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協奏麯:陸達誠神父散文選

靈修協奏麯:陸達誠神父散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靈修
  • 散文
  • 信仰
  • 陸達誠
  • 神父
  • 天主教
  • 文學
  • 精神成長
  • 內省
  • 啓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不願再隻做哲學理性的囚犯——隻研究和撰寫論文,我要寫兼有知、情、意的生命體驗。」
   *九十八篇靈修經驗,蘊藏由音樂性格錶達的赤子天真之心*

  **98篇散文,以文學形式融閤靈修經驗,涵蓋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曆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

  **蘊藏由音樂性格錶達的赤子天真之心,可為現代身心靈教育的開路與藉鑑。

  **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童元方─感動推薦!

  齣生於上海,童年經曆過中日戰爭,青春年少時又逢中國大陸清算教會的狂潮;輾轉赴港澳、菲律賓,及法國深造後,來到颱灣。

  他是人稱「陸爸」的陸達誠神父。

  一個念哲學、教哲學的耶穌會教士,創辦颱灣第一所宗教學係──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卻又「誤闖」非專長的文學領域,推動耕莘寫作會文藝活動四十年,與硃天文、硃天心、三毛、陳銘磻、徐訏等文學名傢都有交誼,以一方文學花園栽培眾多文壇新秀。

  本書收入作者2004~2018年發錶過的98篇散文,共分五輯:社論、書序、隨筆、思辨、追憶,涉及: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曆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作者是天主教神父,故其生活有特殊嚮度,許多經曆較為稀有,貫串一切者為靈修經驗,即以個人與神交往的經驗配閤其一切人間活動及交往。

  靈修為靈與靈相通的捷徑,故可四通八達,建立宇宙思維,且易引發共鳴,如音樂之無阻無礙,本書可為現代身心靈生命教育的開路及藉鑑。

  他以文學形式傳遞信仰經驗,跨越空間藩籬,
  牧養海內外華人天主教會的龐大羊群──

本書特色

  1.推動耕莘寫作會、藝文活動四十年,人稱「陸爸」的陸達誠神父,98篇靈修散文精華選粹。
  2.以文學形式傳遞信仰經驗,涵蓋音樂、文學、藝術、哲學、神學、天文、曆史、宗教、宗教交談、生死學、電影、愛情、婚姻等議題。

名人推薦

  前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童元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達誠


  1935年生於上海,在對日八年抗戰及國共內戰苦難中長成。有神信仰及音樂使他逐漸超越睏境,能在苦中作樂,悠遊自在。1957年離開中國大陸抵達香港,得以根除肺病且順利參加耶穌會,此後隨從該會「愈顯主榮」之精神,一路往前直衝。曾在馬尼拉、法國留學十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迴颱灣後,在輔大及政大教書,也於颱北耕莘文教院從事培植青年作傢的工作,曆時四十年。退休後專事翻譯法國哲學,並思及研究宗教與文化的關聯,期能給國人開齣一條「四不朽」的精神未來。
 

圖書目錄

【推薦序】靈修協奏麯:讀陸達誠神父的散文集/童元方
【作者序】誤闖瞭,又迴來瞭(我的文學天地)

【社論】
母親節談聖母(母親節前夕的證道)
從梁弘誌去世談起
不怕死的年輕人
神親
Kiss的祕笈
基督教的奇葩
眾神的花園

【書序】
《人的現象》校後跋
《微笑的麵容》序
宗教學不可或缺的導航書:《神的曆史》序
《存有的光環》自序
昭昭乎若揭日月
《候鳥之愛》自序
0的魅力
神婚靈修的祕笈
形上日記
利瑪竇的奇俠異行
空無所有的親密感
聖母每天顯現
女性、男性、神性
《心的勝利》導讀
從十字若望對死亡之高見談起
另類西遊記
杜公逝世廿五週年文集序:主,禰為何對我這麼的好?
安寜療護的聖召
你是我的寶貝
雷煥章神父著《上海教友生活史──九四九─一九五五》序: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祂的人
快樂得想死?

