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氣象學

環境氣象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康興
圖書標籤:
  • 環境氣象學
  • 氣象學
  • 環境科學
  • 大氣科學
  • 氣候變化
  • 天氣預報
  • 空氣質量
  • 生態氣象
  • 農業氣象
  • 環境監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無雲不成雨,無風不起浪。水氣在大氣中所占的成分不多,但是露、霧、雲、雨、雪皆生之於水,又歸於水,這是如何演變及影響天氣?而大氣穩定度及大氣邊界層如何影響雲的發展及天氣?風又是因何而生?高空風和地麵風有何不同,在天氣圖中是如何呈現的?

  氣象的源頭是什麼?大氣環流如何影響全球的氣候?信風、季風和局部風有何異同?低壓氣鏇和高壓反氣鏇是如何生成的,如何影響天氣和空氣品質?
  主控全球及區域的氣團和鋒麵,如何隨季節的變化而消長並影響天氣?又與雷雨、龍捲風、中緯度氣鏇及颱風有何關聯?
  天氣和氣候有甚麼不同,如何劃分全球的氣候帶?
  本書以平易通順的文詞,科學的解說,搭配精美的插圖,闡述這些原因和機製,最後一章解說氣象因子如何影響空氣品質。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功能研究的圖書簡介。 --- 《深藍之境: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功能》 圖書簡介 引言:探索地球的藍色脈動 我們的星球,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麵積被海洋覆蓋,這片廣袤的深藍領域不僅是地球氣候係統的主要調節器,更是地球上最龐大、最復雜、物種最豐富的生態係統所在地。然而,隨著全球變化、過度捕撈和汙染的加劇,海洋的健康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從微觀的浮遊生物到龐大的鯨類——如何維持生態係統的穩定性、生産力和抵禦環境壓力的能力,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核心議題。《深藍之境: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功能》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這一復雜交織的領域,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 本書匯集瞭海洋生物學、生態學、生物地球化學以及保護生物學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個從細胞、物種到群落、再到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多尺度分析框架。我們不僅關注“有什麼”(物種組成和結構),更深入探究“做什麼”(生態係統功能),從而揭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服務之間的內在聯係。 第一部分: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與格局 本部分聚焦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基礎、驅動因素及其空間分布格局。 生命之源:海洋生物的起源與演化。 追溯海洋生命的早期曆史,探討極端環境(如深海熱液噴口、冷泉區)中特有生命形式的適應機製,解析生命在地球曆史長河中如何嚮海洋深處拓展。 尺度的交織:從基因到生態係統。 詳細闡述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包括新物種的發現與分類學挑戰)以及群落多樣性在維持生態健康中的作用。特彆討論瞭分子生物學工具(如環境DNA, eDNA)如何革新我們對隱秘多樣性的認知。 全球海洋的“熱點”與“冷點”。 剖析影響海洋生物地理分布的關鍵環境因子,如洋流、溫度梯度、鹽度變化和光照深度。重點研究瞭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等高生物多樣性生態係統(即“藍色碳匯”)的形成機製與脆弱性。 垂直分層:光照與壓力的梯度影響。 深入解析海洋垂直結構(浮遊帶、透光層、中層帶、深海帶)的生態學差異。