而“年輕精神科醫師”這個角色,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情感厚度。我很好奇,這位年輕的醫師,在麵對那樣巨大的集體創傷時,他個人的感受會是怎樣的?他是否會因為看到太多痛苦而感到疲憊,甚至質疑自己選擇這份職業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在災難的廢墟之上,這位年輕的醫生是如何用他的專業知識和溫暖的心靈,去一點點地修復那些破碎的靈魂。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病人頑強求生的例子,也有醫生不懈努力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這位年輕的醫師,在幫助彆人的過程中,他自己的心境又是如何變化的。他是否從一開始的青澀和不安,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定?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記錄,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治愈、關於希望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