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

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武漢
  • 近代工業
  • 工業史
  • 地方史
  • 曆史
  • 湖北
  • 武漢市
  • 經濟史
  • 社會史
  • 民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武漢與上海、天津、廣州、江蘇等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鋼鐵等重工業的主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全書四冊百萬餘字,全麵地梳理瞭一八四○至一九五三年的武漢近代工業發展的曆史,重點撰寫瞭清末三鎮手工業發展、一八六一年漢口開埠、一八八九年張之洞興實業、民國黃金十年和一五初期武漢近代工業的跌宕起伏。全書曆時四年,史料翔實,不少史料為潛心搜集所得,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工業史和城市發展史的力作。
《荊楚風雲錄:近代湖北社會變遷誌》 第一捲:開埠與轉型(1840-1911) 本書旨在為讀者描繪一幅跨越晚清至民初,以長江中遊重鎮為中心的廣闊曆史畫捲。我們聚焦於近代湖北省,這個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地理樞紐,如何在風雲際會的百年風浪中,經曆深刻的社會結構重塑、思想觀念革新以及政治力量的角逐與更迭。本書並非關注單一領域,而是緻力於展現一個立體、多維的近代湖北圖景。 第一章 帝國黃昏與危機初現:傳統社會結構的韌性與裂痕(1840-1860) 本章追溯鴉片戰爭爆發前後,湖北社會在傳統儒傢倫理和中央集權體係下的運行狀態。我們將深入分析以士紳階層為主導的鄉村治理模式,探討漕運、鹽政等國傢經濟命脈在區域層麵的具體運作機製。重點剖析太平天國運動對湖北腹地的衝擊——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流血衝突,更是對既有宗族權力與地方秩序的根本性動搖。太平軍的南下與北伐,如何在荊州、武昌等地留下瞭深刻的政治真空和社會創傷,並促使地方精英開始反思“中學為體”的保守立場。 第二章 覺醒的先聲:洋務運動在湖北的復雜實踐(1860-1895) 洋務運動並非鐵闆一塊,其在湖北的推行尤為麯摺而富有地方特色。本章詳述以張之洞為代錶的地方大員如何利用長江水利優勢和區域資源稟賦,推動近代化嘗試。我們將超越對宏大敘事的簡單羅列,細緻考察湖北紡織局、湖北槍炮局等早期官督商辦企業的組織結構、技術引進睏境、以及它們與傳統手工業的摩擦與共存。更重要的是,本書將考察這些早期工業化嘗試對地方金融和勞動力市場産生的漣漪效應——例如,對傳統手工業作坊的衝擊,以及新式學堂培養齣的一批具有現代知識結構的官僚與技術人纔的群體性齣現。此外,對湖北鐵路修築權的爭奪,是理解晚清帝國主義經濟侵略與地方勢力抗爭的絕佳案例,本書將詳細梳理楚 রেলপথ(汴洛鐵路)的夭摺及其背後的政治角力。 第三章 士紳的轉型與新舊交替(1895-1911) 甲午戰敗後,湖北的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劇烈的思想震蕩。本章著重分析“中體西用”思想的破産,以及維新變法思潮如何通過湖北格緻學堂、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等新式教育機構得以傳播。我們關注的是,舊有的士紳階層如何分化——一部分人轉嚮支持君主立憲,成為“保路運動”中的溫和派力量;而另一部分更激進的知識分子則投身於革命團體,為後續的辛亥革命積蓄能量。本書特彆關注保路運動這一關鍵事件,不僅僅將其視為反抗帝國主義掠奪的民族主義行動,更將其視為地方精英對中央權力過度集中的集體反彈,以及民間社會動員能力的成熟體現。 第四章 城市化進程的初期陣痛:武昌、漢口與城市空間的重構 近代化進程最直觀的體現之一是城市形態的改變。本章聚焦於武昌(政治文化中心)、漢口(商業金融中心)和漢陽(早期工業集聚地)“三鎮”的並進與分化。我們將分析漢口英租界的擴張如何重塑瞭城市地理和社會權力結構,探討新式商業的興起對傳統“行棧”、“錢莊”的替代與融閤。城市管理體係的引入,如巡捕房、市政機構的初步建立,如何與舊有的地方治安體係發生衝突,構成瞭城市治理的“雙軌製”現象。這種新舊空間和製度的交織,為後來的社會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五章 觀念的激蕩與社會風氣的嬗變 社會史的視角要求我們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本章探討在新的經濟活動和文化接觸下,湖北社會風俗、傢庭結構和性彆角色的微妙變化。從纏足的鬆動到女學堂的興起,從服飾的西化到娛樂方式的變遷,我們考察這些“微小”的文化斷裂如何反映齣更深層的現代化焦慮與渴望。同時,我們也會審視新的報刊雜誌在傳播新知、塑造公共輿論方麵扮演的角色,它們如何將地方性的問題提升到全國性的視野中來討論。 結語:通衢之地的曆史重負 近代湖北,作為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樞紐,其命運注定是矛盾的。它既是洋務運動的試驗田,也是革命風暴的爆發地。本書力圖展現,在中央權力衰弱與外來衝擊的背景下,湖北地方精英和民間力量如何被迫或主動地參與到一場深刻的社會轉型之中。他們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妥協與抗爭,共同構築瞭中國近代史上極其復雜而生動的一頁。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如何走嚮現代”的獨特地理視角。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唐惠虎


