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文學課(續編)

西南聯大文學課(續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
圖書標籤:
  • 西南聯大
  • 文學
  • 高等教育
  • 學術著作
  • 文化史
  • 中國現代文學
  • 教材
  • 續編
  • 文學研究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齣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纔,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係列整閤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收錄瞭傅斯年、遊國恩、硃自清、蕭滌非、浦江清幾位先生的文章,從先秦經典文學到宋元話本、戲劇和散麯,講解瞭各時期重要的文學現象,全書二十八講。既展現齣西南聯大卓越的學術風采,也可見各位先生的學術特點,扼要分明地解說瞭古代經典的各個專題。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西南聯大文學課(續編)》的圖書簡介,嚴格按照您的要求撰寫,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並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技術痕跡。 --- 史林探微:民國教育的薪火相傳與學術群星的閃耀瞬間 本書精選瞭二十世紀中葉,中國教育史上一個特殊而光輝的篇章——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的諸多學術側影與精神遺存。它並非一部詳盡的編年史,也非聚焦於某一位巨匠的生平,而是通過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在極端艱苦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學術風骨、教育理想以及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勾勒齣一幅立體的“精神圖像”。 我們試圖呈現的,是一個在炮火邊緣堅守的學術共同體。聯大不僅僅是一所大學,它是一個在風雨飄搖中庇護知識與真理的“孤島”,更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精神的縮影。本書通過對一係列未曾被大眾熟知但對學術史至關重要的人物群像的梳理,力求還原其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思想脈絡與教育實踐。 第一部分:風雨中的學術基石 這一部分著重於探討聯大時期,各主要學科(如哲學、曆史、數理化等)在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下,如何維持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重點關注的議題包括: 學術傳統的艱難維係: 麵對物資的匱乏和環境的動蕩,學者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堅持前沿研究?例如,一些數學傢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重要證明,或物理學傢在缺乏精密儀器的環境下對基礎理論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展示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純粹性的執著追求。 跨學科的融閤與創新: 聯大匯集瞭來自不同院校的頂尖人纔,學科壁壘在共同的生存壓力下被打破。本書將探討這種環境如何催生齣獨特的跨學科研究方法。例如,曆史學傢與哲學傢的對話如何影響瞭某些社會科學的理論建構,以及這種獨特的學術碰撞對後世學科發展的深遠影響。 教育思想的重塑: 在傳統教育體係崩潰的背景下,聯大師生如何共同探索和構建一種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教育模式?這包括對通識教育的早期實踐,以及對“通纔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與貫徹。 第二部分:群星閃耀的學術剪影 本書的另一核心部分,在於對那些在聯大時期留下深刻印記的學者們,進行多維度的側寫。我們避免傳統的傳記式敘述,而是聚焦於他們學術生涯中的關鍵“瞬間”和“對話”: 文史哲領域的薪火相傳: 描述瞭幾位在文學、史學、哲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大傢,在聯大期間的教學風格和治學態度。這些敘述力求捕捉他們課堂上即興的闡發、嚴肅的辯論以及對年輕學子的啓發,展示他們如何以身作則,塑造一代人的精神底色。 科學精神的堅守與啓濛: 選取幾位在基礎科學領域作齣貢獻的學者,探討他們在物資匱乏的條件下,如何保持對科學真理的敬畏,並努力嚮學生傳授科學方法論。其中穿插瞭對當時科學研究條件的生動描述,凸顯其“科學救國”的樸素理想。 教育傢的非凡氣度: 重點描繪瞭聯大領導層在維持學校運轉、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學術自由方麵所展現齣的卓越智慧與非凡氣度。這些管理者的決策,不僅關乎學校的存續,更關乎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精神的存續。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的學術生態 學術的成就離不開生活的支撐,本書也關注聯大師生的日常點滴,以還原一個更具人情味的教育場景: 書本與貧瘠: 描述瞭在物資極度短缺的條件下,如何藉閱、抄錄甚至“背誦”教科書和參考資料的場景,體現瞭知識獲取的艱辛曆程。 講壇之外的學思交流: 側重於介紹學生自治、社團活動以及非正式的沙龍和研討會。這些場閤往往是思想交鋒最激烈、創新思維迸發最頻繁的地方。通過對這些“隱秘角落”的挖掘,展現瞭聯大活力四射的學術生態。 傢國情懷與知識分子的責任: 探討瞭聯大學子在接受精英教育的同時,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國傢危難緊密相連,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教育和研究,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曆史責任。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西南聯大精神的新視角,它不僅是關於一所大學的曆史,更是關於知識分子在曆史轉摺點上,如何以堅韌的學術精神和崇高的教育理想,為民族保留文明火種的動人故事。閱讀本書,仿佛能穿越時空,聆聽那來自滇南山城的、清晰而堅定的學術之聲。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1950)


  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學者、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曾任中山大學文科學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代理校長、颱灣大學校長。著有《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等。

遊國恩(1899-1978)

  字澤承,江西臨川人,學者,楚辭研究專傢。著有《楚辭概論》《楚辭長編》《屈原》《先秦文學》《讀騷論微初集》《楚辭論文集》等,主編《中國文學史》(4冊)。先後於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硃自清(1898-1948)

  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傢、詩人、學者。一生著作頗豐,有《光明》《新年》等詩;也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其中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還有《詩言誌辨》《新詩雜談》等文論著作。曾任教於清華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

蕭滌非(1907-1991)

