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剋船長與太平洋: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1768-1780

庫剋船長與太平洋: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1768-17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Frame, Laura Walker
圖書標籤:
  • 庫剋船長
  • 太平洋航行
  • 航海探險
  • 地理發現
  • 曆史
  • 18世紀
  • 探險傢
  • 海洋學
  • 航海史
  • 太平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與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鄭和相提並論的航海傢,庫剋船長造就瞭100年的巨大變革。
◎本書收錄200張珍貴圖片史料,以豐富的圖文紀念庫剋船長首航250週年。

  從1768年奮進號自英國普利茅斯啓航,到1779年庫剋船長死於夏威夷之後,決心號與發現號於1780年返迴英國為止,庫剋船長耗費十年以上進行三次探險。他的探險故事是曆史上的傳奇,甚至延續到太空時代:美國太空總署以庫剋環球航行的船艦「奮進號」與「發現號」來命名太空梭。而他也是啓發科幻經典《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剋(James T. Kirk)的原型,該係列振奮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嚮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即來自庫剋在日記中自述:「……來到在此之前無人抵達的遙遠之地。」

  雖然在庫剋航行之前,歐洲人探索太平洋已近250年曆史,盡管有早期的航行紀錄,當奮進號啓航時,歐洲人對太平洋多數地區仍一無所知。庫剋是位技術嫻熟的製圖師,他在航行時完成的地圖與海圖往往是他行經海岸綫時首次進行的精確測繪,其團隊在太平洋長期停留,並對玻裏尼西亞地理、人文與自然環境詳細調查,是之前歐洲探險隊前所未有的。庫剋的航海事業與他自己成瞭往後一百年巨大變革的象徵,他可說是第一位測繪太平洋也是第一位描繪「南島語族」的航海傢,竭盡所能航嚮最遠。他的船隻造訪瞭許多歐洲人感到新奇或未曾聽聞的地方,如大溪地、紐西蘭、澳洲東岸、南極大陸、復活節島、東加、萬那杜、南喬治亞、夏威夷、太平洋西北地區、阿拉斯加與白令海等地。

  最初庫剋船長的奮進號齣航的目的是到大溪地記錄金星淩日,以計算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他所進行的三次航行雖帶有科學目的,但英國海軍部支持航行的背後主要動機卻是尋找土地──當時人們相信在南方海洋的某個地方存在著一塊南方大陸,還有尋找新的商業與貿易機會。從維多利亞時代,庫剋被尊奉為因公殉職的帝國英雄和澳洲的國父,到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去殖民化期間,庫剋被批判為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的先鋒,庫剋的航行至今仍引起人們高度的興趣,也引發激烈的爭議。對許多人來說,他的航行不僅重要,也改變瞭世界,與世人切身相關。  

  2018年,大英圖書館為瞭紀念庫剋船長首航250週年,特彆策畫瞭「詹姆斯.庫剋:航行」特展,展齣大英圖書館所收藏的許多庫剋三次航行的原始地圖、藝術品與日誌,包括庫剋第二次與第三次航行的日誌、他親手繪製的許多地圖,以及隨行藝術傢原創的藝術品。本書搭配展覽,利用這些收藏品來探索這三次航行的故事──不僅來自歐洲,也來自太平洋地區,從中我們可看齣來自歐洲與太平洋地區兩種視角的航行故事。書中圖片皆為展齣實物,是瞭解庫剋航行的珍貴史料。即使沒有親臨展覽的讀者,也能藉由本書來趟紙上「發現之旅」,在決心號與發現號返迴英國的250年後,重新迴顧這段曆史。

專業推薦:

  方凱弘∣颱北海洋科技大學航海係助理教授
  林誌明∣國立颱灣美術館館長
  林廷輝∣颱灣國際法學會副祕書長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相輔∣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博士
  蔣竹山∣中央大學曆史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

  黃相輔、方凱弘專文導讀
 
探險、文化與科學的交匯:18世紀的環球航行 概述:一次橫跨半個地球的史詩之旅 本書並非聚焦於庫剋船長那段著名的太平洋測繪史,而是將目光投嚮瞭18世紀後半葉,一個全球航海探險與科學考察風起雲湧的時代。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與庫剋同時代或稍早、稍晚的航海傢、博物學傢和天文學傢,他們如何通過漫長而艱險的航行,係統性地重塑瞭歐洲人對地球的認知。這些探險活動不僅僅是繪製地圖,更是歐洲文化、科學範式與未知世界進行激烈碰撞的過程。 我們將考察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這段時期,歐洲主要海權國傢,特彆是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在海洋領域的戰略競爭。這些競爭的驅動力包括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建立新的貿易路綫、獲取稀有資源,以及將科學方法應用於地理學和博物學的實踐。 第一部分:歐洲航海技術的飛躍與挑戰 在18世紀,遠洋航行麵臨的挑戰是空前的。本書將首先梳理支撐這次探險浪潮的技術進步。 1. 精準導航的革命 詳細分析經度測量的突破如何從理論走嚮實踐。我們不會討論庫剋如何在這些方麵做齣的貢獻,而是著重於約翰·哈裏森(John Harrison)及其劃時代的航海鍾(H4)的實際應用及其對後續探險傢的影響。闡述這些精密計時工具如何在太平洋的廣闊水域中,使得船隻能夠首次精確確定自身位置,極大地減少瞭航行時間和風險。 同時,我們將考察六分儀和象限儀在緯度測定上的標準化過程,以及當時天文學傢如何利用月食和行星觀測來輔助確定地理坐標,這些數據如何被係統性地收集並儲存在皇傢海軍的航海圖中。 2. 船隻設計與後勤保障 探險船隻的設計哲學在這一時期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將對比“堅固性”與“速度”之間的權衡,分析不同類型的探險船(如勘探船、商船改裝船)如何適應惡劣的海況。我們將重點分析船體結構、通風係統以及淡水收集技術的改進,這些進步使得船隻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獨立航行能力。 後勤方麵,我們將詳細描繪當時對食物和藥物的理解與儲備。探討船上如何處理長期缺乏新鮮食物導緻的壞血病(Scurvy),以及當時船醫和隨船牧師在維護船員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麵所做的嘗試,這些經驗教訓被後續的探險隊廣泛藉鑒。 第二部分:被遺忘的探險傢與替代性的地理發現 庫剋並非太平洋探險的唯一敘事者。本書將重點發掘其他探險傢的工作,他們的發現往往因政治、語言障礙或曆史敘事而被邊緣化。 1. 法國的海洋雄心:布乾維爾與拉佩魯斯 深入剖析法國探險傢路易·安托萬·德·布乾維爾(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的環球航行(1766-1769)。布乾維爾的探險是法國對英國海洋霸權的直接迴應,其航行也帶來瞭對大溪地(Tahiti)的首次大規模歐洲接觸,以及對當地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的早期人類學記錄。分析布乾維爾的報告如何影響歐洲對“自然人”的浪漫想象。 接著,我們將審視讓-弗朗索瓦·德·加洛普·德·拉佩魯斯(Jean-François de Galaup, comte de Lapérouse)那次充滿悲劇色彩的探險(1785-1788)。拉佩魯斯奉法國國王之命,意圖係統性地填補地圖上的空白,並探索與庫剋考察路綫相接的區域。通過分析他留下的最後信件和隨行科學傢的記錄,重構他在北太平洋和澳洲的活動軌跡,以及他的失蹤如何引發瞭當時歐洲的巨大轟動。 2. 西班牙的隱秘勘測 本書還將揭示西班牙在南太平洋的長期、低調的勘測努力。西班牙的探險往往帶有更強的殖民和傳教目的。我們將考察費利佩·岡薩雷斯·德·埃雷迪亞(Felipe González de Haedo)在1770年代對復活節島(Rapa Nui)的訪問記錄,以及他們與波利尼西亞群島早期接觸的細節。這些記錄提供瞭不同於英國視角下的土著文化觀察。 第三部分:博物學與科學的“圈地運動” 18世紀是科學考察成為國傢行為的時代。探險船不再僅僅是運輸工具,它們成為瞭漂浮的科學院。 1. 動植物學的早期係統分類 本書將聚焦於隨船博物學傢(而非船長本人)的工作。詳細介紹植物采集、製圖和物種描述的標準化流程。探討早期博物學傢如何應對大量新物種的湧入,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這些新發現嵌入到林奈分類係統的框架內。分析他們在航行中收集的標本(如植物標本集、昆蟲和礦物樣本)的保存技術及其對歐洲自然史博物館的貢獻。 2. 人類學的前夜:文化接觸與偏見 當航海傢們抵達陌生的海岸綫時,他們麵對的不僅僅是新的地理坐標,更是全新的社會形態。我們將探討18世紀末歐洲探險傢們記錄原住民文化的方式。重點分析探險報告中“他者”的建構過程:探險傢們如何區分“文明”與“野蠻”,以及他們對土著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觀察,如何受到當時歐洲啓濛思想和種族觀念的影響。這些記錄構成瞭早期人類學的重要基石,但也充滿瞭時代性的誤解與偏見。 結語:地理知識的固化與新時代的醞釀 通過對這些多維度的航海活動進行考察,本書旨在展示18世紀末全球地理知識是如何係統性地被構建、競爭和最終固化的。它描繪瞭一個由皇傢贊助、科學驅動和國傢利益交織而成的宏大敘事,一個在狂風巨浪中,人類認知邊界被持續拓展的時代。這些航行不僅填補瞭地圖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們為後續的殖民擴張、全球貿易網絡以及現代科學範式的確立,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弗萊姆(William Frame
  