  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華中師大,研究生畢業,法學博士。從事新聞學和武漢近代史研究三十餘年,一九九○年與導師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專案。著有《輿論監督論》等。主編《武漢抗戰圖誌》、《武漢近代新聞史上下捲》、《萬裏茶道申遺》等。發錶《武漢近代社會轉型研究》、《武漢近代工業及其遺址保護》、《漢口法國租界及其建築》、《漢口俄國租界及其建築》等數十篇學術論文。武漢市國傢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編《中俄萬裏茶道與漢口》,係唐惠虎撰著、曆史學傢馮天瑜審定。
 

圖書目錄

工業是立市之本 001

第一冊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中國內陸最大手工業商埠與近代工業萌芽 006
一、武漢的曆史脈絡 007
二、清末的武漢三鎮 012
三、近代武漢的人口和城市沿革 015
四、清末民初的武漢傳統手工業 023
第二節.漢口開埠:西方列強搶灘與近代工業的興起 030
一、「東方茶港」與機器生産的誕生 032
二、票號中心由漢移滬與外國金融業的壟斷 042
三、空前衝擊與傳統手工業的應對 052
第三節.張之洞與中國近代重工業的崛起 055
一、晚清政府與洋務派的「雪恥強國」 055
二、張之洞十七年督湖廣興實業 058
三、武漢近代民族工業的發軔 064
四、張之洞的興實業理論 065
第四節.民族工業的濫觴和發展 069
一、民族工業突破於冶煉機械業 069
二、第四次民族資金大轉移與寜波、香山財團入漢 071
三、武漢民族企業躍居全國前列 077
第五節.武漢近代工業的四次跌宕起伏 079
一、 一八六一至一九一三年:漢口開埠、張之洞興業與馮國璋焚城 080
二、一九一四至一九二七年:一戰機遇與英國禁運 083
三、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八年:黃金十年與全城大廠西遷 088
四、一九三九至一九五二年:淪陷七年與新中國工業崛起 094
第六節.武漢近代工業轉型背景及其特點 101
一、清末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七種論點 101
二、近代工業化進程的五個時期 107
三、武漢近代工業的若乾特點 110
四、武漢近代工業的若乾規律 138

第二章 近代武漢商業及傳統手工業 157
第一節.帝國的商業中心之一 158
一、武漢早期傳統商品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160
二、武漢近代貿易的勃興與轉型 168
第二節.中國內陸最大的農産品加工基地 198
一、糧食加工業 198
二、手工製茶業 201
三、榨油業 203
四、紡織業 205
五、釀造業 210
六、絲織業 211
第三節.資本主義萌芽及武漢手工業的發展 212
一、資本主義的萌芽 213
二、資本主義萌芽期武漢傳統手工業發展概況 216
三、轉型期武漢手工業的走嚮 230

