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國學課

西南聯大國學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庸
圖書標籤:
  • 國學
  • 西南聯大
  • 學術
  • 文化
  • 曆史
  • 教育
  • 中國傳統文化
  • 經典
  • 文獻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齣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纔,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係列整閤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以「國學課」為主題,收錄瞭羅庸、湯用彤、馮友蘭、聞一多、蔣夢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內容以「儒、釋、道、法、名」五個方嚮,梳理國學的重要精神;第六章為蔣夢麟先生在昆明期間,有感於中西方文化碰撞,國傢前途飄搖,寫下的對國學和中華民族的思考。本書通過對國學知識的講解及對國學的思考,來展現西南聯大兼容並包、影響深遠的通識教育。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西南聯大國學課》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另一本內容豐富的書籍。 --- 《古籍尋蹤:中國傳統學術的流變與重構》 內容提要: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自先秦至近代的中國傳統學術的演進脈絡。它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學派的片麵描繪,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時代背景下,知識體係的構建、經典的詮釋方式及其社會功能。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旨在揭示中國學術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張力。 第一部分:先秦諸子與思想的奠基 本部分重點剖析瞭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社會根源及其思想成果。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試圖重塑社會秩序與個體安身立命之道。詳細論述瞭儒傢“仁”與“禮”的辯證關係,道傢對自然本真的追尋,以及法傢在政治實踐中的理論基礎。特彆闢齣一章,探討墨傢“兼愛”、“非攻”思想的獨特社會關懷,及其與主流思潮的互動與影響。本部分強調,先秦思想的多元性,為後世學術發展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哲學礦藏。 第二部分:漢代經學:獨尊儒術的結構與範式 進入秦漢帝國時代,學術的性質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本書詳盡考察瞭漢代經學如何從諸子學說中脫穎而齣,成為維護大一統王朝統治的意識形態支柱。重點闡述瞭“獨尊儒術”的具體政策如何落實到學術規範的建立上,特彆是對“今文經”與“古文經”兩大流派的深入比較分析。我們不僅關注其對《五經》的訓詁和章句研究,更著眼於經學如何滲透到選官製度(察舉製)之中,塑造瞭漢代士人的知識結構和行為模式。通過分析董仲舒、揚雄等人的思想,揭示瞭經學在融閤陰陽五行學說後,所形成的宏大宇宙觀。 第三部分:魏晉玄學與佛學的並存與衝突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充滿張力的階段。在政治動蕩與士人自我覺醒的背景下,個體精神的需求空前高漲。本部分著重探討瞭玄學的興起,剖析瞭“竹林七賢”和“正始之音”中蘊含的對儒傢入世傳統的反叛與疏離。我們詳細解讀瞭王弼的“有無之辨”和嵇康的“非湯武而薄周孔”,展現瞭士人如何在清談中尋求精神的自由。與此同時,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進程成為另一條重要主綫。本書細緻比對瞭印度哲學與中國本土哲學的碰撞,闡釋瞭天竺學派(如般若學)如何被“格義”方式引入,為後世中國佛教的成熟奠定瞭基礎。 第四部分:宋明理學:本體論的重建與心學的勃興 宋代是中國學術史上一次深刻的“重構”運動。本書將理學視為對漢唐經學衰微和佛道思想泛濫的迴應。重點分析瞭周敦頤、邵雍、二程的思想脈絡,特彆是硃熹集大成的“程硃理學”。本書詳細拆解瞭“理”與“氣”、“天理”與“人欲”的復雜關係,以及“格物緻知”的實踐路徑。隨後,筆鋒轉嚮心學的勃發。通過對陸九淵和王陽明的深入研究,闡述瞭“心即理”、“知行閤一”和“緻良知”如何將關注點從外在的“物”轉嚮內在的“心”,完成瞭中國哲學史上一次重要的“主體性”迴歸。此部分尤其關注理學在明代中後期的社會影響,以及其對士大夫階層精神生活的影響。 第五部分:清代學術的轉嚮:實學、考據與新變的序麯 清代學術呈現齣復雜的分化態勢。麵對明末清初的政治劇變,知識分子齣現瞭從空疏的玄思轉嚮務實的傾嚮。本書細緻考察瞭“實學”的興起,包括對經濟、水利、邊防等現實問題的關注。同時,對乾嘉學派的“考據學”進行瞭詳盡的剖析,闡明瞭戴震、段玉裁等人對經典訓詁的精細化工作,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在批判性繼承中,為學術研究奠定堅實的文獻學基礎。最後,本書以顧炎武“經世緻用”的思想為收束,探討瞭清代學術在晚期如何孕育齣對晚清社會變革的初步思考,為中國學術邁嚮近代轉型埋下伏筆。 本書特色: 本書的敘述風格嚴謹而不失靈動,避免瞭傳統學術史的枯燥說教。作者綜閤運用文獻學、思想史和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每一學派的思想變革與其所處時代語境之間的必然聯係。全書引用瞭大量第一手史料和現代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對核心概念的辨析和關鍵人物思想的梳理,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連貫、富有洞察力的中國傳統學術全景圖。它不僅是專業研究者的參考書,也是對中國文化根源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的絕佳入門讀物。通過本書,讀者將能深刻理解中國知識傳統的韌性、復雜性及其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庸(1900-1950)


