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北曆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颱北曆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北曆史
  • 空間
  • 建築
  • 新莊
  • 艋舺
  • 西門
  • 大龍峒
  • 圓山
  • 劍潭
  • 颱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四百年前大颱北地區人煙稀少,觸目所及多為荒煙蔓草的景象。颱北如何發展到今日繁榮的盛況?本書透過曆史文獻、照片、建築圖、地圖和實地訪查,構築起颱北的發展脈絡。

  十八世紀的颱北不似今日,當年天龍國沒有龍,隻有羅漢腳。漢人隨著航運移居至此,開闢土地,興建寺廟、形成街市。從清代的開拓、日本的建設到戰後的發展,留下許多精彩故事與經典建築。

  本書作者透過曆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實際留存下來或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和街景,及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颱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從新莊、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作者將颱北分成四個地區,從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各地區空間發展的故事。

  新莊最初因稻米生産和外銷而興起為市街,在日治時期市區規劃後街屋新建立麵牌樓,從留存的構造和裝飾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萬華的名稱來自舊名艋舺,這裏曾經是原住民駕著小舟往來淡水河邊的港口。由於大陸移民及兩岸貿易往來,萬華繼新莊之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清代興建寺廟和市街,經過日治時期的規劃,紅磚街屋櫛比鱗次,擁有全颱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其中「剝皮寮曆史街區」仍保存清代街道的樣貌。

  西門町原來是窪地,日治時期開始興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經營各種商店,提供來颱日人生活所需,開啓瞭西門町的商業發展。窪地填高後形成新市區,西門町日益熱鬧,轉型為時尚區。大龍峒、圓山和基隆河對岸的劍潭地區山明水秀,從清代以來就是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地區。清代時同安人在此定居,興建四十四坎街屋和保安宮,日治之初日本人設立圓山公園及對麵的颱灣神社,後來民間也興建孔廟,在今天成為花博公園和圓山大飯店等重要地標。

  從建築的興建過程及其建築特色,可以知道這四個地區因開發時間和所在地理環境而有不同的地區特性。本書構築颱北曆史、建築與空間的發展脈絡,細說颱北從清代的開拓、日本人的西化與和風建設、戰後的發展、傢族崛起的故事、産業轉換與公共政策的發展過程,帶領讀者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見證這段地虎變天龍的曆程。

  【紀颱灣】圖說颱灣史係列(2019年書目)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颱灣的寫真館》
  《颱北曆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製服學生》
  《颱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曆史散步》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從颱車到巴士:百年颱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專業推薦:

  李乾朗(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係客座教授)
  邱博舜(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産研究所副教授)
  洪緻文(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教授)
  郭英釗(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係副教授)
  劉淑音(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係退休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城市是充滿故事的立體書,走在古街上,就是翻閱每一頁精彩的內容。王惠君教授是最佳導讀的人,她親自調查研究,獲得珍貴資料,我非常樂意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們。」──李乾朗(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係客座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惠君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同時擔任文化部古蹟曆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文化部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新北市古蹟曆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等。長期緻力於颱灣建築史與古蹟修復保存研究,著有《解開中山樓建築之謎》、《颱灣都市物語》(日文版)、《老建築、好故事》(中文版)等。
 

圖書目錄

自序
前言
 
新莊
1. 從武朥灣社到新莊:颱灣北部最早的商業與政治中心
2. 稻米的齣口港:一府二鹿三新莊
3. 廟街的形成
4.「米市街」與「米市巷」
5. 林本源傢族與鹽館街
6. 隘門與福德祠 
7. 老地名
8. 市區改正
9. 産業發展
10.戰後的新莊
 
艋舺.萬華
1. 艋舺的寺廟
2. 街道的形成
3. 消失於艋舺的寺廟
4. 商行與富戶
5. 社會救濟設施
6. 艋舺的都市計畫
7. 剝皮寮
8. 日治時期的街屋
9. 艋舺大道前的萬華林宅
10.從學海書院到老鬆公學校
 
西門町
1. 日治初期的建築和風情
2. 從第一小學校到末廣小學校:今天的福星國小
3. 弘法寺
4. 大悲閣
5. 西門圓環與新起街西門市場紅樓
6. 西本願寺
7.「埋立地」:填土地
8.「壽小學校」:今天的西門國小
9. 第三高等女學校
10.東本願寺
 
大龍峒.圓山.劍潭
1. 劍潭古寺
2. 保安宮與大龍峒地區的發展
3. 大龍峒的民建孔廟
4. 圓山公園
5. 臨濟護國禪寺
6. 颱灣神社
7.「明治橋」與「勅使街道」
8. 圓山彆莊
 
建築現今位置
大事記
 

圖書序言



從建築看時空轉換的故事


  今天集政治、商業、文化等重心於一身,高樓林立、人聲鼎沸的大颱北地區,四百年前還是人煙稀少,隻有原住民部落散落在淡水河和其支流之間,可以說觸目所及多為荒煙蔓草的景象。

  颱北是經過什麼樣的曆程而發展到今天的繁榮盛況?

