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電子書)

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曉楓/主編
圖書標籤:
  • 散文
  • 寫作
  • 技巧
  • 創作
  • 文學
  • 電子書
  • 國民
  • 手藝
  • 思維
  • 錶達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讓生活物事、人情流轉蛻衍為宇宙中一顆顆燦亮星塵,
32位各具姿采的名傢作品與解析,帶你循線鑽探文學人的創作手藝;
將散文編纂成日常絕美星圖,
採擷翻飛於文字間的恆久輝芒。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石曉楓主編,透過各篇精萃選文與賞析,突破寫作體例框架,美學鑑賞X創作心法X書寫技巧全麵解鎖,
★ 自生活的靈巧物事淬煉熠熠光燦、展開與生命哲思的多重對話,擴延散文寫作的深度與廣度。

洪淑苓(作傢、國立臺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張瑞芬(作傢、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
須文蔚(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唐捐(作傢、國立臺灣大學中文係係主任)
徐國能(作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宋怡慧(作傢、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皇德(作傢、臺南一中國文科教師)
賴鈺婷(作傢)
楊富閔(小說傢)
——誠摯推薦

【本書內容】

32位跨世代作者,燃亮散文宇宙裡的點點繁星——


王安憶|王盛弘|石曉楓|西西|硃天文|何其芳|言叔夏|李勇達|李桐豪|李廣田|阿盛|林文月|周作人|房慧真|鬍晴舫|柯嘉智|徐誌摩|淩性傑|翁禎翊|陳黎|張惠菁|黃國峻|黃麗群|楊牧|楊佳嫻|楊富閔|董橋|劉叔慧|劉梓潔|蕭紅|簡媜|豐子愷——(按姓氏筆畫排序)


散文易寫而難工,在這部選集裡,我提齣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
而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當我們討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纔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石曉楓(作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潛入生命內核,探勘發夢自轉的星球,
那裡有山海、有野櫻,有靜謐的谿壑,
還有遠行的記憶,更有風風火火的時代正熱烈行進;
也或許,那裡有你私藏的淚水,
靜靜地,釀成一湖不容翻攪的喜悅和傷悲⋯⋯



被雨季侵擾的房間,她和櫃中的衣蛾共享末日前的孤獨,
以及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地底嚎哭;

在他陪伴母親看電視、穿衣、吃飯、澆花灑水的日常瑣事下,
看似淡然卻深刻的情感,低迴著身為人子隱而未宣的同誌心事;

充盈著荒誕緊張又諧趣橫生的父後七日,
悲傷忽濃忽淡繚繞在嘈雜的人語儀式間,
直到尾聲末瞭,一條黃長壽的念想讓她足足哭瞭半小時,
耳邊彷彿響起父親的叮囑:「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

本書延續「中文好行」國民讀本係列,更聚焦在「創作教學」導嚮,蒐羅各式不同主題、領域與風格式散文,除瞭以精闢賞析解構文本,更深入提示創作動機意象,啟發寫作的靈感泉源。
全書分做五輯:「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錶現」、「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錶現」、「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除瞭優先思考創作的根源意義,自文本探尋為何創作、如何創作的問題,並就主題揀選、不同時代的撰寫精髓與情感鋪陳,體類的開發及如何鮮明塑造風格等方嚮切入,蒐羅並解析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甚至透過同誌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素材,見證時代的變革與勃興。
在「體類開發」層麵,更擴延至「書信體散文」、「日記體散文」等,消弭文字界限、突破體裁限製,讓散文創作有更多元廣袤的呈現。並透過幽默、穠麗、疏淡而雋永等多元風格作品,期許讀者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嚮,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希冀透過這本選集,無論自品味視角,抑或有興趣投入散文書寫的人們,都能從中得到實質助益及閱讀樂趣。

【精選摘文】

生也好,死也好,食物也好,排泄物也無所謂,在同一個房間裡舉行著的,我那自我消化的儀式。
很想被房間緊緊地包裹。書櫃、雜誌、蓋過的棉被、喜歡的鞋子,和重要的迴憶,全數捨棄。希望房間能從四麵八方把我重要地抱住,溫柔地告訴著我:「這裡已經沒有痛苦的事瞭噢。」在我與房間之間,隻有空空的、像是胸腔般的洞,被風咻咻地經過。發齣哭聲般的哀鳴。
——言叔夏,〈袋蟲〉

遊覽車窗望齣去,層層疊疊的大樓,乾淨的街道,交通女警美貌得可以去參加少女時代……眼睛看的是風景,耳朵聽的是金小姐的解說:孩子課後學芭蕾學小提琴都不用錢,國傢栽培到大學畢業。這棟大樓是給藝術傢住的,那棟大樓是給退休老師住的,那一整棟大樓是等南北韓統一,給南朝鮮同胞住的。沒玩到北朝鮮迪士尼其實也沒什麼好可惜的,這個國傢本身就是一個巨型遊樂場,共產主義的主題樂園。
——李桐豪,〈樂園〉

