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福 孫少英 / 開場詩 山有起伏 海有波浪
人生
有平順
有挫摺
「無爭無求享清福,有筆有彩富一生」
平順時
我會自娛
「平靜麵對一切繁難事,安康相隨所有達觀人」
挫摺時 我會自勉
諺雲
平安是福
其實
平淡也是福
作者序
危難中成長 盧安藝術公司要再版這本《九二一傷痕素描集》。我再翻閱一遍,特彆仔細閱讀瞭幾位好友為我寫的序文,他們深情的記述,令我無限感動,數度淚下。
林耀堂老師是埔裏人,對傢鄉的災難特彆關懷,在他的序文中有這麼一段:「還記得多年前,當我倦遊思歸時,在傢鄉埔裏見到孫少英老師,他甫自颱灣電視公司退休,移居埔裏,日子的安排,除瞭教教學生外,就是四處寫生,生活安排得閑適又充實,當時曾嚮他提過一個建議,希望由他來描繪傢鄉的景物,齣版一本畫集」。我的《埔裏情素描集》就是在耀堂的鼓勵下完成的。沒想到書剛齣版,就發生瞭九二一大地震,許多景物,一夕劇變,當我再去畫這些熟悉的景物時,大多殘破傾倒,成瞭廢墟。現在我再讀耀堂的序文,他用的標題是〈莫如沒有〉,我想想當時我畫災區素描時,也的確是這種心境。
塗進萬主任在序文中說:「地震後的埔裏山城宛如浩劫後的煉獄,破碎的傢園帶走瞭原有的歡樂和希望,一百位鄉親竟在瞬間天人永隔,悲苦、哀痛、無奈充斥在每個人的心裏。地震後的第二天,想到瞭孫老師是否安好?在埔基受創之下,意菁的醫療是否受影響?和小孩騎機車去探望,映入眼簾的景象,令人心碎。古厝已是斷垣殘壁,昔日充滿溫馨笑語做為畫室的土角厝已倒塌。孫老師也因意菁的醫療而奔波」。
進萬與女兒地震次日來看我,我陪意菁到颱中洗腎,不在傢,進萬看到倒塌的畫室中堆滿瞭剛印好的《埔裏情素描集》。這本書進萬幫我寫序,他深有印象,我雖不在傢,他主動找來朋友全部幫我搶救齣來,我從颱中迴來,已是晚上,看到進萬對我如此熱誠厚愛,不禁熱淚盈眶。
廖嘉展董事長在序文中這麼記述:「一直和孫老師在埔裏生活的小女兒意菁,一度因血糖升高危及其他器官,必須麵臨洗腎與否的抉擇。看著痛苦的意菁,我相信,在慈父的心中,是何等的不忍,但孫老師總是堅強、鎮定;傢族中有人洗腎後,狀況並不是很好,讓意菁陷入極度的低潮。真不知道,那時候,這一傢人是怎麼走過來的。
「最後在埔基醫療人員的鼓勵與開導下,意菁終於答應去洗腎。『嘉展,意菁去洗腎瞭!』在電話那頭隱約傳來孫老師略帶興奮的話語,他好像鬆瞭一大口氣。
「等意菁好轉後,不管晴天或下雨,孫老師總是騎著他那部老摩托車,定時的載著愛女到埔基的洗腎室報到。父女深情,是我看過最美的一幅畫!」
我再讀這段序文,記述的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瞭;二十年後,我再重溫嘉展對我的真切關注,現在想想,嘉展對我,從前如此,現在依然,真是值得我深深珍惜。
嘉展在序文中還有一段更使我感動:「地震過後半年,危屋大都已被拆除,地震的影像隻能印記在心海裏。素描本身,已成為極佳的曆史紀錄。看見這些集結成冊的素描集,內心泛起的竟然不是恐懼,而是一股力量,一股與土地相愛的人,所煥發齣來的堅韌力量。他將鼓舞著更多的人,懷抱著信心與希望,投入重建工作。
「『無爭無求享清福,有筆有彩富一生』,這對地震前孫老師自撰的對聯,展現瞭這位『默默地做一個有作品的愉快人』的風格;地震後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他寫下:『平靜麵對一切繁難事,安康相隨所有達觀人』自勉,更祝福彆人。」
每年春節,我都是自撰對聯貼在門上,自娛也自勉,沒想到嘉展這麼細心,把我的春聯一字不差的記下來,寫在序文裏。說實在話,要不是再讀嘉展的序文,這兩幅對聯我完全不記得瞭,什麼是知己朋友,我有瞭深深的體認。
俗語說:「危機就是轉機」,我在多位好友的關注下,度過瞭多次危難。我雖已年邁,在危難中也是會成長的。意菁病況穩定後,我開始瞭係列寫生計畫,二十年下來,完成瞭二十本旅遊寫生圖文繪書,舉辦數十次水彩素描個展。再版的書有兩本,《九二一傷痕素描集》再版之外,另外一本《從鉛筆到水彩》已三次再版。二十年來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獲是「旅遊寫生」促進瞭我的健康;雖已暮年,仍有許多想法可實現,仍有許多年輕畫友一起寫生,這就是「有筆有彩富一生」啊!
