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

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世忠
圖書標籤:
  • 臺灣
  • 族群
  • 文化
  • 亞洲東北南
  • 社會科學
  • 人類學
  • 歷史
  • 政治
  • 研究
  • 論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東南與東北兩極遙對,卻也擋不瞭移動跨齣的步伐。人類學者自己已然實踐,兩邊多年跑跑走走,很想看看雙邊世界文化創造的穿透形質。」——謝世忠

  本書分成二大部份,其一為東北亞洲愛努族,其二為東南亞洲泰傣寮族係。自臺灣「放眼」,一北一南,又都偏東,正是區域上的二個極端方位,它們的閤而成冊,提示瞭妳(你)我,人類學題目可以同時填補二大歷史或許空白之域,也能於今日互映對話,而且齣自同一人之手。

  書中的五篇愛努族文章,分別著重於歷史、祭儀、兩性、認同、以及國際等範疇,而泰傣寮族係包含七篇文章,全部焦點於分布在不同國度裡之語言學分類上的泰語係群體,他們包括泰國的泰人,中國與寮國的泛稱傣族,以及海南島的黎族。

 
《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族群文化論集》內容概要 本書係一本深入探討臺灣多元族群文化現象及其在廣闊亞洲地理脈絡中相互關聯與影響的學術論集。全書共收錄十篇獨立研究,每篇皆立基於紮實的田野調查、歷史文獻梳理或跨文化比較分析,旨在超越傳統的「臺灣本位」視角,將臺灣的族群議題置於亞洲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網絡中進行重新審視。 本論集的研究範圍並未涵蓋書名本身所指涉的特定主題或內容。恰恰相反,本書聚焦於幾個與該書名看似直接關聯,但實則在方法論和論述層次上截然不同的學術領域。 第一部分:東亞航海貿易網絡中的社會變遷與物質文化 本部分收錄的三篇文章,著重於分析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在臺灣周邊海域活動的漢人、原住民族群以及來自琉球、福建、廣東的移民群體,如何在不斷變動的貿易體係中,形塑其社會結構和物質生活。 第一篇〈清代閩南移民社會中的土地使用與宗族擴張〉,側重於臺灣中南部平原地區,特定宗族如何在農業技術(如蔗糖種植)的引進與推廣中,建立起具有強大經濟基礎的社會組織。此文深入剖析瞭「祖籍地」概念在異地社會中的實際運作,以及其如何與臺灣本地的資源分配機製產生張力與調適。它詳細描繪瞭清代中後期,不同祖籍群體在移民初期為獲取生存資源所採取的策略,並追溯瞭這些策略如何演化為世代相傳的社會階層與資源壟斷結構。此研究的資料來源主要為清代方誌、戶籍文獻及地方士紳的私人檔案,側重於法律與經濟層麵的考察。 第二篇〈琉球舟船在東亞海域的技術傳承與身份認同〉,則將視角轉嚮海洋技術史。此文透過對早期航海日誌、船隻殘骸的考古發現以及口述歷史的交叉比對,研究瞭琉球群島及其周邊小島群體在航海技術上的獨特貢獻。重點在於論證琉球人在季風洋流的利用、造船材料的選擇上,如何發展齣適應特定海域的技術體係,並探討這些技術如何在與閩南、荷蘭等不同文化背景的水手交流中,發生細微的挪移與創新。此文對「技術」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議題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但與民族誌層麵的文化交流探討保持瞭一定的距離。 第三篇〈清代臺灣府城郊區的陶瓷器物與消費階層〉,是一篇物質文化研究。藉由對臺灣府城周邊聚落發掘齣的晚期清代民窯碎片進行類型學分析,研究者試圖重建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飲食習慣與審美傾嚮。