  大英圖書館現代檔案與手稿組組長。
 
蘿拉.沃剋(Laura Walker
  
  大英圖書館現代檔案與手稿組1850-1950年部門負責人。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颱灣大學曆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庫剋船長與太平洋》、《當帝國迴到傢: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北韓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西西裏人》、《教父》、《耶路撒冷三韆年》等。

圖書目錄

本書說明
緻謝
地圖
導讀 復雜與多元的科學探險史詩/黃相輔
導讀 「三下太平洋」的探索旅程/方凱弘
導論
十八世紀的英國
第一次航行(1768-71)
第一次與第二次航行之間(1771-72)
第二次航行(1772-75)
第二次與第三次航行之間(1774 -76)
第三次航行(1776-80)
結論
參考書目
英漢對照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復雜與多元的科學探險史詩


  庫剋船長的探險本身就是傳奇。姑且不論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是如何將庫剋推上國傢英雄的神壇,三次環球航行的壯舉便足以將庫剋放進航海名人榜,與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與鄭和等前輩相提並論。以科學史的角度來看,庫剋的探險拓展瞭歐洲人對太平洋的知識,完全符閤典型的探險史詩敘事:探索未知的領域、發現前所未見的新事物。庫剋身為科學探索「英雄」的文化象徵意義,超越瞭大英帝國的脈絡,甚至延續到太空時代──庫剋環球航行的船艦「奮進號」與「發現號」的大名,被美國太空總署用來命名太空梭。而他在日記中自述「……來到在此之前無人抵達的遙遠之地」,也是啓發科幻經典《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剋(James T. Kirk)的原型,也是該係列振奮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嚮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的由來。

  2018年是庫剋自普利茅斯港齣發展開第一次環球航行250週年,大英圖書館因此策畫「詹姆斯.庫剋:航行」特展,本書即齣自展覽官方指南。大英圖書館的特展嚮來以材料豐富著稱,在專業策展人的巧思下,將各種館藏或藉展文物組織成彆齣心裁又兼顧多元視角的敘事。本次庫剋特展也不例外。館方羅列相關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庫剋與隨行人員在途中的日記、繪畫、地圖(或海圖)手稿,採集迴來的動植物標本與原住民文物,以及返國後的信函與各種齣版品。利用這些第一手史料,館方钜細靡遺地鋪陳庫剋航行中的細節,讓曾參與遠航的眾多曆史人物「為自己說話」。

  筆者有幸在特展期間訪問倫敦,而得以親炙本展。庫剋三次航行牽涉的人事時地物龐雜,要把相關曆史背景釐清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本展覽的動綫大緻以時間順序安排,但三次航行之間的段落區隔良好,令參觀者不覺冗長雜亂。這不能不歸功於館方在空間布置方麵的巧思。例如在第二次航行,敘事的重點放在船艦進入南極圈,這段展區的配色就以冷調的灰白、淡藍色為主,讓觀眾有彷彿身曆南冰洋的感受;而當觀眾來到各航行間的空檔,展區牆麵就恢復暖色調的沉穩顔色,搭配暈黃燈光與肖像畫,讓人立刻聯想到主角此時正身處在英國傢園的宅邸。

  雖然以上的空間設計不易於書中重現,但本書在結構上也忠實反映瞭展覽動綫,依序交代三次航行的背景與途中的細節。由於是展覽指南,本書的特色是「看圖說故事」,利用大量圖片配閤文字說明的方式,串起庫剋航行中的點點滴滴。這些圖片皆為展齣的實物,是瞭解庫剋航行的珍貴史料。即使沒有親臨展覽的讀者,也能輕鬆地來趟紙上「發現之旅」。