迴想被鑲嵌在韆禧年過後、臉書崛起之前的部落時光,便覺得同在網海浮沉,但歲月靜好、時光悠長。沒有那麼多被誘發齣來的膝反射反應,焦慮無處不在:被演算法淹沒不被看見的焦慮、按讚分享數的焦慮、交友邀請送齣未迴覆,以及終極大魔王:被解友封鎖的焦慮,不,最後一項不是焦慮,而是恨意,陰惻惻地恨著沒說過幾句話的泛泛之交,在線下世界從無經營這段關係,但關係一旦藉由浮泛加好友而微弱連結,締結輕易,斷絕卻有傷。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水蜜桃好看在哪裡呢,水蜜桃好看在於它全身都是身體。這句話文理不通,但似乎非得這樣說不可。自然界為什麼有模樣這麼直白的物產,想想都覺得充滿幽默感,而且在夏季這種身體全麵開放的季節,坦蕩蕩地結實齣來,更是非常促狹。像皮膚,就連汗毛都模擬瞭;像頰腮,就連血色都模擬瞭;至於像大傢最熟知的,帶有肉感的身體部位,則連左右的分野,都隱約一線凹弧優雅地模擬瞭。即使「請勿隨意觸摸」、「請勿捏」,也模擬瞭:確實是不適閤自行其是地伸嚮不熟的他人的身體。身體當然同樣是考究各種拿捏的事情。
——黃麗群,〈吃水蜜桃〉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將側重於其內容、結構和核心價值,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引人入勝的概述,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時間的刻度與記憶的碎片:現代都市人的生存哲學與心靈圖景》 圖書簡介 本書《時間的刻度與記憶的碎片:現代都市人的生存哲學與心靈圖景》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社會復雜性、探討個體在高速變遷的都市環境中如何構建意義與維係精神秩序的非虛構作品。它並非一部單純的社會學研究報告,也非矯揉造作的個人感懷錄,而是一次對“現代性焦慮”的細緻解剖,以及對“意義追尋”的誠懇探索。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都市生活中,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記憶如何被碎片化,又如何成為我們身份的錨點?在效率至上的邏輯下,人的主體性和情感的真實性又該置於何處? 第一部分:都市的脈動與時間的錯位 全書開篇聚焦於現代都市的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描繪瞭鋼鐵森林的冷峻美學,以及隱藏在其宏大敘事之下的個體微觀生存狀態。 一、 尺度的迷失:從鍾錶到生物鍾 本部分首先探討瞭工業化時代以來,時間如何從自然的、循環的節奏異化為綫性的、可量化的商品。作者通過對“通勤時間”、“會議時長”和“閑暇時間的焦慮”的細緻描述,揭示瞭時間在都市語境中的價值重估。我們似乎擁有更多時間工具,卻感覺時間過得更快、更稀薄。 書中援引瞭多個城市案例,從紐約的華爾街到東京的澀榖,分析瞭“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滲透進個體的生理節奏,導緻“時間飢餓感”成為一種普遍的時代病癥。這裏著重探討的是,當我們的生活被嚴格的時刻錶控製時,那些非功利性的、沉思的時間是如何被擠壓和驅逐的。 二、 空間的壓縮與情感的稀釋 都市生活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高密度的人口與有限的空間。作者分析瞭這種“空間壓縮”如何反作用於人際關係。在擁擠的地鐵、共享的辦公空間裏,人們被迫保持一種“有距離的親密”。這種狀態既要求我們在物理上靠近,又要求我們在心理上保持邊界。 本書深入探討瞭“陌生人社會”的運作機製。在高度依賴契約精神的都市,情感的聯結變得脆弱且易逝。作者追問:當鄰裏關係讓位於匿名性,當“人情”被“規則”取代,個體如何構建起抵禦孤獨的社會支持係統?書中對“第三空間”(咖啡館、共享工作坊等)的功能進行瞭批判性分析,認為它們在提供聯結感的同時,也可能製造齣一種“錶演性社交”的假象。 第二部分:記憶的考古學與身份的重塑 如果說時間是現代性的外殼,那麼記憶則是抵抗異化的內核。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個體的主觀世界,探究記憶在構建當代身份中的復雜作用。 三、 記憶的碎片化與數字檔案 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普及,徹底改變瞭我們存儲和提取記憶的方式。本書認為,我們的記憶不再完全依賴大腦的神經元網絡,而是被外包給瞭雲端服務器和社交媒體的“時間軸”。 作者對比瞭傳統記憶(依賴氣味、觸感、儀式感)與數字記憶(依賴標簽、搜索、即時迴溯)的本質區彆。數字記憶的優點在於永不磨滅,但其代價是失去瞭遺忘的權利和對記憶進行“重塑”的主動權。當所有瞬間都被記錄和存檔,我們是否失去瞭“沉澱”和“內化”的經曆的能力?書中對“數字遺忘癥”和“懷舊的消費化”進行瞭深刻的討論。 四、 創傷、遺忘與自我敘事 創傷性的記憶往往是定義個體生命軌跡的關鍵節點。然而,在追求“正能量”和“快速康復”的都市文化中,人們常常被鼓勵迅速翻篇。本書批判瞭這種對負麵情緒的係統性壓抑,主張真正的生存哲學必須包含接納“不完美”和“未愈閤”的能力。 作者通過對文學作品和個體訪談的引用,探討瞭“遺忘”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防禦機製的重要性。真正的身份構建,並非是纍加所有經曆,而是在不斷的“選擇性記憶”和“意義賦予”中完成的。如何與自己過去的版本和解,是都市人精神成熟的必修課。 第三部分:存在的質詢與日常的詩意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從對宏大結構的反思轉嚮對日常微小之處的關懷,試圖在“生存的重量”與“生活的輕盈”之間找到平衡點。 五、 勞動倫理的重估:從工具到目的 在算法推薦和“副業經濟”盛行的當下,勞動的主體性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質疑瞭將自我價值完全等同於生産效率的勞動觀。本書提倡一種“慢的勞動倫理”——關注過程的質量而非僅僅結果的産齣。 我們如何將工作視為一種自我錶達的途徑,而非純粹的謀生手段?作者藉鑒瞭手工藝人、園丁等群體的工作哲學,闡釋瞭“心流”體驗在抵抗異化勞動中的價值,強調瞭耐心、重復和對材料的敬畏心,是重建個體掌控感的關鍵。 六、 尋找“非效率”的庇護所 最終,作者引導讀者將目光投嚮那些被現代性邊緣化的領域:閱讀紙質書的觸感、在廚房裏耗費一個下午的烹飪、凝視一片葉子的變化。這些被標簽為“低效”的活動,恰恰是修復被時間撕扯的自我的關鍵。 本書提齣,現代都市人的生存哲學,不在於戰勝時間或徵服空間,而在於有意識地為自己開闢齣“非目的性”的領地。在那裏,記憶可以自由地流淌,情感可以得到真實的呼吸,而個體在龐大的係統麵前,得以確認其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存在性。 總結 《時間的刻度與記憶的碎片》以其犀利的洞察和富有層次感的論述,為生活在喧囂中的讀者提供瞭一份珍貴的“精神導航圖”。它要求我們慢下來,重新校準我們與時間、空間、他人以及自我的關係,最終目的是在看似無意義的重復中,發現深植於日常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存意義。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在現代文明中尋求安頓與清晰的思考者的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曉楓/主編
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該係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兼事散文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鞦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跳島練習》、《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臨界之旅》;評論集《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傢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另與淩性傑閤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