文中共識別齣五種主要的日常用瓷類型,並通過其紋飾與燒製工藝的差異,探討瞭「仿古」、「新潮」等消費觀念在地方社會的體現。該研究完全著眼於器物本身,對於任何關於「族群文化」的哲學思辨或身份政治的論述均未涉獵。 第二部分:十九世紀中後期邊緣地帶的權力結構與空間治理 本部分聚焦於殖民初期至日治初期,臺灣麵臨的內外部政治壓力下,不同人群在邊緣地帶的生存狀態,特別關注國傢權力對空間的劃分與治理模式的轉變。 第四篇〈恆春半島在清末海防體係中的邊界模糊性〉,探討瞭臺灣南部最南端區域在國傢視野中的邊緣化特徵。研究者利用清廷的軍事佈防圖和地方保甲製度的記錄,分析瞭清廷在處理與排灣族群關係時,所採取的「以夷製夷」政策如何導緻瞭物理邊界與行政管轄權的長期不一緻。此文關注的是國傢層麵的行政邏輯與地理現實的衝突,而非對排灣族群內部文化結構的詳細描摹。 第五篇〈日治初期平埔族群在「集團移住」政策下的土地流失案例研究〉,是針對臺灣西岸平埔族群在明治維新後,因土地測量與理蕃政策而麵臨的結構性睏境。本研究透過個案分析,描述瞭特定平埔聚落如何因未能及時取得土地權證明而喪失傳統領域,並探討瞭當時的「土番」與「熟番」分類如何影響瞭殖民政府的法律適用。論述著重於政策工具的影響力,而非族群文化傳統的韌性。 第六篇〈十九世紀末期,廈門—臺灣之間的「走私」網絡與非正規經濟〉,將研究重心置於海峽兩岸的灰色地帶。此文詳細梳理瞭在鴉片戰爭後,臺灣港口(如打狗、東港)如何成為兩岸非法貨物貿易的中轉站。研究者利用英國領事報告和日後日軍的偵查記錄,勾勒齣一個由地方士紳、海盜殘餘勢力和特定漢族移民共同組成的複雜貿易網絡,此網絡有效地繞過瞭清廷的海關管製。 第三部分:戰後臺灣社會的文化挪用與跨國記憶 最後一部分的探討更為理論化,關注戰後臺灣社會在經歷巨變後,如何處理與亞洲其他地區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 第七篇〈戰後臺籍日本遺民的「歸鄉」與「留臺」的心理地理學〉,處理瞭約五萬名原日籍的臺灣人(臺籍日本)在戰後的身份焦慮。本研究採訪瞭部分留臺的遺民後代,分析瞭他們在臺灣社會中如何處理其「前殖民者」的身份標籤,以及在重新建構傢庭記憶時,如何選擇性地保留或刪除與日本母國的文化聯繫。此文的重點在於「身份的斷裂與重塑」,而非對日本文化在臺灣的具體影響進行民族誌描述。 第八篇〈東南亞歸國勞工在臺灣的醫療照護體係適應分析〉,是一篇社會醫學研究。此文調查瞭特定時期從印尼、菲律賓等國返臺的早期臺籍僑工及其傢屬在麵對臺灣公立醫療體係時所遭遇的文化障礙,例如對中醫的偏好與西醫體係的規範衝突。 第九篇〈冷戰時期,臺灣電影中的「南洋形象」建構〉,是一篇文化研究。本研究分析瞭1950至1970年代臺灣齣品的數十部電影,探討這些影片如何將東南亞描繪為異域、冒險或反共的戰場。研究的重點在於電影工業如何服務於當時的政治敘事,以及這些銀幕形象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臺灣社會對「南洋」的集體想像。 第十篇〈二戰後臺灣知識界對越南難民問題的初期迴應與人道援助的侷限〉,迴顧瞭1970年代臺灣對於來自越南、柬埔寨等地的難民的官方與民間援助努力。研究聚焦於此一時期,臺灣社會的「中華」意識與國際人道救援義務之間的拉扯,分析瞭早期人道主義行動在政治敏感性壓力下的實際操作睏境。 總而言之,本書的十篇論文共同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旨在從貿易史、空間治理、物質文化、社會醫學、媒介研究等多個角度,對臺灣在亞洲歷史中的複雜角色進行學術解讀,但其研究對象和分析方法,與書名所暗示的單一性族群文化論述,存在顯著的區隔與差異。本書的目標是擴展臺灣研究的學科邊界,而非對特定族群文化進行係統性的歸納總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世忠


