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汙染防製理論及設計(第六版)

空氣汙染防製理論及設計(第六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宗嶽
圖書標籤:
  • 空氣汙染
  • 汙染控製
  • 環境工程
  • 空氣質量
  • 環境科學
  • 工業衛生
  • 環境監測
  • 汙染防治
  • 空氣淨化
  • 環境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匯集作者多年來在工作上之實務經驗、國內外相關期刊、設備設計文件及廠商型錄等寶貴資料,從理論原理至空氣汙染防治設備之設計及選用,均作瞭相當詳細的說明及歸納整理,引導讀者有係統地吸收空氣汙染控製技術理論及設計之精髓。自第一版齣版以來,承濛國內大專院校教授採用作為空氣汙染防製相關課程教材或參考書籍,有誌公職人士亦廣為推薦介紹,列為參加國傢考試必備用書。

  第六版配閤國際上重大環保議題之進展及國民對空氣汙染等環保意識之抬頭(尤其是PM2.5議題),依國內最新環保法規和汙染防製設備及控製技術的最新發展,對本書內容進行增補修訂,並特別針對工業通風排氣章節(9-11)進行補述。

  同時,第六版將過去30年來環境工程及環保行政類科之國傢考試歷屆試題(民國80年∼110年)及其參考解答,分別歸類納入每一章末之「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中,供讀者進一步研習,以增進對該章節主題之瞭解,亦可作為有誌公職及進修人士之參考。
現代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麵嚮未來的城市設計藍圖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現代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核心原則以及麵嚮可持續未來的設計與實踐路徑。它不僅是一本麵嚮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和從業者的教科書,更是一本為關注城市發展、緻力於構建宜居、韌性與繁榮社區的政策製定者、工程師、建築師及社會學者提供的綜閤參考手冊。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挑戰與規劃的演進 本書開篇首先剖析瞭全球城市化進程的驅動力、現狀及其帶來的復雜挑戰。從工業革命時期的快速擴張到後工業時代的結構轉型,城市發展經曆瞭多個關鍵階段。我們審視瞭早期城市規劃思想的萌芽,如田園城市運動和現代主義規劃的興衰,重點分析瞭這些曆史經驗對當前規劃實踐的深刻影響。 核心議題聚焦: 全球城市化趨勢分析: 探討特大城市群的形成、城鄉一體化以及人口遷移對城市形態與功能的影響。 20 世紀規劃的反思: 批判性地迴顧功能分區、汽車導嚮型設計等傳統模式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社會公平、社區活力和環境承載力方麵的不足。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城市規劃: 詳細闡述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彆是目標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如何成為當代規劃工作的指導性框架。 第二部分:可持續城市規劃的核心理論框架 本部分構建瞭支撐現代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強調平衡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綜閤性方法。我們深入探討瞭生態城市理論、韌性城市理論以及基於人群需求的“新城市主義”原則。 生態與韌性基礎: 生態基礎設施規劃: 介紹綠色基礎設施(如濕地、城市森林、透水鋪裝)的設計原則及其在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熱島效應緩解中的作用。探討“藍綠網絡”的構建策略。 氣候變化適應性設計: 側重於規劃層麵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熱浪)。內容涵蓋風險評估、土地利用限製以及社區層麵的減災策略。 韌性理論的應用: 解釋韌性規劃如何超越傳統的抗災能力,關注係統在遭受衝擊後恢復和適應的能力,涉及能源係統、交通網絡和供應鏈的冗餘設計。 社會公平與宜居性: 包容性規劃與社會公正: 分析規劃決策如何加劇或緩解社會不平等。重點討論可負擔住房的策略、公共空間的可達性以及邊緣化社區的參與機製。 步行友好與混閤用途開發(Mixed-Use Development): 詳細論述提升城市活力和減少齣行距離的混閤功能布局方法。涵蓋街道尺度設計、人行道質量標準以及“15分鍾城市”理念的實踐路徑。 第三部分:規劃工具、技術與實施策略 現代規劃的有效性越來越依賴於先進的技術工具和嚴謹的實施流程。本部分側重於規劃的“如何做”。 空間分析與決策支持: 地理信息係統(GIS)在規劃中的應用: 探討 GIS 如何用於土地適宜性分析、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城市增長模型的模擬。介紹遙感技術在城市建成環境監測中的前沿應用。 基於模型的規劃(Model-Based Planning): 介紹交通需求模型(TDM)與土地利用模型的耦閤分析,用以預測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城市發展結果。 大數據與城市感知: 分析移動數據、社交媒體信息如何為規劃師提供關於城市流動性、設施使用率的實時洞察。 綜閤性規劃文件與法律框架: 總體規劃(Master Plan)的編製: 詳細拆解從願景設定到戰略目標製定的全過程。強調戰略規劃必須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 分區管製(Zoning)的現代化: 討論如何從僵硬的、基於功能的傳統分區,轉嚮更靈活、激勵可持續行為的性能化分區(Performance Zoning)和錶皮分區(Form-Based Codes)。 公眾參與機製的革新: 探討如何運用數字平颱和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確保規劃過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從“告知”轉變為真正的“共同創造”。 第四部分:關鍵領域的專項規劃實踐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通過具體領域的案例研究,展示瞭理論如何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 交通係統轉型: 綜閤交通規劃(ITP): 強調以人為本的交通層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自行車網絡和步行空間。 智能交通係統(ITS)與齣行即服務(MaaS): 討論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優化現有路網效率,並整閤共享齣行服務,減少私傢車依賴。 