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寫作,會改變你看待自然的方式
她的觀看,就像初獲視覺的人那樣充滿驚奇
這世界有太多東西可看,到處是尚未拆開的禮物、等待推開的門
作傢吳明益專文撰稿導讀‧全球獨傢45週年紀念版收錄
◎作者以二十九歲早慧之姿榮獲普立茲奬非小說奬得奬之作
◎名列「現代圖書館」非小說類百大必讀殊榮
◎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驚異的作傢之一」、《湖濱散記》作者梭羅的傳人
◎列入高中、大學必讀書目;關心自然文學、生命療癒課題的讀者必備之書
◎收錄作者〈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後記〉,以及本書問世三十三年後的〈多年後再記〉
◎收錄中英生物地名對照索引‧超過百條注釋完整呈現豐富背景知識 ▍在專文導讀中,吳明益這樣談她── 這些年來,無論聽眾識與不識,我在自然書寫的課程必談迪勒。……二十年過去瞭(距離本書的成書則已經將近五十年),我想請各位讀讀這本「大膽、堅持理想,且有著鋪張美感的作品」。這世上沒有一天的夕陽能取代今天的夕陽,沒有一本自然書寫能取代《汀剋溪畔的朝聖者》對我一生的啓發。──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她這樣談自然、談觀看、談時間── #有關自然── ‧山巨大、安靜、吸收著。你可以將你的心靈拋給一座山,山會保存它,將它摺疊起來,不會將它擲迴,如某些溪流那樣。
‧溪流就是世界,具有世界一切的刺激和美;我住在那兒,但是山是傢。
#有關觀看──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倘使我認為哪一個瘋子可以教我找到這粒珍珠,並且永遠保存它,我會赤著腳踉踉蹌蹌跑過一百座沙漠去追逐它。
‧倘使黑暗令我們目盲,光也令我們目盲。當太多的光落在萬物之上,一種獨特的恐怖産生瞭。
#有關時間── ‧我所加入的,是一種殘酷的遊戲,因為無論如何,這種遊戲一直進行著,一個既需要技巧,也需要良機的遊戲,而且玩伴是一位看不見的對手──時間的本質。
‧我心裏想,就是這個,就是這個,現在,此刻,這無人的加油站,這裏,這西風,舌頭上的咖啡氣味,而我正輕拍著小狗,正注視著那座山。在我以語言於腦中錶達這種覺知時的那一秒,我再也看不見那座山瞭,再也感覺不到那隻小狗瞭。
▍內容簡介 我住在一條小溪旁,它叫汀剋溪,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藍嶺。……這是一個很好的居住所在,有許多事物供我思考。溪流──汀剋溪和卡爾文溪──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奧祕,每一分鍾都呈現新貌。它們的奧祕是一種持續創造的奧祕,是天道暗示下的一切奧祕……
二十多歲的安妮.迪勒大病初癒,決心以汀剋溪生活時的日記為本,為田野、溪流、森林與高山寫作,不糾結以四季為分野的傳統寫作方式,分彆寫瞭十五個篇章。在作者獨白與細膩切入角度中,為本書創造瞭獨樹一幟的文體。她的文字奢華而鋪張,構想大膽而堅持理想,字裏行間常與自然文學經典遙相呼應,卻又跳脫「四季書寫」的傳統框架,時而獨白,時而敘寫。透過她的心靈,看似平凡的山林溪流壯麗開闊,一如《聖經》筆下荒涼原始的世界。
曾有論者說她是「二十世紀最令人驚異的作傢之一」,迪勒自己則在〈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後記〉提到:「二十五年之後,《汀剋溪畔的朝聖者》看起來如何?最重要,而且具救贖意義的,我希望它看起來很大膽。它過於大膽,而且譬喻大膽,這是個優點。我毫不畏懼上帝而衝瞭進去;二十七歲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擁有一切該有的放逸,來與世間最偉大的主題交鋒。我毫不畏懼人而衝瞭進去。」
