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防治

海洋汙染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華健
圖書標籤:
  • 海洋汙染
  • 海洋環境保護
  • 環境科學
  • 汙染防治
  • 海洋生態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政策
  • 海洋資源
  • 生態保護
  • 水汙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從介紹海洋環境開始,廣泛討論人類如何對海洋造成各種汙染,以及這些汙染所可能對環境、經濟及社會帶來的影響。本書並嘗試對各種海洋汙染問題,提齣防止與管製之道。
 
  本書適閤用作大專相關課程的教科書,也可用來幫助想為海洋盡一份心力的愛海夥伴,建立相關知識。
《古建築的智慧:榫卯結構與營造技藝的傳承》 一部深度探索中國傳統建築精髓的百科全書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傳統古建築的核心技術——榫卯結構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精妙營造智慧。不同於側重於曆史敘事或美學鑒賞的傳統書籍,《古建築的智慧》將焦點完全集中於建築的“骨骼”與“肌理”,以一種近乎工程學的嚴謹態度,結閤大量手繪圖解與實物剖析,揭示這些曆經韆年風雨而不朽的木構體係的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榫卯的語言——結構原理的幾何學闡釋 本章從最基礎的力學原理齣發,係統地介紹瞭中國古建築中數百種主要的榫卯連接方式。我們不滿足於簡單羅列名稱,而是深入探討每種榫卯在特定結構位置(如梁柱交接、鬥栱支撐、檁條錨固等)的應用緣由。 “活接頭”的哲學: 闡述瞭榫卯作為一種“柔性連接”在應對地震和季節性木材脹縮時的巨大優勢。通過對“穿帶榫”、“燕尾榫”、“十字榫”等關鍵節點的應力分析,展示瞭古代匠人如何通過幾何咬閤而非金屬釘件實現結構的整體性和抗震性。 鬥栱的能量轉化係統: 鬥栱,常被視為裝飾,實則是古建築抗震體係中的核心樞紐。本書用三維建模的思路,詳細拆解瞭“櫨鬥”、“翹”、“昂”之間的層層遞進關係,解釋瞭它如何將屋頂的巨大荷載均勻地分散到柱子上,並有效地將水平推力轉化為竪直壓力,實現能量的巧妙耗散。 木材的定嚮與選材: 探討瞭不同地域、不同樹種(如杉木、鬆木、楠木)的含水率、紋理方嚮對榫卯壽命的影響。書中收錄瞭古代營造法式中關於“材份”的規定,以及匠師如何根據構件的功能(受壓、受拉、受剪)選擇最閤適的木材切割和加工方法,確保連接處的耐久性。 第二部分:營造的秩序——從圖紙到現場的轉化 這一部分將視角從單個構件擴展到整體的營造過程,重點剖析瞭指導古建築建造的量化體係——營造法式。 “材”與“分”的量化體係: 詳細解讀瞭宋代《營造法式》中“材”的基準設定及其在不同等級建築中的倍數運用。通過對比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材份”變化,分析瞭中國建築規範的演變軌跡和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 預製與裝配: 考察瞭“組件化生産”在古代建築中的實踐。研究錶明,許多復雜的構件在地麵製作完成後,運至工地僅需進行精確的插接和校準。本書收錄瞭大量對古建築基址和柱礎的勘測數據,佐證瞭古代工匠對水平度和垂直度的驚人控製能力。 屋頂的構造秘密: 重點分析瞭歇山頂、廡殿頂等復雜屋頂的木結構。如何通過望山、童柱、脊檁等支撐體係,構建齣輕盈而宏大的屋蓋,並保證排水的順暢。我們特彆關注瞭屋頂瓦件與下部木結構之間的過渡處理,這是水分侵蝕古建築的主要途徑之一。 第三部分:材料的生命力——木材的保護與修繕技藝 建築的持久,不僅在於設計,更在於材料的維護。本章聚焦於古代的木材保護技術和現代的科學修繕理念。 防腐與防蛀的傳統方法: 梳理瞭古代使用桐油、石灰、硃砂等天然材料對木材進行塗抹和浸泡的方法。通過對齣土構件的微觀分析,探究瞭這些傳統防腐劑的化學作用機製。 “以舊補舊”的修繕哲學: 深入討論瞭在文物保護背景下,修繕者應如何平衡“修復原貌”與“結構安全”。分析瞭現代膠閤技術在特定情況下的謹慎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嫁接同類木材來替換朽壞的榫卯接點,保持結構的連續性。 現代科技的介入: 引入瞭無損檢測技術(如超聲波探傷、紅外熱成像)在評估古建築內部木材完好程度方麵的應用案例,展示瞭現代科學如何助力我們更好地理解和保護這些曆史遺存。 結論:緻敬沉默的工程師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敬仰那些不留姓名的古代木匠和結構大師。他們沒有留下復雜的數學公式,卻用血肉之軀和代代相傳的經驗,創造瞭世界建築史上最堅韌、最優雅的木構體係。《古建築的智慧》是一部獻給結構工程師、建築係學生、文物保護工作者,以及所有對“慢工齣細活”的極緻工藝心懷敬畏之人的深度參考書。它清晰地揭示瞭中國古建築“無釘之功”背後的科學原理與藝術高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華健
 
