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A 論文寫作手冊, 9/e (中譯本)

MLA 論文寫作手冊, 9/e (中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國現代語言學會
圖書標籤:
  • MLA寫作規範
  • 學術寫作
  • 論文寫作
  • 研究方法
  • MLA格式
  • 中文教材
  • 學術研究
  • 寫作指南
  • 論文規範
  • MLA手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指定的論文寫作手冊。MLA 格式普遍為學界採用──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學術論文。它其中一項優點是簡單明瞭,相較其他格式的論文更易於閱讀;另外,它具有可調整的彈性,可以適度取捨引用書目條目的組成項目。使用 MLA 格式,絕對能幫助你寫齣可靠、有說服力的論文和報告。
 
本書特色
  
  1. 詳述研究與寫作的基本原則:從構思、搜集資料、整理書目、擬定大綱、撰寫草稿,到修辭和避免抄襲,麵麵俱到。
 
  2. 建立註解及書目製作的格式:搜羅各種資料型態,不論是參考書籍期刊,還是引用電子郵件,都能找到適當的格式範例。
 
  3. 主要參考工具或資料庫來源:列舉各專門領域內容,協助您迅速找到研究所需資料。
 
  4. 引用數位資源的規範:提供更明確和方便網址的格式,例如: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的引用、資訊不夠明確時如何處理。
 
  5. 文中引用的規範改變:引用影片時加上時間、引用非英文作品並譯為英文時應加上 my trans.。
 
  6. 期刊名稱書名的標示引用:期刊名稱前的冠詞和定冠詞應視為名稱的一部分,不論文中引用或引用資料都要納入。非英文的書名和引用,必須全文統一使用羅馬拼音,或使用該語言書寫係統(旁邊加上英文翻譯)。
 
  7. 為順應電子齣版時代,以及資料來源的靈活多樣,第九版在內容上做瞭相對應的調整。對第一次使用MLA 手冊的人士,建議先瀏覽第4章及第5章的5.1-5.2,5.100-5.103,5.105-5.119,第6章的6.1-6.2,第7章的7.1-7.2。
 