資源循環與廢棄物管理: 城市水循環係統設計: 關注從源頭減量到再生利用的全過程,包括分散式雨水管理(LID)和中水迴用係統的整閤。 城市物質流分析(MFA): 介紹如何追蹤城市中的材料和能源消耗,為實現“零廢棄物社區”提供數據支持。 曆史保護與建成環境的再利用: 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探討如何通過創新設計保留城市曆史肌理和文化價值,同時賦予舊建築新的生命力。 遺産保護與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結閤: 研究如何在高密度開發區域中平衡遺産敏感性與增長需求。 結論:邁嚮未來城市治理 本書最後總結瞭未來城市規劃師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即跨學科整閤能力、係統思維以及對社會倫理的深刻理解。它倡導一種持續學習、動態調整的規劃文化,以應對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本書旨在培養讀者將宏大的願景轉化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體設計和政策的能力,最終目標是塑造更公平、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城市未來。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Chapter 01 空氣汙染概論
1-1 空氣汙染定義
1-2 空氣汙染物的種類及分類
1-3 空氣汙染的係統及架構
1-4 空氣品質標準及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
1-5 空氣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6 主要空氣汙染事件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2 空氣汙染氣象學
2-1 前言
2-2 風速與風嚮
2-3 大氣垂直溫度結構與安定度
2-4 混閤層高度
2-5 局部環流對汙染物之影響
2-6 總結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3 大氣擴散理論
3-1 前言
3-2 高斯煙流模式與參數
3-3 逆轉層的影響
3-4 煙囪排齣之微粒沉降
3-5 線狀汙染源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4 燃燒理論與計算
4-1 燃料之組成分析
4-2 燃料的種類及其汙染物排放特性
4-3 燃燒之基本反應式及平衡計算
4-4 燃燒熱力學(Combustion Thermodynamics)
4-5 氣體體積、流量計算常用單位說明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5 硫氧化物(SOx)的控製
5-1 前言
5-2 SO2的性質
5-3 SOx排放控製技術
5-4 白煙防止對策
5-5 乾式脫硫程序(Spray Dryer)
5-6 半乾式脫硫程序(Semi-dry Process-Sorbent Injection)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6 氮氧化物(NOx)的控製
6-1 概述
6-2 NOx成因及防製原理
6-3 NOx防製方法
6-4 燃燒後廢氣處理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7 光化學反應
7-1 前言
7-2 光氧化作用中NOx的角色
7-3 碳氫化閤物於光化學反應中NOx的角色
7-4 光化學煙霧中刺激物之形成
7-5 光化學煙霧之汙染歷程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8 溫室效應與臭氧層破壞問題
8-1 溫室效應發生原因
8-2 京都議定書
8-3 哥本哈根會議
8-4 巴黎氣候協定
8-5 因應措施
8-6 臭氧層之破壞
8-7 氟氯碳化閤物(CFC)及替代品之用途及性質
8-8 氟氯碳化閤物破壞臭氧層之機製
8-9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zation)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09 微粒物質之收集
9-1 前言
9-2 微粒動力學(Particle Dynamics)
9-3 微粒物質的特性
9-4 初級分離方法
9-5 鏇風分離器(Cyclone Separator)
9-6 微粒收集機程及微粒分離氣體動力學
9-7 濕式集塵器
9-8 袋濾室(Bag House)
9-9 靜電集塵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9-10 各種微粒物質控製設備比較
9-11 工業通風排氣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10 有機揮發性蒸氣及有害氣體之控製
10-1 前言
10-2 液體吸收
10-3 靜止型螺鏇狀多孔翼(SSPW: Static Spiral Perforated Wings)洗滌塔
10-4 有機蒸氣之低溫冷凝
10-5 固體錶麵吸附
10-6 燃燒破壞法
10-7 垃圾焚化爐排放戴奧辛之廢氣控製技術 .
10-8 臭氧氧化法
10-9 生物濾床處理(Biofiltration)
10-10 結論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11 煙囪黑煙白煙排放之控製
11-1 前言
11-2 煙柱不透光度之理論分析
11-3 不透光度管製標準
11-4 黑煙之成因
11-5 黑煙之控製
11-6 白煙之種類
11-7 白色酸煙的成因
11-8 白煙不透光度之控製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12 氣體中汙染物濃度之測定
12-1 微粒物質之測定
12-2 SO2濃度之測定
12-3 NOx濃度之測定
12-4 CO濃度之測定
12-5 碳氫化閤物之測定
12-6 PAN 之測定
12-7 糊度係數(煙霧係數,Coefficient of Haze)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13 移動汙染源的控製
13-1 引擎係統排氣點及其控製
13-2 車輛運轉條件與廢氣特性
13-3 臺灣地區機動車輛汙染特性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14 空氣汙染防製對策
14-1 前言
14-2 現況分析
14-3 空氣汙染品質管製對策大綱
14-4 基本策略
14-5 主要措施
14-6 總量管製策略
14-7 補充說明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Chapter 15 空氣汙染防製設備之選擇
15-1 前言
15-2 設計檢討流程
15-3 排放源空氣汙染控製技術選擇之參考例
15-4 空氣汙染防製設備之優缺點比較
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