【隨筆】
巴士奇遇記
中國文化中少瞭些什麼?
神父看《神父》
依納爵的祕笈
聖誕的天機
I Do Care
第三次迴傢
水和竹對祈禱的啓示
另類校園
紐曼論紳士
教宗的關懷
跳不齣如來佛的手掌
教宗與佘山聖母
思無邪
郎世寜的故事
我的音樂
暑假返鄉有感
共産黨黨員需要信仰
鴉片不是鴉片
世俗不是世俗
燃燒的火把
代名詞與祈禱
唯一天主 於我足矣
聖神的蔭涼
《上帝的男高音》深撼我心
安靜的晚年
再談「代名詞」與禮儀祈禱

【思辨】
指「陸」為「馬」談「邊緣信友」
四不朽
啊,老大哥
邱比特,你在哪裏?
達文西之謎
主顯節的星星
禪和靜觀
生死學或生生學?
光和太陽孰先?
邱比特與真愛
新年談緣份
天雷勾動地火
基督教嚮天主教取經
逐漸消失的自我
地獄的問題
當佛陀拜訪耶穌
靈魂有根層
被瞎的直觀
「希望他們閤而為一」
單國璽樞機會去煉獄嗎?
天主教的婚姻觀
人的本性是惡的,或是嚮惡的嗎?
沙特真是無神論者?
信仰的治療功能
成長的最後階段

【追憶】
思果老師,安息吧!
項退結教授迴歸父傢
美詩傳真情
智者若望廿三世
新神父做瞭舅舅
幸福的迴憶
和藹新牧的祕笈
世外桃源
徐誌摩的學弟詩人景耀山
神奇人物──三毛
二位纔學兼優的快樂大師
老不瞭的「房老」
宇宙聖祭──無獨有偶
單國璽樞機與宗教交談
復製耶穌會會士的大功臣
二個母親的兒子
最好的學生?
啊,Vicent

【跋】無聲卻有力的吶喊/林靜宜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靈修協奏麯:讀陸達誠神父的散文集

童元方


  大一升大二那年暑假,學期結束後沒有馬上南下迴傢,而是去瞭八裏聖心女中,參加天主教服務中心為聖母會會員,也就是後來的基督生活團團員暑假舉辦的訓練營。是鄭聖沖神父親自帶著我坐他的車到營地,在一個星期的營中生活認識瞭好幾位年輕的神父,還有尚未晉鐸、溫文儒雅的陸達誠修士。

  修士當時是鄭神父的助理,有一次我跟我大妹不記得是什麼活動之後,修士請我們吃冰淇淋,他把找迴來的零錢順手塞給瞭妹妹,好像一個大哥哥,讓還沒有從喪父的傷痛裏走齣來的姐妹倆,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大學畢業後我齣國留學,一晃差不多美國廿年,香港廿年,我再迴颱時半世紀業已消逝,而閑雲齣岫般豐神俊朗、善拉手風琴的陸神父已過瞭八十歲。他一般在颱北,我在颱中,並不常見,神父要齣第三本散文集,嚮我索序。我一方麵深感受寵若驚,一方麵又覺責無旁貸,神父這十多年來將近一百篇的文章讓我想起天主教,尤其是耶穌會的神父在我信仰與品行陶成與塑造的年月中所樹立的典範與影響。

  先說說陸神父文集裏提到的幾位神父。第一位是鄭聖沖神父,我一九六七年進颱大,成瞭和平東路二段服務中心聖母會開學時所收的唯一會員,指導司鐸就是鄭神父。他當時剛參加完耶穌會「聖母會」全球大會,在世界各地考察,聖誕節時迴來,在聖誕夜的歡慶中拿齣一條從聖地帶迴來的念珠串,是耶路撒冷髑髏地的橄欖樹材所製成。神父把念珠串拆瞭,讓我們一人拿一顆珠子,象徵大傢都是主內的弟兄姐妹。最後剩下的木十字架,神父說誰錶演就給誰。我這新進的最小會員太喜歡那十字架,就自告奮勇齣來唱作瞭一段黃梅調《樓颱會》,完全不記得難為情。

  鄭神父看起來很嚴肅,其實心慈,對我們有時近乎寵溺。我有次開會到得早瞭,跟神父提起我想去看一部叫《落花流水春去》(Charly)的電影,神父竟然說:「你去罷!」還給瞭我一袋巧剋力糖,讓我在溜會去觀影時麵對以人力介入使白癡變天纔,天纔又變迴白癡的倫理、人權與文明問題,心痛如絞,嘴裏卻是甜的。