  8. 其他規範、細節說明與舉例,請參考書中指引,可連上MLA網站style.mla.org 查詢。
學術寫作的基石:論文結構、研究方法與學術倫理的深度探討 本書籍旨在為所有學術領域的寫作者提供一套全麵、嚴謹且實用的論文寫作指導,聚焦於提升研究的深度、結構的嚴謹性,以及學術錶達的清晰度。 本書不同於專注於特定學科風格指南的參考手冊,它從學術寫作的核心原理齣發,深入剖析一篇成功學術論文所必須具備的要素,涵蓋從研究構思到最終定稿的完整流程。 第一部分:學術研究的基礎與設計 一、確立研究命題與文獻迴顧的策略 成功的學術寫作始於一個明確且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問題。本書將詳盡闡述如何識別研究空白(Research Gaps),如何將廣泛的主題收斂為一個可操作的研究命題(Thesis Statement)。我們將探討高效的文獻檢索策略,不僅限於資料的收集,更強調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的技巧——如何解構他人的論點、識別其方法論的優勢與局限,並將這些批判性見解無縫融入自己的研究定位中。重點將放在如何構建一個既能展示對既有知識的掌握,又能凸顯自身研究獨特貢獻的文獻迴顧章節。 二、研究方法學的選擇與應用 本書提供瞭一係列關於研究設計的深入討論,著重於研究方法的選擇與其對論證效力的影響。對於量化研究,我們探討瞭實驗設計的類型(如準實驗、隨機對照試驗)及其適用性;對於質性研究,則詳細闡述瞭不同範式(如現象學、紮根理論、民族誌)的哲學基礎與實際操作步驟,例如數據採集(訪談、觀察)的嚴謹性與信效度(Reliability and Validity)的維持。對於混閤方法(Mixed Methods)的研究者,我們指導如何有效地整閤不同類型的數據以形成更為豐富的論證。本部分強調方法學選擇必須緊密地服務於研究問題,而非僅是為瞭套用某種流行的技術。 第二部分:論文的結構與邏輯建構 三、論證的組織與章節的有機連接 一篇優秀的論文必須擁有清晰且不可動搖的邏輯骨架。本書花費大量篇幅解析標準學術論文的結構(如引言、文獻迴顧、方法、結果、討論、結論)中每一個部分的特定功能與寫作重點。我們將聚焦於「過渡」(Transitions)的藝術,指導讀者如何使用連貫的語言和概念橋樑,確保各章節之間能夠自然流暢地銜接,從而引導讀者沿著作者預設的思考路徑前進。引言部分將詳述如何有效地設置「懸念」與提供「路線圖」,使讀者在閱讀開始的幾段內便能掌握研究的整體方嚮和核心主張。 四、結果呈現與討論的深化 在描述研究結果時,清晰度和客觀性是關鍵。本書提供專業的指導,說明如何有效地整閤圖錶、統計數據或質性引文,使其成為支持論點的有力證據。更重要的是,我們深入探討「討論」章節的撰寫——這不僅是簡單的結果重複,而是對結果進行詮釋、對照文獻、並揭示研究貢獻的關鍵所在。讀者將學會如何區分「發現」(Findings)與「解釋」(Interpretation),並如何誠實地討論研究的限製性(Limitations)。 第三部分:學術錶達、倫理與修改 五、清晰、精確與風格化的學術寫作 學術寫作的風格要求高度的精確性與客觀性。本書細緻分析學術語言的特徵,包括如何避免模糊不清的措辭、如何恰當地運用學術術語、以及如何保持語氣的專業與權威。我們探討句子層級的結構優化,例如如何避免冗長複雜的從句,如何運用主動語態來增強論證的力量,以及如何使學術寫作擺脫枯燥感,轉而展現齣思想的穿透力。本書也提供瞭關於如何撰寫摘要(Abstract)和引言(Introduction)的實用模闆與技巧,確保這些門戶頁麵能夠準確且引人入勝地概括整篇研究。 六、研究倫理與學術誠信的堅守 學術寫作的基礎是倫理。本章節嚴格探討學術誠信的核心原則,涵蓋數據的真實性、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權(Informed Consent)、隱私保護等議題。特別地,我們將深入分析各種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如自我抄襲、數據偽造、以及不當的作者歸屬(Authorship Dispute)。本書強調在引述他人觀點和資料時,必須恪守嚴格的學術規範,不僅是為瞭避免剽竊,更是為瞭建立研究者自身的信譽。 七、從草稿到定稿的係統性修改流程 寫作的成功往往取決於修改的質量。本書提齣瞭一套分階段的修改策略,指導作者如何從宏觀結構(邏輯連貫性、論證強度)到微觀細節(語法、標點、一緻性)進行係統性的審查。我們指導作者如何有效地接受並運用導師或同行審閱者的反饋(Peer Review Feedback),將批評性意見轉化為改進的動力。最後,本書提供瞭一套自我校對的清單,幫助作者在最終提交前,確保格式、引文標註與文本內容達到專業齣版的水準。 總結: 這本專著提供的不僅是寫作的「規則」,更是學術思考的「訓練」。它旨在培養讀者將複雜的研究轉化為清晰、有說服力的學術敘事的能力,是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所有尋求提升學術寫作水平的學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美國現代語言學會
 
  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創立於1883年,是美國主要服務語言及文學學者的專業協會。該協會緻力於推動人文學科類學者的交流,每年主持年會和其他研討會、並支持人文類書籍的齣版。多數語言及文學類的學術論文採用該協會的論文格式撰寫。該協會會員超過24,000名,遍布世界100個國傢。

圖書目錄

齣版說明 iii
Preface 前言 xix
Acknowledgments 緻謝 xxi
Introduction 簡介 xxiii
1. Formatt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 研究報告的格式 1
2. Mechanics of Prose 文章規格 15
3. Principles of Inclusive Language 連續數字的標記法 89
4. Documenting Sources: An Overview 引註 95
5. The List of Works Cited 引用書目 105
6. Citing Sources in the Text 在正文中註明齣處 227
7. Notes 註釋 287
Appendix 1: Abbreviations 縮寫 293
Punctuation 標點 293
Common Academic Abbreviations 學術界常用縮寫 294
Months 月份 295
Titles of Works 作品名稱 295
Appendix 2: Works-Cited-List Entries by
Publication Format 各齣版形式的引用書目 303
Appendix Contents 附錄目錄 303
Work-Cited-List Entries 引用書目 313
Index 索引 347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4459780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5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齣版說明
 
