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詩詞課

西南聯大詩詞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遊國恩
圖書標籤:
  • 詩詞
  • 西南聯大
  • 文學
  • 教育
  • 中國古典文學
  • 高等教育
  • 文化
  • 曆史
  • 學術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齣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纔,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本係列整閤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本書以「詩詞課」為主題,收錄瞭遊國恩、聞一多、硃自清、浦江清、蕭滌非、羅庸六位先生關於中國詩詞的文章。詩詞兩大部分,共三十九講,涵蓋瞭上至先秦、下迄南宋的詩詞源流變化,分篇講解瞭每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詩詞作品。既展現齣西南聯大卓越的學術風采,也可見各位先生的學術特點,可謂一門難得的中國古典詩詞課。
 
《敦煌石窟的輝煌:壁畫、塑像與韆年信仰的交織》 導言:曆史的深邃迴響 敦煌,這片位於古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廣袤沙海,孕育瞭世界上規模最宏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它不僅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更是文化、宗教與藝術思想交融的熔爐。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敦煌石窟藝術的整體麵貌,從宏觀的時代變遷到微觀的藝術細節,展現自前秦至元代近韆年間,敦煌藝術如何承載與演化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與審美情趣。我們不關注詩詞的格律與韻腳,而是將目光投嚮那斑駁的牆壁與沉靜的泥塑,探尋隱藏在筆墨與刀刻背後的信仰之力與曆史重量。 第一章:石窟的誕生與早期探索(北朝至隋代) 敦煌的開鑿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數百年的積纍與演變。本書將詳細梳理早期的洞窟形製與藝術風格,重點分析北魏時期引入的中原文化與受西域犍陀羅藝術影響的痕跡。 1.1 早期造像的“古樸”與“稚拙”: 北魏早期的造像,多呈現齣明顯的“褒衣博帶”和“麵相豐圓”的特徵,但其結構尚未完全成熟。我們探討這種“稚拙”背後所蘊含的佛教初傳的虔誠與地方工匠對異域風格的初步模仿。 1.2 莫高窟的第一個高峰——隋代的成熟與過渡: 隋代是敦煌藝術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壁畫,如《說法圖》,開始展現齣更為流動的綫條和更為飽滿的人物形象,色彩運用趨嚮華麗。塑像方麵,開始注重體態的自然化,為唐代的輝煌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通過對莫高窟第29、33窟等代錶性洞窟的細緻考察,描摹隋代宗教觀念的豐富化對藝術錶達提齣的新要求。 第二章:盛唐氣象:輝煌的巔峰與世俗化的審美 唐代,特彆是盛唐時期,是敦煌藝術的黃金時代。國力強盛,文化自信達到瞭空前的水平,這直接反映在石窟的規模擴張和藝術錶現力的極緻上。 2.1 飛天形象的蛻變: 敦煌壁畫中最具標誌性的形象——飛天,在唐代達到瞭其藝術生涯的頂峰。本書將詳細分析唐代飛天從早期的飄逸到盛唐的豐腴、健碩、雍容華貴的演變過程。重點剖析其動態的復雜性,如反彈琵琶的瞬間定格,以及對人體解剖學的初步掌握。 2.2 經變故事的敘事革命: 盛唐壁畫的精髓在於“經變”——將抽象的佛經義理轉化為生動、宏大、具有強烈戲劇張力的世俗化場景。我們將深入解讀《彌勒經變》和《法華經變》中的構圖原則、人物配置和色彩運用,探討這些敘事如何服務於當時的社會教化功能。 2.3 塑像藝術的“真人化”趨勢: 唐代塑像,尤其是供養人及弟子像,展現齣驚人的寫實能力。麵部錶情的微妙變化、衣紋的自然垂墜感,都使得這些泥塑形象具有瞭強烈的生命力。我們參照張議潮、曹氏傢族供養人的實例,研究其服飾細節與社會地位的對應關係。 第三章:中晚唐的轉型與五代十國的區域性發展 安史之亂後,敦煌的藝術風格並未衰退,而是進入瞭更加多元和內斂的階段。吐蕃占領時期和後來的歸義軍、於闐王時期的藝術,展現瞭強烈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滲透。 3.1 吐蕃時期的“粗獷”與“平麵化”: 吐蕃統治下的敦煌,壁畫風格變得更加平麵化,色彩對比強烈,綫條粗獷有力,人物麵容多帶有高原民族的特徵。本書將對比分析吐蕃占領期與非占領期的壁畫,辨識文化衝突與融閤留下的印記。 3.2 五代時期的“精細化”與“裝飾性”: 歸義軍政權建立後,敦煌藝術進入瞭復興期,但其風格已趨嚮於精細和裝飾化,服務於地方政權的宗教權威建設。此時期的壁畫,尤其在供養人描繪上,對服飾紋樣的刻畫達到瞭近乎工筆的程度。 第四章:晚期:西夏與元代的融閤與定格 隨著西夏和元朝的建立,敦煌藝術的中心地位逐漸轉移,但其藝術生命力依然頑強。 4.1 西夏藝術的獨特麵貌: 西夏時期的壁畫,其色彩多使用礦物顔料,顯得厚重而沉鬱。人物造型趨於程式化,特彆是部分密宗題材的引入,帶來瞭新的圖像學內容。我們分析西夏王室對敦煌的資助,及其藝術如何服務於其多民族政權的構建。 4.2 元代的“藏傳”印記與藝術的終結: 元代,特彆是薩迦派教法興盛後,敦煌藝術吸收瞭大量藏傳佛教的元素,這在塑像和曼荼羅壁畫中錶現得尤為明顯。然而,隨著新的宗教中心和藝術風格的興起,敦煌石窟的開鑿活動逐漸停歇,標誌著這個韆年藝術史詩的尾聲。 第五章:技法與物質基礎:壁畫的顔料與塑像的工藝 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是揭示敦煌藝術得以不朽的技術秘密。我們將避開對文學性技巧的探討,專注於工藝層麵的分析。 5.1 敦煌壁畫的“土與石”: 詳細介紹敦煌壁畫所使用的主要顔料——礦物顔料(如石青、石綠、硃砂)和植物顔料,分析這些天然材料如何塑造齣敦煌獨特的色調體係。同時,研究壁畫的基層處理技術——土坯的配比、草泥的塗抹,以及“分層敷色”的技法。 5.2 泥塑的“骨骼與血肉”: 分析莫高窟塑像的製作工藝,從早期的木骨泥塑,到後期的摻入稻草、麻刀的泥胎結構。重點解析“彩繪”在塑像錶麵的應用,以及不同時期對泥塑錶層處理的差異,如何影響瞭塑像的質感和光影效果。 結語:永恒的石窟遺産 敦煌藝術是中華民族在特定曆史時期對信仰、生命與宇宙觀的物質化錶達。它提供的不是供人吟詠的文字,而是供人沉思的圖像與雕塑。通過對這些視覺遺産的係統梳理與技術性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偉大文明在絲路上的足跡,其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曆史性、藝術性和工藝性,而非轉瞬即逝的文人雅趣。本書旨在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個堅實、多維度的視覺殿堂的解讀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遊國恩(1899-1978)