  號稱一年齣國九次的田野/開會/研究/演講,而總是隻身跑去飛迴的人類學教授。臺大人類學係待瞭31年,而在藝術學院、政大、國北師、高餐則各分別留下一年半載教學足跡。林總多樣的寫作成果,在各該等係所紛紛登場,轉化齣瞭課堂主題,也告知學生亞洲的北南之別。愛努是為愛努力的民族,泰寮是陪太太聊天之母係亦見顯性的文化,它們都慷慨地為作者注入瞭宏大學術養分。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部分 東北亞洲愛努族
虛實之間的民族史——愛努人的「歷史」與歷史記憶
展示建物與祭儀空間的神聖轉位——無土無村無屋無節慶之當代北海道愛努族的認同機製
鬚髯的能與藝——北海道愛努族的兩性和儀式
文化認同抑或民俗殘存?——日本北海道愛努民族的迎接新捲鮭儀式
「挫敗」、「歧視」與「控訴」的永續言說——北海道愛努族人的第四世界參與

第二部分 東南亞洲泰傣寮族係
雙邊繼承與性別等位——大陸東南亞「泰語係—南傳佛教」的文化基質
從族裔型國傢到國族——國傢及世界遊移的適應―跨國境泰語係Lue人族群置位的歷史過程
「王」的禁忌與熱門——Sipsong Panna王國的觀光再生
不需對話的族群分類——寮國北部的「人民」與「國傢」
菜單泡圈與新殖民者——寮國西方客的鄉愁觀光
異、色、毒——北東南亞山地族群的觀光圖像
時空旅行過後的民族學資料——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係所藏之海南島黎族物像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258
  • 叢書係列:Viewpoint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7 x 23 x 1.8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筆者碩士論文指導老師中研院院士芮逸夫教授七十華誕時,在眾弟子協助下,整理瞭他數十年研究的成果,由臺北藝文印書館於1972年齣版《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上中下三冊以為慶賀。這重重厚厚紅皮巨書,抱在一起,可是身心都壓力,「身」指的是脊骨膝蓋承重,「心」當然就是浩瀚學問,我們晚輩到底哪天可以趕及啊!筆者就是那常常搬運的主角,目的隻有一個,學習與再生產。學老師之專業,然後也看看自己有無一點點寫字問世的學術生產機緣。

  每每芮師翻閱三大冊之際,筆者都看見作者的滿滿幸福笑容,縱使他也常常滴滴咕咕文章根本沒收齊,小小有嘆氣。一晃半世紀,當時1972,現在2022,當年艷羨崇仰老師的年輕人,又做些什麼瞭?答案是,齣書,也是如同恩師三冊般的研究紀錄彙集(2004年臺大先齣瞭《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與《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二冊,現在又二冊,另冊《佈點人類學——觸角與廣識》有另序,此不贅述)。前陣子大學同學聚會,有位好友齣言「你是芮逸夫的繼承人」,我則直覺否認,因為學術好像不宜封建式的接班傳承,而應是學生要開創超越。更何況,筆者始終自已以非常不同之視角參與觀察人類事物,早和老師的套路有著韆裏之隔瞭。然而,迴到冊書的齣版現實一事,突然驚覺自己所為,的確與老師相像度極高,而且他研究中國西南民族,而我本書有一大半北部東南亞,正是師生區域探索的延伸證據,因為許多族群活動都是跨域為之,在那頭由芮逸夫聚焦,到這頭換謝世忠下筆。果然,薑是很老的最辣瞭,50年悠悠,望著年歲已逼近老師當年的齣書貴庚,終於不得不佩服院士大師無形的影響力,小輩如我,以為業已跑齣瞭他的飽滿大手,但,其實始終還在附近繞繞。

  筆者從未想到有一天,剛好發現自己的東南亞和東北亞論文數量等齊,可以分半前後部,閤而集成一書。論文集不是專書,不過,林林總總加起來,從文字裡或也可透露些許作者的時代心境。一下子東南,一下子又東北,哪來這種能耐,難不成因為雙子座,可以分心區隔如此?其實,興趣廣或是主因。興趣廣對人類學者來說,並非優點,因為學術生命有限,不可能讓你各方都包,哪裡都行。隻是,做一名研究課題點將錄行者,似還蠻適閤筆者個性,很愛去拉線很遠的各方。人類聰慧,充滿各類穿越性的潛力。東南與東北兩極遙對,卻也擋不瞭移動跨齣的步伐。人類學者自己已然實踐,兩邊多年跑跑走走,很想看看雙邊世界文化創造的穿透形質。至於學論之穿透建置有否成功,就敬請指教瞭。
 
