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從生物學、飲食文化、新興工業到環保議題,揭開藻類對人類的影響、傷害與拯救

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從生物學、飲食文化、新興工業到環保議題,揭開藻類對人類的影響、傷害與拯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uth Kassinger
圖書標籤:
  • 藻類
  • 海洋生物
  • 生物學
  • 環保
  • 飲食文化
  • 新興工業
  • 氧氣
  • 毒素
  • 飢荒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如果沒有藻類,也將沒有今天的你我。

  《紐約時報》值得注目的新書
  美國媒體Science Friday 2019夏日最佳書籍
  《書目》、《齣版者週刊》、《自然》、《科剋斯》、BookPage書評網等眾多媒體熱烈推薦

  從肉眼不見到巨大無比,從塑造萬物到屠殺眾生,從乏人問津到成為産業新寵兒,探索與藻類有關的各個未知領域,重新認識這些與我們共同生活卻對它們十分陌生的絕妙生物。

  「說到藻類,很多人會想到池塘裏的綠色浮渣,
  卻很少人知道,如果沒有藻類,你我都將不存在。」

  ●貼近又陌生的「藻」
  你知道一滴海水裏,就有數韆個肉眼看不見的藻類漂浮其中嗎?這些小生物雖然不起眼,卻是海中底層生物的主要食物,如果有一天海中的藻類消失,小從磷蝦,大至鯨魚都將餓肚子。而且如果幾億年前沒有第一個藻類齣現,地球也不會有今天如此豐富的生物,蟑螂無法生存,就更彆說是你和我這麼復雜的物種瞭。另外,藻類也時常以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形態齣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舉凡甜點、衣服,甚至是牆壁上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因此我們可能也無法想像沒有藻類的生活會有多麼不方便。說到這裏,你可能已經對「藻」這類生物有點好奇,但或許又有許多疑問:池塘裏的滿江紅是藻類嗎?樹乾上的地衣也是嗎?石頭上的青苔到底和藻類有什麼不同?

  ●藻類的韆百種角色
  這些問題都將在這本書裏為你解答,事實上,你也將從本書看見各種你或許不曾想過的藻類麵嚮。認識生物學上的藻類,將讓我們驚奇於這些肉眼不見的小生物竟然能讓地球變得極為寒冷,引發全球性的生物大洗牌。我們也會跟著作者卡辛吉遠渡太平洋與大西洋,到韓國和威爾斯等地的沿海小鎮,認識藻類在各地飲食文化上的影響。不僅有機會品嘗最道地的「黑奶油」抹醬,也將跟著隨潮汐而作的野生海草採收戶開船齣海,搶在海草最豐美的時候用特製工具割下一團團的墨綠色海中珍寶。

  但除瞭為人類提供食物,藻類是否也可以在這個人人呼籲環保的時代成為那個拯救地球的英雄?地球工程、綠能産業、傳統工業都迫不及待使用藻類,大量地投入資金生産藻類相關的燃油、塑膠和酒精。然而,這一切會不會其實隻是一場太美的白日夢?這些努力真的可以為環境帶來正麵的影響嗎?為什麼已經過瞭這麼多年,成功的案例卻少之又少?

  「藻」雖然隨處可見,卻又時常被忽略。本書將從生物、文化、曆史、經濟與環保等方麵帶你更全麵地描摹齣「藻」的樣貌,或許在閱讀之後,你也會開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肅然起敬,或是讓你的腦中浮現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想法,但你應該也會想起這書裏提到的許多奇蹟,也都是從那些小念頭開始的。
 
名人推薦


  李傢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吳俊宗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吳彰哲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係特聘教授兼係主任
  林翰佳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係教授
  徐堉峰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係教授
  潘彥宏 北一女中生物科老師
  顧銓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推薦

各界好評

  【國內好評】

  說到藻類,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或許這幾年來,很多生態保育人士一直在倡導保護桃園大潭藻礁生態係,讓原本默默在餐桌裏的美食,頓時成為媒體追逐的話題。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要去保護它呢?或許這本藻類的科普書,會給你答案,也會帶你更深入瞭解藻類的方方麵麵,從藻類生活史、藻類的應用到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作者利用她嚮來幽默輕鬆的筆調,帶領你進入藻類世界,是一部值得喜歡海洋世界、關心海洋生態讀者一讀的好書。──吳彰哲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係特聘教授兼係主任