  現職:國立海洋大學輪機係副教授
  學歷: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農業工程博士
  經歷:美國Geological Survey研究員、商船輪機員
  成立:基隆市海洋保育協會、颱灣海洋保育學會

圖書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海洋環境與海洋生態係   
1.1 海岸   
1.2 大洋   
1.3 人類在海岸地區的活動   
1.4 海洋資源   

第二章 海洋汙染簡介   
2.1 海洋環境現況摘要   
2.2 海洋汙染起源—地中海實例   
2.3 海灣汙染   
2.4 海洋生態係之破壞   
2.5 人類活動對海洋之影響   
2.6 汙染與食物鏈   
2.7 海洋汙染的來源   
2.8 海洋汙染為什麼是個問題?   

第三章 海洋汙染所造成的影響   
3.1 汙染物的命運   
3.2 促使海洋汙染物擴散的力   
3.3 海洋汙染物的影響   
3.4 汙染影響爭議   

第四章 海洋棄置   
4.1 廢棄物的特性   
4.2 海拋物的種類   
4.3 海拋影響評估   
4.4 國際間對海拋議題的共識   
4.5 海上焚化廢棄物   

第五章 垃圾對海洋造成的汙染   
5.1 塑膠垃圾對海洋構成的威脅   
5.2 海洋垃圾類型   
5.3 海洋垃圾的影響   
5.4 船舶垃圾管理   
5.5 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5.6 海洋垃圾與消費主義   

第六章 海洋油汙染   
6.1 人們關切海洋油汙染   
6.2 源自船舶的油汙染   
6.3 清除油汙   
6.4 溢油事件帶來的衝擊   
6.5 溢油後之恢復、復原及修補   
6.6 海上溢油應變體係   
6.7 船舶海洋溢油事件的賠償   

第七章 源自船舶空氣汙染   
7.1 海洋酸化   
7.2 源自海運的空氣汙染   
7.3 船舶空氣汙染防製   
7.4 以天然氣作為燃料   
7.5 海運與氣候變遷   
7.6 GHG減量政策工具   
7.7 其他潔淨能源策略   

第八章 防止船舶汙染海洋國際公約與立法   
8.1 海洋汙染問題永遠是個國際性的問題   
8.2 防止船舶防汙染國際公約沿革   
8.3 防止源自船舶的空氣汙染—附則陸(Annex VI)   
8.4 防止生物汙損船舶塗料汙染   
8.5 壓艙水管理公約   
8.6 船舶迴收   

第九章 海洋環境管理   
9.1 管理海洋環境所需麵對的問題   
9.2 再問何謂汙染與其防治之道   
9.3 汙染防治成本   
9.4 受保護區   
9.5 綜閤管理計畫   
9.6 汙染和海洋休閒活動   
9.7 與環境相容的海洋公園   
9.8 動態海洋管理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638601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3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海洋,妳會好好的嗎?
 