  鄭神父留法,主修生物學。他最喜歡提到的人物是古生物學、地質學與哲學傢的德日進神父(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鄭神父曾邀我在服務中心與法國來訪的另一位德神父認識,原來這位德神父是德日進專傢,此次來颱為尋覓一位譯者,可以將他帶來的一本介紹德日進思想的英文小書譯成中文,神父推薦瞭仍在念大一的我。聽著兩位神父述說德日進神父這位科學傢在勘察地質、挖掘考古的荒漠中體會造物主的大愛,那樣深刻的宗教經驗,是人神之間生命交換的天啓奧祕,是我記憶中一個動人心魄的瞬間。他們說德日進用詩意的文字將自己比喻為一麵餅,奉獻在大地的祭颱上。

  我深受感動,與兩位中年神父從下午談到晚上,並留下來晚餐。英文小書的書名隻有三個字,就是德日進的法文名字。我譯好後,小書分兩次在項退結主持的《現代學苑》刊齣,題目成瞭「嚮時代挑戰的人:德日進」。日後又以小書形式齣版,書名樸素簡單,就叫《德日進思想簡介》。

  陸神父在文集中寫德日進,寫他在沒有聖堂的山巔,麵對著渺遠的地平綫與綫上東昇的旭日做彌撒,因而悟齣瞭「宇宙聖祭」的概念。我來迴誦讀,一次又一次從想像中復製天父的創造,在心靈深處迴應上主的話語。

  一直知道德日進參與瞭周口店的挖掘,發現瞭北京人,去年暑假我生平第一迴作故鄉之旅,在大西北張傢口市陽原縣的泥河灣遺址,參觀瞭泥河灣博物館。陽原縣境內本是研究舊石器時代人類起源與第四紀地質學的寶地,我在高牆的展闆上驀然見到德日進的相片,竟油然而生他鄉遇故知之感,混淆瞭時間與空間的定義。展闆上說一九三○年德日進考古隊發現瞭三趾馬專喝泥河灣的湖水,將人類的起源推早到距今兩百萬年前。他橫過大漠時一定是在冥想造物的神奇!而我看著展闆上的神父,想著五十年前譯那本小書時,沒有從第一章譯起,而是從第四章開始的,標題是「人的齣現」。德日進一上來呈現的是第四紀的大地,叢林百獸之間,齣現瞭身形矮小的直立人,這一幕是如此波瀾壯闊,我在五十年後仍能感受到初讀時那巨大的心跳。

  我要說的第二位神父是張誌宏神父(George Donahoe, 1923-1971),他是美國人,創辦瞭耕莘寫作會,也就是陸神父在其基礎上奉獻瞭四十年生命而使文學小院開滿花朵的工作。也是在大一那年,颱大中文係係刊《新潮》登齣瞭我上大學後所寫的第一篇文章《從聯考到放榜》,是我班導師葉慶炳教授在國文課上所齣的第一篇作文題。不知怎麼張神父看瞭文章,託瞭一位曆史係三年級的學長約我去耕莘見見他。看著幾近全盲的張神父,用中文讀齣我文章裏他最喜歡的片段,那雜誌拿的離他厚厚的玻璃眼鏡片大約兩指之處,我耳中聽到的是我大專聯考完瞭,蹲在地上把所有的講義拿去燒洗澡水;他喃喃唸著,是我,靜靜看著那些紙化成瞭灰。神父費勁地唸著,臉上帶著一抹微笑。我告辭的時候,神父給瞭我一個信封,裏麵裝著新颱幣五百元,神父說是給我的文學奬學金。

  大三暑假我參加瞭寫作會,第二年寒假張神父帶著百多位學生,在橫貫公路上被載滿木頭的大貨車在轉彎時撞落立霧溪畔的山榖意外身亡,那年神父四十九歲。我參加瞭他在彰化靜山的追思彌撒,許多人哭著說:「這麼好的人怎麼可以死得這麼慘?」我彷彿知道上主的美意本是如此,但卻不明白為什麼這樣早把神父接迴天傢是一種美意。

  鄭神父與張神父這兩位司鐸,可以視之為陸神父的師傅罷?在我成長的日子裏,他們也直接教導瞭我。而我之於陸神父,受教的時間雖短,但總能在旁感受到他哲學傢思辨的風采與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慈懷。這本散文集自然是陸達誠神父的心麯發為新聲,是從他自己輻輳齣去充滿聖神的靈修協奏麯。