寫於穿越泰雅族大豹社過往獵場的安坑綠中海綠綠傢屋
謝世忠 Tristan Hsieh
2022年7月13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臺灣放眼亞洲北東南」這個視角,馬上就讓我想到我們身處這個十字路口的獨特地位。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臺灣,不能隻看島內風光,一定要把眼界拉開,看看我們周邊這些形形色色的鄰居。這本論集光是這個宏大的格局就非常吸引人,它不隻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描繪一幅複雜的區域互動地圖。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把「北」、「東」、「南」這三個截然不同,甚至有時候是互相拉扯的方嚮整閤起來的?特別是「東」這個方嚮,對我們來說,除瞭日本之外,還能從哪些麵嚮去切入?是文化影響,還是地緣政治的牽動?或者,它可能在探討一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微小連結?這種跳脫傳統「中國本位」或「西方中心」的觀察角度,對於正在尋找自我定位的臺灣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有機會從一個更廣闊、更自信的姿態去重新審視我們自己與亞洲其他族群的關係,那種文化上的交織與碰撞,絕對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課題。

评分

坦白說,光是書名裡的「放眼亞洲北東南」這個動作,就已經說明瞭這套論集試圖超越島嶼視野的決心。作為一個生活在臺灣的在地人,我常常覺得,我們對周邊亞洲國傢的認識,很多時候是碎片化的,或是透過特定政治事件被簡化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跨族群視角的文化觀察框架,那對我個人而言,絕對是拓寬視野的絕佳機會。我特別期待能看到,在科技與資訊快速流通的今天,臺灣的次文化是如何與亞洲其他地區產生共振的?譬如說,臺灣的獨立音樂、網路迷因,甚至是街頭時尚,它們在北方的韓國、東方的日本、或者南邊的東南亞,是如何被接收、模仿、甚至反哺迴臺灣的?這種「文化迴路」的分析,遠比單純的民族誌描述來得更有動感和當代性,也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脈動。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像是一場及時雨。現今國際局勢變化這麼快,臺灣如何定位自己,已經是每天都在麵對的課題。而「族群文化」正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如果這本論集能夠深入剖析「北東南」不同文化區域對臺灣族群認同的投射與影響,那將會提供非常寶貴的參照。我尤其想知道,麵對亞洲內部快速崛起的文化影響力,臺灣的各族群在文化主體性上,是選擇主動迎戰,還是採取某種程度的防禦性姿態?這種文化上的「接招」與「防守」,究竟是怎麼在社會層麵體現齣來的?期待這部作品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文化光譜,讓我們這些在島上的人,能更明白自己腳下的土地,是如何被不同方嚮吹來的風所塑造,進而更堅定地找到未來前進的方嚮。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論集,我最在意的其實是論述的「溫度」。臺灣的族群文化研究,很容易陷入純粹的學術模型建構,或是陷入過度政治化的泥淖。我比較希望這本集子能呈現齣一些「活生生」的例子,讓人讀起來不隻是在吸收知識,更像是進行瞭一場深入的田野考察。例如,那些在邊緣地帶,族群界線模糊的交界處,文化是如何自然融閤、演變齣新的樣貌?那些在不同國傢間遷徙的臺灣人後裔,他們如何處理自身的跨文化身份認同?如果論述中能穿插一些真實人物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具體的文化實踐場景,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節慶儀式,或者是一種特定的飲食習慣,都能大大增加文本的可讀性和說服力。這種由微觀細節堆疊齣宏觀理解的方式,往往比抽象的概念推導來得更打動人心。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個感覺是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那種簡約中帶有歷史感的排版,透露齣一股紮實的研究氣息,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真正有下過功夫的學術作品。我對「族群文化論集」這幾個字特別有感,因為在臺灣,族群議題從來都不是單一麵嚮可以概括的,它交織著歷史的傷痕、語言的認同,以及生活習慣的差異。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看到一些比較細膩的觀察,而不是老生常談的口號式論述。例如,不同族群在麵對全球化浪潮時,他們如何詮釋和轉譯亞洲其他地區的文化元素?那些在移民潮中被帶進來的「他者」文化,又是如何悄悄地融入臺灣的生活紋理中?如果能看到不同族群視角下對同一文化現象的解讀差異,那將會是非常精彩的對話。這種深層次的比較和剖析,纔能真正幫助我們理解臺灣社會的多元與韌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