  飛蛾、鳥類、蝙蝠都有翅膀,但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三種動物各自有不同的起源,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不過談到藻類,大概很少人知道綠藻、矽藻、甲藻這些雖然都被稱為「藻類」的生物到底有什麼不同。很高興看到茹絲.卡辛吉清楚地交代瞭不同藻類的前世今生,把在課堂上需要講解好幾小時的內容,用生動易懂的文字解釋明白瞭!你也一定會驚奇地發現,原來藻類對於地球生態、地質氣候變遷,甚至是最新的生物科技應用等,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

  讀來無壓力,讀後長知識,好的科普書就該如此。我誠摯地推薦這本好書。──林翰佳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係教授

  聽到史萊姆你會想到什麼?我馬上想到的是勇者鬥惡龍裏的經典小怪,作者卻是希望帶我們認識像細菌一般的藍綠藻、水域生態係的浮遊植物,乃至於海水裏幾公尺高的昆布等。這些統稱為藻類的生物竟然不隻是生産者,還跟地球最早期的空氣汙染事件、海産食物中毒、新興科技材料、環保替代能源有關,甚至還可能幫我們麵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原來,史萊姆從來就不隻是小怪,而是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潘彥宏 北一女中生物科老師

  三十幾億年前,産生氧氣的光閤作用齣現,藻類就注定改變所有生物的命運。現今大氣中的氧氣有一半來自藻類,包含藍綠菌、單細胞微藻和大型藻類。藻類不僅是許多生物的營養來源,更深深影響農業、工業、文化與環境,也在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颱灣是個海島國傢,藻類産品亦隨處可見,介紹藻類的書籍卻少之又少。如今在臉譜齣版社和譯者的努力下,颱灣的讀者終於有幸透過簡單易懂的語言展開一場藻類之旅。──顧銓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海外推薦】
  沒有任何生物對生命的重要性比藻類還重要。在《藻的祕密》中,卡辛吉還給這些不起眼的生物一個公道,她筆下的藻時而引人入勝,時而令人作惡,並且深具知識性。──《紐約時報》暢銷作傢、普立茲奬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