  庫剋的探險史詩不乏爭議。近年來,隨著去殖民化與原住民意識的興起,愈來愈多學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戰傳統的官方版本敘事,重新檢視庫剋的英雄形象。庫剋航行抵達玻裏尼西亞與澳洲東岸,從歐洲的視角來看是「發現」;從當地原住民的立場,卻標誌著此後歐洲人大舉入侵、殖民,並徹底改變傳統社會與文化的開端。本書開頭舉兩幅不同時代的畫作為例,正好顯示兩種史觀的強烈對比:繪於二十世紀初的《1770年庫剋船長在植物學灣登陸》,是大英帝國移民開拓敘事的延續;而二十一世紀戲仿前作的《在這裏,我們稱他們是海盜》,則把自詡文明開化的西方「發現者」狠狠嘲諷瞭一番。

  庫剋是探險英雄還是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的先鋒?這是至今各界仍爭論不休的問題。光是導緻庫剋在夏威夷喪生的那場衝突,無論是在場目擊者的證詞或後人的描述,就眾說紛紜:有人將庫剋描繪成盡力維持和平的調停者;也有人將庫剋描繪成在最前方率領攻擊的人。身為皇傢海軍的軍官,庫剋鞠躬盡瘁地探索任務,無可否認是為瞭英國的利益。庫剋本人未能親身參與大英帝國後續在太平洋的勢力擴張,然而跟隨在探險傢腳步後的,往往是商人、傳教士與殖民者。庫剋身後不到數十年,英國在大洋洲建立瞭數個殖民地,最終形成現代國傢澳大利亞與紐西蘭。

  從全球史的脈絡來看,庫剋的科學探索並非純粹為瞭求知,還牽涉軍事、貿易以及地緣政治上的戰略利益。十八世紀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國的勢力範圍;馬德裏掌握瞭從美洲到菲律賓跨太平洋的貿易航路。為瞭挑戰西班牙,英國希望能在地圖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尋求機會。這是庫剋探索任務的重要背景。我們從書中可以瞭解,倫敦皇傢學會與海軍部同時是庫剋航行的推手,各自有盤算的目標。以金星淩日的天文觀測為例,皇傢學會希望能藉此測定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拓展對宇宙的認識;海軍部則希望這些天文數據有助於解決測量地球緯度的問題,以增進遠洋導航的精確性。更彆提沿途的地理探索──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或西北航道──這些地理知識背後的戰略價值瞭。

  庫剋不是第一個抵達南太平洋或大溪地的歐洲人,然而其團隊在太平洋的長期停留,並對玻裏尼西亞地理、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詳細調查,是之前的歐洲探險隊前所未有的。這歸功於任務前的縝密計畫,以及隨行的科學團隊。這個團隊包括博物學者、天文學傢,甚至畫傢。帶領一群或許是「文弱書生」的科學團隊遠渡重洋,還要在荒野異地中求生存、與當地居民打交道,非常不容易。庫剋傑齣的領導統禦、航海、測量與製圖技能,使他成為能勝任的人選。沒有英國政府與皇傢海軍的資源,也無法支持三次遠航。國傢(以及技術與商業)力量與科學研究互助結閤的「大科學」(Big science),在庫剋之後的科學探索任務愈來愈常見,從阿波羅登月到人類基因組計畫,無不是交織瞭復雜的社會與國際網絡。

  庫剋的科學團隊中最重要的代錶人物,莫過於參加第一次航行,後來成為皇傢學會會長的約瑟夫.班剋斯。班剋斯是十八世紀典型的「紳士科學傢」,傢有恆産,經濟充裕,得以無後顧之憂從事科學研究。他保持與歐陸同行的聯係,努力經營自己的學術網絡,不惜齣資贊助庫剋的遠航任務,藉此抓住隨行考察的機會。從班剋斯的視角,我們看到十八世紀博物學傢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這個生産自然知識的模式效率驚人,有賴研究者與專業畫傢分工閤作,以素描記錄所見所聞,再待後續完成上色與細部描繪。此外,由於班剋斯不像庫剋需負擔領隊責任,他得以較無顧慮地與原住民互動,甚至參與原住民的儀式,充分滿足好奇心。庫剋航行對玻裏尼西亞社會留下豐富的觀察與紀錄,班剋斯的穿針引綫發揮瞭不少作用。

  庫剋的航行也不全然是歐洲人的故事。在探索過程中,庫剋與其船員不免與無數當地居民互動,有些互動是和平、好奇,甚至互惠的,有些則是緻命的。盡管因現存史料的限製,我們對這些居民所知不多(諷刺的是,藉由外來探險傢的描述,許多原住民得以在時光洪流中留存些許紀錄)。大英圖書館也坦承,雖然盡力呈現多元聲音,本書絕大部分史料講述的仍然是歐洲人的視角。然而,有好幾位玻裏尼西亞原住民曾加入庫剋的探險隊,留下不少珍貴的史料,例如在第一次航行中途上船的「客卿」圖帕亞。

  圖帕亞來自大溪地附近的賴阿特亞島,是當地宗教的祭司,類似的神職人員在許多社會中往往是掌握與傳承知識的文化菁英。然而圖帕亞在大溪地不算得誌:一來他在政治上站錯邊,效力的部族首領已經失勢;再來他並非土生土長,為瞭躲避戰禍纔投奔大溪地,恐怕連大溪地人也視他為外人。庫剋一行人停留在大溪地期間,班剋斯與圖帕亞成為好友,最終說服庫剋讓圖帕亞隨行。圖帕亞隨奮進號到瞭紐西蘭與澳洲東岸,可惜於返迴英國途中在巴達維亞(今日的雅加達)病逝。

  圖帕亞在奮進號上的角色相當微妙。他發揮瞭嚮導、翻譯與顧問的功能,在英國人與原住民接觸的場閤擔任雙方溝通的中間人。但圖帕亞不是庫剋的屬下,反倒比較像班剋斯的私人賓客(庫剋同意圖帕亞與他的童僕上船的條件,就是班剋斯需負擔這二人的額外支齣)。盡管庫剋對圖帕亞的能力錶示尊敬,但他不像班剋斯對這位賓客較有交情;大部分船員對圖帕亞的印象就更不好瞭,認為他難以親近又愛擺架子。庫剋曾評論圖帕亞「精明、理智又有天纔」,卻也指齣他「驕傲又固執,以緻在船上常引起眾人反感」。船員對圖帕亞的反感,難免摻雜一些歐洲人對「印地安人」(當時對美洲與大洋洲原住民的泛稱)的優越情緒。很可惜圖帕亞沒有留下個人紀錄,我們無從得知他的想法,還有上船的理由。或許他也想去探索世界、隨奮進號去歐洲看看,或者視自己的加入為與庫剋團隊的結盟,甚至可能希望藉助英國人的武力驅逐占領故鄉的敵人。

