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文化課

西南聯大文化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友蘭
圖書標籤:
  • 西南聯大
  • 文化
  • 教育
  • 曆史
  • 高等教育
  • 學術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史
  • 名校
  • 大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齣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纔,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係列整閤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以「文化課」為主題,收錄瞭馮友蘭、張蔭麟、湯用彤、羅庸、雷海宗、吳晗、聞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從中西文化比較、歷史、人文精神、哲學等角度探討中國文化,呈現瞭這批著名學者對於中國文化的見解,並能啟發對於未來文化齣路的思考。這些文章既展現齣西南聯大卓越的學術風采,也可見各位先生的學術特點,可謂一次難得的中國文化討論。
 
圖書簡介:風雨弦歌——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教育史 引言:時代洪流中的一座燈塔 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古都淪陷,山河破碎。然而,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一所特殊的大學——國立西南聯閤大學,在西南邊陲的昆明,以其堅韌的生命力和卓越的教育成就,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本書《風雨弦歌》並非聚焦於聯大的通識課程設置或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是深入剖析其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如何維係、發展並最終鑄就其教育精神的宏大曆史畫捲。它是一部關於“生存之學”、“精神之鑄”的史詩,詳述瞭這所臨時組閤的大學,如何應對物質的匱乏、政治的動蕩以及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創新,最終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培養齣頂尖人纔的曆程。 第一部分:孕育與遷徙——在“流亡”中構建學術共同體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西南聯大成立的艱難背景。它不是一個憑空齣現的教育機構,而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這三所中國頂尖學府,在民族危亡之際,被迫南遷,最終在昆明“閤體”的産物。 血脈的融閤與張力: 詳細描繪瞭三校師生在長途跋涉中展現齣的民族氣節與知識分子的擔當。重點闡述瞭在閤並初期,不同學府的傳統、學風乃至行政體係如何進行磨閤與兼容。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在共同的危機意識下,進行深層次的文化與學術的重塑。 昆明的環境適應: 昆明,一個氣候濕熱、物資匱乏的邊陲城市,如何成為中國學術的最後避難所。書中細緻刻畫瞭初到昆明時,師生們麵臨的簡陋校捨、物資短缺,以及當地社會文化與知識精英之間的互動與摩擦。 行政體製的彈性與智慧: 聯大在極其有限的資源下,建立起一套高效且極具彈性的行政管理體係。本書分析瞭以梅貽琦校長為代錶的領導群體,如何在“教授治校”的理念下,確保學術的獨立性不受外部環境的過多乾擾,保障瞭教授們的基本學術自由。這種“無為而治”的領導哲學,是聯大精神的重要基石。 第二部分:物質的極限與精神的超越——“剛毅堅卓”的日常實踐 聯大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食不果腹、校捨簡陋是常態。本書將重點置於描述這種物質極限如何反嚮激發瞭師生們的精神力量,而非僅僅羅列生活上的睏難。 “堅苦卓絕”的教研環境: 深入描述瞭在簡陋教室、防空洞甚至雨夜中堅持進行的學術研討與課堂教學。例如,物理學係如何剋服儀器短缺,利用有限的設備進行前沿研究;文學院的教授們如何在沒有充足紙張的情況下,堅持手寫講義和論文。 “節衣縮食”的學術堅持: 聯大薪資微薄,許多教授不得不兼職、變賣傢産以維持生計。本書通過對具體人物的側寫,展現瞭知識分子如何在極端的經濟壓力下,依然保持對學術的純粹追求,將教學和研究視為對國傢和民族的最後責任。 物質匱乏下的精神自洽: 重點分析瞭聯大師生如何通過對古典文化、科學真理的沉浸,構建起一個強大的精神堡壘,抵禦外界的混亂與誘惑。這種精神上的充實,是聯大教育成果得以實現的關鍵。 第三部分:學術的獨立與薪火的相傳——跨學科的生態係統 本書不討論聯大各學科的具體課程內容,而是著重研究聯大如何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促進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學術生態係統。 文理滲透的學術土壤: 詳述瞭不同學科的巨匠們如何在共同的校園內交流思想。例如,數學傢如何與文學傢、哲學傢具備日常的切磋,這種跨學科的思維碰撞,極大地拓寬瞭聯大學子的視野,這也是聯大培養齣大量復閤型人纔的深層原因。 大師的言傳身教與學術傳承: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在聯大任教的學術泰鬥(如馮·卡門、吳有訓、陳寅恪等),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以身作則地展現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重點不在於他們教瞭什麼課,而在於他們“如何做學問”,以及這種做學問的方式如何被學生內化。 教育的民族使命感: 聯大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在於為戰後中國的重建儲備核心人纔。本書探討瞭這種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如何滲透到日常的教學管理中,使得學術研究帶有強烈的麵嚮未來的建設性。 結語:精神的遺産與永恒的迴響 《風雨弦歌》的最後,是對西南聯大精神在當代價值的探討。聯大不是一個完美的烏托邦,它在戰火中掙紮前行,但它成功地證明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隻要知識分子堅守學術的獨立性與道德的純潔性,教育的火種就絕不會熄滅。本書旨在嚮讀者展現,聯大留給後世的,遠非一套現成的課程體係,而是一種麵對逆境、堅守信仰、超越物質限製的“教育之道”和“治學之魂”。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廢墟之上重建文明”的教科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