迪勒自述自己是「一個探索者,也是一個靜悄悄的跟蹤者,或者是狩獵的工具」。她的觀察有其獨到之處,文字寜靜而切閤季節變換的氛圍:「今年,我不想錯過春天。我想辨彆鼕天最後的霜和不閤時節的霜──春天的霜。草變綠的那一刻,我想在場」、「我閉起眼睛,看見星星,天空深處的星星不見瞭,天空更深處的星星取而代之,而天空更深處的星星嚮天空最深處的星星鞠躬,後者位於一個無限的圓錐體頂端。」她描繪景物的功力一流,在平麵的狀態卻能有動態的轉換,由她的角度親近大自然,四季與生態成瞭動態的圖示,充滿美感。
迪勒非同一般的觀察者,她在大自然中,不僅看見生,也看見殺戮,她捕捉到孕育之美,也深入描寫毀滅之陰暗。她形容世界是「一個還沒拆開的禮物」,因受到大腦意識的局限,人們所認知的「看」,常是「視而不見」。她說孩童如野獸般不識恐懼,於是便聽得見成人無法辨識的聲響。她從盲人術後病例還原色彩給人的強烈衝擊感,無論是山是水,世界僅是一抹抹的強烈色彩,一陣陣強弱不一的聲響。
迪勒的另一寫作特色是帶齣心靈的靜謐,創造齣療癒的氛圍。因為她原本就準備藉由文字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當心靈麵對無垠的恐懼與荒蕪,該如何在荒原中尋找慰藉。令人驚喜的是,迪勒標幟瞭從小我推齣世人共感的廣遠幅度:「我們的生命是奧祕錶麵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描摹,就像潛葉蟲在葉麵製造的無用、彎麯的隧道。我們必須更宏觀,必須觀看事物的全貌,確實去看,並且描述此處發生的事情。然後,我們至少能夠對著黑暗的界限大聲哭問正確的問題,或者倘使我們走到那地步,至少能夠閤唱適切的贊美歌。」
《汀剋溪的朝聖者》是寫實的作品,帶領讀者用嶄新的心情觀察山林,感受聲音與顔色,將落魄的心誌重新上色,為麻痺的感官注入能量。整本書寫的是一次又一次還原感官接收到的訊息,一次又一次刷新人與世界之間的對話往來,而在所有細微觀照裏,我們纔得以宏觀地觀看自己的生命,召喚心靈的寜靜。本書是一部與萬物和解之書、自我覺醒之書,是自然文學寫作史上的代錶作,也是安頓生命的必讀經典。
▍媒體評論 作者是位科學傢亦肅然起敬的觀察專傢……其作品混閤瞭觀察、內省、神祕,與知性。──普立茲奬評語
這裏沒有溫柔浪漫地迴舞的金鳳花……。迪勒小姐如同任何掠食者悄悄潛近獵物一般地悄悄貼近讀者……。此地不僅是殘酷及「浪費痛苦」的棲地,也是舊約聖經荒涼不馴且盛大壯麗的世界,由一位滿懷熱情的耶和華管轄,卻不見彌賽亞……。一部驚人的恐懼與禮贊之頌歌。──《時代雜誌》
這本奇妙的書是真正的美好之書,不論就任何時候來說……每一頁都盛著讓人迫不及待想與朋友分享的段落篇章。它是一種成功。──《齣版人週刊》
這本書是一種關於看見的冥想形式,以急促的執拗寫就。讀者的心必須帶著如此無懼、無拘的驚奇感,與年輕的作者一同徜徉……。我喜歡她書裏的一份企圖──熱切地去感受。《紐約時報書評》
個彆文字的精準、暗喻的生命力、資源的全然豐沛、栩栩如生的感覺與大腦印象──這一切使得《汀剋溪畔的朝聖者》顯得既奢侈又特齣。──〈五百本女性創作的好書〉柯爾斯坦.貝剋史東
《白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鴻篇巨製,講述瞭捕鯨船“裴廓德”號船長亞哈對復仇的偏執追求,以及他追逐那頭殘害他肢體的白色巨鯨——莫科迪剋——的史詩之旅。 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關於捕鯨業的詳盡百科全書,它更是對人類精神深處復雜性、自然界之宏大與冷漠,以及命運與自由意誌之間永恒拉鋸戰的深刻探討。 航程的序麯:南塔開特與新英格蘭的呼喚 故事的開篇,是敘述者伊實梅爾,一個厭倦瞭陸地生活、尋求精神慰藉的年輕人,抵達馬薩諸塞州的南塔開特島。那裏是世界捕鯨業的心髒,空氣中彌漫著鯨油和海鹽的氣味。伊實梅爾對未知世界的渴望,驅使他登上一艘船,去追逐那頭“白色的幽靈”。 在旅店“獨角鯨”裏,他邂逅瞭斐索帕,一位來自食人島嶼的、高貴而神秘的波利尼西亞長矛手。兩人的相遇,充滿瞭奇特的友誼與文化碰撞,預示著這次航行將不再是普通的商業捕鯨,而是一場超越世俗的冒險。 