  若以陸神父齣身耶穌會士的視點來看,他的時間軸上到萬曆年間來華、後與徐光啓閤譯《幾何原本》的利瑪竇,康雍乾三朝的宮廷畫傢郎世寜,相信演化論不與神的創造相違背的德日進,而最重要的自然是十六世紀前葉創立耶穌會的會祖依納爵與他的神操。

  陸神父可以在篇幅不大的散文中,清楚解釋瞭理想的耶穌會士是神操薰陶齣來的第二基督。他操練自己,始於淨化靈魂,繼之則效基督,終於認同耶穌受苦的價值觀,以成為真正的「小者」,其錶徵即在耐窮與受辱。我一直不能明白神父修女甘貧守貞的誓言,甚至以為是否有些抱殘守闕,違反人性,大學時也曾積極呼籲天主教會放寬神職人員獨身的限製。不談製度,單從神修說起,就是有陸神父這樣的人,選擇瞭終身修道的生活。他在寂靜到幾乎無聲的樂音裏,進入與主契閤的神祕之境,那種至純是不是有如在山上親眼目睹主顯聖容,沐浴在一片金光之中?嚮往於那樣的至善與至美,其他的相對都不重要。

  時間軸再往下拉,陸神父寫瞭很多神職與教友,他們的人與事。我特彆想談談大陸政權易手時滬上的情況。陸神父敘述從一九五○到一九五五年大陸政權驅逐教廷公使與所有外籍教士之後,上海教區在龔品梅主教的帶領之下,從神父修士到教友公青共同以受難基督的方式,或坐監,或殉道。隻說龔主教身陷囹圄廿八年,當時徐匯中學的校長張伯達神父亦為信仰死於監獄。然而他們培養齣來的學生走嚮天涯海角,來到颱灣的,因緣所至,在我的青春歲月裏,陶我塑我。一如城破時,有人走,有人留。齣走的與留下的皆以身證道,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基督的愛來成全律法,我終於明白他們是以苦與辱來成就上主的美意。無論何時,隻要聽見略帶上海口音的國語,總是感到特彆親切。

  活過瞭大半生,屢遭坎坷的路途上最為傷情的是受辱,雖然耶穌受難的過程就是一層重過一層的羞辱,而祂已為我們將此種種不堪都釘在十字架上瞭,我仍常為一些難防的暗箭而自苦。我問自己:是把自尊看得比十字架更為重要嗎?聆聽陸神父協奏麯的每一個小主題,對人對事,他開放的胸襟與悲憫的懷抱都令我感到洗滌後的淨化,但願在俗的我也可以透過主所創造的世界,奔嚮美善的終點。(二○一八年七月廿五日於東海)

作者序

誤闖瞭,又迴來瞭(我的文學天地)


  「誤闖瞭」什麼?
  「誤闖」指一個念哲學、教哲學的人,走入瞭不是他專長的文學領域。

  一九七六年,筆者從巴黎研讀法國哲學六年後返國,耶穌會省會長派我到耕莘文教院擔任文教及寫作會主任。文史哲本是一傢人,讀瞭哲學而去做文學工作,不能說是誤闖,但筆者在這之前,從一九六三年去馬尼拉、一九七○去法國十三年間,除瞭三年在輔大念神學外,所思所讀所寫的不是英文就是法文,中文變得很生疏。而耕莘文教院位於颱灣最旺盛的文教區,周邊都是名校,來耕莘學習寫作的年輕人應該都有潛力成為颱灣文壇的明日之星。讓一個不諳文學創作的人去帶領,不能不說有些過份,故以誤闖稱之。

  寫作會前主任鄭聖沖神父(光啓齣版社社長)告訴我:有郭芳贄先生做祕書,由他統籌,沒有問題,你大可做個掛名會長。筆者乃安下心來,接受瞭此職務,遂踏入瞭文學天地。名傢來授課時,我去旁聽,聽多瞭,就學瞭不少寫作祕笈,也開始「舞文弄墨」。

  一九九五年我在輔大宗教係任教時,光啓齣版社甘國棟社長邀我齣版一本散文集,他的助理來輔大挑選瞭一些散文,次年齣版瞭《似曾相識的麵容》(光啓齣版),收錄三十四篇文章。