  字芝生,著名哲學傢,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代錶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貞元六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及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傢」。

張蔭麟(1905-1942)

  歷史學傢。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在史丹福大學學哲學。歷任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南聯閤大學教授。陳寅恪曾譽他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者中之第一人」。

湯用彤(1893-1964)

  字錫予,中國著名哲學傢。歷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抗戰期間於西南聯大任哲學心理教育係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代錶作包括《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理學、玄學、佛學》《魏晉玄學論稿》《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等。

羅庸(1900-1950)

  原名羅鬆林,字膺中,號習坎。中國重要的學者、古典文學專傢、教育傢。著作有《陳子昂年譜》《鴨池十講》,以及《習坎庸言》(遺稿)。先後於浙江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雷海宗(1902-1962)

  原名雷得義,字伯倫,歷史學傢,歷任南京中央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閤大學、南開大學教授。是「戰國策派」、「清華學派」代錶人物之一。

吳晗(1909-1969)

  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筆名語軒、酉生等,中國近代歷史學傢。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閤大學、清華大學教授。

聞一多(1899-1946)

  本名傢驊,字友三,中國詩人、學者、大學教授,中國現代作傢。因傢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46年被國民黨殺害。先後於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馮友蘭、湯用彤、張蔭麟、羅庸淺談文化
文化的類型(節選)/ 002
論中西文化的差異/ 007
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 017
應對西洋文化持甚麼態度(節選)/ 022
文化(節選)/ 029
中國今後的文化建設/ 037

第二章
雷海宗、吳、張蔭麟講歷史文化
歷史過去的釋義/ 042
中國文化的兩周/ 047
無兵的文化(節選)/ 076
中外的春鞦時代/ 087
中國的傢族/ 094
中國的元首/ 111
歷史上的君權的限製/ 129
歷史上的政治的嚮心力和離心力/ 135
論修明政治的途徑/ 141
古代中國的外交/ 145
五代時波斯人之華化/ 158
論貪汙/ 163
治人與法治/ 169
說士/ 175
論史實之選擇與綜閤/ 179

第三章
聞一多、羅庸講人文精神
甚麼是儒傢-中國士大夫研究之一/ 192
論為己之學/ 197
詩人/ 201
思無邪/ 209
詩的境界/ 213
欣遇/ 217

第四章
馮友蘭、雷海宗講哲學與人生
略談哲學的用處/ 224
論哲學方法/ 228
孔子以前之哲學/ 233
先秦儒傢哲學述評(節選)/ 257
論人生中的境界/ 263
論命運/ 275
關於真善美/ 279
 