探討深海平原、海山和海溝作為獨特生境的生物學特徵及其對全球物質循環的貢獻。 第二部分:功能至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過程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著重於闡明不同生物類群如何通過其生命活動(功能)來驅動關鍵的生態過程。 食物網的結構與能流效率。 分析從初級生産者(如浮遊植物)到頂級捕食者的能量傳遞路徑。探討生物多樣性如何通過“組閤效應”和“冗餘效應”影響食物網的穩定性和抵抗力。書中將詳細介紹穩定同位素分析等技術在解析海洋食物網結構中的應用。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 重點闡述海洋微生物(細菌、古菌、病毒)在全球碳循環、氮循環和磷循環中的核心作用。討論瞭海洋酸化和缺氧事件(Dead Zones)對這些關鍵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驅動的化學通量的負麵影響。 生態係統工程師的角色。 深入研究那些能夠顯著改變其物理環境的物種,例如造礁珊瑚、牡蠣、海帶和底棲生物。闡明這些“工程師”如何為其他物種創造棲息地,從而間接提升整體生物多樣性水平。 浮遊生物的動態控製。 專題討論浮遊植物群落的季節性更替(Blooming)及其對光閤作用效率、水體透明度和碳泵輸送的影響。同時,剖析微、中、大型動物浮遊生物在營養物質再分配和顆粒物流動中的調控作用。 第三部分:人類活動的影響與生態係統的響應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當代環境壓力,評估人類活動如何重塑海洋生態係統的功能與服務。 氣候變化下的適應與遷移。 考察海洋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對海洋生物生理、繁殖成功率和地理分布範圍的綜閤影響。分析關鍵物種(如商業魚類、鈣化生物)的適應極限及其對群落結構的影響。 過度捕撈的生態後果。 不僅分析對目標物種種群規模的影響,更深入探討“捕撈下移”(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如何改變瞭營養級結構和生態係統的整體生産力。討論瞭基於生態係統的漁業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汙染物的生物積纍與毒性。 關注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微塑料和新興汙染物(如藥物殘留)如何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海洋生物的健康和繁殖産生長期毒性效應。特彆關注瞭微塑料對底棲生物和濾食性動物的影響。 生物入侵的生態風險。 分析全球貿易和航運如何加速非本地物種的引入,並評估入侵物種在缺乏自然天敵的情況下對本土生態係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潛在顛覆性影響。 第四部分:保護、修復與可持續管理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未來,提齣瞭基於科學證據的保護與管理策略。 基於生態係統的保護方法。 詳細介紹海洋保護區(MPAs)的設計原則、網絡化管理以及其在恢復生物多樣性和保護關鍵生態係統服務方麵的潛力。討論瞭“有效管理麵積”(Effectively Managed Area)的概念。 生態係統功能恢復的挑戰。 探討珊瑚礁修復、海草床移植和紅樹林重建等生態工程的科學基礎和長期成功率。強調理解物種功能冗餘的重要性,以確保恢復工作的生態穩健性。 藍色經濟與生態責任。 探討如何將海洋生態係統的健康價值納入經濟決策模型中,促進可持續的水産養殖、負責任的旅遊業以及綠色海洋技術的發展。 前沿研究展望。 總結當前研究的知識空白,並展望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高通量測序技術在未來海洋生態係統監測和預測中的應用前景。 目標讀者 《深藍之境》是為海洋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員量身打造的權威參考書。同時,它也是政策製定者、海洋資源管理者以及所有對維護地球藍色遺産深切關注的公眾的必備讀物。本書的嚴謹性、廣度與深度,旨在激勵新一代科學傢投身於保護和理解這一至關重要的全球生態係統的工作中。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康興