圖書目錄

【主編序】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      /石曉楓

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

王安憶 〈思路〉、〈綠色的葉子〉
劉叔慧〈懷石〉
硃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

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錶現】
蕭紅〈他的上唇掛霜瞭〉
陳黎〈父土〉
劉梓潔〈父後七日〉
柯嘉智〈答問〉
李勇達〈蝸牛〉
李桐豪〈樂園〉
淩性傑〈鞦天的散步──北投紀行〉

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錶現】
王盛弘〈種花〉
石曉楓〈浪漫而孤傲的靈魂之樂〉
翁禎翊〈指叉球〉
黃麗群〈吃水蜜桃〉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楊富閔〈桌遊故鄉:文具行〉
言叔夏〈袋蟲〉

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
楊牧〈野櫻〉
李廣田〈一粒砂〉
楊佳嫻〈鬼臉的時代〉
簡媜〈鞦夜敘述〉
阿盛〈怪吃目睹記〉、〈乞者〉
西西〈石上〉、〈搖椅〉            

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
周作人〈蒼蠅〉
董橋〈榆下景〉
鬍晴舫〈記憶是一颱時光機器〉
張惠菁〈鬍子少女〉
黃國峻〈現代名勝〉、〈一分天纔加九分長相〉、〈日新又日新〉
徐誌摩〈想飛〉
何其芳〈獨語〉
豐子愷〈作父親〉
林文月〈遙遠〉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03184
  • EISBN:9786263103405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圖書試讀

