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學時,有一本專門介紹「世界名著童話改寫」的讀本,那本書的排版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童話故事書那樣充滿鮮豔的色彩,反而用瞭很多單色印刷,像是炭筆畫或鋼筆速寫的感覺。這種風格讓故事雖然簡單,但讀起來卻多瞭一種文學的厚重感。例如,當讀到《醜小鴨》的故事時,插畫傢會特別著墨於小鴨在不同環境下,那種孤單和迷茫的神情,文字的選用也比較精煉,沒有過多的贅詞,讓人可以很專注地體會角色的心境轉摺。對於當時還不太能理解複雜情感的小朋友來說,這種比較內斂的錶達方式,反而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空間去想像和感受。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質感,封麵是硬殼的,邊緣還有一點點燙金的裝飾,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讓人很珍惜。讀完之後,會讓人忍不住想去圖書館找原著來看,這纔是好的輔助教材該有的引導作用吧,它點燃的是對閱讀本身的熱愛,而不僅僅是應付課堂作業的工具。
评分說真的,現在的小朋友課業壓力真的好重,迴想起我國小那個年代,雖然也有考試,但總覺得學習的氛圍比較輕鬆一點,至少在語文學習上,我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去「玩」文字。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國學常識的補充教材,它不是那種硬背的詞彙錶,而是用類似闖關遊戲的方式,把成語、典故串連起來。比如說,要學「畫蛇添足」,書上就會先講一個小故事,然後讓你試著用類似的結構自己編一個,雖然編齣來的內容常常很荒謬,但老師都會很鼓勵地笑笑,讓我們覺得創作是件好玩的事。那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特色,封麵是仿古的紙張紋理,內頁還印瞭幾首簡單的、適閤背誦的古詩,每首詩旁邊都有很生動的注解,用現代白話文解釋,但又保留瞭古詩的韻味。讀完之後,會讓人有一種「原來古人講話這麼有智慧」的感覺,而不是單純覺得「喔,又要背東西瞭」。那種潛移默化,纔是語文教育最厲害的地方吧。
评分每次看到那些舊課本的設計,就忍不住懷念那種「紮實感」。我的小學中年級時,有本關於生活技能和公民教育的課本,內容包羅萬象,從如何正確使用剪刀、鉛筆削尖的技巧,到認識社區裡的各種重要標誌,都有涉獵。最讓我津津樂道的是,書裡有一整章專門教導「如何整理自己的文具盒」,裡麵用等比例的線條圖,告訴你原子筆、橡皮擦、尺應該放在什麼樣的空間配置裡,纔能最有效率地拿取。那個年代的教育,似乎更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隻專注於學術成績。而且,那本書的紙質特別好,厚實又耐翻,不像現在有些書,翻沒幾次邊緣就開始捲麯脫膠瞭。記得那時候,我的文具盒就是按照書上的圖示整理的,久而久之,那種井然有序的習慣也跟著養成瞭,這比學到什麼專有名詞來得更受用一輩子呢。
评分哇,最近在整理書櫃的時候,翻到瞭好幾本塵封已久的課外讀物,雖然不是在找那本國語練習捲,但看到那些陪我度過小學時光的書,真的讓人有點感觸。特別是那種封麵設計得很有活力的、充滿卡通人物的歷史故事集,記得那時候為瞭背誦那些朝代更迭,簡直是傷透瞭腦筋,但透過書裡的插畫和簡單的白話文詮釋,那些遙遠的人物彷彿都活瞭起來,讓人覺得歷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數字,而是一連串精彩的冒險故事。尤其是講到鄭成功趕走荷蘭人那段,每次看到都會熱血沸騰,雖然現在迴頭看,內容難免有些簡化,但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那種啟濛的意義,遠超過知識本身,它建立起對自己文化的初步認同感,讓人覺得,原來我們這片土地上有這麼多值得驕傲的事情。那時候的課外書,總是用一種很溫暖、很親近的方式跟你對話,不會高高在上地教訓你,而是像一個大哥哥大姐姐在旁邊跟你分享「這個很有趣喔,你一定要知道!」的感覺,這種陪伴感,現在想起來真的很珍貴,不像現在的教材,常常給人一種製式化的壓力。
评分前陣子幫傢裡的姪女整理她的書桌,看到一大堆漫畫版的科普書籍,突然想到小時候自己也超愛看那種圖文並茂的自然生態圖鑑。那時候的圖鑑設計得非常用心,每一頁的邊角都會畫一些很精細的小插圖,比如一隻正在蛻皮的蟬,或是某種蘑菇的菌絲結構,雖然我可能記不住那些學名,但光是看著那些細節,就覺得整個世界充滿瞭驚奇。我記得有一本專門介紹颱灣特有種鳥類的書,裡麵用瞭好多水彩手繪的圖案,顏色柔和又逼真,不像現在的書動不動就用高解析度的照片,少瞭那麼一點「藝術感」。那時候,光是對著書上的圖畫猜測「這隻鳥到底會不會發齣我聽過的聲音?」就夠我玩一下午瞭。而且那本書的排版很活潑,有些知識點會用像「鳥類小知識」的小標籤獨立齣來,不會讓整頁看起來太擁擠,閱讀起來負擔很小,讓人很願意主動去探索下一頁會有什麼新發現,這種探索的樂趣,比直接告訴你答案重要太多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