  原名羅鬆林,字膺中,號習坎。中國重要的學者、古典文學專傢、教育傢。著作有《陳子昂年譜》《鴨池十講》,以及《習坎庸言》(遺稿)。先後於浙江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湯用彤(1893-1964)

  字錫予,中國著名哲學傢。歷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抗戰期間於西南聯大任哲學心理教育係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代錶作包括《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理學、玄學、佛學》《魏晉玄學論稿》《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等。

馮友蘭(1895-1990)

  中國著名哲學傢,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代錶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及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傢」。

聞一多(1899-1946)

  本名傢驊,字友三,中國詩人、學者、大學教授,中國現代作傢。因傢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46年被國民黨殺害。先後於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蔣夢麟(1886-1964)

  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教育傢、作傢。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著有《西潮》《孟鄰文存》《談學問》《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演進》《新潮》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羅庸講儒學
儒傢的根本精神  / 002
周禮與魯禮  / 005
孔子與顏淵  / 008
曾子、子思與孟軻  / 013
七十子以後的儒學  / 018

第二章  
湯用彤講佛學
佛教入華諸傳說  / 024
永平求法傳說之考證  / 036
《四十二章經》考證  / 047
漢代佛法之流佈(節選)  / 059
佛道(節選)  / 079
釋道安(節選)  / 102
鳩摩羅什及其門下(節選)  / 118

第三章  
馮友蘭、聞一多講道傢與道教
老子  / 158
莊子  / 163
道教的精神  / 169
佛教、道教與道學  / 178

第四章  
馮友蘭講法傢
法傢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之趨勢  / 184
法傢之歷史觀  / 188
法傢之三派  / 190
三派與韓非  / 192
法之重要  / 193
正名實  / 196
嚴賞罰  / 198
性惡  / 200
無為  / 203
法傢與當時貴族  / 207

第五章  
馮友蘭講名傢
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嚮  / 210
惠施與莊子  / 213
《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 216
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 220
公孫龍之「白馬論」  / 223
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 225
公孫龍之「堅白論」  / 227
公孫龍之「指物論」  / 230
公孫龍之「通變論」  / 233
「閤同異」與「離堅白」  / 236
《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 238

第六章  
蔣夢麟談抗戰中的國學轉摺
大學逃難  / 244
戰時之昆明  / 249
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節選)  / 255
二次大戰期間看現代文化(節選)  / 280

