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序
「鸚鵡的故事」讓我想起,當學生的時候,讀報紙論壇版,常聯想「鸚鵡學舌」的畫面。留學返國任教初期,忙於教學研究生活單調至極,台灣電視卻是五光十色。尤其,滿滿「在地」特色的談話節目,每每傳達來自「平行宇宙」的怪談奇聞;其中,政論節目愈來愈像當今文青網美創作,掉書袋的日少,博眼球的日多,不禁讓人想念讀報咀嚼舊事。
莊春發老師捉刀報紙評論多年,功力非一般投書人可比,講起一則又一則「鸚鵡的故事」,既不拾人牙慧,也不隨便掉書袋,更不訴說「平行宇宙」。談起公共經濟、貨幣銀行、企業策略、勞動經濟、傳播產業、科技能源及其他經濟議題,莊老師拿出歷來實證研究本事,直接剖析時事,對照貼近讀者的尋常經驗,相互印證,就連原本艱深繁複的經濟學理,也變得淺顯易懂。
我兩度借調通傳會,先後從改造MOD平台、推動有線電視全面數位化兩點,在政商糾葛、眾聲喧嘩中突破僵局,為數位匯流尋求出路,親身體驗「知難,行之尤難」。然而,唯其行之艱難,端賴各方協力共進;更因「早知道」千金難買,為求通觀各方行動邏輯,死抱單一專業勢必無解。從創會委員到回鍋主委,愈發感受合議機關內部固然必須集思廣益,對外更須說服溝通、凝聚大步邁進所不可或缺的共識及信心。於是,跨科際整合再怎麼艱澀繁難,為尋求廣泛共識務必讓人「知之甚易」;破舊開新局又如何山高水險,要堅定夥伴信心只能做到「行之也易」。
所幸,我在大學時修過經濟學,碩、博士論文也參考一些反托拉斯及管制經濟學文獻;幾次與莊老師合作研究計畫,又一面重做學生一面研讀Posner、Motta等以經濟解析法律問題的專書。兩度任職通傳會,委員之中也都有經濟學者。學用互參讓我深信:經濟學即使無法精準預測個別事業(及政治人物)行動,至少可以推估市場趨勢,掌握廠商誘因,遠比響亮口號實用。
尤有甚者,眾人之事不比個人私事,決策者少了「處理自己事務」時趨吉避凶的本能,更不能憑直覺取捨社會整體福祉得失,若不借用經濟學的效率觀點,施政執法都將有如盲人臨深、莽漢履薄。就像「鸚鵡的故事」裡提到,經世濟民固然要有「物吾與也」的愛心,切合眾人行動邏輯「因勢利導」,才能實現「民吾同胞」的淑世抱負。
通傳會迄今少有爭議的施政,首推普及服務。從「村村有寬頻」到「部落有寬頻」,我有幸參與擘劃推動,縱走山林時也親嘗成果,如今回想,箇中關鍵就在善用經濟學。要有效保障他人性命滋養,先從「鸚鵡的故事」裡學點真本事,也好。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石世豪
胡序
莊春發老師是我在臺大經濟研究所唸書時的學長,他是老派的經濟學家,不僅關心實際經濟情況,更願意寫文章評論。
這本書集結他歷年來的評論,雖然這些文章評論的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歷史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放在今天仍然有其意義。例如第1章公共經濟第34頁討論颱風過後的菜價上漲、第40頁討論到油價凍漲政策,不禁讓人聯想起今年過年雞蛋缺貨的情況。
本書文章短小精煉,值得慢慢閱讀,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位經濟學家如何分析實際情況。如果能搭配一些背景介紹,也很適合作為經濟學的討論個案。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胡星陽
序論
這是離開公立的中興法商學院,轉進淡江大學任教時,受工商時報的邀請,在工商時報管理專欄每個星期所寫的文章,除了外交與軍事的議題,不屬於我個人的專長之外,舉凡公共經濟、金融、企業策略、勞動經濟、傳播、科技、能源及其他,都曾提出個人的看法。
例如立法規範的「鸚鵡生態保護」的例子,如果財產權沒有界定清楚,世人制定再多的法律規定,還是解決不了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告訴世人法律的訂定並不是萬靈丹。「我家池塘的為什麼長不大」的文章,應用到相似的健保處境,如果公共財的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健保的經費永遠會不足。經由仔細計算,可以知道大學生為什麼那麼喜歡選擇小學教師的工作,不是他們都想崇高的育才理想,而是初入社會的薪水較高。市場上柳丁滯銷,雞蛋賣不出去,形成的理由是什麼?
共計在七個領域,撰寫了78篇文章,有的只提問題發生的原因,有的則同時提出解決的方法,不一而足。基本上是利用簡單的經濟學觀念,說明各種社會現象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提供給大家參考。各篇文章發表之時間不一,其論述均以發表當時為基礎,在此一併敘明。
莊春發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