  庫剋與班剋斯所蒐集關於玻裏尼西亞的知識,很大一部分的來源就是圖帕亞。圖帕亞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書,熟悉玻裏尼西亞社會的文化、醫藥、天文、地理與水文等在地知識。這些知識由他的父祖輩以口述方式代代相傳。圖帕亞也精通導航技術,能記誦大溪地周邊群島的方嚮與所需航程,盡管自己或其父祖輩從未到過那些島嶼。有張標示大溪地周邊島嶼的海圖,就是西方與玻裏尼西亞兩套不同知識係統混閤的産物。這張海圖是庫剋根據圖帕亞的情報,以歐洲製圖方式繪成,標示瞭東西南北四方位。但而圖上的島嶼卻不見得符閤其實際位置,尤其是愈外圍、離大溪地愈遠的島嶼,誤差愈大。這可能是由於玻裏尼西亞人的地理知識並不是建立在歐洲人習慣的絕對座標係統上,而是記錄航路上島嶼的相對位置,由居住之地嚮外同心圓式地擴張。

  最近的研究也顯示,庫剋航行途中記錄南太平洋風土民情的許多圖畫,其實是齣自圖帕亞之手。有些是應庫剋要求而繪,有些則是圖帕亞自己的觀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張描繪英國人與毛利人交易的場景,生動地記錄瞭雙方接觸的新奇與緊張感。圖帕亞以一位「第三者」的視角,見證瞭歐洲探險者開始改變毛利人「長白雲之鄉」的那一刻。圖帕亞在紐西蘭期間也試著「傳教」,與當地人交流宗教知識。由於圖帕亞來自毛利人祖先的原鄉,雙方的血緣、語言和文化相近,因此他的到訪頗受歡迎,其事蹟在不同部落之間廣為流傳。當庫剋第二次航行重返紐西蘭,多次遇到毛利人追問圖帕亞的下落。對現代讀者來說,庫剋是環球探險史詩的主角;然而從毛利人的角度來看,來訪的「遠親」圖帕亞纔是代代口述相傳的傳奇人物。

  圖帕亞不是唯一一位自願加入庫剋行列的原住民,甚至有的原住民拜訪英國又返迴大溪地。這些案例提醒我們,不隻是歐洲人,原住民也以他們的方式探索外麵的世界。那些熟悉的、非黑即白的曆史敘事,往往過於簡化曆史事件的復雜性。無論是歐洲人「勇敢探索域外蠻荒」的探險史詩,或是原住民「受帝國主義入侵壓迫」的斑斑血淚,都是復雜曆史事件的眾多麵嚮之一。歐洲探險傢固然有船堅炮利的科技優勢,在離母國韆裏之遙的陌生領域,常常需要靠外交手腕獲取當地居民的善意與資源。原住民也不是被動地麵對外來者的衝擊,他們常主動尋求貿易或閤作,利用外來勢力鞏固己方利益,甚至打擊本地的對手。而雙方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也充滿互動。當庫剋與班剋斯進行博物學田野調查時,仍需藉助圖帕亞的在地知識。沒有圖帕亞的建議,英國人或許不會這麼順利地「發現」大溪地周邊的群島及紐西蘭。雖然玻裏尼西亞原住民不具備西方天文學的知識,但他們熟悉星辰運行的精確程度──套句班剋斯的話,恐怕「連歐洲天文學傢都難以相信」!

  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不顧天神的禁令為人類盜火,教人類使用火焰,成為人類掌握知識與發展文明之始。鬥轉星移,普羅米修斯當初帶給人類的那一小盞星火,最後竟成為一團遮蔽視綫的熊熊烈焰。1945年7月16日,領導曼哈頓計畫開發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傢歐本海默,在新墨西哥州見證人類史上第一次核試爆。歐本海默事後迴憶,那一刻在場的人都意識到「世界從此不同瞭」,他則想起印度經典《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話:「現在我成瞭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歐本海默這段著名的感言,是科學傢對自己行動所造成後果的沉重反省。套用流行的電影颱詞,歐本海默是一位「受知識詛咒」的悲劇人物,始終被良知與責任心之間的矛盾摺磨。他希望能搶先開發齣原子彈,避免納粹德國先掌握這種終極武器;但他又無法不預見這項任務將開啓潘朵拉的盒子,使後世籠罩在核戰的恐怖陰影中。原子彈是科學作為兩麵刃的絕佳象徵:人類對知識的探索能釋放齣龐大的威力,也能帶來前所未見的毀滅。

  庫剋的航行不像發明原子彈那樣立即震撼世人,但也確實改變瞭世界,影響深遠且持續至今。無論庫剋當初是否懷抱著和平善意而來,從他抵達南太平洋的那刻開始,玻裏尼西亞就不復原本的社會與文化瞭,成為更復雜的世界體係的一部分。改變是好是壞,隨著時代變遷有不同論斷,恐怕永遠難以蓋棺論定。二十世紀以前的帝國主義者認為帝國統治給殖民地帶來文明、秩序與各種物質建設,現代化或「進步性」成為道德修辭上的立足點。後殖民時代政治風氣的轉變,讓昔日的「典範」褪色,反省與批判殖民者掠奪與屠殺原住民的不公不義。這一切使庫剋在探索方麵的成就如同哥倫布與麥哲倫的那般耀眼,也同時像這二位前輩一樣在曆史地位方麵富於政治爭議。

  庫剋需不需要為他的探索行動産生的後果負責?這也許不純粹是曆史或科學問題瞭。我們無法期待人人都像歐本海默那樣深刻感性的反省。庫剋有他所處的時代侷限及個人立場;他在日誌中對原住民處境與歐洲殖民前景的若乾思考,反映瞭當代歐洲流行的思潮,包括啓濛哲學傢如洛剋與盧梭在「政府」、「自然狀態」與「平等權利」等議題上的觀點。然而身為領隊的指揮官,庫剋更關心的還是眼前實際的問題:如何確保團隊安全,完成任務並返航。

  也因此這不是庫剋個人的航行──途中的每個人,從班剋斯到圖帕亞,擁有各自的立場、意誌與行動。這也是大英圖書館規劃本展與本書的期望──平實地還原庫剋三次環球航行的過程,讓史料為當事人各自發聲。而我們也得以銘記,任何「偉大」的科學探險,不是隻有嚮未知邊疆前進的浪漫,而是有更復雜多元的麵貌等待我們去發掘。

黃相輔(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博士)



復雜與多元的科學探險史詩

黃相輔(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博士)


  庫剋船長的探險本身就是傳奇。姑且不論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是如何將庫剋推上國傢英雄的神壇,三次環球航行的壯舉便足以將庫剋放進航海名人榜,與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與鄭和等前輩相提並論。以科學史的角度來看,庫剋的探險拓展瞭歐洲人對太平洋的知識,完全符閤典型的探險史詩敘事:探索未知的領域、發現前所未見的新事物。庫剋身為科學探索「英雄」的文化象徵意義,超越瞭大英帝國的脈絡,甚至延續到太空時代──庫剋環球航行的船艦「奮進號」與「發現號」的大名,被美國太空總署用來命名太空梭。而他在日記中自述「……來到在此之前無人抵達的遙遠之地」,也是啓發科幻經典《星艦迷航記》(Star Trek)主角詹姆斯.寇剋(James T. Kirk)的原型,以及該係列振奮人心的格言「勇敢航嚮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的由來。

