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序
我們需要瞭解,更需要理解 關於1989 年中國的民主運動和“六四”鎮壓,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這個事件的真相,你是否有推薦的文字材料?有。我當然有推薦名單。
如果,你是想從史實齣發,瞭解當年具體發生瞭什麼事情?那我會推薦你去看吳仁華的三本書:《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和《六四事件全程實錄》。吳仁華考證嚴謹,資料詳細,堪稱“六四“研究的權威。他的著作會讓你很好地瞭解”六四“。但是,瞭解不是理解。如果你是想更深入地對這個不僅影響瞭中國,而且在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的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認識,從理論層麵上去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去掌握圍繞著這一事件齣現的各種討論的脈絡,那麼,我會推薦你閱讀王超華集三十年思考編著的本書。我認為,在理論反思這個層次上,目前我還看不到能夠超越超華的著作。
這不僅僅是因為超華在寒窗多年拿到博士學位的過程中,受到過嚴格的學術訓練;也不僅僅是因為她本人被公認治學嚴謹,擅長深入思辯;更不是因為她當年名列“二十一個學生通緝令”,是學生運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的身分。在我看來,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原因,在於:第一,她的思考視野廣闊,能夠把30 年前的事件,與三十年來中國的發展結閤在一起,做全景式的考察;其中也不乏國際社會的大背景作為分析的依託,這在眾多的迴顧與反思中是罕見的;第二,我們不缺乏當事人對於八九六四的迴憶與反思,但是大多難以擺脫“當事人”這個身分對於曆史敘事的影響,更有甚者,有些人帶著針對性成見,不是從事實齣發,而是從個人好惡齣發去進行所謂的曆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片麵地展現和詮釋瞭曆史。超華是我見過的少數能夠把個人經曆和情感,從理論分析中抽離齣來的研究者,這使得她的分析具有高度的客觀性和專業性。我相信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會認同我的這個評價的。
前不久,一位從國內齣來不久的著名知識份子,在一次關於六四問題的內部研討會上,直言不諱地質疑當年的學運組織者,是否在30 年後的今天,對於當年的那場運動,有深刻的迴顧與反思。我沒有在現場,不過我可以在這裏迴答他:當然有。本書就是對他的疑問的迴答,也是對很多希望理解這場運動的關心者的迴答。
作為智庫“對話中國”的負責人,我也要在這裏謝謝王超華,願意把她的這本重要的思考成果, 授權“對話中國”作為智庫齣版文集的第一本齣版發行。我們未來還將針對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齣版一係列的相關研究,算是對於30 年前我們的共同理想的一種堅持,一種延續。
王丹(智庫“對話中國”創辦人兼所長)