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以建築評析的角度來導覽:1950-2010年間現代建築之演進曆程與精髓
01 薩拉巴彆墅(Sarabhai House) |1951–55
印度,阿罕達巴德(Ahmedabad, India)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
02 卡諾瓦美術館(Canova Museum) | 1955–57
義大利,特雷維索波薩尼奧(Possagno, Treviso, Italy)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
03 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 1957–73
澳洲,雪梨(Sydney, Australia) 約恩.烏鬆(Jørn Utzon)
04 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 1943–59
美國,紐約(New York, USA) 法蘭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05 萊斯特大學工程學院大樓(Leicester Engineering Building) | 1959–63
英國,萊斯特(Leicester, England) 斯特林(Stirling)與高恩(Gowan)
06 沙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 1959–66
美國,加州拉荷雅(La Jolla, California, USA) 路易斯.康(Louis Kahn)
07 露易絲安娜當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 1956–58
丹麥,漢勒貝剋(Humlebaek, Denmark) 約根.玻(Jørgen Bo)與維爾勒.韋勒(Wilhelm Wohlert)
08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 1961–64
日本,東京(Tokyo, Japan)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09 塞伊奈約基市政廳(Seinäjoki Town Hall) | 1958–65
芬蘭,博滕區塞伊奈約基(Seinäjoki, Ostrobothnia, Finland) 阿爾瓦爾.阿爾托(Alvar Aalto)
10聖瑪麗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 | 1961–64
日本,東京(Tokyo, Japan)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11海德馬剋博物館(Hedmark Museum) | 1967–79
挪威,哈馬爾(Hamar, Norway) 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
12 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 1963–74
印度,阿罕達巴德(Ahmedabad, India) 路易斯.康(Louis Kahn)
13 巴格斯韋德教堂(Bagsvaerd Church) | 1974–76
哥本哈根巴格斯韋德,丹麥(Bagsvaerd, Copenhagen, Denmark) 約恩.烏鬆(Jørn Utzon)
14 米蘭住宅(Milan House) | 1972–75
巴西,聖保羅花園城市 (Cidade Jardim, São Paulo, Brazil) 馬科斯.阿卡亞巴建築師(Marcos Acayaba Arquitetos)
15 滙豐總行大廈(HSBC Office Building) | 1979–86
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Associates)
16 國立美術館新館(Neue Staatsgalerie) | 1977–84
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 Germany)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與麥可.威爾福德事務所(Michael Wilford & Associates)
17 瑪莎葡萄園島住宅(House at Martha’s Vineyard) | 1984–88
美國,麻塞諸塞州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 Massachusetts, USA) 史蒂芬.霍爾建築師事務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18 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 | 1985–88
日本,北海道苫鵡(Tomamu, Hokkaido, Japan) 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19 勞埃德大廈(Lloyd’s of London Office Building) | 1978–86
英國,倫敦(London, England) 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
20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Arab World Institute) | 1981–87
法國,巴黎(Paris, France) 讓.努維爾(Jean Nouvel)
21 巴塞隆納現代美術館(Barcelon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1987–95
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 Spain) 理查.麥爾(Richard Meier)
22 維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 | 1990–93
德國,萊茵河畔魏爾(Weil am Rhein, Germany) 劄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23 羅德媒體中心(Lord’s Media Centre) | 1994–99
英國,倫敦(London, England) 未來係統建築師事務所(Future Systems)
24 光大大廈(Menara UMNO) | 1995–98
馬來西亞,檳城(Penang, Malaysia) 楊經文(Kenneth Yeang)、漢沙與楊建築設計事務所(T. R. Hamzah & Yeang)
25 跳舞的房子(Dancing Building) | 1992–96
捷剋,布拉格(Prague, Czech Republic) 法蘭剋.蓋瑞建築事務所(Frank O. Gehry & Associates)與弗拉多.米盧尼剋(Vlado Milunic´)
26 東門商城(Eastgate) | 1991–96
辛巴威,哈拉雷(Harare, Zimbabwe) 皮爾斯事務所(Pearce Partnership)
27 瓦爾斯溫泉浴場(Thermal Baths in Vals) | 1986–96
瑞士,瓦爾斯(Vals, Switzerland)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28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 1991–97
西班牙,畢爾包(Bilbao, Spain) 法蘭剋.蓋瑞建築事務所(Frank O. Gehry & Associates)
29 歐洲南方天文颱酒店(ESO Hotel) | 1998–2002
智利,帕瑞納山(Cerro Paranal, Chile) 奧爾與韋伯(Auer+Weber)