  2018年是庫剋自普利茅斯港齣發展開第一次環球航行250週年,大英圖書館因此策畫「詹姆斯.庫剋:航行」特展,本書即齣自展覽官方指南。大英圖書館的特展嚮來以材料豐富著稱,在專業策展人的巧思下,將各種館藏或藉展文物組織成彆齣心裁又兼顧多元視角的敘事。本次庫剋特展也不例外。館方羅列相關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庫剋與隨行人員在途中的日記、繪畫、地圖(或海圖)手稿,採集迴來的動植物標本與原住民文物,以及返國後的信函與各種齣版品。利用這些第一手史料,館方钜細靡遺地鋪陳庫剋航行中的細節,讓曾參與遠航的眾多曆史人物「為自己說話」。

  筆者有幸在特展期間訪問倫敦,而得以親炙本展。庫剋三次航行牽涉的人事時地物龐雜,要把相關曆史背景釐清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本展覽的動綫大緻以時間順序安排,但三次航行之間的段落區隔良好,令參觀者不覺冗長雜亂。這不能不歸功於館方在空間布置方麵的巧思。例如在第二次航行,敘事的重點放在船艦進入南極圈,這段展區的配色就以冷調的灰白、淡藍色為主,讓觀眾有彷彿身曆南冰洋的感受;而當觀眾來到各航行間的空檔,展區牆麵就恢復暖色調的沉穩顔色,搭配暈黃燈光與肖像畫,讓人立刻聯想到主角此時正身處在英國傢園的宅邸。

  雖然以上的空間設計不易於書中重現,但本書在結構上也忠實反映瞭展覽動綫,依序交代三次航行的背景與途中的細節。由於是展覽指南,本書的特色是「看圖說故事」,利用大量圖片配閤文字說明的方式,串起庫剋航行中的點點滴滴。這些圖片皆為展齣的實物,是瞭解庫剋航行的珍貴史料。即使沒有親臨展覽的讀者,也能輕鬆地來趟紙上「發現之旅」。

  庫剋的探險史詩不乏爭議。近年來,隨著去殖民化與原住民意識的興起,愈來愈多學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戰傳統的官方版本敘事,重新檢視庫剋的英雄形象。庫剋航行抵達玻裏尼西亞與澳洲東岸,從歐洲的視角來看是「發現」;從當地原住民的立場,卻標誌著此後歐洲人大舉入侵、殖民,並徹底改變傳統社會與文化的開端。本書開頭舉兩幅不同時代的畫作為例,正好顯示兩種史觀的強烈對比:繪於二十世紀初的《1770年庫剋船長在植物學灣登陸》,是大英帝國移民開拓敘事的延續;而二十一世紀戲仿前作的《在這裏,我們稱他們是海盜》,則把自詡文明開化的西方「發現者」狠狠嘲諷瞭一番。

  庫剋是探險英雄還是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的先鋒?這是至今各界仍爭論不休的問題。光是導緻庫剋在夏威夷喪生的那場衝突,無論是在場目擊者的證詞或後人的描述,就眾說紛紜:有人將庫剋描繪成盡力維持和平的調停者;也有人將庫剋描繪成在最前方率領攻擊的人。身為皇傢海軍的軍官,庫剋鞠躬盡瘁地執行探索任務,無可否認是為瞭英國的利益。庫剋本人未能親身參與大英帝國後續在太平洋的勢力擴張,然而跟隨在探險傢腳步後的,往往是商人、傳教士與殖民者。庫剋身後不到數十年,英國在大洋洲建立瞭數個殖民地,最終形成現代國傢澳大利亞與紐西蘭。

  從全球史的脈絡來看,庫剋的科學探索並非純粹為瞭求知,還牽涉軍事、貿易以及地緣政治上的戰略利益。十八世紀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國的勢力範圍;馬德裏掌握瞭從美洲到菲律賓跨太平洋的貿易航路。為瞭挑戰西班牙,英國希望能在地圖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尋求機會。這是庫剋探索任務的重要背景。我們從書中可以瞭解,倫敦皇傢學會與海軍部同時是庫剋航行的推手,各自有盤算的目標。以金星淩日的天文觀測為例,皇傢學會希望能藉此測定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拓展對宇宙的認識;海軍部則希望這些天文數據有助於解決測量地球經度的問題,以增進遠洋導航的精確性。更彆提沿途的地理探索──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或西北航道──這些地理知識背後的戰略價值瞭。

  庫剋不是第一個抵達南太平洋或大溪地的歐洲人,然而其團隊在太平洋的長期停留,並對玻裏尼西亞地理、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詳細調查,是之前的歐洲探險隊前所未有的。這歸功於任務前的縝密計畫,以及隨行的科學團隊。這個團隊包括博物學者、天文學傢,甚至畫傢。帶領一群或許是「文弱書生」的科學團隊遠渡重洋,還要在荒野異地中求生存、與當地居民打交道,非常不容易。庫剋傑齣的領導統禦、航海、測量與製圖技能,使他成為能勝任的人選。沒有英國政府與皇傢海軍的資源,也無法支持三次遠航。國傢(以及技術與商業)力量與科學研究互助結閤的「大科學」(Big science),在庫剋之後的科學探索任務愈來愈常見,從阿波羅登月到人類基因組計畫,無不是交織瞭復雜的社會與國際網絡。

  庫剋的科學團隊中最重要的代錶人物,莫過於參加第一次航行,後來成為皇傢學會會長的約瑟夫.班剋斯。班剋斯是十八世紀典型的「紳士科學傢」,傢有恆産,經濟充裕,得以無後顧之憂從事科學研究。他保持與歐陸同行的聯係,努力經營自己的學術網絡,不惜齣資贊助庫剋的遠航任務,藉此抓住隨行考察的機會。從班剋斯的視角,我們看到十八世紀博物學傢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這個生産自然知識的模式效率驚人,有賴研究者與專業畫傢分工閤作,以素描記錄所見所聞,再待後續完成上色與細部描繪。此外,由於班剋斯不像庫剋需負擔領隊責任,他得以較無顧慮地與原住民互動,甚至參與原住民的儀式,充分滿足好奇心。庫剋航行對玻裏尼西亞社會留下豐富的觀察與紀錄,班剋斯的穿針引綫發揮瞭不少作用。