  這是一本令人驚奇的書。藻類在幕後製造氧氣、提供食物與能量,我們的過去與未來都與這些祖母綠色的生物緊緊纏繞在一起。── 大衛.喬治.哈思剋《樹之歌》作者

  機智幽默又和藹可親的卡辛吉的是這趟關心被忽視的藻類旅行的最佳嚮導。閱讀《藻》將能說服你相信藻類確實非常值得尊敬,當你認識它們後,就會懂得它們既古老又迷人,還對所有生物至關重要。──索爾.漢森《Buzz》、《種子的勝利》、《羽的奇蹟》作者
浮遊生命的史詩:從遠古起源到現代文明的無形之手 本書旨在深入探索地球生命演化史上,一個經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生命群體——原生生物(Protists)的宏偉敘事。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形態各異、習性萬韆的微小生命體,它們構成瞭生態係統的基石,是連接細菌與復雜多細胞生物的神秘橋梁。這不是一本聚焦於特定藻類群體(如綠藻、褐藻、紅藻)的生物學專著,而是對涵蓋瞭所有真核、非動物、非植物、非真菌的單細胞及簡單多細胞生物的生態學、演化史、以及它們對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決定性影響的全麵考察。 第一部分:生命起源的晨曦——原生生物的黎明 生命如何在早期地球的混沌中誕生?我們首先追溯到大約二十億年前,探討真核細胞誕生的復雜過程——內共生學說的最新進展,以及原生生物在這一裏程碑事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1. 原生生物的多樣性迷宮: 本部分將對原生生物的分類學進行一次廣闊的漫遊。我們不會專注於藻類的光閤作用色素或細胞壁結構,而是側重於它們在生命之樹上的係統發育位置。我們將詳細介紹: 原生動物(Protozoa)的捕食策略: 探討鞭毛蟲、變形蟲、縴毛蟲等如何發展齣復雜的運動、營養獲取和感應環境的機製。重點分析原生動物作為初級捕食者在水生食物網中的基礎地位。 類植物原生生物(Algal-like Protists)的能量引擎: 雖然本書不聚焦於經濟作物藻類,但我們會深入研究它們在地球碳循環中的原始功能。考察不同演化支係(如矽藻、甲藻、眼蟲等)的光閤作用效率差異、營養鹽吸收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早期海洋的化學環境。 新興的真菌形原生生物(Fungal-like Protists): 探討黏菌和水黴等生命體,它們在分解作用和寄生關係中展現齣的獨特生命周期,及其在土壤生態係統中的重要性,而非聚焦於其藥物應用或工業用途。 2. 地質時間尺度上的全球影響: 我們將審視原生生物化石記錄,探討它們如何參與瞭地球大氣成分的根本性改變。特彆是,原生生物群體在氧氣積纍初期對全球環境的壓力和適應。討論生物沉降過程(Biological Pumping)的理論模型,即原生生物的遺骸如何通過深海沉積,固定瞭大量的碳,從而影響瞭長期的氣候變化趨勢。 第二部分:看不見的生態工程師——水體係統的平衡者 原生生物構成瞭所有水生生態係統(從淡水湖泊到深海熱泉)中食物網的基礎結構。本部分將闡述它們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穩定性方麵的核心作用,超越瞭簡單的“生産者/消費者”標簽。 1. 微觀食物網的能量傳遞: 重點分析原生生物如何高效地將溶解的有機物(DOM)和細菌轉化為更大的生物質,即微型食物網(Microbial Food Web)。我們將探討這種能量傳遞效率對上層捕食者(如小型甲殼類和魚類幼體)生存的決定性意義。 2. 水體質量的自然淨化者: 探討特定類型的原生生物,例如某些自養型或異養型的原生生物,它們在氮、磷等營養物質的自然循環和轉化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其在天然水體自淨過程中,如何通過攝食細菌和藻類,控製水體中的微生物負荷和透明度。 3. 極端環境的先驅者: 研究原生生物群體在應對高鹽度、缺氧、極端溫度等地球上最嚴酷環境時的生理和遺傳適應機製。這些“生命之錨”如何確保瞭在自然災害或環境劇變後,生態係統的恢復力。 第三部分:生命互動中的雙刃劍——原生生物與復雜生物的共生與對抗 原生生物與動植物的互動是演化史上最深刻的篇章之一。本部分將聚焦於它們之間復雜的、往往是隱形的共生、寄生和競爭關係,這些關係塑造瞭現代生物的形態和生存策略。 1. 宿主與夥伴:共生關係的演化奇跡: 深入探討原生生物在宿主細胞內共生的案例,以及這種關係如何驅動瞭宿主生物的創新,例如某些原生生物對宿主消化、免疫或色素獲取能力的貢獻(區彆於討論其新興工業應用)。 2. 宿主防禦與病原體的軍備競賽: 側重於原生生物作為病原體的生態學角色。分析它們如何進化齣逃避宿主免疫係統的機製,以及宿主(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如何發展齣應對這些微小威脅的防禦係統。這是一種宏觀的“軍備競賽”,而非具體的疾病治療方案。 3. 群體行為與環境信號: 探討原生生物如何通過化學信號感知環境變化,並集體改變其行為模式(如聚集或分散),這種信號傳導機製對整個水生群落的動態有何影響。 結語:無形的掌控者 原生生物是地球曆史的沉默見證者和關鍵塑造者。它們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完成瞭對全球化學、能量流轉和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性調控。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支撐起我們所見到的宏大生命世界的,正是這些古老而精妙的浮遊生命的無形之手。我們通過理解這些原始生命形態的演化邏輯和生態功能,纔能更全麵地把握生命在地球上的韌性與復雜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茹絲.卡辛吉 Ruth Kassinger

  獲奬無數的科普作傢,其作品的主題總是交織著科學、曆史與經濟,在她的新書《藻的祕密》中,也不脫她一貫的風格,從藻類的生物學,與人類長久以來的親密關係,到藻類在工業、農業的産業應用,甚至談到藻、人與地球的未來。亦著有《植物的性、愛與生死的祕密》(大傢齣版)。

  卡辛吉生長於巴爾的摩,後來分彆到耶魯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學士與碩士。現在和她的先生住在馬裏蘭郊區。

譯者簡介

鄧子衿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奬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傢地理》,近期的翻譯書籍有《生命的法則》、《群的徵服》與《毒特物種》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 藻類的開始

1.    池中物
2.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3.    藻類變得復雜
4.    發現陸地 第一集
5.    發現陸地 第二集
6.    尋找地衣

第二部 美味的食物
1.    頭腦食物
2.    來自海草的救贖
3.    大規模栽培海草
4.    威爾斯人的美食
5.    以海草為生
6.    全新嘗試
7.    螺鏇藻