30 鮑伊德藝術教育中心(Arthur and Yvonne Boyd Education Centre) | 1996–99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穆卡特、勒文與拉爾剋(Murcutt Lewin Lark)
31 柏林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 Berlin | 1988–99
德國,柏林(Berlin, Germany) 丹尼爾.利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32 誇德拉奇館(Quadracci Pavilion) | 1994–2001
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Milwaukee, Wisconsin, USA) 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33 B2住宅(B2 House) | 1999–2001
土耳其,艾瓦哲剋(Büyükhüsun, Ayvacık, Turkey) Han Tümertekin
34 當代藝術館(Caixa Forum) | 2001–3
西班牙,馬德裏(Madrid, Spain)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35 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 | 2001–7
美國,紐約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聯閤事務所(SANAA, 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
36 蘇格蘭議會大廈(Scottish Parliament Building) | 1998–2002
蘇格蘭,愛丁堡(Edinburgh, Scotland) EMBT建築師事務所與RMJM建築師事務所(EMBT / RMJM)
37 橫濱郵輪碼頭(Yokohama Port Terminal) | 1995–2002
日本,橫濱 FOA事務所(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38 沃斯堡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 | 1996–2002
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 Texas, USA) 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
39格拉茨美術館(Kunsthaus Graz) | 2000–3
奧地利,格拉茨 庫剋與傅尼葉建築空間(Spacelab Cook-Fournier)與ARGE Kunsthaus
40北京當代MOMA(Linked Hybrid) | 2003–9
中國,北京(Beijing, China) 史蒂芬‧霍爾建築師事務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41聖卡特琳娜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 | 1997–2005
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 Spain) EMBT建築師事務所(EMBT)
42 南十字星車站(Southern Cross Station) | 2001–6
澳洲,墨爾本(Melbourne, Australia) 格倫索(Grimshaw Architects)與傑剋遜(Jackson Architecture)
43瞑想之森(Meiso no Mori Crematorium) | 2004–6
日本,岐阜県各務原市(Kakamigahara, Gifu, Japan) 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Toyo Ito & Associates)
44民事司法中心(Civil Justice Centre) | 2001–7
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 England) 丹頓.廓剋.馬修(Denton Corker Marshall)
45綠色學校(Green School) | 2005–7
印尼,峇裏島萬隆(Bandung, Bali, Indonesia) Green School PT Bambu
46擬態博物館(Mimesis Museum) | 2007–9
南韓坡州齣版市(Paju Book City, Republic of Korea) 阿爾瓦羅.西薩(Álvaro Siza)、Castanheira & Bastai與金俊成(Jun Sung Kim)
47茱莉亞音樂學院與愛麗絲圖利音樂廳(Juilliard School & Alice Tully Hall) | 2003–9
美國,紐約(New York, USA) DS+R建築師事務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與FXFOWLE建築師事務所
48 庫柏廣場41號(41 Cooper Square) | 2004–9
美國,紐約(New York, USA) 摩弗西斯建築師事物所(Morphosis Architects)
49 奧斯陸歌劇院(Oslo Opera House) | 2002–8
挪威,奧斯陸(Oslo, Norway) 斯諾赫塔建築事務所(Snøhetta)
50 二十一世紀美術館(MAXXI) | 1998–2009
義大利,羅馬(Rome, Italy) 劄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MAXXI Zaha Hadid Architects)
隨書附記
感謝與照片來源
進階閱讀
索引
讀到《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的簡介,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滿滿的誠意和深度。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介紹,而是要“解剖”,要“拆解”,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也意味著內容會非常紮實。我一直認為,建築的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的細節裏。一塊牆磚的鋪設方式,一個窗戶的開啓角度,一條樓梯的扶手設計,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設計,往往承載著設計師對於空間、光綫、使用者體驗的深切考量。“手繪拆解”的形式,讓我覺得這本書會充滿藝術感,同時又具備科學的嚴謹性。手繪能夠更好地傳達設計師的情感和意圖,而“拆解”則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意圖是如何通過結構來實現的。在颱灣,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也有不少優秀的本土建築師。但我總覺得,對於現代建築的核心語言,我們還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宣傳語更是點睛之筆。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本能夠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讀物。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培養自己更敏銳的觀察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從平凡的建築元素中發現不平凡的設計智慧,並且將這些靈感轉化為自己的生活美學和潛在的設計想法。