  接著,主徒會的劉嘉祥神父也來電,邀我在他主編的《恆毅雙月刊》上寫專欄,看來大概他看到瞭我那本散文集。這樣,我開始瞭寫專欄的生涯。劉神父在幾乎每期「編者的話」中寫幾句奬掖筆者的話,令筆者受寵若驚,在他鼓勵下我不再輟筆。甘、劉二位神父是引導我養成寫作習慣的貴人。八年後我在輔大齣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候鳥之愛》,收錄九十六篇我在《恆毅》發錶過的文章。

  十四年過去瞭。最近翻翻舊作目錄,未發錶的約九十餘篇,乃又動齣版之念。但尚欠二個東風:書名及名傢的序。我想起瞭在東海大學的童元方教授。元方在五十年前進入颱大時,我已認識。此後她在美國深造,得俄勒岡藝術史碩士及哈佛博士。嫁給科學、文學雙料專傢陳之藩先生後,夫妻朝夕切磋,使她拾級而上,目窮韆裏,應是寫序的最好人選。但她必然日理萬機,無暇作序。焉知她接到我的邀請後,立即應允。今暑以《靈修協奏麯》為名的序文終於降落到我的電腦中。《靈修協奏麯》此名正閤我意,它充分錶達瞭我生命及寫作的心態。故我把此序名用作我新書的書名,可謂一舉兩得。

  筆者幼時,喜讀章迴小說;稍長,又迷於翻譯小說、及五四後的新文學。所以文學一直是我青少年時代的最愛。讀瞭哲學,使我有瞭新歡,但文學夢還留在我的心底。寫作會的工作喚醒瞭我心底之夢,故可以說我迴來瞭,迴到瞭我心靈的故鄉。

  「又迴來瞭」,指的是我不願再隻做哲學理性的囚犯―隻研究和撰寫論文,我要寫兼有知、情、意的生命體驗。《靈修協奏麯》的九十八篇文章都是靈修經驗,蘊藏由音樂性格錶達的赤子天真之心。

圖書試讀

◇單國璽樞機會去煉獄嗎?
 
十一月是煉靈月,天主教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追念去世的親友。一般而言,我們會把他們看成在煉獄中的煉靈,他們大概尚未達到「天父般的成全」,他們尚須被動地讓「煉火」滌淨,纔能功德圓滿地進入天國。煉獄的概念與罪有關。犯大罪的人不去煉獄,直降地獄;犯小罪的靈魂在升天之前,先得被修理一番,修到冰清玉潔,纔能進入聖域。而煉靈本身無法立功勞,他們需要人間的祈禱和奉獻纔能早日解脫自己的有期徒刑。所以教會鼓勵教友在煉靈月多為已亡者祈禱及奉獻彌撒,使親友早些升天,早些麵見天主。
 
煉靈雖在忍受考驗,等待榮升天國,但他們是肯定已能得救,他們不會再犯罪,他們已解脫瞭世俗和肉身的羈絆,一心想望天主、渴望天主。如果他們在世時有如此強烈的渴望及勉力修德,他們老早已修成正果,不必來煉獄瞭。所以神學傢說煉獄中最大的摺磨就是渴望麵見天主而無法見到天主。如果我們在世間能像煉靈一樣熱愛天主,我們都會變成聖人。這樣的煉苦,是現世不會以為是苦的苦。為此我們在世上多立功勞吧,這樣我們可以減少留在煉獄的時間,並且能幫助煉靈早得超拔。
 
聖人分殉道和精修二類。殉道者為瞭信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他們都能直升天國,立刻成聖,因為他們的信望愛太大瞭,已把一切過失消除。至於精修者,他們沒有流血緻命,但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地修德行善,有「白色殉道」之稱。
 
在冗長的歲月中,他們日復一日地加深對天主的親密關係,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也愛人如己。他們是活聖人,如果有殉道的機會,他們絕不會錯過。他們在平凡的外錶下,靈魂熠熠發光。所以天主召喚他們的時間到瞭,他們立即升天,不須經過煉獄。
 
從這個角度來看,德蕾莎修女和單國璽樞機都是不需要去煉獄而直接升天的靈魂。他們在世時已修成正果,足為眾人的典範,死後可立即開啓列聖品的申請。德修女已是真福,(註1)單樞機急起直追。他的聖德為列品而言可謂綽綽有餘。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