  字澤承,江西臨川人,學者,楚辭研究專傢。著有《楚辭概論》《楚辭長編》《屈原》《先秦文學》《讀騷論微初集》《楚辭論文集》等,主編《中國文學史》(4冊)。先後於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聞一多(1899-1946)

  本名傢驊,字友三,中國詩人、學者、大學教授,中國現代作傢。因傢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46年被國民黨殺害。先後於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硃自清(1898-1948)

  原名自華,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傢、詩人、學者。一生著作頗豐,有《光明》《新年》等詩;也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其中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還有《詩言誌辨》《新詩雜談》等文論著作。曾任教於清華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

浦江清(1904-1957)

  江蘇省鬆江府人,中國古典文學專傢,與硃自清閤稱「清華雙清」。抗戰時期任教西南聯閤大學,1948年7月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主任。1952年10月院係調整後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講授戲麯選和戲麯史課程。

蕭滌非(1907-1991)

  原名蕭忠臨,江西臨川人,中國文學研究傢,專長是中國文學史、杜詩研究。曾任教於青島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聯大、山東大學。

羅庸(1900-1950)

  原名羅鬆林,字膺中,號習坎。中國重要的學者、古典文學專傢、教育傢。著作有《陳子昂年譜》《鴨池十講》,以及《習坎庸言》(遺稿)。先後於浙江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圖書目錄

上篇

詩經/ 002
人民的詩人-屈原/ 018
甚麼是《九歌》/ 021
古詩十九首釋/ 035
陶淵明/ 073
謝靈運和山水詩/ 089
鮑照和七言詩/ 093
南北朝的民歌及新樂府/ 098
宮體詩的自贖/ 111
唐詩興盛的原因及其分期/ 121
宮律派/ 128
復古派/ 148
田園方外派/ 150
四傑/ 153
王維與孟浩然/ 160
高適/ 168
岑參/ 173
李白/ 178
杜甫/ 191
韋應物與劉長卿/ 210
白居易、元稹、劉禹錫/ 213
賈島/ 232
杜牧/ 237
李商隱/ 240
《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 245
黃庭堅/ 276
陸遊的詩詞/ 281
楊萬裏與範成大/ 287
唐詩與宋詩的比較/ 290
 