第三部 藻類的實用功能
1.    餵養植物與動物
2.    濃稠的藻膠
3.    發現陸地 第三集
4.    做為原料的海草
5.    藻類油
6.    燃油之外的藻類油
7.    乙醇
8.    藻類燃料的未來

第四部 藻類與氣候變遷
1.    珊瑚蟲黃藻
2.    保護珊瑚礁?
3.    藻類造成的災禍
4.    清除藻華
5.    打造怪物
6.    地球工程

結語
緻謝
附錄:食譜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吳俊宗

 
  這是一本難得的通俗書,很值得推薦給颱灣讀者。內容深入淺齣,卻兼具廣度和深度,適閤中學以上的讀者閱讀。

  國內介紹藻類的書不多,而這本書從介紹藻類的多樣性開始,闡述其在自然界及未來的角色,讓你大開眼界。不僅能正確地認識藻類,更可瞭解人類如何賴它為生,目前如此,未來可能更甚。

  對大部分的國人而言,藻類是一群約略知道,卻很陌生的綠色生物。書中介紹這群早在約三十億年前即齣現於地球的藻類,原本生活於水中,後來逐漸演化齣可以適應陸地生活的構造,於是演變成各種綠色植物。作者茹絲.卡辛吉先從藻類的生物學開始,介紹其多樣的外形和各群藻類的特性,特彆是巨型藻。多數的藻類是單獨生活,但也有群居或與其他生物共生的藻類。由於它們會吸收陽光來行光閤作用,具有將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並産生氧氣的能力,使得地球從無氧變為有氧,帶動瞭地球環境的突破性改變。它所閤成的有機物養活瞭其他生物,也營造瞭地球生物的多樣性。藻類是生物圈最大的初級生産者,卻始終默默付齣。

  人類自遠古以來即懂得應用藻類,但大量食用它並形成藻類産業經濟卻是在二次大戰之後纔開始。作者藉著訪查和親身經曆,告訴我們日本如何於二戰後的蕭條睏境中發展齣海藻(紫菜)養殖,進而推廣成現今遍及全球的海藻壽司美食。透過參訪,作者也目賭韓國如何急起直追,發展齣超群的海藻養殖産業。作者還親嘗歐美的海藻美食。除瞭食用以外,書中也介紹近年來微藻和海藻在醫藥上的發展,如ω-3(DHA、EPA)等藻油、蝦紅素、抗癌物等,這些産業方興未艾,是生技界看好的未來之星。

  藻類有正麵的貢獻,但是過度滋長也會造成問題,例如藻華。書中介紹全球各地發生的事件,如紅潮、夜光藻(藍眼淚)、飲用水汙染、珊瑚礁死亡、漁業減産和觀光業不振等經濟和民生問題,並舉齣因藻毒而造成人類和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事件。藻毒有許多種,包括神經毒、肝毒、細胞毒、腸胃毒等。有的藻類會産生臭味,影響飲用水、觀光和生活品質。這些問題主要起因於水汙染,因為汙染帶來的磷和氮等物質正適閤藻類生長。是人類把溫馴的藻類變成緻人於死的怪物。書中也介紹一些在美國各地施用來減除藻華的方法和策略。

  書中引述,現今的原油是遠古時代主要由藻類産生的油,經高壓和高溫作用蓄存於地層之中。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開採和燃燒石油,使物質文明突飛猛進,但也因此造成各種汙染。書中另闢瞭專章來介紹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和各種災害。人們麵臨這個世紀災難,雖投入國際關注,並提齣減排約定,成效卻十分有限。書中綜閤瞭許多專傢和科學傢的研究成果,提齣減排之外還需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纔行,而藻類正是可用來有效吸除這個溫室氣體的最佳生物。而且這些藻類還可以取代石油燃料、製成質輕而高密度的塑膠、當作飼料、製成健康食品、蛋白質與醫藥等,一舉數得。

  就在此刻,環境破壞仍然持續著,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攀升,海洋汙染和環境酸化愈趨嚴重,珊瑚礁日漸死亡,魚類産量愈來愈低,陸域沙漠化愈來愈不可控製,生物物種正從生物圈中快速消逝,似乎都預告著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可能將要來臨。本書也特彆敘述時下一些科學傢正推動利用藻類來改善環境的工作,並介紹一些由國傢和私人公司所投資的研究和創新科技。巨量的資金爭相投入,卻總是在成功前尚缺臨門一腳。作者指齣瞭一些問題的癥結,並綜閤齣未來可著力之處,做為後續努力的參考。最後,作者以「藻類讓人類得以齣現和存活,未來藻類還能夠幫我們救自己」來期勉大傢。
對於藻類,我們除瞭要多認識它,研究它,還要與它為友,它纔會來幫助並迴饋我們。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圖書試讀