  在寫這書的過程中,四十年前的那一幕不時浮現。
 
  那時我在一艘運送汽車的貨輪上當輪機實習生,兼作下手(wiper),身上隨時有一團破布和棉紗,除瞭整個機艙和艙底的清潔,將機器上滲漏的油隨時擦掉和倒垃圾,也是我的日常工作。機艙產生的垃圾,大多是混著擦油布的油泥,每當引擎作完大保養之後,總會有好幾桶(20公升油漆桶)要倒。我將他們一桶桶從機艙提到後甲闆,接著連桶一道丟進海裡。
 
  第一次做時,曾猶豫瞭一會。但看著那片油汙,隨著船艉螺槳攪拌,數秒鐘內消失掉,也就釋懷瞭。接下來倒垃圾,有時風平浪靜,有時巨浪滔天、寒風刺骨,一桶接一桶的垃圾海拋,感覺再自然不過。後來在書上學到,這便是海洋的「涵容能力」。
 
  未來的海洋會好嗎?
 
  即便四十幾載過去,即便人類對海洋的瞭解增進瞭許多,即便用來保護海洋環境的法規已然完備,隻不過和四十年前的我一樣,在各種天候與海況下站在船艉,被交代做好份內工作的船員,心裡想的會是什麼?陸地上廠場,負責維持各種生產線和機器正常運轉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實際作法,又是什麼?
 
  今天我一如往常,牽著腳踏車從學校後山迴傢,一身汗、喘籲籲,同時享盡瞭初鞦山林的美。隻不過沿著昨天順便撿拾過垃圾的步道,卻仍有飲料利樂包、寶特瓶、食品包裝和提神飲空瓶齣現。
 
  這些得花很長一段時間分解的垃圾,在這沒什麼「涵容能力」的山林,接下來又要流浪到哪去呀?
 
  生物加速滅絕,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構成嚴重問題,人類的各種活動該負大部分責任。麵對環境問題,今天的社會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歸納起來大約有三種。也就是說,社會上大約有三種不同環境意識的人。
 
  有一種「革新派」的看法:整個環境倫理已然改變,我們應該放棄固有模式,不再依賴傳統的技術或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應該創新或發明一種嶄新的生活形態(比方說能源的利用方式和代步的工具),來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倫理。
 
  另一種人認為:環境的問題,應該留給專傢和環境科學傢,讓他們去煩惱、去解決,比方說設定與落實空氣汙染標準。但要知道,這些專傢學者所能提供給社會大眾的,其實隻是一個範圍相當廣的選項,頂多告訴你若採取什麼樣的汙染防製手段,可以得到什麼結果。
 
  而終究,也隻有我們的整個社會本身,可以決定能接受多低的疾病感染機會。也隻有整個社會本身纔能決定,花多少錢來達到某個限度標準,對納稅人來說算是閤理的負擔。
 
  最後還有一種堪稱「無望派」的人認為:這整個環境問題已一發不可收拾,大概沒什麼希望瞭。
 
  讀者既然會看這本書,相信大概就不屬於抱持最後一種看法的人。所以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我想與各位共同勉勵,也是要提醒各位的是,隻有這個社會本身,也就是隻有身為這社會一分子的你,纔能真的決定,要達成什麼樣的生活品質,要擔多少的風險,以及該作何選擇、花什麼樣的錢。
 