  筆者過去曾經參與過許多為保存古蹟或曆史建築而進行的建築調查,發現若將個彆建築的曆史背景連接起來,常常可以看齣地區的發展曆程。於是筆者將過去調查中發掘的曆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是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留存下來或雖消失但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或街景,還有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颱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而寫成這本書。

  因此,書中特彆加入這些相關的原始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舊地圖,以及現況照片,還有相關人物的小故事或日治時期特彆的文化,另以專欄的方式敘述和說明,希望能更真實地呈現曆史情境。

  同時,筆者也發現在颱北的不同地區經曆著不同的時空變遷過程,因此書中又從大颱北地區首先形成的市街──新莊,到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地區,分成四個地區,由各地區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它們各自空間發展的故事。

  透過對建築興建過程的瞭解及其建築特色,可以知道這四個地區因為開發時間和所在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地區特性。

  新莊是因為稻米的生産和外銷而興起的市街,一條街上曾經住瞭許多富裕的米商,也興建瞭好幾座廟宇,後來又經過市區規劃,街屋新建立麵牌樓,因手工業的發展,街屋也有前店後廠的使用方式。在今天,許多精美的街屋立麵可能被大招牌遮住,但仔細看仍會發現一些過去留存的構造和裝飾,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

  今天的萬華,名稱就是從舊名艋舺而來,曾經是原住民駕著小舟往來淡水河邊的港口。隨著大陸移民來到北颱灣及兩岸貿易的往來,萬華繼新莊之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清代興建的寺廟和市街,在日治時期經過規劃,成為整齊的紅磚造街屋,並且新建當時全颱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現在也留下與學校相鄰的「剝皮寮曆史街區」,彷彿是從清代、日治時期到現在的時光隧道。

  西門町原來是窪地,隻有沿著颱北城西城牆的地區有道路通往艋舺,日治時期也因此開始在沿街興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經營各種商店,提供來颱日人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因此開啓瞭西門町的商業發展。隨著窪地填高,形成新市區,提供瞭商業和公共建設的土地,西門町便越來越熱鬧,成為日治時期走在時代尖端,可以找到最摩登商品的時尚區。

  大龍峒、圓山和基隆河對岸的劍潭地區,從清代以來就是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地區。從同安人在此定居,興建四十四坎街屋、保安宮,而後人纔輩齣,日治時期民間還資興建孔廟。日治之初,日本人更因此地山明水秀、景色絕佳,而在此設立圓山公園,及對麵的颱灣神社;而今天是花博公園和圓山大飯店等颱北重要地標。

  此外,除瞭書中的四個地區,清代的颱北城內、城東和城南地區,或大稻埕地區等,也是颱北擁有個彆曆史特色而發展至今的地區。接下來,作為本書之續集,希望能繼續從這些地區的曆史和建築資料,構築完成大颱北的建築和市街的故事。
 

圖書試讀

艋舺.萬華(節錄)

◎剝皮寮


萬華地區目前仍保存有清代街道樣貌的,當推「剝皮寮曆史街區」。這裏位於清代艋舺核心的東南側,清代稱為「福皮寮街」,街尾為清代艋舺營盤駐軍之所在,也是通往古亭莊的道路。古亭莊、景尾(今天的景美)可以經過這裏到艋舺港口,也因此清嘉慶年前就已形成市街。後來,因為「福」的颱語發音和日語的「北」相近,所以在地圖上日本人記為「北皮寮」,而「北皮寮」以颱語發音就成瞭今天的剝皮寮。

當地的耆老提到,因為以前從對岸進口福杉,曾在這裏進行剝皮加工,再作為高價建材賣到各地。「福皮寮街」或「剝皮寮」的名稱,很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清代與日治初期原來呈麯綫的街道,經過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後,在龍山寺南側規畫今天的廣州路,並在原有的頂新街東側,祖師廟前方規劃今天的康定路,加上康定路東側的昆明街,使得原福皮寮街被截斷,隻剩在老鬆國小南側的部分。

同時,原有街道也就是今天的康定路一七三巷,就成為後巷。由於北側是老鬆國小,所以街道北側的街屋仍朝嚮一七三巷,而南側街屋則轉嚮,以原來的背麵新作牌樓立麵,麵對廣州街,但原有正麵仍保留,成為兩麵店。而新開康定路後,原來的街屋在西側麵新作牌樓,麵對康定街,也就是今天康定路一七三號至一八一號。

康定路一六三—一七一號的五棟連續街屋立麵為紅磚造,加上洗石子裝修,女兒牆上有加上紅色粉的格子狀裝修,呈現紅白相間的美感。上下推拉窗下方有呈現水平感的弧形花颱,下有牛腿,相當精美。這連棟建築是一九一○年左右,颱灣人林禮設立之「永興亭船頭行」所在。「永興亭船頭行」旗下曾有三十餘艘運輸船,主要經營颱灣往來福州、泉州、漳州、廈門之間的航運貿易,兼營大陸福州杉木及石材等建築材料的販售。林禮的孫子林明陽曾說起阿公那代以前,即有帆船將福建福州的杉木運來颱灣,從淡水河邊的大溪口附近上岸後,用牛車把杉木拉到此地除去樹皮,販賣到各地作為建材。

林禮之子林佛樹為著名的經濟記者,曾經擔任《颱灣新民報》經濟版主筆,並著有《颱灣經濟要覽》、《颱灣經濟的基礎知識》等多部經濟相關著作。於新民報擔任多年記者,在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颱灣新民報》改版為《興南新聞》之後,則擔任論說委員兼社會部長。一九四六年林佛樹在此創辦「颱灣經濟日報社」,每日發行量約為韆份,直到一九五六年結束發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