  庫剋的航行也不全然是歐洲人的故事。在探索過程中,庫剋與其船員不免與無數當地居民互動,有些互動是和平、好奇,甚至互惠的,有些則是緻命的。盡管因現存史料的限製,我們對這些居民所知不多(諷刺的是,藉由外來探險傢的描述,部分原住民得以在時光洪流中留存些許紀錄)。大英圖書館也坦承,雖然盡力呈現多元聲音,本書絕大部分史料講述的仍然是歐洲人的視角。然而,有好幾位玻裏尼西亞原住民曾加入庫剋的探險隊,留下不少珍貴的史料,例如在第一次航行中途上船的「客卿」圖帕亞。

  圖帕亞來自大溪地附近的賴阿特亞島,是當地宗教的祭司,類似的神職人員在許多社會中往往是掌握與傳承知識的文化菁英。然而圖帕亞在大溪地不算得誌:一來他在政治上站錯邊,效力的部族首領已經失勢;再來他並非土生土長,為瞭躲避戰禍纔投奔大溪地,恐怕連大溪地人也視他為外人。庫剋一行人停留在大溪地期間,班剋斯與圖帕亞成為好友,最終說服庫剋讓圖帕亞隨行。圖帕亞隨奮進號到瞭紐西蘭與澳洲東岸,可惜於返迴英國途中在巴達維亞(今日的雅加達)病逝。

  圖帕亞在奮進號上的角色相當微妙。他發揮瞭嚮導、翻譯與顧問的功能,在英國人與原住民接觸的場閤擔任雙方溝通的中間人。但圖帕亞不是庫剋的屬下,反倒比較像班剋斯的私人賓客(庫剋同意圖帕亞與他的童僕上船的條件,就是班剋斯需負擔這二人的額外支齣)。盡管庫剋對圖帕亞的能力錶示尊敬,但他不像班剋斯對這位賓客較有交情;大部分船員對圖帕亞的印象就更不好瞭,認為他難以親近又愛擺架子。庫剋曾評論圖帕亞「精明、理智又有天纔」,卻也指齣他「驕傲又固執,以緻在船上常引起眾人反感」。船員對圖帕亞的反感,難免摻雜一些歐洲人對「印地安人」(當時對美洲與大洋洲原住民的泛稱)的優越情緒。很可惜圖帕亞沒有留下個人紀錄,我們無從得知他的想法,還有上船的理由。或許他也想去探索世界、隨奮進號去歐洲看看,或者視自己的加入為與庫剋團隊的結盟,甚至可能希望藉助英國人的武力驅逐占領故鄉的敵人。

  庫剋與班剋斯所蒐集關於玻裏尼西亞的知識,很大一部分的來源就是圖帕亞。圖帕亞就像一部活的百科全書,熟悉玻裏尼西亞社會的文化、醫藥、天文、地理與水文等在地知識。這些知識由他的父祖輩以口述方式代代相傳。圖帕亞也精通導航技術,能記誦大溪地周邊群島的方嚮與所需航程,盡管自己或其父祖輩從未到過那些島嶼。有張標示大溪地周邊島嶼的海圖,就是西方與玻裏尼西亞兩套不同知識係統混閤的産物。這張海圖是庫剋根據圖帕亞的情報,以歐洲製圖方式繪成,標示瞭東西南北四方位。但圖上的島嶼卻不見得符閤其實際位置,尤其是愈外圍、離大溪地愈遠的島嶼,誤差愈大。這可能是由於玻裏尼西亞人的地理知識並不是建立在歐洲人習慣的絕對座標係統上,而是記錄航路上島嶼的相對位置,由居住之地嚮外同心圓式地擴張。

  最近的研究也顯示,庫剋航行途中記錄南太平洋風土民情的許多圖畫,其實是齣自圖帕亞之手。有些是應庫剋要求而繪,有些則是圖帕亞自己的觀察。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張描繪英國人與毛利人交易的場景,生動地記錄瞭雙方接觸的新奇與緊張感。圖帕亞以一位「第三者」的視角,見證瞭歐洲探險者開始改變毛利人「長白雲之鄉」的那一刻。圖帕亞在紐西蘭期間也試著「傳教」,與當地人交流宗教知識。由於圖帕亞來自毛利人祖先的原鄉,雙方的血緣、語言和文化相近,因此他的到訪頗受歡迎,其事蹟在不同部落之間廣為流傳。當庫剋第二次航行重返紐西蘭,多次遇到毛利人追問圖帕亞的下落。對現代讀者來說,庫剋是環球探險史詩的主角;然而從毛利人的角度來看,來訪的「遠親」圖帕亞纔是代代口述相傳的傳奇人物。

  圖帕亞不是唯一一位自願加入庫剋行列的原住民,甚至有的原住民拜訪英國又返迴大溪地。這些案例提醒我們,不隻是歐洲人,原住民也以他們的方式探索外麵的世界。那些熟悉的、非黑即白的曆史敘事,往往過於簡化曆史事件的復雜性。無論是歐洲人「勇敢探索域外蠻荒」的探險史詩,或是原住民「受帝國主義入侵壓迫」的斑斑血淚,都是復雜曆史事件的眾多麵嚮之一。歐洲探險傢固然有船堅炮利的科技優勢,在離母國韆裏之遙的陌生領域,常常需要靠外交手腕獲取當地居民的善意與資源。原住民也不是被動地麵對外來者的衝擊,他們常主動尋求貿易或閤作,利用外來勢力鞏固己方利益,甚至打擊本地的對手。而雙方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也充滿互動。當庫剋與班剋斯進行博物學田野調查時,仍需藉助圖帕亞的在地知識。沒有圖帕亞的建議,英國人或許不會這麼順利地「發現」大溪地周邊的群島及紐西蘭。雖然玻裏尼西亞原住民不具備西方天文學的知識,但他們熟悉星辰運行的精確程度──套句班剋斯的話,恐怕「連歐洲天文學傢都難以相信」!

  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不顧天神的禁令為人類盜火,教人類使用火焰,成為人類掌握知識與發展文明之始。鬥轉星移,普羅米修斯當初帶給人類的那一小盞星火,最後竟成為一團遮蔽視綫的熊熊烈焰。1945年7月16日,領導曼哈頓計畫開發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傢歐本海默,在新墨西哥州見證人類史上第一次核試爆。歐本海默事後迴憶,那一刻在場的人都意識到「世界從此不同瞭」,他則想起印度經典《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話:「現在我成瞭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歐本海默這段著名的感言,是科學傢對自己行動所造成後果的沉重反省。套用流行的電影颱詞,歐本海默是一位「受知識詛咒」的悲劇人物,始終被良知與責任心之間的矛盾摺磨。他希望能搶先開發齣原子彈,避免納粹德國先掌握這種終極武器;但他又無法不預見這項任務將開啓潘朵拉的盒子,使後世籠罩在核戰的恐怖陰影中。原子彈是科學作為兩麵刃的絕佳象徵:人類對知識的探索能釋放齣龐大的威力,也能帶來前所未見的毀滅。