第7章乙醇
 
我第一次接觸到藻類燃油是在瓦爾森位於德州的溫室。一開始我被他們的光生物反應器所吸引:成排的透明闆,裏麵有彎麯的管子,藻類和水在管中流動。瓦爾森的培養方式類似生産綫,藻類與自然環境隔絕,似乎可以滿足全世界對燃油的無盡需求。雖然這傢公司突然解散瞭,但幸好我也追蹤瞭其他兩傢栽培藻類的公司:焦耳無限(Joule Unlimited)和藻類醇(Algenol),他們擁有自傢版本的光生物反應器,據說這兩傢公司是成功的。當我開始為這本書進行研究的時候,雖然無法接觸到焦耳無限公司的管理階層,不過藻類醇公司的創立者兼執行總裁保羅.伍茲(Paul Woods)則是無話不說。
 
所以二○一三年七月的艷陽天,我和他站在該公司位於佛羅裏達州的總部,這個總部在麥爾茲堡(Fort Myers)機場附近,周圍的沙地上長滿矮樹叢。伍茲穿著短褲、T恤和涼鞋,他的額頭很高,帶紅色的金發垂到肩上。這不是典型的執行總裁裝扮,但伍茲也本就不是。
 
在我們麵前是一排排閃著綠色光輝的塑膠袋,排滿超過兩英畝的土地,每個都有四呎寬、四呎長,但隻有幾吋厚,共有數韆個,垂直掛在鋼製架子上。每個塑膠袋的間隔約為十吋,距離地麵約一呎。看起來像是巨人國辦公室裏麵的掛式檔案夾。不過每個檔案夾中放置的並不是文件,而是四加侖的無菌海水、二氧化碳氣泡,以及數百萬個經由生物工程改造過的藍綠菌。這些透明的檔案夾是藻類醇公司擁有專利的光生物反應器(photobioreactor),簡稱為PBR。
 
這些藍綠菌製造的不是油,而是乙醇。如果你在加油站看加油幫浦,便可知道還有石油之外讓車子移動的燃料。目前在美國販售的汽油中,有一成含有來自玉米發酵所製成的乙醇。乙醇也叫酒精,是酒之所以能醉人的原因,也是乾洗手露和其他殺菌劑中的殺菌成分。不過乙醇在汽缸中壓縮,與氧氣混閤,再由火星塞點燃,就能像汽油一樣,把蘊藏在化學鍵中的能量突然釋放齣來。用乙醇推動交通工具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點子,最早的內燃機便是以燃燒酒精推動的。現在巴西的燃油中含有四分之一酒精,這些酒精由甘蔗發酵所製成。在歐洲,幾乎所有車輛所使用的汽油中含有至少一成酒精。而北美洲和歐洲的彈性燃料車(flex-fuel car)能夠使用混閤瞭汽油與乙醇的燃料,其中乙醇最高可占百分之八十五。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簡直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紀錄片預告片,每一個問題都拋齣瞭一個巨大的懸念,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覺得它巧妙地避開瞭枯燥的學術名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帶點戲劇性的方式,來引齣藻類的各種神奇作用。一開始的“誰讓氧氣齣現?”,就直接點齣瞭藻類在地球大氣演變中的核心地位,這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生命起源的科幻電影,原來我們現在呼吸的空氣,可能都源於數億年前的藻類前輩。接著是“誰在海邊下毒?”,這聽起來就充滿瞭警示意味,我常常在新聞裏看到關於赤潮、海洋生物死亡的新聞,這本書會不會揭露藻類在其中扮演的“反派”角色,或者是一種復雜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後的連鎖反應?最後,“誰緩解瞭飢荒?”這個問題,則一下子把藻類推到瞭人類文明的關鍵節點,想象一下,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漂浮在水中的生命,竟然能成為救命的糧食,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故事。整本書名就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三部麯”,每一部都足夠吸引人,讓我對藻類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和敬畏。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真的太有梗瞭!它的敘事手法非常巧妙,像是在拋齣幾個精心設計的懸念,然後用“揭開藻類對人類的影響、傷害與拯救”這個副標題來給齣方嚮。我特彆喜歡這種“提問式”的書名,它不是直接告訴你“藻類是重要的”,而是用一種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激發你內心的求知欲。想象一下,當你在海邊散步,看到那些綠色的、褐色的、紅色的藻類,你可能隻會覺得它們是風景的一部分,或者頂多想到可以吃的東西,但這本書告訴你,它們可能直接關係到我們呼吸的空氣,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或者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拯救瞭無數人!“誰讓氧氣齣現?”光是這句話就足以讓我聯想到地球生命的誕生,那些在遠古時代默默無聞但至關重要的生物,原來可能是它們。“誰在海邊下毒?”這個讓人腦洞大開,難道我們享受的海鮮,有時候會因為藻類而變得危險?或者某些沿海地區的生態危機,也跟它們脫不瞭乾係?“誰緩解瞭飢荒?”這又讓人想到古代的那些艱難歲月,當糧食短缺,是不是有人類發現瞭藻類的價值,纔得以度過難關?這種一連串的疑問,讓我感覺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是枯燥的科普,而是一場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智力冒險。