  民國64年獲得臺灣大學機械工程係學士學位,72年獲得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機械工程係博士學位後,於AT&T貝爾實驗室擔任一年研究員。73年返國任教於高雄市中山大學機械係,80年擔任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及教授,直至107年退休。研究領域包括大氣運動模擬、氣狀及粒狀空氣汙染物特徵調查和來源解析、焚化技術及清潔能源等。已發錶百餘篇SCI期刊論文,曾獲6次國科會優等研究獎、9次甲等研究獎、「中山名人牆」、4次中山大學研究績優獎、3次產學績優獎、多項教學優良課程、多次環境工程學會年度論文獎,以及Marquis 「Who's Who」in the World (2016)等榮譽。現為中山大學約聘及兼任教授,並於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短期授課。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地球的大氣

1.1 大氣的成分
1.2 大氣的垂直結構
1.3 大氣的演化
1.4 天氣及氣候
1.5 氣象學簡史

第二章 溫暖地球及大氣的能量
2.1 基礎熱力學迴顧
2.2 熱傳遞機製
2.3 太陽及地球的輻射
2.4 太陽輻射的衰減
2.5 全球的能量平衡
2.6 溫室效應

第三章 季節、日照量及日常溫度
3.1 季節變化的原因
3.2 影響日照量的因素
3.3 近地麵日常溫度的變化
3.4 風寒及溼度效應

第四章 大氣水分
4.1 飽和水氣壓
4.2 溼空氣及溼度
4.3 水滴的飽和水氣壓
4.4 溫度、溼度與露點
4.5 溼度、緯度與高度
4.6 乾溼計
4.7 改變溼度的方法

第五章 凝結:露、霜、霧及雲
5.1 凝結核
5.2 露和霜
5.3 霧和霾
5.4 雲及雲的分類
5.5 雲形成原因
5.6 對流雲底高度估算
5.7 雲底高及雲量觀測
5.8 衛星觀測

第六章 大氣穩定度及雲的發展
6.1 乾絕熱及溼絕熱直減率
6.2 大氣穩定度
6.3 穩定與不穩定的空氣
6.4 熱浮力判斷大氣穩定度
6.5 動態穩定度
6.6 雲的發展
6.7 絕熱圖及高空分析

第七章 降水:雨及雪
7.1 降雨及降雪過程
7.2 人造雨
7.3 降水量測

第八章 大氣運動:氣壓、力及風
8.1 地麵及高空氣壓圖
8.2 力與運動方程式
8.3 高空風
8.4 近地麵風
8.5 熱力風
8.6 大氣運動的分類
8.7 風力及風嚮

第九章 大氣邊界層
9.1 概述
9.2 大氣邊界層的結構及演變
9.3 高氣壓及低氣壓的影響
9.4 高氣壓及低氣壓的天氣

第十章 全球大氣環流
10.1 大氣環流的形成及模式
10.2 實際氣壓場及風場
10.3 隨季節變動的氣壓帶及風帶
10.4 南北半球中緯度的高空均為西風
10.5 對流層頂噴流
10.6 大氣與海洋的交互作用

第十一章 局部及區域風場
11.1 局部風
11.2 季風
11.3 沙漠風
11.4 沙塵暴

第十二章 氣團、鋒麵及東亞沿岸概況
12.1 氣團
12.2 鋒麵
12.3 東亞沿岸的氣團及鋒麵
12.4 移動性高氣壓及週期性天氣變化
12.5 梅雨

第十三章 中緯度氣鏇
13.1 極鋒理論
13.2 壓力係統的空間結構
13.3 溫壓場配置對氣鏇與反氣鏇發展的影響
13.4 高空長波及高空氣流的角色
13.5 渦度運動學的解說
13.6 阻塞係統
13.7 極性低壓

第十四章 雷雨及龍捲風
14.1 普通雷雨
14.2 劇烈雷雨
14.3 紅色小精靈及藍色噴流
14.4 龍捲風

第十五章 颱風及颶風
15.1 概述
15.2 颱風的結構
15.3 颱風的熱力及動力特性
15.4 颱風的形成及發展
15.5 東亞地區颱風的行進路線
15.6 颱風與中緯度氣鏇的比較

第十六章 全球氣候
16.1 氣候形成因素
16.2 全球氣候帶劃分法
16.3 潤溼熱帶氣候
16.4 乾燥氣候
16.5 溫帶氣候
16.6 寒冷氣候
16.7 極地氣候
16.8 高地氣候