附錄
附錄 A 單位換算錶
附錄 B 物性資料
B-1 水的物性
B-2 氣體及蒸氣之密度及比熱
B-3 空氣的性質
B-4 液體的黏度
B-5 氣體的黏度
附錄 C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308477
  • 規格:平裝 / 579頁 / 19 x 26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六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六版序

  《空氣汙染防製理論及設計》一書,主要匯集筆者在工作上之實務經驗、國內外相關期刊、設備設計文件及廠商型錄等相關資料,從理論原理至空氣汙染防製設備之設計及選用,均作瞭相當詳細的說明及歸納整理,以期讀者能有係統地吸收空氣汙染控製技術理論及設計之精髓。本書自齣版以來,承濛國內大專院校教授採用作為空氣汙染防製相關課程教材或參考書籍,有誌公職及業界人士亦廣為推薦介紹,更是參加國傢考試必備用書;期許本次改版,能使內容更為精進,編排方式能更適應教學及應試的需求,纔不緻辜負專傢學者先進與讀者多年來的肯定及指導。

  第六版配閤國際上重大環保議題之進展及國民對空氣汙染等環保意識之抬頭(尤其是PM2.5議題)、國內環保法規之增修訂和汙染防製設備及控製技術之日新月異,針對本書內容進行局部增修訂。同時將過去30年來環境工程及環保行政類科之國傢考試歷屆試題(民國80年∼110年)及其參考解答,分別歸類納入每一章末之「歷屆國傢考試試題精華」中,供讀者進一步研習,以增進對該章節主題之瞭解,亦可作為有誌公職及進修人士之參考。

  近年來,職業病之防製逐漸受到重視,因此對於勞工作業場所之危害物測定,和完善通風排氣係統之設計及安全衛生運作管理,亦為政府主管機關的重點工作,所以本次改版特別針對工業通風排氣章節(9-11)進行補述。

  本書部分數據圖錶摘錄自國內外諸專傢學者資料,謹緻謝忱。本次再版期間,承濛新文京開發齣版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之協助,使本書在編排上增色不少,特在此一併緻謝。本書之第六版發行雖經詳細校訂,然疏漏之處仍恐無法完全避免,尚祈學界、業界諸先進賢達不吝指正。
 
鄭宗嶽(環境工程技師、職業衛生技師)
鄭有融(職業衛生技師)
謹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這次的目標是想深入瞭解一下目前颱灣在推動「淨零排放」政策的過程中,產業端實際上麵臨的技術瓶頸與轉型陣痛。尤其是對於中小型製造業來說,要全麵升級到最新的低碳製程,那筆龐大的初期投資絕對是個大問題。我期望看到的書籍,能夠深入剖析那些已經成功轉型的企業案例,不隻是列齣他們用瞭什麼新技術,更想知道他們在「融資管道」、「政府補助申請流程」以及「員工技能培訓」上是怎麼剋服睏難的。畢竟,理論上所有人都知道要減碳,但實際動手做的時候,光是跑完一堆單位的申請錶格就能讓人焦頭爛額。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眉角」——例如哪一種補助計畫的審核速度比較快、或者哪種技術的迴收期最短——那對正在掙紮轉型的老闆們來說,絕對比看到幾十年前的經典理論更有價值。畢竟,在颱灣這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時間和現金流就是一切,冰冷的公式解不瞭眼前的財務睏境啊。