  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於1883年在紐約市成立,由三韆多位英語和其他現代語言領域的學者和教師組成,齣版各種期刊與書籍,以加強語言及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現代語言學會在 1951 年印行瞭〈MLA寫作規範〉(“The MLA Style Sheet”),之後,現代語言學會就隨著學術環境的變化持續改良 MLA格式,以裨益於論文及研究報告的寫作。
 
  MLA 格式普遍為學界採用──特別是人文學科的學術論文。它其中一項優點是簡單明瞭,相較其他格式的論文更易於閱讀;另外,它具有可調整的彈性,可以適度取捨引用書目條目的組成項目。使用 MLA 格式,絕對能幫助你寫齣可靠、有說服力的論文和報告。
 
  本書 MLA Handbook 能協助論文寫作的每個階段:從訂定題目到如何在引用書目中使用縮寫,幾乎所有寫作論文時遇到的問題本書都有指導。撰寫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想引用但不熟悉的資料來源,或對標點符號和縮寫的用法有疑問;你可能不知道如何引用英文以外的著作、如何登錄你在網站上找到的資料,以及如何引用一封電子郵件。這些問題本書都有解答,你可以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迴查本書,相信它將成為最便利的協助工具。
 
  為順應電子齣版時代,以及資料來源的靈活多樣,第九版在內容上做瞭相對應的調整。對第一次使用MLA 手冊的人士,建議先瀏覽第4章及第5章的5.1-5.2,5.100-5.103,5.105-5.119,第6章的6.1-6.2,第7章的7.1-7.2。
 
  相信MLA Handbook 第九版與時俱進的規範,和明確的引用方法,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幫助你寫齣最嚴謹、豐富的研究論文。
 
書林編輯部 謹誌
2022年3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習慣使用 Chicago 或 APA 格式的颱灣讀者來說,從其他體係轉換到 MLA 的心態調整是個挑戰,但這本中譯本的「比較與對照」單元做得相當齣色。它並沒有直接假設你對 MLA 已經瞭若指掌。相反地,它在重要章節的開頭,會用很簡潔的方式點齣 MLA 與其他主要格式(例如,特別是颱灣學術界較常用的 APA)在核心概念上的差異點,例如對話語權的強調程度,或者對「頁碼」處理的偏好等。這種「預先排除障礙」的設計,讓你在學習新格式時,不會一直拿舊習慣來對照而產生混淆。此外,翻譯者在處理複雜的標點符號使用規則時,也特別加註瞭符閤中文書寫習慣的解釋,這點非常關鍵。畢竟中文寫作在引號、破摺號的使用上,與英文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這本手冊不僅僅是把英文規則搬過來,而是真正地將 MLA 的精神「在地化」瞭,讓颱灣的學生在撰寫國際規格的論文時,能夠既符閤標準,又不至於讓自己的母語寫作習慣受到過度扭麯。這本手冊是跨越語言與格式藩籬的最佳橋樑。

评分

說實在話,如果隻把這本當成一本「格式檢查工具書」,那就太低估它的價值瞭。對我這個中文母語的寫作者來說,這本書最內在的價值,在於它強迫你建立起一種「嚴謹的學術思維結構」。MLA 體係本身強調的是一緻性與清晰度,當你被迫去思考「我的這個論點是從哪裡來的?我該如何準確地標示齣來,纔能讓我的論證結構無懈可擊?」時,你的寫作邏輯自然而然就被訓練得更紮實瞭。它不是在教你「怎麼交差瞭事」,而是在教你「怎麼負責任地進行論述」。我特別喜歡它在解釋長篇論文(如學位論文)的整體結構時,提供的建議。它不隻講引用格式,還會談到內文標題層級的設計、圖錶放置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在摘要(Abstract)中有效呈現你的研究貢獻。這些細節,往往是指導教授在口試或審閱時最常挑剔的地方。這本手冊提供的,是一種從宏觀結構到微觀標點符號的全麵性規範,讓你在寫作過程中,從頭到尾都能保持學術上的專業姿態,減少被扣分的風險。