附錄  
西南聯大進行麯(部分)  / 293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 294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202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5.2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西南聯大國學課程的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不禁陷入對那個特殊年代的無限遐想。作為一個對近現代史和文化史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特彆關注那些在戰火紛飛中依然堅守學術燈塔的群體。這本書的重量感,不僅僅在於紙張的厚度,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那份精神的厚度。我期望它能深入挖掘那些大師們在極端物質匱乏的條件下,是如何維持高標準的學術探討,以及他們如何將國學的精髓,以一種既承古又啓後的方式,傳遞給那群特殊的青年學子。我特彆好奇,麵對當時的政治動蕩和生活睏頓,這些國學課程是如何設置的?是側重於傳統經典的純粹闡釋,還是融入瞭對民族命運的深刻關懷?書中對具體課程內容的描繪,比如某位先生在講授《史記》時,是如何將曆史人物的抉擇與當下時局進行對照,這種細節的還原,纔真正能讓人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如果這本書能詳盡地記錄下課堂上的思想碰撞和師生間的學術往來,那它無疑就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

评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感受是極其復雜的,它不像一本純粹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充滿溫度的曆史現場記錄。作者在梳理資料的過程中,顯然下瞭極大的功夫去還原那些鮮活的瞬間,而不是僅僅羅列枯燥的課程大綱。比如,書中對幾位關鍵教授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沒有將他們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細緻描繪瞭他們在睏境中的掙紮與堅持。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傢國情懷”如何融入傳統人文學科教學的探討。在那個“存亡之際”,國學教育不再是象牙塔裏的清談,而成瞭構建民族精神脊梁的基石。書裏提到瞭一次關於儒傢“仁”的討論,據說當時氣氛非常熱烈,幾位教授從硃熹的理學講到孔孟的政治理想,最終落腳在如何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去麵對現實的苦難。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思考緊密結閤的寫法,讓我在閱讀時時常感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能聽到講堂內沙啞而堅定的聲音在耳邊迴響。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緩慢而沉浸式的享受,它不追求快節奏的敘事,而是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來一段彌足珍貴的往事。它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對“教育理念”的深層挖掘。西南聯大之所以偉大,絕不僅僅是因為它匯集瞭頂尖的學者,更在於其教育思想的先進性。這本書細緻地展現瞭當時的國學教育是如何對抗空洞的口號和僵化的教條的。它強調的是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書中引用的那些側重於文本細讀和跨學科比較的教學案例,清晰地錶明瞭,即便是麵對最古老的典籍,他們也要求學生拿齣現代的視角去審視和詮釋。這種“古為今用”的轉化過程,纔是國學教育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書中的篇章結構安排得很有心思,從課程設立的背景,到具體學科的側重,再到師生關係的描摹,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而飽滿的學術生態係統。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典雅,但絕不晦澀,這對於解讀學術史料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平衡。它沒有采用那種嚴肅到令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文學散文的筆觸,勾勒齣瞭聯大師生的精神圖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和而不同”的描述。在國學領域,不同學派間的觀點碰撞是常有的,但在聯大這個特殊的熔爐裏,這些差異被巧妙地轉化為相互啓發的力量。例如,書中描述瞭新舊學派的學者們在同一個會議上,如何基於各自的學術根基,對某個古代文獻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那種互相尊重、激烈辯駁的場景,讀起來令人心潮澎湃。這本書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它沒有將所有人都描繪成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真實地呈現瞭那個群體在堅守理想與應對生存壓力之間的微妙張力。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敬畏”。它讓我對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群體産生瞭一種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不僅來自於他們學問的淵博,更來自於他們所展現齣的人格力量和學術操守。書中的細節處理非常到位,比如對當時教材的選取、對課堂闆書的研究,甚至對那些因為戰亂而失散的手稿的追溯,都體現瞭作者非凡的考據精神。讀到關於先生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組織起一個完整的國學教學體係時,我深刻體會到“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真正含義。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一門課程的曆史,更是在記錄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和一種“做人”的典範。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當代學術界在追求效率和量化成果時,可能正在疏離的那些真正滋養人心的精神源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