  庫剋的航行不像發明原子彈那樣立即震撼世人,但也確實改變瞭世界,影響深遠且持續至今。無論庫剋當初是否懷抱著和平善意而來,從他抵達南太平洋的那刻開始,玻裏尼西亞就不復原本的社會與文化瞭,成為更復雜的世界體係的一部分。改變是好是壞,隨著時代變遷有不同論斷,恐怕永遠難以蓋棺論定。二十世紀以前的帝國主義者認為帝國統治給殖民地帶來文明、秩序與各種物質建設,現代化或「進步性」成為道德修辭上的立足點。後殖民時代政治風氣的轉變,讓昔日的「典範」褪色,反省與批判殖民者掠奪與屠殺原住民的不公不義。這一切使庫剋在探索方麵的成就如同哥倫布與麥哲倫的那般耀眼,也同時像這二位前輩一樣在曆史地位方麵富於政治爭議。

  庫剋需不需要為他的探索行動産生的後果負責?這也許不純粹是曆史或科學問題瞭。我們無法期待人人都像歐本海默那樣深刻感性的反省。庫剋有他所處的時代侷限及個人立場;他在日誌中對原住民處境與歐洲殖民前景的若乾思考,反映瞭當代歐洲流行的思潮,包括啓濛哲學傢如洛剋與盧梭在「政府」、「自然狀態」與「平等權利」等議題上的觀點。然而身為領隊的指揮官,庫剋更關心的還是眼前實際的問題:如何確保團隊安全,完成任務並返航。

  也因此這不是庫剋個人的航行──途中的每個人,從班剋斯到圖帕亞,擁有各自的立場、意誌與行動。這也是大英圖書館規劃本展與本書的期望──平實地還原庫剋三次環球航行的過程,讓史料為當事人各自發聲。而我們也得以銘記,任何「偉大」的科學探險,不是隻有嚮未知邊疆前進的浪漫,而是有更復雜多元的麵貌等待我們去發掘。
 



 

圖書試讀

第一次航行:1768-1771(節錄)

在庫剋航行之前,南太平洋對歐洲人而言主要是個想像空間。從古希臘時代以來,人們一直相信有個南方大陸存在,其大小足以與廣大的北方陸塊相比。托勒密(Ptolemy),人稱西方地圖學的創立者,在二世紀時指齣南方大陸的存在,之後南方大陸便一直齣現在許多歐洲地圖中。曾經有個理論提到,當地球繞著軸綫鏇轉時,為瞭讓世界保持平衡,南方必定有一塊麵積與亞洲相當的陸塊。早期繪製的美洲地圖似乎支持這項說法,因為南北兩方各有一塊看似相等的陸塊。

1767年,英國製圖師亞曆山大.達林普爾(Alexander Dalrymple)齣版瞭《南太平洋發現史》(An Account of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South Pacifick Ocean),他在書中錶示,從航海者瞥見的陸地可以得知,在太平洋肯定有廣大的陸塊等待我們去發現。他寫道:「我們擁有古代留下的紀錄,加上後人經驗的指證,可知在南方大陸上有著物阜民豐的國傢;對從事商業的國傢來說,沒有任何事比發現新的國傢與人民更令人感興趣,不僅能激勵産業,也能為製造業開啓新的齣路。」他也提到,「考慮陸地與水的相對重量,赤道南方還需要一塊大陸與北方的陸地抗衡,以維持地球運行所需的均衡。」

1768年4月,庫剋奉命率領海軍部-皇傢學會聯閤探險隊前往太平洋觀測金星淩日。身為製圖師與天文學傢,庫剋擁有的技術是他獲選的關鍵,或許同樣深富意義的是選來航行的船隻原本是惠特比的運煤船,最近纔剛改名為奮進號。海軍部與皇傢學會共同同意指令內容,他們要求庫剋經由閤恩角(Cape Horn)航行到大溪地,「盡一切努力,至少提早一個月或六個星期抵達當地」,如此纔有時間準備觀測。大溪地是最後一刻纔選定的地點,這是根據1768年4月,薩繆爾.沃利斯率領的英國探險隊返航,帶迴瞭歐洲人第一次登陸大溪地的消息之後所做的考量。

離開大溪地之後,庫剋還有第二批指令要執行,這些指令裝在密封的袋子裏,由海軍部單獨下令。這些指令要求庫剋尋找新的土地,包括南方大陸,發現這些土地「將可大大增添國傢做為海上強權的榮譽,提升大不列顛君主的尊嚴,並且讓國傢的貿易與航海更往前邁進」。若能發現土地,庫剋將測量海岸綫與「觀察土壤的性質與土地的産物;居住或齣沒在該地的野獸與禽鳥,以及發現的各種魚類」。指令中也提到,「如果你發現任何礦藏、礦物或珍貴石頭,每一種你都要採集樣本返國,此外還有各種樹木、果實與榖物的種子,都必須盡可能收集。」

用户评价

评分

“1768-1780”這個時間段,也讓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庫剋船長的航行中,是否伴隨著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儀器和航海技術的應用?他對這些技術的使用和改進,是否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經驗?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他在航行中使用的各類工具,例如他如何利用望遠鏡觀察海岸綫,如何使用精確的時鍾來測定經度,以及他如何記錄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種數據。這些技術細節,對於理解他的航海成就至關重要。同時,我也好奇,他的航行中是否也催生瞭新的科學發現,比如對植物、動物、地質等方麵的研究?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次冒險故事,更是一部關於科學進步和技術應用的活教材。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發展的脈搏,以及庫剋船長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當拿到這本書時,我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對曆史的敬畏之情。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史詩感——“庫剋船長與太平洋: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1768-1780”。僅僅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一群勇敢無畏的水手,以及一片神秘莫測的廣闊海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位庫剋船長究竟是如何披荊斬棘,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挑戰,對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從1768年到1780年,這十餘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見證一次偉大的航行所經曆的艱辛與輝煌。我預想書中會充斥著驚心動魄的航海細節,包括如何剋服惡劣的天氣,如何應對船員的疾病與騷亂,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辨彆方嚮,又如何在陌生的島嶼上與原住民進行交流。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描繪庫剋船長作為一個領導者,他在決策時的智慧與果斷,以及他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完成一項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曆史的書寫者往往會聚焦於勝利者,而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這位“第一位測繪者”在那個時代所肩負的意義,他是否也曾遭遇過巨大的挫摺,是否也曾有過懷疑與掙紮?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航海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勇氣、智慧、探索精神以及人類不斷突破極限的傳奇史詩。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海洋氣息,去聆聽海風的低語,去觸摸那些古老的航海圖。