  當然,更希望你也能認清並且願意,就從自己開始,從消費源頭的小處去做,避免對海洋造成更大負擔!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它在**政策與法規**層麵的著墨可以再加深一些。畢竟,造成大規模汙染的背後,往往牽扯到複雜的經濟利益和政府監管力道。例如,對於那些持續排放廢水的工廠,目前的開罰標準是否真的足以達到嚇阻作用?或者,在國際間,颱灣在海洋汙染防治的法規製定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實際的法庭判例,分析現行法規在執行上遇到的睏難,例如,舉證責任的歸屬、或是跨境汙染的責任界定,那會非常引人入勝。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現有的管理架構,而不隻是單純地羅列法條。例如,在推動「源頭減量」的政策時,政府可以提供哪些實質的誘因給製造業者?而不是隻靠事後的懲罰。這種從製度層麵切入的探討,纔能真正推動實質的改變,讓汙染防治工作更有力量。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目錄時,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生態係統平衡**的細膩描述,畢竟,海洋生物鏈的複雜程度遠超乎我們一般人想像。例如,浮遊生物的數量變化,如何影響到食物鏈頂端的魚群,或是某種特定汙染物如何透過食物網在生物體內纍積(生物放大作用)。如果書中能多加入一些生態學專傢的訪談,或是提供一些關於珊瑚白化現象背後複雜成因的深入剖析,那就更好瞭。例如,除瞭水溫升高這個主因之外,其他像是海水酸化對鈣化生物的長期影響,或是特定化學物質如何乾擾魚類繁殖週期等細節,我覺得會讓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更上一層樓。畢竟,環境保護不隻是清理垃圾這麼簡單,更深層次的,是維持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穩定性。我個人特別好奇的是,颱灣周遭海域,是否存在一些尚未被學術界充分探討的獨特汙染類型,或是本土特有種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度研究,這會讓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更具參考價值和在地意義。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社會參與和公民科學**這塊的篇幅,我覺得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畢竟,海洋汙染的防治,絕對不是隻有政府和專傢的事,我們每一個住在海島上的人都有責任。我一直在找尋,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或社區居民能有效地投入到海洋保育行動中。書中如果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例如,某個社區如何自發性地組織淨灘活動,並且有效記錄和分析他們清理齣來的廢棄物種類,形成有用的數據迴饋給相關單位。或者,有沒有一些創新的公民科學平颱,讓一般民眾透過手機App就能迴報汙染熱點。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纔是最持久、最貼近基層的動力。我希望看到的是,書中能提供一套「可操作性高」的公民參與指南,不隻是空泛地呼籲大傢「愛海洋」,而是具體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小步驟開始,真正對海洋環境產生正嚮影響,這樣讀者在闔上書本後,會更有動力採取行動。

评分

從**科技應用**的角度來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前瞻一些。現在不是人人都還在用傳統的抽樣和實驗室分析瞭。我非常期待看到關於遙測技術(Remote Sensing)在監測大型油汙或藻類爆發上的應用實例。像是衛星圖像如何即時追蹤海麵上的異常現象?或是,無人載具(UAVs)在偏遠海岸線進行垃圾普查的效率分析。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海洋永續科技」的新興領域的介紹,例如,生物分解性材料的研發進度,或是利用AI技術來優化海洋廢棄物迴收路徑的規劃,那對我來說會是極大的加分。畢竟,要解決這麼龐大且複雜的汙染問題,光靠人力和傳統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引入更智慧、更有效率的技術工具,是未來防治工作的關鍵。這本書如果能站在科技前沿,提供一些具體的技術導入案例,會讓讀者感覺到希望,而不隻是被汙染的嚴重性壓倒。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用瞭一種深邃的藍色調,讓人一翻開就有種置身於廣闊海洋的感覺,不過,我從書裡頭感受到的是一種更加緊迫的氛圍,畢竟現在環境議題這麼重要,光是看到傢裡附近的漁港,那種塑膠垃圾和油汙的景象,就讓人心頭一緊。記得小時候去海邊玩沙戲水,那時候的海水是清澈見底的,魚蝦都很多,現在呢?很多地方都變成灰濛濛一片,光是潛水下去,就能看到不少被廢棄漁網纏住的珊瑚礁,那種畫麵真的很令人痛心。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看得見」的汙染源,像是大型船隻的漏油事件,或是沿海工廠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廢水的真實案例,那種衝擊力道會更強。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一些颱灣在地化的研究數據,例如,我們自己捕撈上來的魚體內微塑膠的含量分析,或是特定海灣在不同季節的油汙擴散模式。畢竟,生活在島嶼上,海洋資源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是隻講理論就能解決問題的,需要更多具體的、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分析,這樣纔能真正喚醒大傢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