评分

這本關於空氣汙染防治的書,聽說在業界是相當有份量的一本教科書,不過說實話,我這次是想找一些更貼近生活、更實務操作麵的資料。最近我們社區因為鄰近工業區,空氣品質常常拉警報,居民間的抱怨聲浪越來越大,大傢都在討論有沒有什麼實際的、從地方政府就可以著手改進的方法。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那種可以馬上拿來跟裏長、環保局溝通的「白話文」說明,而不是那種充滿複雜化學式和嚴謹理論的內容。你知道嗎?當一般民眾在抱怨PM2.5的時候,他們想聽的不是什麼流體力學或大氣擴散模型,而是「我們今天該不該戴口罩?」「工廠的煙囪是不是又超標瞭?」這種立刻能影響生活的資訊。我這次翻閱的資料,雖然感覺上很權威,但對於如何組織一場成功的裏民說明會,或是如何利用現有的法規去監督那些偷偷排放廢氣的小工廠,這些實際操作麵的眉角,實在是著墨不多。或許是這本書定位在學術或工程設計層麵,它對於社會溝通、民眾參與這些「軟實力」的著墨就相對薄弱瞭。總之,對於想馬上捲起袖子跟汙染源頭正麵對決的社區居民來說,可能需要另一本更接地氣的工具書。

评分

最近參與瞭一個跨縣市的交通汙染改善專案,主要的著力點在於如何管理大型柴油車的排放稽查與汰換計畫。這個議題牽涉到卡車司機的生計、物流業的成本結構,以及環保單位的執法尺度之間的微妙平衡。我本來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國際上成功的「以罰代管」或「補貼換舊」的經濟誘因模型分析,特別是針對重型柴油車這種移動汙染源的有效管製策略。例如,如何設計一套既能確保執法到位,又不會讓基層物流業者感到被針對的稽查SOP。但讀起來,它更專注於管製技術本身,像是如何設計更有效的濾煙器或觸媒轉換器,這些都是車輛製造商該關心的事。對於如何有效「管理」那些已經在路上跑的、老舊、不配閤的車隊,尤其是在執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書中給的指導性建議略嫌保守,沒有太多可以馬上在跨局處協調會議上提齣的創新做法。

评分

從一個環工係學生的角度來看,我會非常看重書籍中對「新興汙染物」的探討深度,例如PFAS(全氟烷基物質)或微塑膠在空氣傳輸中的潛在影響。雖然空氣汙染的傳統範疇主要圍繞在SOx、NOx、PM這些老朋友,但隨著科學進步,我們知道環境中的風險因子越來越複雜。我希望這本著作能有專門的章節,去探討這些新型態汙染物在大氣中的「反應路徑」、「長程傳輸機製」以及「最新的偵測技術」。如果它還能結閤一些最新的研究模型,預測未來十年內哪些地區可能因為特定工業製程的演變,而麵臨某種新汙染物超標的風險,那對我們這些準備進入這個領域的研究生來說,就是無價之寶。可惜,這次的版本給我的感覺,還是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做深化,對於那些還沒有被廣泛納入現行法規的新興挑戰,著墨相對較少,讓我感覺有點像是在學一套很紮實的「過去的」空氣汙染防治準則。

评分

身為一個負責規劃地方觀光景點空氣品質監測的單位同仁,我最關心的其實是「即時監測數據的視覺化與預警係統」的開發。我們麵對的挑戰是如何在颱風天或特殊天氣下,快速準確地預測空氣汙染物可能飄嚮哪幾個觀光熱點,並即時發布給遊客和周邊業者。我會希望手上的參考書能夠詳細介紹現今最先進的物聯網(IoT)感測器佈建策略,例如如何選擇在不同地理條件下最可靠的微型感測器,以及如何建立一個能與氣象局資料庫無縫接軌的數據整閤平颱。可惜,我這次找到的這本經典著作,給我的感覺是偏嚮傳統的大型固定監測站的規範與設計原則,對於現在這種分散式、高密度的即時監測網絡的建置與維護,內容似乎比較像是「迴顧」而非「展望」。當我們的遊客期待的是手機App上跳齣清晰的「綠色/黃色/紅色」警示,而不是厚厚一本的法規彙編時,我們需要的其實是更多關於軟體介麵、資料分析演算法的實戰經驗分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