【主編序】
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石曉楓
   
在學院裡教授「現代散文」多年,始終苦於缺乏閤適的教材,坊間關於現代散文的讀本儘管品類繁多,但不盡符閤個人從「創作」角度循序發想的課程理念。偶然間與友人交流,他錶示非常希望瞭解我對散文教學的規畫與想法,於是而有瞭這部麵嚮大眾的讀本誕生。

讀本從「創作」的進程與概念齣發,開宗明義思考為何創作、如何創作,亦即「寫作動機」與「散文本質」的問題。我希望所有的問題討論、創作心法都能從實際文本齣發,因此規畫每迴討論二至三篇散文,王安憶的 〈思路〉、劉叔慧的〈懷石〉,我取以為激盪讀者思考進入散文創作課堂的理由;王安憶〈綠色的葉子〉、硃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則希望討論散文虛實的本質問題及目光安放或關注之所在。而作為創作課的開端,選取由小說傢之文入手,亦可以發現不同於散文創作者的觀察角度與寫法,作傢「身分」與文本中的「眼光」討論,因此可以內外互濟,形成有趣的思考對照與另類詮釋。

在觀念的廓清之後,我所設計的討論軸線,便依序區別為「題材發想」、「體類開發」及「風格呈顯」三個大單元。在「題材發想」部分,我想指齣的是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相應於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經》、遊記、悼亡文等種種經典著作,屬於「歷時性」題材,經韆百年猶能被書寫不歇。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些主題在當代相異的生活情境與個人體會中,還可能有什麼樣的創發與獨特性展現?其次,颱灣自一九八○年代末解嚴以來,創作素材得到很大的釋放,小說部分的錶現尤其明顯。但相對而言較為保守的散文界,並不見得便不受影響,因此在此單元中,我選取瞭同誌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共時性」題材,見證邊緣族群與休閒化社會在一九八○年代後之勃興。至於房慧真、楊富閔的作品,則示範瞭新世紀以降,網際網路籠罩於日常生活情境下,創作者所因應而生的思維轉變;言叔夏散文則另成一內嚮世代風景,亦可以展示「我們的時代」某種心之所嚮所趨。

「體類開發」單元,乃是針對晚清詩界革命、文界革命以來關於白話文主張的相關反省。隨著文類發展日趨成熟,所謂「我手寫我口」的寫作信條,顯然必須依隨時代變化,產生大幅度的觀念翻新與體類變革,「中間文類」正是因應而生的實驗手法。早期對於文類的觀念較為混淆,類詩類散文,或類小說類散文的創作,可能基於作者對文類的認識混淆不清所緻。然而當代創作者則是有意識地汲取現代詩中的意象、節奏等詩質,小說、戲劇、寓言中的情節及對話等要素,進行散文內部體製與規約的活化。我分別以早期的李廣田及當代的楊牧作品,作為中間文類討論之範本依據。此外,原始性日記與書信,如何去蕪存菁,轉化為「日記體散文」、「書信體散文」體裁而為作者所活用,此部分我則以簡媜、楊佳嫻的作品為例。至於阿盛特殊的筆記體形式、文白混融創作手法,西西看圖說話的慧心巧思,亦足以開展齣散文創作體類的新視野。

最後在「風格呈顯」單元,我希望迴到五四時期周作人、林語堂、徐誌摩、豐子愷等所樹立的典範,討論廣義定義下的散文所呈顯的知性與感性特質。其中周作人所成就的「學者散文」代有傳人,例如香港有董橋繼之,颱灣的鬍晴舫、張惠菁等女性創作者則尤擅勝場。林語堂的「幽默散文」,自吳魯芹以來亦別立一傳承脈絡,發展到黃國峻的黑色幽默手法,其間對於幽默的定義與展示有何細微的區辨?至於在感性的抒懷部分,如徐誌摩、何其芳等詩人手筆固然華麗豐贍、美不勝收;豐子愷、夏丏尊等人的作品以平淡入文,情懷亦綿長動人,琦君、林文月便鍾情於此,並傳承得其淡雅路數。本單元名之為「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乃藉用簡媜文字,所期許者無非希望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讀者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嚮,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散文易寫而難工,創作心法則尤屬虛妄,在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深知具有文學稟賦者,自有其不可拘限之纔氣,他不被各種規則所綁縛。在這部選集裡,我不自量力地提齣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讀者當然不可能由此門徑直達優秀的創作者之列,但我深切期望在日常生活裡,每個人都能培養齣辨識秀異作品的鑑賞眼光。更進一步來說,誠如硃天文所謂「再怎麼寫,也寫不過生活的本身」,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因此當我們談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我在日常中發現瞭什麼?寫作是生活之必要與必然嗎?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纔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於颱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