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勞動法之體係理解與實務運用(2版)

個別勞動法之體係理解與實務運用(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逢源
圖書標籤:
  • 勞動法
  • 個別勞動法
  • 勞動契約
  • 解僱
  • 工資
  • 工時
  • 體係
  • 實務
  • 颱灣勞動法
  • 勞資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初版後,2018年3月1日勞基法施行修訂24條休息日加班費、32條工時帳戶製、32-1條加班費請求權換補休、34條輪班製更換班次間的休息、36條例假日排定方式、38條特休假遞延等條文;同年11月則就54、55、59條為文字修正。再於2019年5月修訂2、9條,增訂22-1條;同年6月修訂63、78條,增訂17-1、63-1條。又自2022年5月1日,將職災保險自勞保條例抽離,並同時整閤職災勞工保護法,另施行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因此二版主要是據此而在相關處重新論述編排。而自2020年1月1日施行的勞動事件法,雖然是民事訴訟法的特別法,但對勞動訴訟與人資管理有重大影響,也予簡介。
《智慧城市的治理革新:技術賦能、法律重塑與社會契約重構》 本書聚焦於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下,智慧城市建設所引發的深刻治理挑戰與轉型路徑。 麵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傳統的城市治理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技術賦能如何重塑城市運作的底層邏輯,並探討在這一過程中,法律體係、行政管理乃至市民社會契約所麵臨的結構性變革與重構需求。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的興起與治理範式的轉換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智慧城市”的核心概念及其技術構成,區彆於早期的“數字城市”或“信息城市”,智慧城市強調的是數據驅動的實時決策、預測性管理以及係統間的深度集成。我們從宏觀層麵審視瞭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戰略規劃上的差異與共性。 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治理範式的轉換。智慧城市推崇的“敏捷治理”(Agile Governance)和“協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模式,要求政府職能從傳統的“控製者”轉變為“賦能者”和“協調者”。我們詳細考察瞭在智能交通管理、公共安全預警、環境監測等具體應用場景中,數據流如何取代瞭傳統的層級審批流程,以及這種轉變對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文化帶來的衝擊。例如,智能交通信號燈的動態調控,要求交通管理部門必須具備實時數據分析和跨部門協作的能力,這與過去基於固定時間錶的管理模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二部分:數據主權、隱私保護與法律邊界的重塑 智慧城市的運行建立在海量、高頻、多源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之上。這不可避免地觸及瞭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的紅綫。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係統梳理瞭在數據驅動的城市治理中,現行法律體係麵臨的嚴峻挑戰。 我們首先分析瞭“數據主權”的模糊地帶。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中采集到的數據,其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歸屬於誰?是數據采集的政府部門、提供技術服務的私營企業,還是數據主體——普通市民?本書詳細比較瞭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在城市數據應用中的適用性,以及美國不同州在數據安全和透明度上的立法嘗試。 其次,對“算法的黑箱”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批判性分析。當AI係統被用於刑事風險評估、信貸審批或社會福利分配時,其決策過程的不可解釋性構成瞭對“正當程序”原則的根本挑戰。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如可解釋性AI,XAI)和法律規製(如“被遺忘權”的延伸應用),確保算法決策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問責性。我們還專門開闢章節討論瞭生物識彆技術(如麵部識彆)在公共空間的部署,及其對公民匿名權和社會心理狀態的長期影響,並提齣瞭一套基於風險評估的部署倫理框架。 第三部分:技術基礎設施的法律監管與公共采購的再定義 智慧城市的實現高度依賴於高成本、長周期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使得公私夥伴關係(PPP)成為主流模式。然而,這種夥伴關係對傳統的公共采購法提齣瞭新的要求。 本書詳細分析瞭智慧城市項目中,技術標準和互操作性的法律約束。如果不同供應商提供的係統之間缺乏標準化的接口,城市將麵臨“技術鎖定”(Vendor Lock-in)的風險,這極大地削弱瞭未來政府的議價能力和政策靈活性。因此,我們需要從法律上強製推行開放標準和API,以確保公共數據的流動性和係統的可替換性。 此外,針對數據安全和網絡韌性,本書強調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CIIP)的法律框架必須延伸至城市運營的各個層麵。我們探討瞭如何構建法律問責機製,以應對因係統故障、網絡攻擊或人為失誤造成的城市服務中斷(如停電、交通癱瘓),並討論瞭保險和風險分擔機製在閤同法框架下的創新應用。 第四部分:重構市民參與和社會契約 智慧城市的技術深度介入城市生活,也要求社會契約必須隨之更新。市民不再僅僅是服務的“接收者”,而是數據的“貢獻者”和治理的“共建者”。 本書探討瞭“數字鴻溝”在智慧城市語境下的新錶現。技術普及的不均衡可能加劇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使得部分群體無法享受到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我們提齣,法律和政策製定者有責任通過強製性的普惠性措施(如公共接入點建設、數字素養培訓),確保技術治理的包容性。 最後,本書強調瞭“數據素養”在現代公民身份中的重要性。一個成熟的智慧城市公民,需要理解數據如何被收集、分析和用於決策。因此,我們主張將數據倫理和數字權利教育納入公民教育體係,並探討瞭通過公民論壇(Citizen Juries)或數字參與平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代碼治理”(Governance by Code),讓市民在關鍵技術部署前擁有知情權和否決權,從而實現技術賦能下的良性社會契約重構。 結語:邁嚮負責任的智慧治理 本書總結認為,智慧城市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技術的前沿性,更取決於治理框架的成熟度與法律的適應性。隻有在確保公民權利、維護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技術纔能真正成為提升城市福祉的工具,而非新的權力集中點。本書為政策製定者、法律專業人士、城市規劃師和技術開發者提供瞭一份全麵的、具有前瞻性的治理路綫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逢源


  現職:六閤法律事務所律師
  學歷:文化大學法學士、臺北大學法學碩士

審訂者簡介

陳建文


  現職: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學歷:政治大學法學博士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二篇 個別勞動法製
第一章 勞動關係法令
第一節 勞動契約之意義與分析實益
第二節 勞動契約之成立、生效與禁止事項等及試用期
第三節 勞動契約之特性
第四節 勞動契約中勞資雙方之權利義務
第五節 勞動契約內容變更
第六節 勞動契約之終止

第二章 工時保護法令
第一節 法定正常工作時間與休息、假日、請假
第二節 延長工時製度
第三節 法定正常工作時間之例外

第三章 工資保護法令
第一節 工資之定義
第二節 以「工資本身」為保護對象的規定
第三節 以「工資為計算基礎」的保護規定

第四章 安全衛生保護法令
第一節 概說— 安全衛生保護法令之結構
第二節 安全衛生設施、管理與檢查
第三節 職業災害之成立與損害填補

第五章 童工、女工保護法令
第一節 童工保護法令
第二節 女工保護法令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73613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