第三章 漢口開埠與外商、外企的搶灘 241
第一節.漢口開埠與五國租界的設立 242
一、漢口開埠 242
二、漢口租界的設立 244
三、三鎮萬商雲集 249
第二節.俄國茶商捷足先登 250
一、湖北製茶業的深厚根基 251
二、漢口茶市的形成 254
三、早期登陸漢口的俄國茶商 257
四、俄商機器製茶的優勢及影響 261
第三節.英商英企後來居上 267
一、英商謀利武漢 267
二、英企角逐江城 272
第四節.漢口洋行、外資銀行與企業的建設熱潮 279
一、漢口的洋行 279
二、外資銀行的生財之道 302
三、各國在漢開工廠熱潮 323
第五節.中國輪船招商局與外輪的爭鋒 337
一、外輪氾濫揚子江 338
二、傳統木船退齣長江 348
三、中國輪船招商局及其漢口分局的問世 351
四、漢口輪船招商分局與洋輪的爭鋒 36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地方發展史略感興趣的讀者,《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這樣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我聯想到的是,在那個風雲激蕩的近代,中國各地都在經曆著劇烈的變革,而武漢,這座長江中遊的重鎮,必然是其中一股強大的力量。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個畫麵:黃浦江畔,蒸汽機車的汽笛聲劃破長空,碼頭上人聲鼎沸,一批批工業品正在被裝卸,這是工業文明在武漢落地生根的壯麗圖景。 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定是一位對武漢工業史有著深刻研究的專傢。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齣武漢近代工業的源起、發展脈絡以及其在全國範圍內的地位和影響。它是否會講述那些早期工業巨頭的創業故事,他們的遠見和魄力又是如何推動瞭武漢的工業化進程?我更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武漢工業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技術瓶頸、資金短缺、以及來自國內外競爭的壓力。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一個城市發展曆程的忠實記錄,也是對那個時代無數奮鬥者精神的緻敬,它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底蘊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這個名字,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和城市崛起的史詩。我並非專業的曆史學者,隻是一個對事物根源充滿探究欲的普通讀者,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那種抽絲剝繭、還原真相的閱讀體驗。我設想,書中一定詳盡地描繪瞭武漢在近代工業發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吸引瞭大量的投資和技術,又如何孕育齣瞭一批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企業。 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數據,來呈現武漢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麯摺與輝煌?比如,它是否會深入剖析當時國傢政策、社會環境對武漢工業的影響?又是否會關注到工業化進程中,城市麵貌、人口結構、以及市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這些都是我想要瞭解的,因為我認為,一個城市的工業發展,是其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最直接的體現。《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對我來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啓我對武漢近代曆史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作為一名對城市曆史發展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最近有幸接觸到瞭一本《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雖然我並未仔細閱讀其中具體章節(畢竟,一本如此厚重的曆史著作,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但我憑著對武漢這座城市過往的想象,以及對“近代工業”這個概念的理解,已經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和一些初步的感觸。 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百年前的漢口江灘,蒸汽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高聳的煙囪吐著滾滾濃煙,一艘艘輪船劈波斬浪,它們不再是單純的運輸工具,更是近代文明的載體,將武漢推嚮工業化的浪潮。我設想著,這本書大概會詳細描繪齣這座城市如何從一個傳統的商業碼頭,一步步蛻變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那些曾經閃耀在曆史舞颱上的民族資本傢,他們的遠見卓識,他們的艱辛創業,他們與外國資本的博弈,都仿佛能在我眼前上演。我也好奇,這本書是否會觸及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和普通勞動者的故事,他們纔是工業化進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他們的汗水和智慧,共同鑄就瞭武漢工業的輝煌。這份對過去的“窺視”,讓我對《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充滿瞭期待,仿佛它是一扇門,推開它,就能窺見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评分

我常聽說武漢是“九省通衢”,但“通衢”的背後,一定承載著非凡的工業力量。讀到《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聯想到的是那些奠定武漢工業基礎的重大事件和關鍵人物。這本書,我預感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機器的冰冷數據,更蘊含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夢想、奮鬥與掙紮。我想象著,或許書中會生動地描繪齣江南造船廠、漢陽鐵廠等標誌性工業企業的誕生與發展曆程,它們如何在戰火與動蕩中屹立不倒,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革新。我也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精力去考證那些模糊的曆史細節,比如早期工業發展的技術引進、人纔培養,甚至是工人階級的形成與發展。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化”的宏大敘事,而武漢,無疑是這條敘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不同曆史時期,武漢工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例如,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中國工業如何艱難起步?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內憂外患,武漢工業又經曆瞭怎樣的起伏?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工業創新和技術突破?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想要深入其中,去瞭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武漢工業發展脈絡。

评分

雖然還沒細讀《武漢近代工業史 第一冊》,但僅僅是書名就足以點燃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敬意。近代工業,這是一個多麼充滿力量和變革的詞匯!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個百廢待興、充滿活力的年代,是無數先行者懷揣著實業興國的夢想,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我設想,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老者,娓娓道來武漢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故事?它是否會記錄下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工廠,它們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建立起來,又是如何成為國傢經濟的重要支撐? 我尤其好奇,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武漢是如何接觸到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鍵人物的傳記,他們的個人經曆是否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命運?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他們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揮灑汗水,用雙手創造著城市的未來。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部曆史書,更是一份關於奮鬥、創新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對“中國製造”的根源有瞭更深的思考,也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曆史厚重感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