评分這本《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的封麵設計就頗有意思,不是那種冰冷、程式化的綫條圖,而是帶著溫度的手繪感,感覺就像是建築大師隨手在圖紙上勾勒齣的靈感瞬間。我一直覺得,好的建築設計,除瞭宏觀的尺度感和空間布局,那些構成建築肌理的微小元素,比如窗框的處理、屋簷的細節、牆體的材質拼接,甚至是連接件的工藝,都蘊含著設計師的巧思和對使用者體驗的考量。這本書的標題裏“解剖”這個詞非常精準,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會停留在錶麵欣賞,而是要深入到建築的骨子裏,去探究每一個“零件”是如何被設計、組閤,以及它們在整體結構和美學上所扮演的角色。想到“深度臥遊觸發靈思”,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常常會在城市裏漫步,看著一棟棟現代建築,想象著它們背後的故事,但很多時候,隻是“看到”,而無法“理解”。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鑰匙,讓我能夠“看懂”這些建築,並且從中汲取養分,或許下次我再走過那些熟悉的街區,看到那些熟悉的建築時,會有全新的感受和發現。颱灣的建築環境本身就充滿瞭多元的風格,從日治時期的洋房到現代的高樓大廈,再到充滿創意與在地特色的建築,能夠有一本這樣的書來梳理和解析現代建築的構成,對於我這樣喜歡建築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結構巧思”的闡述,畢竟,美學和功能性的結閤,從來都是建築設計的核心挑戰,而結構則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
评分《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手繪拆解建築設計之美與結構巧思,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本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可以細細品讀”的預感。標題中的“解剖”一詞,立刻勾起瞭我探究事物本質的興趣。我一直覺得,現代建築之所以能夠在空間和形式上帶來突破,很多時候是因為它對基礎建築元素的重新思考和運用。“手繪拆解”的形式,更是讓我期待,因為相比於冷冰冰的技術圖紙,手繪更能傳遞齣設計者的溫度和對細節的關注。我常常會站在一棟現代建築前,被它的某個局部所吸引,比如窗戶與牆體的連接方式,或者屋頂的綫條處理,但往往不知道其中的緣由。“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話,簡直說齣瞭我的心聲。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在漫步城市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築的構成邏輯,並且從這些“巧思”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創意啓迪。颱灣的建築景觀非常豐富,既有曆史的痕跡,也有現代的活力,擁有一本能夠幫助我“看懂”現代建築的書,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書中能有對不同建築材料的特性、不同結構體係的優劣勢的分析,並且能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
评分讀到《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的書名,立刻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度和實用性。“解剖”二字,意味著它要深入到現代建築的“骨骼”層麵,去探究那些看不見的結構和精妙的設計。“手繪拆解”則進一步強調瞭其直觀易懂的特點,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地揭開建築的神秘麵紗。我一直對建築中的“巧思”特彆著迷,那些在看似簡潔的設計中,巧妙解決各種技術和美學難題的智慧。例如,一個建築的采光是如何被最大化利用的?一個外牆的保溫隔熱是如何實現的?這些都是隱藏在建築之美背後的關鍵。標題中的“美與結構巧思”正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價值。在颱灣,我們見證瞭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建築,而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建築背後的邏輯和設計理念。“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話更是對我這樣喜歡在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的人來說,具有極強的號召力。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並且能夠將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到自己對生活空間的理解和改造中。
评分《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這本書的標題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解剖”和“手繪拆解”這兩個詞,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種層層深入、細緻入微的探究過程。我一直覺得,現代建築之所以能夠帶來空間的革新和視覺的衝擊,往往離不開對建築元素的精巧運用和結構上的大膽創新。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帶我們走進建築的“ backstage”,去看看那些看不見的支撐,去理解那些構成美感的邏輯。標題中的“美與結構巧思”更是準確地抓住瞭我一直以來對建築設計的興趣點:美學和功能性的完美結閤,以及在技術限製下誕生的智慧。颱灣的城市景觀中,現代建築占瞭很大的比例,從高聳的寫字樓到設計感十足的公共空間,每一處都值得細細品味。我常常會在街頭巷尾駐足,對著一棟建築的某個角度發呆,思考它為什麼這樣設計,為什麼使用瞭這樣的材料。“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話,簡直是說齣瞭我的心聲。我渴望能夠通過閱讀,獲得一種“頓悟”的感覺,能夠將書中的知識與我所見的現實建築聯係起來,從而獲得更多的靈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很多具體的案例分析,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閤精美的圖解,來闡述那些復雜的建築原理。
评分《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這本書的光名字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解剖”這個詞,瞬間勾起瞭我想要深入探究建築本質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現代建築的魅力,往往體現在它對基礎元素的重新思考和創新,而不是簡單的堆砌。標題中的“手繪拆解”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因為我個人認為,手繪圖比生硬的技術圖紙更能傳遞齣設計者的溫度和對細節的關注,也更容易被非專業人士理解。“美與結構巧思”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僅要展現建築的外在美,更要揭示支撐這份美背後的結構智慧。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現代建築的環境裏,從住宅到公共空間,每一處都值得我們去觀察和思考。我常常會對某些建築的局部設計感到驚艷,但卻不瞭解其中的原因。這本書似乎就是要為我這樣的讀者提供一個“透視”建築的機會。“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宣傳語,對我來說,簡直是說齣瞭心聲。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提升自己對建築的感知能力,能夠在行走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時,帶著更專業的眼光去發現隱藏在日常建築中的設計之美,並且能夠將這些觀察和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生活中的靈感和啓發。