评分

“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這一稱號,讓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他航行背後的動機和目的。是純粹的科學探索精神,還是摻雜瞭國傢利益、殖民擴張的考量?在那個大航海時代,這些動機往往是復雜交織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 nuanced 的視角,去理解庫剋船長航行的曆史背景,以及他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力量。他是否是那個時代政治和經濟格局下的一個棋子,還是一個能夠自主行動的開拓者?他的航行,在當時是如何被看待的?是作為一項科學壯舉,還是作為一項國傢任務?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層麵的東西,將使它超越一本簡單的航海記錄,成為一部具有深刻曆史意義的研究。我希望在這本書中,不僅看到庫剋船長在海洋上的成就,更能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航行背後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评分

“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這個稱號,讓我對庫剋船長在曆史上的地位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這之前,太平洋對許多歐洲人來說,可能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一片充滿未知和傳說的大海。而庫剋船長的航行,無疑是將這片神秘海域帶入現實世界的關鍵人物。他究竟改變瞭什麼?他為後世的航海、貿易、殖民帶來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庫剋船長航行對於歐洲乃至全球地理認知所産生的革命性意義。他的測量成果,是否推翻瞭當時人們的固有認知?是否為後來的探險傢和殖民者鋪平瞭道路?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呈現這種“第一”的力量,以及這種“第一”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地理學上的“發現”,更是人類活動範圍的一次巨大擴張。我想瞭解,他的航行在當時是怎樣的轟動,又是如何被記錄和傳播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庫剋船長個人成就的記錄,更是對人類探索未知、拓展疆域這一宏大敘事的一次重要解讀,它將太平洋從一個遙遠而模糊的傳說,變成瞭一個可以通過地圖和知識去理解和到達的世界。

评分

“庫剋船長與太平洋”這個組閤,讓我對書中關於庫剋船長個人形象的塑造充滿瞭期待。他不僅僅是一個航海傢,更是一個領導者。在那個充滿等級森嚴的社會裏,他如何贏得船員的信任和服從?他的領導風格是怎樣的?是嚴厲而公正,還是恩威並施?我希望書中能描繪齣一個立體、豐滿的庫剋船長形象,不僅僅是他完成航海壯舉的一麵,也包括他作為一個人,在麵對睏難、誘惑和壓力時的真實反應。他的性格特點,他的決策邏輯,他的個人魅力,都是我渴望瞭解的。同時,我也想知道,他與他的船員之間,與他所遇到的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是如何建立聯係和互動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庫剋船長作為個體在曆史長河中的位置,以及他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瞭那個時代,那將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傳記。我希望在這本書中,不僅僅看到一個偉大的航海傢,更能感受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真實人物。

评分

“庫剋船長與太平洋”不僅是一次地理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碰撞。在庫剋船長的航行中,他無疑會與太平洋島嶼上的原住民有過接觸。這些接觸是友好的,還是衝突的?帶來瞭怎樣的文化交流,又帶來瞭怎樣的改變?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跨文化交流的細節,以及它們對雙方帶來的影響。原住民的文化、習俗、信仰,在庫剋船長的眼中又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被視為一個“外來者”的?這種文化互動的復雜性,往往比單純的地理發現更加引人入勝。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互動中的理解、誤解、閤作與衝突,以及由此産生的長期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航海和地圖的繪製,更是關於人類文明在接觸與碰撞中如何演變和發展的一次深刻觀察。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感受不同文明之間交織産生的火花,以及它們留下的曆史印記。

评分

從書名中捕捉到的“測繪”二字,引發瞭我對科學與冒險之間關係的深思。在沒有GPS、沒有衛星圖像的年代,一次成功的測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用最原始的工具,如星辰、六分儀、羅盤,加上極其精密的計算和敏銳的觀察力,來描繪齣一張張至今仍能指導我們認識世界的地圖。這本書讓我好奇,庫剋船長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是怎樣的科學理論指導瞭他的航行?他對地理學、天文學、海洋學等領域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和貢獻?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介紹他在航行中是如何進行測量、記錄和繪製的,是如何將模糊的海洋變成清晰的疆域。這不僅僅是地理學上的突破,更是科學精神在實踐中的偉大體現。想象一下,在顛簸的船艙裏,庫剋船長和他的船員們,在昏黃的燈光下,對照著閃爍的星光,在紙上勾勒齣島嶼的輪廓,標注齣礁石的危險,計算齣海流的方嚮。這種畫麵本身就充滿瞭力量。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那個時代科學探索精神的一次緻敬,它提醒著我們,偉大的發現往往源於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懈的實踐。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不僅僅看到冒險故事,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科學的嚴謹與求真務實。

评分

“庫剋船長與太平洋: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傢”這個書名,讓我對書中對太平洋地理特徵的描繪充滿瞭期待。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他所經過的島嶼、海峽、洋流以及各種地理奇觀。太平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其地理特徵無疑是極其復雜和多樣的。庫剋船長是如何記錄這些特徵的?他的描繪是否準確?他對這些地理信息的貢獻,對後世的航海和地理學研究又有多大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夠配有精美的地圖和插圖,以便更好地理解他所描述的地理環境。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虛擬的太平洋之旅,讓我能夠通過文字和圖像,去認識和瞭解這片廣袤而神秘的海洋。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感受到太平洋的壯麗與神秘,以及庫剋船長對它細緻入微的描繪。

评分

“1768-1780”這個時間跨度,也讓我聯想到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記錄。在庫剋船長航行的十年間,歐洲乃至世界可能發生瞭很多重大的事件。這些事件是否對他的航行産生瞭影響?或者,他的航行又如何被當時的世界所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庫剋船長的航海故事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中進行考察。他是否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探險傢,還是一個時代的産物,與當時的世界潮流緊密相連?這種宏觀視角,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航行的曆史意義。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海洋探險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在曆史長河中如何探索、如何認知、如何塑造世界的生動敘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那個時代的曆史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1768-1780”這個時間跨度,讓我預感到這是一段漫長而充滿挑戰的旅程。十餘年,足跡遍布太平洋的廣袤海域,這絕非易事。在那個通訊不發達、補給睏難的時代,一次遠航的風險是巨大的。我特彆想瞭解,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裏,庫剋船長和他的船員們經曆瞭多少次海上風暴的洗禮?他們的食物和水源是如何解決的?在漫長的航行中,他們是如何對抗孤獨、恐懼和疾病的?這本書,如果能詳細描繪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戰,將極具感染力。我希望看到那些在惡劣環境下,船員們相互扶持、共同麵對睏境的真實寫照。同時,我也好奇,在這十年的時間裏,庫剋船長的心境是否也發生瞭變化?他是否從最初的雄心勃勃,逐漸變得更加成熟和審慎?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僅是對一次航海壯舉的記錄,更是對人類在極端環境中展現齣的堅韌、毅力和適應能力的深刻洞察。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勇氣,以及在磨難中淬煉齣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