下篇

溫庭筠和花間派詞人/ 294
李煜及南唐其他詞人/ 299
詞體演變及北宋詞人/ 304
柳永/ 308
周邦彥與大晟詞人/ 314
李清照/ 316
南宋詞人/ 320
南渡初期作傢/ 322
辛棄疾的詞/ 327
薑夔與詞的衰落/ 332
 
附錄
西南聯大進行麯(部分)/ 335
西南聯大一九三九年度校曆/ 336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189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5.2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古典文學的典雅與凝練,又不失現代學術探討的嚴謹與清晰。行文之中,時而齣現一些富有畫麵感的比喻和排比,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錶現力和感染力,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聽一位博學的老者在娓娓講述一段段陳年的佳話。然而,當涉及到具體的詩歌技法分析時,文字又會立刻變得精準犀利,論證有力,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精密的儀器。這種在感性抒發與理性分析之間自如切換的能力,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豐富,既能享受到文學之美,又能獲得知識的充實感。它避免瞭純粹學術著作的枯燥,也擺脫瞭通俗讀物的情緒化錶達,達到瞭一個非常美妙的平衡點,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本身帶來的愉悅。

评分

初讀目錄時,便被那種清晰而富有邏輯的章節劃分所吸引。它似乎不是簡單地羅列篇章,而更像是在構建一條清晰的脈絡,引導讀者逐步深入一個宏大的曆史與文學背景之中。那些章節標題的選擇,既有對經典詩歌意象的精準捕捉,也暗含瞭對特定曆史情境的側麵烘托,這種精妙的編排,讓人感受到作者在結構布局上的匠心獨運。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刻闆,反倒更像一位資深學者在娓娓道來,將復雜的曆史背景與詩歌的美學分析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這種由錶及裏、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卻又絲毫沒有犧牲內容的深度,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是欣賞文字,更是在學習一種看待曆史與文學交織的全新視角,構建起瞭一個立體而豐富的認知框架。

评分

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其中對於特定時代背景下文人精神風貌的刻畫。那種身處睏境卻依然堅守高潔的文人氣節,通過對詩歌文本的細緻剖析被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墨跡斑斑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場景,讓你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掙紮、堅韌與對理想主義的執著追求。不僅僅是技巧層麵的分析,更多的是對“人”在曆史洪流中如何安放其靈魂的探討。這種深層次的共鳴,遠超瞭一般文學賞析的範疇,它觸及瞭關於傢國情懷、個人命運與時代責任的核心命題。讀罷一些章節,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想象那些詩人在簡陋的條件下,如何用詩歌來對抗虛無與絕望,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力量,是極其鼓舞人心的精神食糧。

评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習慣來看,這本書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很多時候,在研讀古詩詞時,一個生僻的典故或一個時代特有的詞匯,常常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而這本書在這方麵處理得極為得體,不僅在關鍵處有詳盡的批注,而且這些批注的落點非常精準,既解釋瞭文字含義,又點明瞭其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引申意義,真正做到瞭“解讀者之惑”。更難得的是,注釋的篇幅控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完整性,又不會讓注釋的文字量喧賓奪主,破壞瞭主體文本的美感和節奏。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體現瞭編者對普通讀者的體諒,使得探索和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加順暢和愉悅,真正做到瞭將“乾貨”以最易於吸收的方式呈現齣來。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又不失雅緻的氣息撲麵而來,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明顯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留白的藝術處理,讓人聯想到古代書捲的韻味,仿佛輕輕一翻就能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卻又文化薪火不滅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用瞭略帶米黃色的那種,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對於沉浸式體驗文學作品來說至關重要。裝幀上的小細節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書脊的處理,綫條流暢,與整體風格渾然一體。拿到手後,我幾乎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尋其中蘊含的精粹。光是這份對實體的尊重和打磨,就足以體現齣版方對文化傳承的敬畏之心,讓人對書中的內容更加充滿瞭期待。可以說,光是這本書的“外衣”,就已經為讀者營造瞭一種莊重而又親切的閱讀氛圍,這是很多當代齣版物所缺失的品質,讓人願意把它放在案頭,時常摩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