附錄
西南聯大進行麯(部分)/ 285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286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264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2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說,我並非曆史研究的專業人士,因此我在閱讀時更側重於感受文字帶來的氛圍和情感衝擊。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個體命運與宏大敘事之間微妙平衡的把握。作者顯然下足瞭功夫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故事,那些並非頂尖大師,卻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教職員工,他們的身影被細膩地描繪齣來,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人情味。比如書中對某位教授在簡陋茅草屋中堅持完成一部重要手稿的記述,那種近乎偏執的學術熱情,讀來讓人熱血沸騰。相較於一些嚴肅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筆觸要柔軟得多,它更像是一個充滿溫情的記憶片段集閤,卻又因為主題的嚴肅性而具有極強的思想穿透力。我甚至能從字裏行間嗅到昆明的潮濕空氣和樟腦丸的味道。它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曆史側麵,拆解成瞭無數個可以被當代讀者理解和共鳴的情感節點,這需要極高的文學素養和人文關懷纔能達成。

评分

這本書,光是拿到手裏,那厚重感和油墨的香氣就讓人心頭一顫。它仿佛是一塊時光的琥珀,將那個特殊年代的知識火焰凝固其中。我最初翻開它時,帶著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聯大”這個傳奇符號的好奇。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枯燥的教育政策,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織的文化史詩。每一章的過渡都自然得像是山澗溪流的蜿蜒,引導著讀者緩緩走進那個物資匱乏卻精神異常富足的象牙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深沉的情感,它沒有過度煽情,而是用精準的細節、生動的側寫,勾勒齣那群學人如何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堅守著對真理的赤誠和對民族未來的期盼。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著在雲南的泥濘山路上,那些衣衫襤褸卻目光炯炯的師生們,他們討論的不是生計,而是哲學、是物理、是文學的本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觸摸到瞭一個時代的溫度,理解瞭“教育精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是如何超越物質的限製,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不隻是對一個機構的迴望,更是對一種理想主義的緻敬。

评分

對我來說,閱讀這類書籍,最核心的期待是能否從中汲取到一些能指導現實的力量。這本書在展現“聯大”精神時,並未將其描繪成一種遙不可及的聖人情懷,而是將其還原為一種腳踏實地的、麵對睏境時的專業精神和道德操守。它提供的並非現成的答案,而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模型:在環境急劇變化、外部壓力巨大的情況下,知識分子應該如何定位自己、堅守底綫。這種反思對於我們身處相對安逸的現代社會,同樣具有警醒意義。它提醒我們,文化與教育的價值,絕不應依附於物質條件的優渥,而應根植於對真理的敬畏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深遠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大學”的本質,以及教育者在曆史進程中無可替代的責任。讀完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份對知識的敬重感,像是被重新點燃瞭一樣,久久不散。

评分

從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行文流暢,富有節奏感,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它成功地避開瞭時下一些曆史題材作品中常見的冗長和說教腔調,語言風格沉穩而不失靈動,常常在嚴肅的論述中穿插一些恰到好處的幽默或辛酸的筆觸,讓閱讀過程張弛有度。我特彆喜歡那些描繪日常生活片段的章節,比如師生們共同參與集體勞動、在艱難中尋求精神慰藉的場景,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口號更能打動人心。它們展現的,是一種超越苦難的生命力。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品,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都體現瞭對閱讀本身的尊重。可以說,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著作,急躁地翻閱隻會錯過其中蘊含的韻味和深意。它讓人明白瞭,真正的偉大,往往是在最微小的堅持中孕育齣來的。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精妙,它沒有采取嚴格的編年體敘事,而是像一幅層層展開的工筆畫,在不同的主題之間自由切換,卻總能巧妙地迴歸到“聯大”這條主綫上。我欣賞它對學術思想流變和具體課堂場景的還原,那種對知識分子群體內部辯論、爭鳴的細緻描摹,讓人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的活躍度。你能在其中看到不同流派、不同背景的學者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激發齣無限的能量,這纔是真正的“兼容並包”。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保持瞭高度的客觀性,既沒有過度美化,也沒有刻意貶低,而是讓曆史本身來說話。這種坦蕩的態度,使得書中的論斷更具說服力。每當讀到某個關鍵轉摺點,我總會忍不住去查閱相關的補充資料,這本書無疑激發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深入探究欲,它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繼續探索知識的海洋,而不是滿足於被動接受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