孫少英
再版序
鳥兒也在尋覓牠們的傢 20 年過去瞭,九二一地震那劇烈的102 秒震動在我的記憶中還是常常 湧現。那時候我住埔裏,整個小鎮像是戰爭後的電影場景,空中的直升機趴 達趴達地響;軍用卡車、挖土機匡當匡當地挖;滿鎮的塵土飛揚即使戴上口 罩,一到夜晚鼻孔比礦坑還黑。鎮公所的水車除瞭送水給居民使用,為瞭抑 製飛塵還有噗哧噗哧的水聲。再加上公所宣導服務的廣告車,告訴鎮民哪裏 有用品發送,哪裏有送餐賑災;也因全鎮中小學全倒,學童放空在傢或在帳 篷區玩耍嬉鬧聲充斥;這些混雜刺耳的聲浪、塵土漫漫的街道、成山坡高的 瓦礫、扭麯變形的鋼筋和鐵皮,把場景時間都凍住瞭。地震後在埔裏真不知日子是怎麼過的,坐睏瓦礫廢土,每天想的就是生 存問題,圖個溫飽平安就謝天謝地瞭,好像與外界都斷瞭音訊一般;也想不 起來再一次看到文明的報紙到底是地震後幾天的事兒瞭。
震後各大媒體齣動最頂尖的團隊深入災區報導,生動的照片帶來很大的 震撼,引起海內外的矚目。當時在這些報紙媒體的篇幅中,讓我最為驚艷的 報導是在《勁報副刊》看到孫少英老師的地震素描連載;很奇怪的感覺是看 照片容易感傷,看素描反而産生瞭藝術轉化悲傷情緒功能。後來陸陸續續 《新生報》、《聯閤報》、《中國時報》…甚至雜誌都刊登瞭孫老師的素描 和文字稿。這種駐災區藝術傢第一手的寫生圖文刊在各大報副刊的報導方 式,還真是最接地氣的藝術紀錄,放眼全世界真是一個創舉;後來在2000 年孫老師還集結所有圖文齣版一本《九二一傷痕 - 地震災後素描集》。
素描集中有一張〈尋覓牠們的傢〉的素描,孫老師文曰:「這是埔裏北 澤街的一棟奇特老屋,他前麵的樓震倒,也被清運走瞭,這棟老屋雖已殘破, 但卻傲然屹立著。老屋的頂上和周圍飛滿瞭燕子,也有鴿子在盤鏇,牠們似 乎是在尋覓牠們的傢,牠們破碎的傢。」畫麵上天空中,左右散佈不對稱的 短綫和摺綫象徵著幾隻鳥,盤鏇在殘骸和老屋上空仿彿在找牠們的傢一般; 這種聚焦式的構圖,讓空中的鳥群顯得特彆孤單無助,作者以鳥兒為主角來 描繪地震後的惶恐與無助,這張素描不隻是素描,早已達到一個人文關懷的 境界瞭。
法國印象派代錶人物莫內 (Oscar-Claude Monet 1840 年 -1926 年 ) 曾經說過 :「風景隻是一個印象,每個時刻都在變化。」 (The landscape is just an impression, it's changing at every moment。 ) 的確如此,一個畫傢在現場寫生,光影物像是持續在改變移動的,畫傢當下要搶時間去構圖,按部就班去安排 主從順序,抓住所要錶現的情境,所以纔會有印象派的産生。
時光倒轉 20 年,想像年近 70 歲的孫老師在地震災區街頭,無視混雜刺 耳的聲浪、彌漫的塵土,隻顧搶時間埋頭寫生。救災現場的場景是動態的,光影是混亂繁雜的,當下根本沒有甚麼印象不印象的問題,應該就是傢鄉落 難瞭,捲起袖子,當一個藝術傢就該用最擅長的方式為傢鄉做點事兒。於是他每天帶著素描闆、礦泉水、口糧,騎著機車就齣門寫生去瞭;坐把小凳子, 在巨大瓦礫堆前,倒塌大樓邊,日以繼夜地畫災後各地的素描。素描集裏每 張畫作下筆強烈、篤定、綫條帶勁有力,張張都是動態素描的神品。畫作包 含有禿瞭頭的九九峰、倒塌的埔裏酒廠、滿是帳篷的國中操場、救災一兵、 外籍義工等等;不隻地景地貌,連人物都畫得極為傳神,百多張素描全都是 現場寫生的作品,真是颱灣人的珍貴藝術文化資産。這批珍貴的藝術文化資 産後來由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收藏,最後捐贈給國立颱灣大學圖書館納入 永久館藏,也說明瞭這批素描畫作在颱灣近代藝術史的重要地位。
今年是九二一地震的20 周年紀念,盧安藝術再版《九二一傷痕 - 地震 災後素描集》之際,特彆感激孫少英老師的授權;我們也保留瞭初版時,林 耀堂老師、塗進萬主任、廖嘉展董事長的序文、潘樵老師的文章和孫老師對 保池先生的感謝文,感念諸位先進對孫老師的深厚情意。再版是因為我們要 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颱灣有一位藝術傢孫少英,他是用生命之筆來關懷颱灣人 的痛,颱灣土地的傷痕;透過最單純的黑灰白素描讓我們看到藝術力量的偉 大;讓我們知道傢雖破碎,傢還是在這裏,遇到災難,就捲起我們的袖子為 傢園再造打拼吧!
鳥兒都知道盤鏇上空尋覓牠們的傢,更何況是我們人哪!
盧安藝術總經理 康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