第十七章 空氣汙染氣象學
17-1 影響空氣品質的氣象因素
17.2 其他因素

參考資料
附錄1 標準大氣
附錄2 公製單位
附錄3 天氣符號
附錄4 索引-中文
附錄5 索引-英文縮寫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638595
  • 規格:平裝 / 308頁 / 19 x 26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近年來民眾普遍關切大氣汙染問題,大氣中的汙染物,無論是氣相或粒狀,皆與氣象條件息息相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長期監測數據顯示,空氣品質指數(AQI)呈季節性的變化,例如高雄市AQI在夏季最佳,到瞭鞦、鼕季明顯轉差,其他縣市亦雷同。甚至可以說,當地空氣品質的變動,三成與當地排放,七成與氣象因素有關,後者包括風速、風嚮、雨量、逆溫、日照量、大氣穩定度、高氣壓、低氣壓等。因此,以科學態度學習氣象,對非氣象科係特別是環境、生態、能源或其他相關領域的學生,格外具有意義。

  有鑒於此,敝人自民國八十六年即在本校環境工程研究所開設氣象學課程,迄今已二十餘年。退休後亦曾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講授,本書即是編修歷年上課講義而成。由於環工、環科、生態、公安衛的學生在大專時期鮮少修習氣象學課程,因此講義內容參酌多本美國大專院校氣象科係的教科書,擇其精要講授、編撰,另輔以相關書籍或資料。這些教科書以地球的大氣揭開序幕,繼以天氣變化的源頭「太陽輻射」闡述發生在對流層的萬端氣象,包括天氣及氣候的規律及變化,並以局部及中大尺度的風場、大氣環流、氣團、鋒麵、中緯度氣鏇、雷雨、龍捲風、颱風、全球氣候等為重點,較少涉及微尺度的氣象。

  空氣、水氣和熱量可謂是天氣的三要素。空氣水平運動生風,水受熱蒸發生成水氣,水氣上升後冷卻凝結成雲、霧,雲滴落下方有雨、雪。這些現象均彰顯,水的熱力特性和空氣的運動機製,在天氣中扮演關鍵作用。

  本書旨在有係統介紹天氣現象發生的基本機製、演變及消長過程,並闡述大氣穩定度、大氣邊界層和其他氣象因素與空氣品質的關聯,然而並未包括天氣預測及氣候變遷等議題。有些內容應用熱力學及流體力學原理作解說,以達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的目的,並可奠定進階修習的基礎。

  本書適閤一般大專院校氣象學課程的教科書或參考書籍,倉促付梓,錯誤難免,尚期各方專傢、賢達不吝指正,是為幸甚!本書的插圖皆由管琪芬助理精心製作,本人衷心感謝!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環境氣象學》的編排邏輯,坦白說,一開始讓我有種在啃教科書的感覺,畢竟它對大氣傳輸過程的描述非常詳盡,每一個章節之間的銜接都顯得非常嚴謹,缺乏一般暢銷書那種戲劇性的轉摺。然而,當你耐下心來,真正進入到關於空氣汙染傳輸與沉降的單元時,它的價值就顯現齣來瞭。書中詳細闡述瞭帕斯奎爾穩定度分級(Pasquill Stability Classes)在不同風速和日照條件下的應用,這在我們工業區周邊的環境監測中是基礎中的基礎。我特別欣賞它在討論城市空氣品質時,如何將氣象條件與排放源的時空分佈結閤起來做模擬分析。它不隻是描述現象,更提供瞭處理和預測的工具箱。不過,說真的,對於非本科齣身的讀者來說,其中一些複雜的偏微分方程推導可能需要搭配其他基礎流體力學的背景知識纔能完全消化,這點或許是它比較「硬核」的地方。但對於工程師或研究人員而言,這本著作的嚴謹性恰恰是它最大的賣點,它提供的不是簡化的答案,而是通往精確計算的穩固橋樑。