评分拿到《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的時候,我第一個感覺是它的“分量”。不單單是紙質的厚度,更是內容上給人的那種厚重感。標題裏的“手繪拆解”一下子就吸引瞭我,因為我個人覺得,很多專業的建築圖紙雖然嚴謹,但往往缺少瞭那種人性的溫度和直觀的理解性。手繪圖,尤其是帶有“解剖”意味的手繪圖,能夠更清晰地將復雜的結構和設計意圖呈現齣來,就像是用一種更直接、更易懂的語言在溝通。我一直對那些在現代建築中巧妙融入的細節特彆著迷,比如一塊玻璃幕牆是如何與主體結構連接的?一個轉角的處理是如何兼顧采光和隱私的?屋頂的排水係統又是如何設計得既實用又美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部分,往往最能體現設計師的功力。“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話,我理解為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體驗的引導。它鼓勵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去觀察、去感受身邊的建築,將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閤,從而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在颱灣,我們有很多融閤瞭東西方設計理念的現代建築,也有很多因為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而産生的獨特建築形式。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建築的內在邏輯,去欣賞它們在形式背後的深刻思考。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於不同材料運用、不同結構體係的分析,並且能夠通過手繪圖的形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有所收獲。
评分初見《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的書名,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解剖”這個詞,帶著科學的嚴謹和探究的樂趣,而“手繪拆解”則賦予瞭它一種藝術的溫度和直觀的理解性。我一直認為,現代建築之所以令人著迷,不僅僅在於其宏偉的體量和前衛的造型,更在於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精妙設計和結構智慧。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帶領我們深入建築的肌理,去認識那些構成建築“骨骼”和“血肉”的關鍵元素。標題中的“美與結構巧思”精準地概括瞭現代建築設計的精髓。美學上的追求固然重要,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牢固的結構基礎之上,而真正的巧思,往往就體現在如何將這兩者完美地融閤。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充滿活力的建築環境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現代建築。我常常會好奇,那些令人驚嘆的設計是如何實現的?它們背後的結構原理是什麼?“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宣傳語,更是戳中瞭我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能成為我激發創造力的“火花”,讓我在“臥遊”城市時,能夠帶著更專業的眼光去發現細節,去感受設計者的用心,從而獲得屬於自己的靈感。
评分《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這個標題,就帶著一種迫不及待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我一直認為,偉大的建築不僅僅是高大的空間,更是由無數個精心設計的“小零件”所構成的整體。“解剖”這個詞,精準地概括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要層層剝離,展現構成現代建築之美的關鍵要素。而“手繪拆解”的形式,更是讓我想象到,一本充滿藝術感和生活氣息的建築讀物。我常常會在城市裏行走,對那些處理得特彆巧妙的建築細節,比如一個轉角的處理、一個露颱的設計,感到非常好奇,卻又找不到答案。這本書似乎就是來解答這些疑惑的。“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話,對於我這樣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的人來說,簡直是量身定製。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訓練自己對建築細節的敏感度,能夠將書中的理論與現實中的觀察相結閤,從而激發自己更多的設計想法。在颱灣,我們有幸能夠接觸到許多融閤瞭東方哲學與西方技術的現代建築,相信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更深刻的理解視角。
评分對於《現代建築元素解剖書》這本我期待已久的著作,我最想先談談它在“拆解”這個概念上的處理方式。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種像解剖學一樣,層層剝離、清晰展現每一個組成部分的畫麵。現代建築,特彆是那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往往是因為它們在看似簡潔的錶象下,隱藏著復雜的結構邏輯和精妙的設計巧思。這本書能夠將這些隱藏的“基因”一一剖析齣來,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標題裏的“美與結構巧思”是這本書的核心賣點,我希望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讓讀者不僅能看到建築的美,更能理解這份美是如何由堅實的結構支撐起來的,以及設計師是如何在結構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意的。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建築的麵貌也在不斷更新,湧現齣許多令人驚嘆的現代建築。然而,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些新建築雖然造型獨特,但似乎少瞭點“根”,少瞭點與環境的呼應,或者在細節處理上顯得倉促。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去審視,一個優秀的現代建築,究竟需要具備哪些“內在的品質”。“深度臥遊觸發靈思”這句宣傳語,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建築的某種渴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在每一次的“臥遊”中,都能有所發現、有所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