裴廓德號:一個微縮的世界 “裴廓德”號的啓航,標誌著故事進入瞭宏大的海上舞颱。這艘船搭載瞭一個來自全球各個角落的水手群體,他們代錶瞭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從冷靜睿智的菲律賓大副斯塔巴剋,到狂熱而略帶神秘感的二副史布魯德,再到那些來自異域的、沉默寡言的幫工,他們共同構成瞭一個等級森嚴卻又命運相連的集體。 然而,真正的焦點,毫無疑問是船長亞哈。 亞哈船長,一個麵容被歲月和復仇的火焰刻畫得如同雕塑般堅硬的男人。他的一條腿被那頭名叫莫科迪剋的白鯨咬斷,這不僅是肉體的殘疾,更是他靈魂上的巨大創傷。當他最終齣現在甲闆上,用象牙假腿敲擊甲闆時,他宣布瞭此行的真正目的:這不是為瞭鯨油,而是為瞭毀滅那頭讓他在痛苦中呻吟的“白色的邪惡”。 他將捕鯨的商業閤同撕毀,用他那如同先知般的口吻,煽動水手們發下毒誓,與他一同追逐那頭獨一無二的鯨魚。亞哈的魅力在於他那近乎神性的意誌力,他能將自身的瘋狂轉化為所有船員共同的使命。 鯨類學的史詩與哲思 在追逐莫科迪剋的漫長歲月中,梅爾維爾穿插瞭大量關於鯨魚的詳盡知識,這些章節常常被評論傢稱為“鯨類學聖經”。從鯨魚的解剖結構、曆史記載、不同種類的習性,到鯨油的提煉過程,梅爾維爾以百科全書式的嚴謹,構建瞭一個真實可信的捕鯨世界。 然而,這些科學的、經濟的描述很快就升華為形而上的思考。鯨魚不再僅僅是海洋中的動物或財富的來源,它們成為瞭象徵:是自然界的冷漠、是宇宙中不可知的力量,甚至是上帝或撒旦的化身。伊實梅爾不斷地在捕鯨的現實與哲學沉思之間穿梭,試圖理解人類在無垠大海麵前的渺小。 挑戰與徵兆:海洋的警告 “裴廓德”號的航程充滿瞭預兆和挑戰。他們遇到瞭其他船隻,每一次相遇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裴廓德”號的極端和瘋狂。其他船長,或是勸告亞哈放棄,或是提到瞭莫科迪剋留下的恐怖記錄,這些警告都如同風暴前的低氣壓,越積越沉重。 例如,一艘船警告說,莫科迪剋似乎擁有某種“智慧”或“惡意”,它不再是一頭野獸,而是一個在報復人類的對手。船上的大副斯塔巴剋代錶著理性和商業責任,他多次試圖勸說亞哈迴歸正途,但亞哈的意誌如同鐵鑄,不容一絲動搖。 斐索帕的形象也越發關鍵。他似乎是連接自然原始力量與人類文明的橋梁,他的歌聲和預言,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齣現,提醒著船員們他們正航行在命運的邊緣。 亞哈的獨白與宿命的對決 隨著航程深入太平洋的深處,亞哈的形象愈發脫離瞭凡人,他更像是一個受詛咒的君王,被自己親手鑄造的復仇枷鎖所睏。他的獨白充滿瞭莎士比亞式的悲劇色彩,他反抗的不僅僅是一頭鯨魚,而是他所認定的、束縛人類自由意誌的宿命論。 他相信,莫科迪剋是“麵具下的實體”,是宇宙中一切邪惡和不公的物質載體。摧毀它,就是摧毀他心中的枷鎖。 最後的追逐是必然的。當莫科迪剋終於齣現在海麵上時,它的威嚴和巨大令人窒息。它白色的皮膚上布滿瞭戰鬥的傷痕,更重要的是,它身上清晰可見的、亞哈親手留下的烙印——那是亞哈的絕望和執念的證明。 三天的追逐,是人與自然之間最慘烈、最純粹的較量。 在第三天的搏鬥中,亞哈成功地將魚叉刺入瞭巨獸的身體。然而,復仇的勝利瞬間變成瞭毀滅性的災難。魚叉綫纏住瞭亞哈的脖頸,他被拖離船舷,隨著那頭巨鯨一同潛入瞭深不可測的海洋。 “裴廓德”號最終被亞哈留下的漩渦吞噬,船上所有人都隨著那艘船和船長那不朽的、卻也毀滅性的執念一同沉入瞭海底。 唯一幸存的,隻有伊實梅爾。他是被一個漂浮的棺材——斐索帕為自己準備的——所救贖的。他講述瞭這段故事,留下瞭一份對人類精神探索的永恒見證。 遺産 《白鯨》超越瞭單純的冒險故事,它探討瞭人類在麵對龐大、冷漠的宇宙時,如何定義自由、信仰、瘋狂與毀滅。它是一部關於執著如何吞噬一切,以及人類對超越自身局限的永恒渴望的寓言。它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美國文學中無可爭議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