评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對「天氣」這個詞的理解徹底被重塑瞭。過去總覺得氣象就是看雲識天氣,頂多就是颱風來不來。但這本書真正讓我意識到,環境與氣象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極其動態且互相影響的係統。它在探討植被蒸散作用對局部濕度循環的貢獻時,闡述得極為細膩,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在進行水資源管理時,是否過度低估瞭生態係統在調節區域氣候中的角色。書中關於地錶能量平衡的章節,特別是處理土壤熱通量的部分,非常具有啟發性,它解釋瞭為什麼夏季的柏油路麵會比旁邊的草地熱得多,以及這種溫差如何進一步驅動瞭低空風場的變化。更令人驚喜的是,它還提及瞭氣象資訊學的發展趨勢,像是數值模式的網格尺度縮小帶來的優勢與挑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迴顧現有的知識,它更像是在引導讀者思考,在未來智慧城市和永續發展的目標下,氣象學如何能提供更精確、更及時的決策支持。這是一種超越瞭傳統氣象預報範疇的宏觀視野。

评分

這本《環境氣象學》的內容,說實在話,比我想像中的要紮實得多,尤其在探討大氣邊界層的物理過程時,作者並沒有採用那種蜻蜓點水式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湍流混閤、輻射傳輸這些核心概念。我記得書裡麵有幾張圖錶,專門繪製瞭不同地錶覆蓋下(像是城市熱島效應對流場的影響)的垂直溫度結構變化,這對於我們在規劃都市綠化或者研究空氣汙染擴散時,提供瞭非常直觀且科學的基礎。舉例來說,當討論到夜間的低空輻射冷卻現象時,書中詳細分析瞭地錶長波輻射與大氣水氣的吸收再輻射的平衡關係,這讓過去我憑感覺判斷的霧淞形成條件,一下子變得有據可循。特別是它對於微氣候學的介紹,結閤瞭實地觀測數據的處理方法,這點非常實用。我以前總覺得氣象學離生活很遠,但這本書讓我理解到,連我傢頂樓花園的植物因為日照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局部風速差異,背後都有複雜的能量交換在運作。總體來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務應用性之間找到瞭很好的平衡點,對於想在環境工程或生態學領域深耕的人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把那些抽象的物理公式,轉化成瞭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現象。

评分

這本《環境氣象學》的語氣風格,說白瞭,是非常學術且剋製的,它幾乎沒有使用任何誇飾的詞彙來描述那些驚人的自然現象。然而,正是這種冷靜的科學筆調,反而凸顯瞭環境變遷的迫切性。書中對大氣邊界層中汙染物傳輸的量化分析,讓我對臺灣幾個工業區的空氣品質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問題不僅僅在於排放量,更在於特定氣象條件下汙染物「滯留」與「纍積」的機製。作者並沒有急於下道德判斷,而是用嚴謹的數值模擬結果來說話,例如解釋在逆溫層(Inversion Layer)存在時,汙染物如何被「鎖住」在地麵附近。此外,這本書在處理極端事件的統計迴歸分析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專業度,它區分瞭氣候變率(Variability)與氣候變遷(Change)的統計意義,這對於我們在做長期規劃時,避免混淆兩者至關重要。總體來看,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無可挑剔的邏輯架構和高度的量化分析能力,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理解,但所迴饋的知識深度,絕對值得這份努力。

评分

老實講,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有點擔心它會不會太過偏嚮理論物理,畢竟「氣象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很硬核。沒想到,它在處理全球氣候變遷的章節時,展現瞭非常細膩的社會關懷視角。作者並沒有隻停留在溫室氣體濃度的數值分析上,而是花瞭很大篇幅去探討氣候變率對農業生產鏈的衝擊,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像是百年大旱或突如其來的颱風路徑異常)如何影響臺灣的基礎設施韌性。這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在地化,讀著讀著就聯想到去年夏天那幾波無預警的大停電,背後其實都跟大氣環流的異常有著韆絲萬縷的關係。尤其當它解釋到聖嬰-南方振盪(ENSO)現象如何間接影響臺灣鼕季的降雨分布時,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其他科普讀物給不瞭的。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夠把宏觀的地球係統動力學,有效地連結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麵臨的風險管理問題,它不隻是在教你怎麼看天氣預報圖,更是在教你如何提前為氣候不確定性做準備,這份實用性和前瞻性,是讓我覺得它物超所值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