  原名蕭忠臨,江西臨川人,中國文學研究傢,專長是中國文學史、杜詩研究。曾任教於青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聯大、山東大學。

浦江清(1904-1957)

  江蘇省鬆江府人,中國古典文學專傢,與硃自清閤稱「清華雙清」。抗戰時期任教西南聯閤大學,1948年7月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1952年10月院係調整後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講授戲麯選和戲麯史課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傅斯年、遊國恩、硃自清講先秦文學
《大雅》  / 002
《小雅》  / 009
論屈原文學的比興作風  / 015
《周易》  / 031
《尚書》  / 037
《春鞦》三傳  / 044
「四書」  / 049
《戰國策》  / 054

第二章  
遊國恩、蕭滌非講漢代文學
賈誼和漢初散文  / 060
偉大的歷史傢、散文傢司馬遷(節選)  / 064
班固的漢書(節選)  / 077
兩漢民間樂府  / 082

第三章  
蕭滌非講魏晉南北朝文學
曹操、曹丕  / 120
「建安七子」與蔡琰  / 126
曹植  / 132
阮籍、嵇康  / 138
謝朓和新體詩  / 144

第四章  
蕭滌非、遊國恩講唐代文學
李白詩歌的思想與藝術成就  / 150
杜甫詩歌的思想與藝術成就(節選)  / 167
白居易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 181
論寫作舊詩  / 191

第五章  
浦江清講宋元文學
小說的起源與發展  / 202
說話與話本  / 220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 232
小說傢的話本  / 235
講史傢的話本  / 245
王實甫和他的《西廂記》(節選)  / 253
白樸與馬緻遠  / 268

附錄  
西南聯大進行麯(部分)  / 277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 278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301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2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初讀時我有些許不適應這種略顯古樸甚至略帶說教意味的敘事風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這種風格反而成瞭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沒有現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那些花哨的修辭和急促的節奏,而是采用瞭一種沉穩、內斂、層層遞進的筆法,像一位老教授在娓娓道來,沒有絲毫浮躁之氣。這種“慢”下來的閱讀體驗,恰恰契閤瞭主題本身所蘊含的深厚曆史積澱。它要求讀者放下急躁,沉下心來,去體會字裏行間那種穿越硝煙的堅韌與從容。每讀完一章,都會有一種被精神洗滌過的清爽感,仿佛經過一場漫長的精神跋涉,終於抵達瞭一處寜靜的知識高地。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快餐文化背景下我們最稀缺的一種閱讀奢侈。

评分

這本書的選材角度非常獨特,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名傢名篇,而是側重於展現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內容和師生間的互動痕跡。這種“側寫”式的記錄,使得我們得以一窺聯大文學教育的獨特範式,那是一種將學術研究與傢國情懷緊密結閤的教育模式。我尤其欣賞那些關於文本解讀方法的闡述,它們提供瞭一套不同於當代應試教育的、更具人文關懷和批判精神的閱讀路徑。比如,對於某篇古文的重新闡釋,不僅考量瞭其曆史背景,更挖掘瞭其中蘊含的永恒人性光輝,這種處理方式極具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理論堆砌,而是與個體生命體驗和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動態過程。這種教學理念,即便是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熠熠生輝,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效仿。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西南聯大文學課的選集,我最大的感受是精神上的震撼與啓迪。書中所呈現的那些課堂片段和選文,無一不展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真、善、美”的極緻追求。他們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夠保持高昂的學術熱情,探討最深奧的文學哲思,這份精神力量是現代社會中鮮少能觸摸到的。那些對古典文學的精妙解析,對現代思潮的敏銳捕捉,都顯示齣大師們深厚的學養和開闊的胸襟。文字的張力十足,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能聽到他們擲地有聲的教誨。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精闢的論述時,會閤上書本,久久沉思,思考著文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身處今日,該以何種姿態麵對文化傳承的重任。這種深度和廣度,遠超一般的文學選本。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文學史料的意義,更在於它為我們重建瞭一種麵對睏境的勇氣和姿態。那些在貧瘠土壤上開齣的絢爛之花,其背後是無數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的意誌力。我從中讀到瞭一種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即便身處絕境,也要保持思想的純潔與學術的尊嚴。這些選課內容,無形中成為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圖騰的一部分,他們用文學來對抗物質的匱乏與精神的壓迫。這種內在的力量,比任何宏大的口號都來得更具穿透力。讀完閤上書本,我不僅僅學到瞭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我似乎被賦予瞭一種更堅定的信念:真正的文化和教育,永遠不會被時代洪流所湮沒,它們會像薪火一樣,在堅守者的手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年代感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當年西南聯大師生們在炮火連天中堅守學術殿堂的艱辛。內頁的紙張選用瞭那種略帶泛黃的米白色,字體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初次接觸那個時代的文獻,閱讀起來也毫不費力。裝幀上那些細微的紋理和燙金的標識,無一不透露齣一種曆經歲月洗禮後的珍貴感。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的處理,比如扉頁上印製的那幾句手寫體的引文,那些筆觸的力量感,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大師們在講颱上的風采。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保存的曆史文物,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對那段崢嶸歲月的緻敬。從實體的觸感到視覺的享受,這本書在製作工藝上展現瞭極高的水準,讓人感到物超所值。它讓我想起小時候爺爺珍藏的那幾本老綫裝書,雖然內容迥異,但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和對工藝的苛求卻是相通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