评分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MLA 第九版針對數位時代的研究變革,做瞭非常前瞻性的調整,這點在中譯本中也得到瞭很好的體現。你知道的,現在的資料來源早就跳脫瞭傳統的書籍和期刊,網頁、社群媒體、線上資料庫、甚至是資料集(datasets)都成瞭重要的研究素材。過去的版本在處理這些新興媒體時,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或解釋含糊不清。然而,這一次的修訂,特別加強瞭對「作者身分與齣版資訊不完整」的資料源的處理邏輯。它不再要求你一定要找到一個「完美」的引文格式,而是強調「提供足夠的資訊讓讀者能找到源頭」這個核心精神。這對於我們進行跨學科研究,或者需要引用一些不斷更新的線上資源時,簡直是解放瞭思想。我記得有次需要引用一個政府部門網站上,但作者不明確的政策白皮書,過去的版本會讓我陷入無止盡的猜測中。但在這本第九版中,它明確教你如何處理「機構作者」或「網站名稱作為作者」的情況,並在註腳和參考文獻列錶之間建立瞭更流暢的連結邏輯。這讓人在麵對數位破碎化資訊時,作業的連貫性大大提升。

评分

這本《MLA 論文寫作手冊,第九版(中譯本)》真是讓大學生跟研究生們的救星!身為一個時常要跟學術寫作奮鬥的颱灣學生,我必須說,這本手冊的編排方式,比起過去我接觸的幾本參考書,實在是貼心太多瞭。它不是那種隻會把一堆密密麻麻的規則堆在一起,讓你光看目錄就想打瞌睡的「教科書型」著作。相反地,它像是你的學術寫術導師,用一種非常實用、以「遇到問題時如何解決」為導嚮的方式來組織內容。我記得我第一次需要引用一部颱灣本土作傢的文學作品,而且格式要求極其細緻時,我簡直快要抓狂。其他參考書的索引根本找不到頭緒,但這本 MLA 手冊,它直接切入情境,教你「當你要引用特定類型的資料源,像是颱灣的影音平颱或地方文獻時,該怎麼處理邊界情況」。這種針對特定情境的應對指南,對於我們這些經常需要處理中英文夾雜、或者颱灣特有文獻類型的使用者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而且它的範例多到嚇人,幾乎涵蓋瞭你能想到的所有學術發錶場景,從文學評論到社會科學的田野調查報告,都能找到對應的格式指導。光是光碟片、網路新聞、口述歷史這些冷門的引用格式,它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感覺編者真的非常瞭解現代學術研究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评分

坦白講,第一次翻開這本第九版的颱灣中譯本時,我最大的感受是「清晰度的大幅提升」。以往讀一些引註格式的書,總覺得翻譯腔很重,很多術語直譯過來後,在颱灣的學術圈裡根本沒人這樣講,讀起來很彆扭,甚至還會誤解原意。但這本譯本在用詞上明顯下瞭苦功,它似乎是找瞭一批真正熟悉颱灣學術生態的翻譯者來操刀。例如,對於某些英文術語的對應,它選擇瞭更符閤颱灣師生習慣的講法,讓你在閱讀解釋規則的同時,腦袋不需要花額外的精力去「轉譯」這些術語。更別提排版上的進步瞭,第九版在顏色和區塊劃分上做得非常細膩。它會用不同的陰影框把「規則說明」、「範例展示」和「常見錯誤提示」分開,這樣你在快速查閱時,眼睛能立刻鎖定你需要的資訊,而不是被一大段文字淹沒。這種視覺設計上的細膩處理,對於時間緊迫的學生來說,是極度友好的。我個人尤其欣賞它在「學術誠信與抄襲」那章節的處理方式,它不僅僅是條例式的警告,而是用很多實際案例,剖析在跨文化引用中容易踩到界線的地方,這比單純背誦規則有效率得多,讓人真正理解背後的學術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