评分

哇,光看書名就超吸引人!《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這書名也太有畫麵感瞭吧!“藻的祕密”四個字就點齣瞭主題,接著那三個問句,每個都拋齣瞭一個巨大的謎團,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書頁一探究竟。它不隻是提問,更像是用一種很戲劇化的方式,瞬間抓住你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海邊的生活很迷人,潮間帶那些奇妙的生物,以前隻知道海帶、紫菜,但想不到它們竟然隱藏著這麼大的秘密!“誰讓氧氣齣現?”這簡直是生命起源的終極問題瞭,我一直以為是恐龍之類的,結果竟然跟小小的藻類有關?太顛覆認知瞭。“誰在海邊下毒?”這聽起來有點令人不安,但也充滿瞭懸疑感,是不是海邊有時候會發生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赤潮或者漁獲量驟減,都跟它們有關?“誰緩解瞭飢荒?”這又一下子把藻類拉到瞭我們日常生活的層麵,而且是如此重大的民生問題,我實在很難想象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水生植物,竟然能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給我一種“哇!原來世界是這樣運轉的”的感覺,感覺讀完之後,我對海洋、對生命,甚至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都會有全新的認識。真的非常期待它裏麵到底藏著多少令人驚嘆的故事和知識。

评分

《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這個書名,真的有種“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科普書名,而是帶著一種非常強的敘事性和畫麵感,讓你忍不住想深入探究。書名中的三個問題:“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就像是三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綫,分彆指嚮瞭生命的起源、環境的警示以及人類的生存。我一直以為氧氣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或者是火山噴發之類的原因,但“誰讓氧氣齣現?”這個問題,立刻把我拉到瞭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們在享受藍天白雲的時候,其實虧欠瞭這些小小的生命?“誰在海邊下毒?”這個聽起來就有點讓人不安,也充滿瞭神秘色彩。我在海邊旅行的時候,有時會遇到一些奇怪的海灘現象,這本書是不是會解釋這些謎團?是不是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海洋問題,其實都跟藻類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誰緩解瞭飢荒?”這就更讓我好奇瞭,在曆史的長河中,當人類麵臨生存危機的時候,是不是藻類曾經扮演瞭救世主的角色?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生命起源到人類曆史的跨度,都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會非常豐富和有深度。

评分

讀到《藻的祕密: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天啊,這根本是偵探小說吧!”它把藻類這種看似普通的生物,賦予瞭巨大的戲劇張力,簡直就像在讀一本關於生命的懸疑劇。書名裏的三個問題:“誰讓氧氣齣現?誰在海邊下毒?誰緩解瞭飢荒?”每一個都拋齣瞭一個驚天大秘密。特彆是“誰讓氧氣齣現?”,這聽起來就像是在追溯生命起源的源頭,一個如此根本的問題,竟然跟我們印象中默默漂浮在水裏的藻類有關,這讓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充滿瞭探索的衝動。然後是“誰在海邊下毒?”,這個就帶著一種警告意味,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們對海洋的某些認知是片麵的,而藻類在其中扮演瞭我們未曾察覺的、甚至是負麵的角色?“誰緩解瞭飢荒?”這個又把故事拉迴瞭人類的生存睏境,一個如此宏大的曆史敘事,竟然也可能與藻類有關,這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整本書名就像是一張藏寶圖的開篇,指引著我去發現一個隱藏在海洋深處、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寶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關於藻類的奇妙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